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中年婦女總抱怨他們家附近副食店的售貨員態度不好,像誰欠了她什么似的,后來無意中知道了女售貨員的遭遇:丈夫有外遇離了婚,老母癱瘓在床,上中學的女兒經常患病,她每月只能開400元的工資,住一間12平方米的平房。難怪她一天到晚愁眉不展。這位婦女從此再不計較她的態度了,甚至還想幫她一把,為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如果是在公共場所遇到不順心的事,也不值得生氣。素不相識的人冒犯你,你肯定是有原因的,只要不是侮辱了人格,我們就應寬大為懷,不以為意,或以柔克剛,曉之以理。總之,不能和這位與你原本無仇無怨的人瞪著眼睛較勁兒。假如較起真來,大動肝火,刀對刀、槍對槍地干起來,釀出個什么后果,那就犯不上了。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在家里更不要較真,否則更是愚不可及。
家庭成員之間哪有什么原則、立場的大是大非問題,都是一家人,非要用“階級斗爭”的眼光看問題,分出個對和錯來,又有什么用呢?人們在單位、在社會上充當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如恪盡職守的國家公務員,精明體面的商人,或是企業職工,但一回到家里,脫去西裝革履,也就是脫掉了你所扮演的這一角色的“行頭”,即社會對這一角色的規定和種種要求、束縛,還原了你的本來面目,使你盡可能地享受天倫之樂。假若你在家里還跟在社會上一樣認真、一樣循規蹈矩,每說一句話、做一件事還要考慮對錯、妥否,顧忌影響、后果,掂量再三,那不僅可笑,并且也太累了。在這方面,頭腦一定要清楚,在家里你就是丈夫、就是妻子。所以,處理家庭瑣事要以安撫為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稀泥,當個笑口常開的和事老。
具體的做法是,作為丈夫一方要寬厚,在錢物方面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越馬馬虎虎越得人心,妻子給娘家偏點心眼,是人之常情,你根本就別往心里去計較,那才能顯出男子漢寬宏大量的風度。作為妻子,對丈夫的懶惰等種種難以容忍的缺點,也應采取寬容的態度,切忌嘮叨起來沒完,嫌他這、嫌他那,也不要偶爾丈夫回來晚了或有女士來電話,就給臉色看,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地審個沒完。看得越緊,他的逆反心理越強。索性不管,讓他瀟灑去,看他有多大本事,外面的情感世界也自會給他教訓。只要你是個自信心強、有性格、有魅力的女人,丈夫自然不會與你隔斷心腸。就怕你對丈夫太“認真”了,讓他感到是戴著枷鎖過日子,進而對你產生厭倦,那才真會發生危機。家是避風的港灣,應該是溫馨和諧的,千萬別把它演變成充滿火藥味的戰場,狼煙四起,雞飛狗跳。結果如何,關鍵就看你怎么去把握了。
方圓智慧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明確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認真,可以敷衍了事,我們就能騰出時間和精力,全力以赴認真地去做該做的事,我們成功的機會和希望就會大大增加。與此同時,由于我們變得寬宏大量,人們就會樂于同我們交往,我們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事業的成功伴隨著社交的成功,應該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做人讓人三分,凡事留有余地
做人要留有余地,不可把事情做絕。人生在世,萬不可一條路走到黑,認死理,而應在發展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冷靜判斷各種可能發生的事情,并采取圓融變通的方法隨機應變,以便有足夠的條件和回旋的余地,采取機變的應付措施。
世界上的事情是復雜多變的,任何人都不應該憑著一家之言和一己之見,自以為是。即使是某些以為自己絕頂聰明的人,也應該留有余地供,供自己回旋。否則的話,就會給別人留下把柄。
不給自己留余地的人,在笑夠了別人之后,豈不知也把自己的短見亮給了別人。所以我們在做人時講求留有余地,不能把話說得太滿,要容納一些意外事情,以免自己下不了臺。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們無法預料它的發展態勢,有的也不了解事情的發生背景,因此切不可輕易地下斷言,而使自己一點回旋的余地都沒有。
有一位年輕人與同事之間有了點摩擦,很不愉快,便對同事說:“從今天起,我們斷絕所有關系,彼此毫無瓜葛……”這話說完還不到兩個月,這位同事成了他的上司,年輕人因講過過重的話很尷尬,只好辭職,另謀他就。
凡事總會有意外,留有余地,就是為了容納這些“意外”。杯子留有空間,就不會因為加進其他的液體而溢出來;氣球留有空間,便不會爆炸;人說話、做事留有余地,便不會因為“意外”的出現而下不了臺,從而可以從容轉身。
一本雜志上曾經刊載過這樣一個故事:
寒冷的冬天,一群豪豬擠到一起取暖,但各自身上的刺使它們不得不馬上分開。御寒的本能迫使它們又聚到一起,然而疼痛使它們再次分開。這樣經過幾次反復,它們終于找到了相隔的最佳距離——在傷害最輕的情況下得到最大的溫暖。
之所以強調距離,就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總要有個“度”,過之則煩惱,少之則陌生。如果這種距離遭到破壞,人也必然會受到傷害。
閆鑫大學剛剛畢業,就進了一家多媒體公司做廣告設計,由于自己剛到公司上班,所以對誰都百般地熱心,好事幾乎都做盡了。誰知,這種過分的熱情到了后來卻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大家都開始疏遠他,不再理他了。似乎每次他都要熱心地幫助人家,大家好像還都不很樂意,于是閆鑫困惑了。
