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7章 莊公(起二十八年,盡閔公二年)(2)

  • 春秋公羊傳注疏
  • 何休
  • 4861字
  • 2015-11-13 14:22:19

秋,筑臺于秦。何以書?譏。何譏爾?臨國也。言國者,社稷、宗廟、朝廷皆為國,明皆不當臨也。臨社稷、宗廟則不敬,臨朝廷則泄慢也。冬,不雨。何以書?記異也。京房《易傳》曰“旱異者,旱久而不害物也。斯祿去公室,福由下作,故陽雖不施,而陰道獨行,以成萬物也。”先是比筑三臺,慶牙專政之應。

施,申豉反。

[疏]注“先是比筑三臺”。

解云:即上文于郎、于薛、于秦之屬是也。

注“慶牙專政”。

解云:即上二十七年傳云“公子慶父、公子牙、公子友皆莊公之母弟也。公子慶父、公子牙通乎夫人以脅公,季子起而治之,則不得與于國政,坐而視之,則親親,因不忍見也。故於是復請至于陳,而葬原仲也”,下三十二年傳云“季子至而授之以國政”。然則上既言二子脅公,季友不得為政,下文始言授季子國政,即於是時慶牙為政明矣。

三十有二年,春,城小穀。

夏,宋公、齊侯遇于梁丘。

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何以不稱弟?據公弟叔肹卒。

肹,許乙反。

[疏]“城小穀”。

解云:二傳作“小”字,與《左氏》異。“夏宋公”至“梁丘”。

解云:隱八年注云“宋公序上者,時衛侯要宋公,使不虞者為主,明當戒慎之”。然則今宋公序上,亦為齊侯所要故也。

注“據公弟叔肹卒”。解云:即宣十七年“冬,十有一月,壬午,公弟叔肹”是也。

殺也。殺則曷為不言刺?據公子買有罪殺之,言刺不言卒。

[疏]注“據公”至“言卒”。

解云:即僖二十八年“公子買戍衛,不卒戍,刺之”傳云“不卒戍者何?不卒戍者,內亂也,不可使往也。不可使往,則其言戍衛何?遂公意也”是也。

為季子諱殺也。曷為為季子諱殺?據叔孫得臣卒不日者,惡不發揚公子遂弒也。

為季,于偽反,下“為季”、“而為”,注“故為”同。

[疏]注“據叔”至“遂弒也”。

解云:即宣五年九月,“叔孫得臣卒”,注云“不日者,知公子遂欲弒君,為人臣知賊而不言,明當誅”是也。然則季子若其發揚牙之罪惡誅之,正是臣人之道。今而諱殺,故難之云。

季子之遏惡也。遏,止。

遏,於葛反,止也。不以為國獄,不就致獄其刑,故言卒。緣季子之心而為之諱。季子過在親親,疑於非正,故為之諱,所以別嫌明疑。

別,彼列反。

[疏]注“季子”至“明疑”。

解云:季子仁者,不忍用刑其兄,是失事君之道。然則季子之過,在於親其親者,故曰過在親親。《春秋》以掩遏牙之惡,與周公行誅于兄異,是以疑其非正禮耳,故為之諱刺文。所以別嫌者,謂諱刺別於親親,失臣道之嫌。明疑者,明於掩惡,非正禮之疑耳。

