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注“復(fù)發(fā)”至“如一”。解云:則莊元年傳云“公何以不言即位?《春秋》君子不言即位。君弒則子何以不言即位?隱之也。孰隱?隱子也”。然則莊元年巳有此傳,今復(fù)發(fā)之者,正嫌此繼未逾年之君,異于成君故也。其異一成一未而不異之者,明臣子隱痛之當(dāng)如一矣。若然,案莊公繼弒,弒是齊侯;今閔公繼弒,弒是慶父,何氏寧知不嫌此異,而知為所繼之君成與不成者,正以解即位之義,欲道后君痛其見弒,不忍即其位處,明據(jù)恩之深淺,無弒者內(nèi)外之義故也。
孰繼?據(jù)子般弒不見。
見,賢遍反。繼子般也。孰弒子般?慶父也。殺公子牙,今將爾,季子不免。慶父弒君,何以不誅?將而不免,遏惡也。既而不可及,因獄有所歸,不探其情而誅焉,親親之道也。論季子當(dāng)從議親之辟,猶律親親得相首匿,當(dāng)與叔孫得臣有差。
探,他南反。辟,婢亦反。匿,女亦反。
[疏]注“論季子”至“首匿”。
解云:謂季子緩縱慶父之事,當(dāng)從《周禮·小司寇》議親之法,非其罪也。
注“當(dāng)與”至“有差”。
解云:即宣五年“叔孫得臣卒”,注云“不日者,知公子遂欲弒君,為人臣知賊而不言,明當(dāng)誅”,則得臣與遂不宜相隱,是以罪之。今慶父季友親則親矣,得相首匿,是以舍之,故言當(dāng)與叔孫得臣有差矣。
惡乎歸獄?歸獄仆人鄧扈樂。曷為歸獄仆人鄧扈樂?據(jù)師還也。
惡,音烏。扈樂,音洛,或如字。
[疏]注“據(jù)師還也”。
解云:即莊八年“秋,師還”,傳云“還者何?善辭也。此滅同姓,何善爾?非師之罪也”,注云“明君之使,重在君”。然則莊八年尊者使師滅同姓,而歸善於師,今則尊者使樂殺子般,而反歸惡於樂,故難之。
莊公存之時(shí),樂曾淫于宮中,子般執(zhí)而鞭之。莊公死,慶父謂樂曰:“般之辱爾,國人莫不知,盍弒之矣。”使弒子般,然后誅鄧扈樂而歸獄焉。殺鄧扈樂不書者,微也。
曾,才能反。盍,戶臘反。
[疏]“樂曾淫于宮中”。解云:即《左氏傳》云“雩,講於梁氏,女公子觀之,圉人犖自墻外與之戲”也者,得與此合。
季子至而不變也。至者,聞君弒,從家至朝,季子知樂勢不能獨(dú)弒,而不變正其真?zhèn)巍?
齊人救邢。
夏,六月,辛酉,葬我君莊公。
秋,八月,公及齊侯盟于洛姑。時(shí)慶父內(nèi)則素得權(quán)重,外則出奔彊齊,恐為國家禍亂,故季子如齊聞之,奉閔公讬齊桓為此盟。下書歸者,使與君致同。主書者,起讬君也。
[疏]注“故季子如齊聞之”。
解云:正以下經(jīng)云“季子來歸”,故知時(shí)如齊矣。
注“書君”至“致同”。
解云:正以大夫歸例不書而下經(jīng)書歸故如此解也。。
注主書者,起讬君也。
解云:謂主書此盟,又下文即書“季子來歸”者,欲起季子讬君于齊侯矣。所以不書公至自洛者,桓之會不致故也。
季子來歸。其稱季子何?據(jù)如陳名不稱季,卒不稱子。
[疏]注“據(jù)如陳名不稱季”。
解云:即莊二十七年“公子友如陳,葬原仲”是也。
注“不稱子”。
解云:即僖十六年“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是也。
賢也。嫌季子不探誅慶父有甚惡,故復(fù)於讬君安國賢之。所以輕歸獄,顯所當(dāng)任,達(dá)其功。不稱季友者,明齊繼魯,本感洛姑之讬,故令與高子俱稱子,起其事。
令,力呈反。
[疏]注“嫌季”至“賢之”。
解云:嫌有趙盾不誅趙穿而獲弒君之惡,故曰甚惡也。
注“所以”至“其功”。
解云:所以輕歸獄者,欲輕季子往前縱慶父歸獄之過矣。言顯所當(dāng)任者,謂書曰季子來歸,明讬君而還,欲顯當(dāng)存國之任矣。言達(dá)其功者,欲達(dá)其存國之功矣。
注“不稱”至“其事”。
解云:以僖十六年卒時(shí)稱季友,故決之。但當(dāng)稱季,足得起其賢,而稱子者,見義故也,何者?案下二年“冬,齊高子來盟”,傳云“高子者何?齊大夫也”,“何以不名?喜之也。何喜爾?正我也。其正我奈何?莊公死,子般弒,閔公弒,比三君死,曠年無君,設(shè)以齊取魯,不興師,徒以言而巳矣。桓公使高子將南陽之甲,立僖公而城魯”,“魯人至今以為美談,曰:尢望高子也”。然則齊侯所以遣高子存魯而立君繼之者,由此洛姑之讬,故令季子與高子同稱子,起見其事矣。
其言來歸何?據(jù)召歸不書,隱如言至。
[疏]注“據(jù)召歸不書”。
解云:即莊二十七年“公子友如陳,葬原仲”,莊三十二年傳云“莊公召季子,季子至而授之以國政”,彼注云“至不書者,內(nèi)大夫出與歸不兩書”是也。
