第2章 認識你自己——你是怎樣的人(1)
- 內向者的能量:內向人玩轉外向世界的成功心理學
- 穆秋月
- 4873字
- 2015-12-29 09:51:24
你是內向的人嗎
在現實中,每個人的性格表現千差萬別,但是,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大類:內向性格或者比較傾向于內向的性格、外向性格或者比較傾向于外向的性格。
性格內向的人的最顯著的特征是他們精力的來源:性格內向的人,從他們的內在世界,如思想、情緒和觀念中獲得精力。他們善于保存精力,但是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并體會到不舒服的“刺激太多”的感覺。他們需要限制自己的社會交往,以免被弄得筋疲力盡。
如果你符合這樣的描述,就說明你是一個內向的人,但這并不說明你不適應這個世界,也不意味著你要改變自己的性格。要知道,性格內向從本質上是一種個性特征,它與孤僻、抑郁不同,與疾病無關,它也不是能輕易改變的,但是你可以學著利用它、優化它。
1.內向型性格的形成
性格在心理學上是指對現實的穩定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行為方式,是人格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內向和外向的概念,今天成了我們劃分性格的最重要的維度之一。大部分心理學性格測試包含“內向——外向”的內容。另外,我們也會通過“內向——外向”來定義身邊的人,以及了解我們自己。
內向是一種用于區分人格類型的簡單方法。最早由榮格所提出,他認為這是一種可能導致以自我為中心定向以及圍繞個人內在世界的主觀知覺與認識占優勢的人格類型。
現在一般認為,內向人的興趣與注意力指向自身及其主觀世界;除了親密朋友之外,不易與他人隨便接觸,對一般人顯得冷漠;待人含蓄、沉思、嚴肅、敏感;缺乏自信與行動的勇氣;喜好幻想;情緒活動比較穩定;喜歡有秩序的生活。
有一位性格內向的人說:“我并不是厭世,但我確實不知道生存世上的意義。我對人對事都沒有特殊的愛戀,我希望可以躲起來不必面對這個世界。我每天早上都賴在床上不肯起來,外面的世界對我來說太難應付了,每天由辦公室回到家里的時候,我都有如釋重負的感覺。放假的日子,我除非迫不得已,否則一定要留在家里,無論如何也不肯出去。我最怕的是人,我覺得自己什么都比不上別人,所以為了逃避與別人比較高低,我在盡可能的范圍之內都避免與別人接觸。我很怕向別人提出問題,我怕被人罵我笨,所以工作上及生活上有許多事我都一知半解,得過且過就算了。可是我又怕別人識穿我的無知,因此我加倍謹慎,避免與人接觸。雖然我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覺得很安全,但同時我也覺得孤獨。我向往能多幾個好朋友,我希望自己不要這么怕與人接觸,我希望可以仔細地去了解自己工作及生活的環境,我希望可以真正地享受人生。”
是什么決定了性格之間的差異呢?
人們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說任何生物都能把自己的一些特性遺傳給后代,人的性格遺傳也是這樣。美國和以色列科學家經過多年研究,終于搞清楚,影響人的性格的D4DR遺傳基因有著不同的形式。人體中的D4DR基因含有遺傳指令,能夠在大腦中構成許多受體。這些受體分布在人的神經元表面,接受一種叫做多巴胺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會持續地激起人們敢于冒險、尋求新奇的欲望。科學家們還發現D4DR基因有調節多巴胺的功能。多巴胺在人腦中起到化學信使的作用,可使人產生情感和歡樂。較大的基因可形成較長的受體,較長的受體不知不覺會引起人腦中多巴胺的感應,從而使人想要蹦跳的沖動,敢于冒險。其中一種比較長,由7個重復的DNA結構序列組成;另一種比較短,只有4個重復的DNA結構序列組成。腦部的D4DR基因較長的人,在敢于冒險、追求新奇方面的得分較高。這些人容易興奮,善變,激動,性情急躁,喜歡冒險,比較大方。D4DR基因較短的人,得分較低。他們比較喜歡思考,忠實,溫和,個性拘謹,恬淡寡欲,并注意節儉。
遺傳對人的性格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但卻不是唯一的決定性的因素。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克洛林格認為,任何種類的遺傳基因對尋求新奇者的性格影響還不到一半。不同的社會環境和場所對同一種類型的人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
(1)自我意識敏感
由于自我意識敏感而產生對人的“緊張癥”、“恐怖癥”。譬如有的人與異性接觸時,過分強烈地意識到對方是異性,造成情緒緊張過度,陷入尷尬局面。
