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桓公(起元年,盡六年)(2)

解云:立煬宮不日者,即定元年九月,“立煬宮”是也。立武宮日者,成十六年“二月,辛巳,立武宮”是也。《公羊》之義,失禮鬼神例日,故言此。

注“所傳”至“卒日是也”。

解云:子赤卒不日者,文十八年“冬,十月,子卒”,傳云“何以不日?隱之也。何隱爾?弒也。弒則何以不日?不忍言也”,注云“所聞世臣子恩事王父深厚,故不忍言其日,與子般異”是也。其子般卒日者,莊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彼注云“日者,為臣子恩錄之也。殺不去日,見隱者降子赤也”者是。

隱亦遠矣,曷為為隱諱?據觀魚諱。隱賢而桓賤也。宋公馮與督共弒君而立,諸侯會於稷,欲共誅之,受賂便還,令宋亂遂成。桓公本亦弒隱而立,君子疾同類相養,小人同惡相長,故賤不為諱也。古者諸侯五國為屬,屬有長;二屬為連,連有帥;三連為卒,卒有正;七卒為州,州有伯也。州中有為無道者,則長、帥、卒、正、伯當征之,不征則與同惡。當春秋時,天下散亂,保伍壞敗,雖不誅,不為成亂。今責其成亂者,疾其受賂也。加以者,辟直成亂也。

令,力呈反。相長,丁丈反,下同。帥,所類反,下同。為卒,子忽反,下皆同。

[疏]注“據觀魚諱”。

解云:隱五年“春,公觀魚于棠”,彼注云“實譏張魚而言觀。譏遠者,恥公去南面之位,下與百姓爭利,匹夫無異,故諱使若以遠觀為譏”者是也。

注“古者諸侯”至“有伯也”。

解云:《王制》及《春秋說》文。

注“加以”至“亂也”。

解云:下十四年傳云“以者何?行其意也”,彼注云“以巳從人曰行,言四國行宋意也”。今此言以成宋亂者,若言公為三國所以,遂行其意而成宋亂,非公本意,故云加以者,辟直成亂也。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此取之宋,其謂之郜鼎何?據莒人伐杞取牟婁,后莒牟夷以牟婁來奔,不系杞也。

[疏]注“據莒”至“杞也”。

解云:隱四年“莒人伐杞取牟婁”,昭五年“莒牟夷以牟婁來奔”是也。

器從名,從本主名名之。地從主人。從后所屬主人。器何以從名?地何以從主人?據錯。

[疏]注“據錯”。

解云:二理相違故謂之錯。

器之與人,非有即爾。即,就也,若曰取彼器與此人異國物。凡人取異國物,非就有取之者,皆持以歸為有,為后不可分明,故正其本名。

[疏]“非有即爾”。

解云:謂非有就而有之爾。

宋始以不義取之,故謂之郜鼎。宋始以不義取之,不應得,故王之謂之郜鼎。如以義應得,當言取宋大鼎。郜本所以有大鼎者,周家以世孝,天瑞之鼎,以助享祭。諸侯有世孝者,天子亦作鼎以賜之。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疏]“宋始”至“取之”。

解云:謂滅郜取之也。

注“如以義應得”者。解云:謂若天賜之也。

注“周家”至“享祭”者。解云:謂殷衰之時,鼎沒于泗水,及武王克殷之后,鼎乃出見,故《漢書》云“鼎於周出”是也。

注“禮祭”至“三也”。

解云:《春秋說》文。而《膳夫》云“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何氏不取也。而《士冠禮》、《士喪禮》皆一鼎者,《士冠》、《士喪》略於正祭故也。

至乎地之與人,則不然,凡取地皆就有之,與器異也。俄而可以為其有矣。俄者,謂須臾之間,制得之頃也。諸侯土地各有封疆里數,今日取之,然后王者起,興滅國,繼絕世,反取邑,不嫌不明,故卒可使以為其有,不復追錄系本主。

疆,居良反。然則為取,可以為其有乎?為取,恣意辭也。弟子未解,故云爾。

解,音蟹。曰:否。何者?何者,將設事類之辭。若楚王之妻媦,無時焉可也。媦,妹也。引此為喻者,明其終不可名有也。經不正者,從可知省文也。

媦,音胃,妹也。

[疏]“若楚”至“可也”。

解云:媦,音于貴反。以妹為妻,終無可時,似若器從今主之名,地取便為已有。亦無可時,故言此也。本更散亡,難可推據,未知此君名號云何。

注“明其”至“有也”。

解云:若作名字,言器不可從今主之名,地不可作后主之有也。考諸古本,名作“多”字。雖恣意取之,亦不得多有也。若如此解,以覆上為取之義矣。

注“經不”至“文也”。

解云:地不得為今主之有,而經不系本國以正之者,從可知省文。

戊申,納于大廟。何以書?譏。何譏爾?遂亂受賂,納于大廟,非禮也。納者,入辭也。周公稱太廟,所以必有廟者,緣生時有宮室也。孝子三年喪畢,思念具親,故為之立宗廟,以鬼享之。廟之為言貌也,思想儀貌而事之,故曰齊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周旋出入,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戶而聽,慨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孝子之至也。質家右宗廟,上親親;文家右社稷,尚尊尊。