注“隱如言至”。
解云:即昭十四年“隱如至自晉”是也。
喜之也。季子來歸則國安,故喜之。而變至加錄云爾,蓋與賢相起。言歸者,主為喜出。言來者,起從齊自外來。盟不日,公不致者,桓之盟不日,其會不致,信之也。
主為,于偽反,下文注皆同。
[疏]注“蓋與賢相起”。
解云:謂稱字所以賢之,亦見其喜矣。變至言歸,所以喜之,亦起其賢,故云與賢相起耳。
注“桓之盟不日”至“之也”。
解云:莊十三年傳文。
冬,齊仲孫來。齊仲孫者何?公子慶父也。公子慶父,則曷為謂之齊仲孫?系之齊也。曷為系之齊?據(jù)欒盈出奔楚,還不系楚。
[疏]“齊仲孫者何”。
解云:欲道齊人,經(jīng)不言使;欲言己臣,而繼于齊,故執(zhí)不知問。
注“據(jù)欒”至“不系楚”。
解云:即襄二十一年“秋,晉欒盈出奔楚”,至襄二十三年夏,“欒盈復(fù)入于晉,入于曲沃”是也。
外之也。曷為外之?據(jù)俱出奔遠(yuǎn)也。《春秋》為尊者諱,為閔公諱受賊人也。為親者諱,為季子親親而受之,故諱也。
[疏]注“為季”至“諱也”。解云:謂季子是閔公之親親,而反受其賊,故為諱耳。
為賢者諱。以季子有遏牙不殺慶父之賢,故為諱之。子女子曰:“以‘春秋’為《春秋》,以史記氏族為《春秋》,言古謂史記為“春秋”。
[疏]注“以史記氏族為《春秋》”。
解云:謂以史記人之氏族而為《春秋》。
注“言古”至“春秋”。
解云:夫子脩史記為《春秋》。今言以“春秋”為《春秋》,則史記舊有“春秋”之名,是言古者謂史記為“春秋”矣。
齊無仲孫,其諸吾仲孫與?”齊有高國崔,魯有仲孫氏,亦足以知魯仲孫。言仲孫者,以后所氏起其事明。主書者,賊不宜來,因以起上如齊,實(shí)殺君出奔。
子女子,音汝。
[疏]注“齊有高國崔”。
解云:即國夏、高固、高張、崔杼之屬是矣。
注“魯有仲孫氏”。
解云:即仲孫蔑仲孫羯之屬是也。
注“主書”至“出奔”。
解云:正以經(jīng)書其來,見不宜來,則知上如齊者,是其犯罪而去矣。莊三十二年冬,“公子慶父如齊”者,即上如齊之經(jīng)矣。
二年,春,王正月,齊人遷陽。不為桓公諱者,功未足以覆比滅人之惡也。
[疏]“春,王正月,齊人遷陽”。
解云:莊十年“三月,宋人遷宿”,彼注云“月者,遷取王封,當(dāng)與滅人同罪”。然則《春秋》之例,大國之遷例月,小國書時(shí),即僖三十一年“十有二月,衛(wèi)遷于帝丘”;昭九年春,“許遷千夷”之屬是也。而今陽為小國,齊人遷之,亦是遷取王封,當(dāng)與滅人同罪,故云月矣。云云之說,在莊十年。
注“不為”至“惡也”。
解云: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莊十三年“夏,六月,齊人滅遂”。今遷取王封,因而臣之,雖當(dāng)時(shí)未滅,終不得在,故云比滅人之惡矣。如此注者,正決僖十七年“夏,滅項(xiàng)”,傳云“孰滅之?齊滅之。曷為不言齊滅之?為桓公諱也。《春秋》為賢者諱”,“桓公嘗有繼絕存亡之功,故君子為之諱”。然則彼經(jīng)不言齊,而此言齊人,故決之。
夏,五月,乙酉,吉禘于莊公。其言吉何?據(jù)禘于大廟不言吉。
吉禘,大計(jì)反。大廟,音泰,下同。
[疏]注“據(jù)禘”至“言吉”。
解云:即僖八年“七月,禘于大廟,用致夫人”是也。
言吉者,未可以吉也。都未可以吉祭。經(jīng)舉重,不書禘于大廟,嫌獨(dú)莊公不當(dāng)禘,于大廟可禘者,故加吉,明大廟皆不當(dāng)。
[疏]注“都未可以吉祭”。
解云:在三年之內(nèi),莊公及始祖之廟,皆未可以吉祭,故言都爾。
注“經(jīng)舉重不書”。解云:《春秋》之義,常事不書,有善惡者,乃始錄而美刺之。今既巳舉重,特書于莊公,不書于大廟,則嫌莊公一廟獨(dú)不當(dāng)禘,大廟便可禘矣。然莊公卑于始祖,而言舉重者,言三年之內(nèi)作吉祭之時(shí),莊公最不宜吉,故言舉重,不謂莊公尊于始祖也。
曷為未可以吉?據(jù)三年也。
[疏]注“據(jù)三年也”。
解云:莊三十二年八月公薨,至今年五月,巳入三年之竟,故言據(jù)三年也。
未三年也。禮,禘祫從先君數(shù),朝聘從今君數(shù),三年喪畢,遭禘則禘,遭祫則祫。
君數(shù),所主反,下同。祫,音洽。
[疏]“未三年也”。
解云:謂未滿二十五月也。
注“禮,禘祫從先君數(shù)”。
解云:謂為禘祫之祭,合從先君死時(shí)日月而數(shù)之,若滿三年已后,遭禘則禘,遭祫即祫耳。
注“朝聘從今君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