(2)家庭背景往往是造成內向性格的主要因素
內向者的父母常屬于較為冷漠的人,他們深信如果要使孩子有高度的服從性,身為父母必須與子女保持一定的距離。大多數內向者都有這樣的經歷:小時候,爸媽從來不會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他們對自己的問題不是嗤之以鼻,就是提醒少管閑事,做好份內的事。父母也不鼓勵自己去結交朋友,或參加任何課余活動,他們認為這類活動會使自己“分心”,對正常的學習失去興趣,所以在踏入社會之前,青少年的生活圈子只限于學校及家里。在缺乏與人溝通的環境里成長的孩子,對于一般社交技巧可以說是一無所知的。他在剛踏入社會做事時,無意之中得罪了一些人,而這些人對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反感,使他們從此不敢再嘗試與別人溝通,同時完全退縮入自己的個人世界。
(3)與經歷有關
性格是人在生活實踐中,在人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人的生活環境,具體地講,就是人的家庭、學校、工作等,人與環境關系發展的過程便是經歷,經歷也是性格形成的條件。
(4)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中國含蓄的傳統文化塑造了含蓄、內斂的集體內向人格。一項調查顯示,80%以上的中國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內向性格。
總之,大多數人的個性特征是先天和后天兩種因素共同影響下形成的。巴甫洛夫說得好:“性格是天生與后生的合金,性格受祖代的遺傳,在現實生活中又不斷改變、完善。”
2.給你的性格做個檢測
對于內向與外向并沒有一個能將它們明確定義的論述。不過,是內向還是外向,可以通過你的處世傾向得到最佳的解答。不少人做過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測試(The MBTI)來發現自己的處世傾向,下面這個測試可以讓你立即判斷自己到底是內向還是外向。
(1)你希望能把一份工作好好地做下去,而不喜歡經常變換工作。
A.是 B.不確定 C.否
(2)你喜歡安靜,在人群里你總是力求不引人注意,而不喜歡參加集體娛樂活動,成為人群的中心。
A.是 B.不確定 C.否
(3)你不喜歡說話,總是想得多,說的少。
A.是 B.不確定 C.否
(4)同陌生人打交道,你常感到為難。
A.是 B.不確定 C.否
(5)你做事慢,總是力求精細完美。
A.是 B.不確定 C.否
(6)遇到不懂的問題,你寧愿自己獨立思考而不愿麻煩別人。
A.是 B.不確定 C.否
(7)雖然自己的興趣很少,但對它們都頗有研究。
A.是 B.不確定 C.否
(8)遇到不高興的事情,能夠抑制情緒,不在臉上表現出來。
A.是 B.不確定 C.否
(9)你經常分析、研究自己。
A.是 B.不確定 C.否
(10)一點小事就會讓你開懷大笑。
A.是 B.不確定 C.否
(11)喜歡一個人或者兩個人一起進餐,不喜歡一群人一起吃飯。
A.是 B.不確定 C.否
(12)只有在熟人間才能放開手腳。
A.是 B.不確定 C.否
(13)與人交往不會感到排斥和不安。
A.是 B.不確定 C.否
(14)缺乏自信,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A.是 B.不確定 C.否
(15)永遠不會搶過話題,打斷別人的話。
A.是 B.不確定 C.否
(16)注意力很集中,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
A.是 B.不確定 C.否
(17)在人多的場合容易感到疲憊。
A.是 B.不確定 C.否
(18)做事比較能堅持,而不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激情來的快去的也快。
A.是 B.不確定 C.否
(19)做事考慮的比較周全,很少回過頭來后悔。
A.是 B.不確定 C.否
(20)朋友不多,但是交情深厚。
A.是 B.不確定 C.否
選擇A記2分,B記0分,C記1分。
30分以上者:非常內向。
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嘈雜人多的環境會讓你感到疲憊不堪。習慣于自我反省和思考。討厭表面化及膚淺的東西,寧愿獨自一人也不愿跟別人閑談,但與熟悉的朋友關系卻非常深入,外人會使他變得敏感而多疑,因為他不太喜歡交際。孤寂是他的一種生活方式,他寧愿長時間獨自一人待著,別人可能會覺得沉悶,對他來說卻是寧靜的享受。
23~30分:較為內向