季子之遏惡奈何?莊公病,將死,以病召季子。召之於陳。

[疏]注“召之於陳”。

解云:正以上二十七年傳云“因不忍見也,故於是復請至于陳,而葬原仲也”之文故也。

季子至而授之以國政。至不書者,內大夫出與歸,不兩書。

[疏]注“至不”至“兩書”。

解云:謂通例如此。宣八年“夏,公子遂如齊,至黃乃復”,書其乃復者,彼傳云“何言乎有疾乃復?譏。何譏爾?大夫以君命出,聞喪徐行而不反”,彼注云“喪尚不當反,況於疾乎”是也。宣十八年秋,“公孫歸父如晉”,冬,“歸父還自晉,至檉,遂奔齊”,書其還者,彼傳云“還者何?善辭也。何善爾?歸父使於晉,還自晉,至檉,聞君薨家遣,墠帷”,反命乎介,自是走之齊”,彼注云“主書者,善其不以家見遂怨懟,成踴哭君,終臣子之道,起時莫能然也。言至檉者,善其得禮于檉”是也。昭十四年“春,隱如至自晉”;又昭二十四年春,“叔孫舍至自晉”,皆書至者,正由被執而得歸,是以重而書至,猶非正歸當書之例也。閔二年秋,“季子來歸”書者,初出亦不書,不得難此也。

曰:“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將焉致乎魯國?”致,與也。

焉,於虔反。季子曰:“般也存,君何憂焉?”公曰:“庸得若是乎?庸,猶傭傭無節目之辭。

般,音班。牙謂我曰:‘魯一生一及,君巳知之矣。’父死子繼曰生,兄死弟繼曰及。言隱公生,桓公及,今君生,慶父亦當及,是魯國之常也。慶父也存。”時莊公以為牙欲立慶父。

[疏]“慶父也存”者,解云:莊公辭。

季子曰:“夫何敢?是將為亂乎?夫何敢!”再言夫何敢者,反覆思惟,且欲以安病人也。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夫何,音扶,下及注同。覆,芳服反。思難,乃旦反。

[疏]注“再言”至“病人也”。

解云:謂反覆思惟踟躕之間,故再告此。言夫何敢,使病者意安耳。

注“孔子曰”至“思義”。

解云:引之者,欲言季子反覆思惟,合於君子之道。言見得思義者,得謂利祿也。

俄而牙弒械成。是時牙實欲自弒君,兵械巳成,但事未行爾。有攻守之器曰械。

俄,五多反。牙殺,申志反,注及下“親弒”同。械,戶戒反。季子和藥而飲之,藥者,酖毒也,傳曰“酖之”是也。時季子亦有械,故能飲之。傳不道者,從可知。

飲,於鴆反,注同。酖毒,本亦作“鴆”,直蔭反,下文同。

[疏]注“藥者”至“是也”。

解云:即下云“然則曷為不直誅而酖之”云云者是。

曰:“公子從吾言而飲此,則必可以無為天下戮笑,必有后乎魯國。時世大夫,誅不宣揚,子當繼體如故。

[疏]“則必可以無為天下戮笑”。

解云:言不為天下所共戮,不為天下所共笑矣。

注“時世大夫”。

解云:欲道古禮大夫不世矣。

不從吾言而不飲此,則必為天下戮笑,必無后乎魯國。”於是從其言而飲之,飲之無傫氏,至乎王堤而死。公子牙今將爾,今將欲殺無傫。

無,本又作“巫”。傫,音力委反,又力追反。堤,丁兮反。

[疏]“飲之無傫氏”。

解云:或是大夫家,或是地名。言飲酖毒之藥于無傫氏矣。舊云飲之無傫氏者,言飲此毒不累其子孫,謂當立其氏族也者,非也。

“至乎王堤而死”。

解云:王堤,蓋地名。

辭曷為與親弒者同?辭,傳序經辭。親,躬親也。

[疏]注“辭,傳序經辭”。

解云:知如此者,正以經書“公子牙卒”,無誅殺之文。傳云“曷為不言刺之”,云是將為亂乎?故知此辭與親弒者同,但是傳序經辭,非為經也。

君親無將,將而誅焉。親,謂父母。

無將,如字,閔公“本將不誅”、“將而”皆同;或子匠反,非也。然則善之與?曰:然。殺世子母弟直稱君者,甚之也。季子殺母兄,何善爾?誅不得辟兄,君臣之義也。以臣事君之義也。唯人君然后得申親親之恩。