其實,閆鑫的錯誤在于他犯了人際交往的大忌:保持距離,才能避免傷害的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朋友之間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保證友誼的長遠。
距離是人際關系的自然屬性。有著親密關系的兩個朋友也毫無例外,成為好朋友,只說明你們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標、愛好或見解,但并不能說明你們之間是毫無間隙,可以融為一體的。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其獨自的個性,而事物的共性也存在于個性中。共性,是友誼,是連接兩者的紐帶和潤滑劑,而個性和距離則是友誼相吸引并永久保持其生命力的“減振彈簧”。
我們可以做這樣一個試驗:
彈簧兩端連著物體。當你輕輕地拉伸和壓縮彈簧時,彈簧柔順地遵從你的意愿。去掉你的溫柔的撫弄,彈簧會給你一個顫動的美麗。兩端的物體依然保持著那份自然。
當你過度拉伸和壓縮彈簧時,彈簧于是不耐其力,變形了,曲線美破壞了,倔強的彈簧扯離了兩物,或將它們彈得遠遠的。
所以,“保持距離”就是不要過于親密。也可以說,心靈是貼近的,但肉體是保持距離的。能“保持距離”就會產生“禮”,這禮便是防止對方碰撞而產生傷害的“彈簧”。
物極則必反,否極而泰來。行不可至極處,至極則無路可續行;言不可稱絕對,稱絕則無理可續言。做任何事時,進一步,也應讓三分。古人云:“處事須留余地,責善切戒盡言。”人生在世,萬不可使某一事物沿著某一固定的方向發展到極端,而應在發展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其各種可能性。留有余地,就是不把事情做絕,不把事情做到極點,于情不偏激,于理不過頭,這樣,才會使自己得以最完美無損地保全。
集處世經驗之大成的《菜根譚》中寫道:“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食;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留人寬綽,于己寬綽;于人方便,于己方便,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處世秘訣。
讓三分,留余地,表面上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給自己留余地,有進有退,進退自如,以便日后更能機動靈活地處理事務,解決復雜多變的社會問題。二是給別人留余地,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也不要把別人推向絕路,萬不可逼人于死地,那樣會迫使對方做出極端的反抗,如此一來,事情的結果對彼此都沒有好處。
方圓智慧
不讓別人為難,不與自己為難;讓別人活得輕松,讓自己活得闊綽。這就是讓三分、留余地的妙處,也是圓融處世的良方。
讓你的思想轉個彎
人們活在復雜的社會當中,就像小船行于江河之上,處處有風浪、有阻力,而一個人如果時時、事事以方處之,以硬碰硬,竭盡全力與阻力相較量、相抵抗,甚至拼個你死我活,這樣做的結果不僅精力難以承受,而且樹敵太多。與其如此,何不適當地用些圓的方法,積極地去設法排除一些困難或減少部分阻力,這樣就能夠使通向成功的路上少幾塊絆腳石。
幸福快樂的秘密在每個人的心中,每個人都具備使自己幸福快樂的資源,不快樂的原因就是許多人沒有把這些幸福快樂的資源用好而已。
前幾年,有一對夫婦,從國企下崗后,在市場上擺了一個小攤,依靠微薄的收入維持著全家人的生活。他們沒有了從前讓人羨慕的工作,也沒有了讓人衣食無憂的工資、獎金,但他們卻依然生活得很幸福。
夫妻倆過去愛跳舞,現在沒錢進舞廳,就在自家屋子里打開錄音機跳起來。男的喜歡釣魚,女的喜歡養花。下崗后,依然能看到男的扛著魚竿去釣魚,他們家陽臺上的花兒依舊鮮艷奪目。他倆下了崗,收入減少了許多,還樂個不停,鄰居們都用驚異的目光看著他倆。
一天,記者去采訪,男的說:“我們雖然無法改變目前的境況,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態,雖然下崗了,但生活是否幸福還是由我們自己說了算的。”女的說:“我們沒有了工作,再不能沒有快樂,如果連快樂都丟了,那還有什么活頭。”
在我們的生活中,為什么有的人很幸福,而有的人卻很痛苦?比如,一些人即使大富大貴了,別人覺得他很幸福,可他自己卻身在福中不知福,心里老覺得不快樂;有的人,在別人眼中認為他離幸福很遠,而他自己卻時時與快樂邂逅。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這個人是否具有一種靈活、積極的心態。
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人認為自己處于某種狀態時,這個人就會在無形中順從于這種狀態,而這種狀態也就會越發地明顯起來。比如,有些小孩本來不太難過,但當他一哭起來卻越哭越傷心,就是這個道理。
的確是這樣,幸福與否完全取決于你的心態,你想幸福,你隨時都可以幸福,沒有誰能夠阻攔得了你。一代英豪拿破侖,在得到了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渴望擁有的榮譽、權力、金錢、美色之后,卻說:“我這一生從來沒有過上一天幸福的日子。”而海倫·凱勒又聾、又瞎、又啞,可她卻說:“生活是這么美好。”這就是積極心態的作用。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改變事情既定的結局,但是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也就是換個角度來看待問題,這樣我們就可以與自己所處的環境協調起來,就能更加輕松地應對危機與磨難了。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