你喜歡安安靜靜的環境,不喜歡冒險,做事情腳踏實地,能夠給予身邊的人安全感,給人一種親切、實在的感覺。因為對流行和張揚的東西都不屑一顧,有時候會給人保守的感覺,但是有自己獨特的品位和追求,永遠都不模仿別人。
16~22分:輕度內向
你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生活,通過自己的安排和行動來解決問題,而很少去抱怨。你對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物抱有現實的看法,并且能夠應付自如。但是在重要的場合也會緊張。有時候也需要擁有一段獨處的時光。
16分以下:外向
自信,熱情,群居,友好以及開朗。你喜歡人多的場合,并且人越多,你會打心里覺得生活更美好!你喜歡公眾表演,喜歡社區活動,喜歡其他一切大型的社交聚會。
你很善于接納別人,會對在他們之外發生的事情更感興趣。你不喜歡一個人待著,經常從別人的身上汲取力量。你需要培養自己的耐性,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多考慮別人的感受。
在你感到放松、沒有壓力的一天來做這個性格內向者自我評估問卷。選擇一個溫暖舒適且不會受到干擾的地方來回答。請根據對你來說通常是正確的或錯誤的,而不是你希望自己是怎樣的或某些時候是那樣的,來判斷每一個句子。對每一個句子不要分析或想得太多,我們的本性會展露無遺。
3.你是真的內向,還是偽裝
通常,一個人如果健談、友善,朋友多,跟人“自來熟”,在人堆里比較引人注目,不吝當眾發個言或者表演唱歌的話,我們就認為他“外向”,相反就是內向。
其實,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人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偽裝自己的性格。沉默而安靜的偽內向人,內心卻澎湃著與人親近的渴望,迫切想改變自己;而能說會笑的偽外向人,卻需要用獨處來“充電”。事實上,大多數內向人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的個性。他們在被定義的環境下長大,父母、老師和身邊的朋友對他們做出內向、孤僻、害羞、自閉等評價后,他們就迷失了自己。
有些人他們看起來是內向人,其實他們是假內向。他們真正的問題是心理素質較差、羞怯、緊張,不敢開口說話,只要給他們機會鍛煉,就能改變這種狀況。
什么是假內向呢?可以說在內向人群中,假內向的比例是比較高的,也是比較常見的。我們在生活中可能遇到過這樣的人,和自己最親近的人(如父母、好友等)能說會道、滔滔不絕,表現的很自如。但是到了一些特殊環境,特別是在自己的上司領導、優秀的異性面前、大眾場合等,就啞口無言說不好話了。
一個偽裝內向人的自白
年輕的時候,我曾被貼過一個“內向”的標簽。那會兒興畢業留言,不止一個人給我寫道:“印象中你是一個內向的女孩,很文靜,不太說話,不太跟周圍人接觸,總是獨自坐在角落里靜悄悄的。”
差點就連我自己也這樣相信了,“啊對,我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后來當了雜志社記者,并在這個行業里飽受歷練,臉皮越磨越厚,性格也越來越不“內向”。
其實,“不太說話”,不是因為“不愛”說,而是因為“不會”說,怕說不好被人嘲笑。“總是坐在角落里靜悄悄的”,是出于害羞,而如果遇上我很有自信的事情,我其實挺享受那種成為注意力中心的感覺。“不太跟周圍人接觸”,也不是因為不想,而是不會,因為不會所以不敢。我之前的“內向”,是因為欠缺交流的技巧和自信,骨子里我是極其樂意而且非常需要與人親近的。在獲得充分的自信和安全感之前,“內向”是我的一層保護色。
曾有一段時間獨居并不用坐班,很快我發現,如果一個人從早到晚呆在家,不出兩天就覺得四面墻壁仿佛有壓力,胸口一股郁悶之氣也越來越膨脹;而散心的方法其實簡單之極,就是犧牲點交通時間,到辦公室去,跟同事見見面,談笑幾句,心情會馬上開朗起來;或者就是上街走走,在一個有人氣的咖啡廳里坐坐,聽聽周圍人聲喧嘩。
我認為,保證自己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每天要與足夠數量的人講話。
另一名“偽裝”的外向者,在他的博客里寫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自述:“很多年來我并不認為我是一個內向的人。我對人友善,有著不錯的交往技能,壓根兒也不孤僻,也絕不會動不動就害羞。”
但是,他說自己每天需要至少一小時的獨處。如果被拖到了一個派對上,他也能談笑風生,但事后會覺得很疲倦,要自己待上幾天才能緩過勁來。
在你我身邊,到底有多少這樣“偽裝”的外向人和內向人?
你是外向,內向,或是偽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