與,音馀。

[疏]“殺世子母弟”至“之也”。

解云:即僖五年“春,晉侯殺其世子申生”,襄二十六年“秋,宋公殺其世子座”之屬者,是殺世子直稱君之經也。隱元年“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襄三十年夏,“天王殺其弟年夫”之屬者,是殺母弟直稱君之經也。

注“唯人”至“之恩”。

解云:欲道殺世子母弟,所以直稱君甚之之義。言得申親親之恩而不申之,故甚其惡耳。

然則曷為不直誅而酖之?行誅乎兄,隱而逃之,使讬若以疾死然,親親之道也。明當以親親原而與之,於治亂當賞疑從重,於平世當罰疑從輕。莊不卒大夫而卒牙者,本以書國將弒君。書日者,錄季子遏惡也。行誅親親,雖酖之猶有恩也。

[疏]“隱而逃之”。

解云:言隱匿辟殺,是以不直誅而酖之矣。

注“明當”至“與之”。

解云:明《春秋》之道,當親其親,而原季子之心而與之,故善之耳。

注“於治”至“從輕”。

解云:注言此者,欲道《春秋》者,撥亂之書,是以原其親親而賞季氏即賞疑從重也。當所傳聞之世天下未平是以升平疑獄不得不誅,故云於平世乃可罰疑從輕矣。

注“莊不”至“弒君”。

解云:上三年“春,王正月,溺會齊師伐衛”,傳云“溺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彼注云“所伐大夫不卒者,莊公薄於臣子之恩,故不卒大夫,與桓同義”是也。今牙書卒者,本以當國將弒君故也。

注“書日”至“遏惡也”。

解云:正以《春秋》之義,於所傳聞之世,大夫之卒,不問有罪無罪,皆不書日以略之,因示其恩淺,即隱元年冬十二月,“公子益師卒”;隱八年“冬,十有二月,無駭卒”之屬是也。今而書日,故解之。言錄季子遏惡也者,正以為季子遏其惡之故,是以詳錄之耳。

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寢。路寢者何?正寢也。公之正居也。天子諸侯皆有三寢:一曰高寢,二曰路寢,三曰小寢。父居高寢,子居路寢,孫從王父母,妻從夫寢,夫人居小寢。在寢地者,加錄內也。夫人不地者,外夫人不卒,內書薨已錄之矣,故出乃地。

[疏]“路寢者何”。

解云:欲言正寢,公存之時,經文無路寢之名;欲言非正寢,而公薨於內,故執不知問。

注“天子諸侯”至“人居小寢”。

解云:皆時王之禮矣。若《春秋》定十五年夏五月,“壬申,公薨於高寢”;僖三十三年冬十二月,“乙巳,公薨于小寢”之屬是也。然則諸侯有三寢,而薨其內者是正矣。而文十八年“二月,丁丑,公薨于臺下”,襄三十一年“夏,六月,辛巳,公薨于楚宮”之屬,皆為失處,而無譏文者,蓋以不在三寢,非禮自見故也。而云父居高寢者,蓋以寢中最尊,若父子并薨之時,父殯于高寢矣。其嗣君亦薨,乃居於路寢。若其孫又薨,則從王父母小寢。所以不再言母者,妻從夫寢故也。其夫人若存,定居于寢內之三宮矣。若非有并喪,則從寢之中科薨其一。而謂路寢為公之正居者,以其始正之常處也。

注“在寢地加錄,內也”。

解云:正決外諸侯之卒不地故也。

注“故出乃地”。

解云:即僖元年“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是也。

冬,十月,乙未,子般卒。子卒云子卒,此其稱子般卒何?據子赤不言子赤卒。

[疏]“據子赤不言子赤卒”。

解云:文十八年“冬,十月,子卒”,傳云“子卒者孰謂?謂子赤也”是也。

君存稱世子,明當世父位為君。

[疏]“君存稱世子”。

解云:內外同矣。而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不言世子者,彼注云“而不以世子正稱書者,明欲以正見無正,疾惡桓公”是也。

君薨稱子某,緣民臣之心,不可一日無君,故稱子某,明繼父也。名者,尸柩尚存,猶以君前臣名也。

[疏]注“緣民臣”至“名也”。

解云:子者,嗣君之稱,是以稱子某,明其嗣父也。既不可無君,令之繼父而書名者,正以尸柩尚存,猶君前臣名故也。其緣民臣之心,不可一日無君者,文九年傳文。

既葬稱子,不名者,無所屈也。緣終始之義,一年不二君,故稱子也。

[疏]注“不名”至“子也”。

解云:正以先君既葬,更無所屈,所以不稱爵而言子者,一年不二君矣。其緣終始之義,一年不二君者,文九年傳文。

逾年稱公。不可曠年無君。

[疏]注“不可曠年無君”。解云:文九年傳文。

子般卒,何以不書葬?據定姒俱稱卒書葬。

[疏]注“據定”至“書葬”。

解云:即定十五年“秋,七月,壬申,姒氏卒”九月,“辛巳,葬定姒”。然則定姒稱卒而書葬,今子般稱卒不書葬,故難之。

未逾年之君也,有子則廟,則立廟也。廟則書葬。錄子恩也。無子不廟,不廟則不書葬。未逾年之君,禮,臣下無服,故無子不廟,不廟則不書葬,示一年不二君也。稱卒不地者,降成君也。日者,為臣子恩錄之也。殺不去日見隱者,降子赤也。

去,起呂反。見,賢遍反。

[疏]注“未逾”至“二君也”。

解云:《案喪服·不杖期章》,之內有為君之長子,臣下猶服之,況為嗣君而言無服者,正以為長子之時,其臣下從君而服之;若其為嗣君,則無從服之義,是以知其無服矣。不但如此,作君長子之時,其臣皆吉,故得為之服期;若作未逾年之君,臣下皆為前君服斬,寧得更為之服乎?若還服期,即是廢重服輕;若為斬衰三年,即違一年不二君之義故也。

注“稱卒不”至“之也”。

解云:案隱公、閔公,皆是成君而亦不地,故隱十一年傳云“公薨何以不地?不忍言也”,故彼注云“不忍言其僵尸之處”。今子般亦殺死,正合不書地,而言降成君者,欲道好死者亦不書地,所以降成君故也。其好死者即襄三十一年“秋,九月,癸巳,子野卒”是也。

注“殺不”至“子赤也”。

解云:即文十八年“冬,十月,子卒”,傳云“子卒者孰謂?子赤也。何以不日?隱之也。何隱爾?弒也。弒則何以不日?不忍言也”,彼注云“所聞世臣子恩痛王父深厚,故不忍言其日,與子般異”是也。然則子般猶是所傳聞之世,恩降于子赤,是以忍言日也。

公子慶父如齊。如齊者,奔也。是時季子新酖牙,慶父雖歸獄鄧扈樂,猶不自信於季子,故出也。不言奔者,起季子不探其情,不暴其罪。

樂,音洛。暴,步卜反。

[疏]注“慶父”至“扈樂”。

解云:其歸獄鄧扈樂之事,在閔元年傳也。

狄伐邢。

◎閔公起元年,盡二年

元年,春,王正月。公何以不言即位?繼弒君不言即位。復發傳者,嫌繼未逾年君義異故也。明當隱之如一。

弒,申志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门县| 张家港市| 晋城| 德昌县| 浦城县| 施秉县| 武城县| 西吉县| 博兴县| 曲靖市| 任丘市| 平远县| 抚州市| 昭觉县| 本溪| 敦化市| 泉州市| 平邑县| 木兰县| 海城市| 平泉县| 香格里拉县| 江阴市| 新巴尔虎左旗| 泸溪县| 留坝县| 布拖县| 永靖县| 凤山县| 泸州市| 太湖县| 临猗县| 同德县| 黔江区| 铜鼓县| 阿坝| 广州市| 文水县| 乐山市| 垣曲县| 凤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