大廟,音泰,下及注同。嗜,市志反。僾,音愛,又烏改反。慨,苦愛反。

[疏]注“納者,入辭也”。

解云:即莊九年傳云“納者何?入辭也”是也。

注“故為”至“享之”。

解云:《孝經》文。

注“故曰”至“所嗜”。

解云:皆《祭義》文也。彼注云“所嗜,素所欲飲食”是也。

注“祭之”至“之聲”。

解云:亦《祭義》文。彼注云“周還出戶,謂薦設時也。無尸者闔戶,若食間則有出戶而聽之”是也。

注“質家”至“尊尊”。

解云:《春秋說》文。《祭義》篇末云“建國之神位,文家右社稷而左宗廟”,所謂一隅也。

秋,七月,紀侯來朝。稱侯者,天子將娶於紀,與之奉宗廟,傳之無窮,重莫大焉,故封之百里。月者,明當尊而不臣,所以廣孝敬,蓋以為天子得娶庶人女,以其得專封也。

[疏]注“稱侯”至“百里”。解云:知天子將娶於紀者,正以下八年冬,遂“逆王后于紀”;九年“春,紀季姜歸于京師”之文也。知其元非大國者,正以隱二年“紀子伯、莒、子、盟于密”,伯子并稱之,故知此侯非本爵也,知非暫得褒賞而已。而知封之百里者,正以自今以后桓稱侯故也,即下六年夏,“公會紀侯于成”;十三年春,“公會紀侯、鄭伯”之屬是也。

注“月者”至“孝敬”。

解云:凡朝例時,以其尊而不臣,故書月,令與朝異。

注“蓋以”至“封也”。

解云:此欲道諸侯不得專封,是以不取于大夫以下,即文四年“夏,逆婦姜于齊,略之也”,彼注云“賤非所以奉宗廟,故略之”是也。

蔡侯、鄭伯會于鄧。離不言會,此其言會何?據齊侯、鄭伯如紀。二國會曰離,二人議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所道不同,不能決事,定是非,立善惡,不足采取,故謂之離會。

[疏]注“據齊”至“離會”。

解云:五年“齊侯、鄭伯如紀”,當時紀不與會,是以齊侯鄭伯為離會也,但離不言會,故變言如矣。

蓋鄧與會爾。時因鄧都得與鄧會,自三國以上言會者,重其少從多也,能決事,定是非,立善惡。《尚書》曰“三人議,則從二人之言”,蓋取諸此。

與會,音預。

[疏]注“尚書”至“之言”。解云:《洪范》文。

九月,入杞。

公及戎盟于唐。不日者,戎怨隱不反國,善桓能自復,翕然相親信。

冬,公至自唐。致者,君子疾賢者失其所,不肖者反以相親榮,故與隱相違也。明前隱與戎盟,雖不信,猶可安也。今桓與戎盟,雖信,猶可危也:所以深抑小人也。凡致者,臣子喜其君父脫危而至。

[疏]注“故與隱相違也”。

解云:即隱二年“秋,八月,公及戎盟于唐”,不書致故也。

注“明前”至“安也”。

解云:隱公之盟書日,故言不信也。不書致,故言猶可安。

注“今桓”至“而至”。

解云:不日故為信,書致故言危也。

三年,春,正月,公會齊侯于嬴。無王者,以見桓公無王而行也。二年有王者,見始也。十年有王者,數之終也。十八年有王者,桓公之終也,明終始有王,桓公無之爾。不就元年見始者,未無王也。二月非周之正月,所以復去之者,明《春秋》之道,亦通於三王,非主假周以為漢制而已。

嬴,音盈。以見,賢遍反,下并年末“以見”同。復,扶又反,下同。去,起呂反。

[疏]注“二年”至“始也”。

解云:即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弒其君與夷”是也。

注“十年”至“終也”。

解云:即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終生卒”是。

注“十八年”至“終也”。

解云:即十八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于濼”是也。

注“不就”至“始者”。

解云:元年春王正月初即位之時,自知巳篡,戰懼畏討,未敢無王,是以《春秋》於正月之際,不得見始,須臾之后,還復為惡,擅自天子之田,俄然無憚,故至二年正月言王以見始。

注“二月”至“三王”。

解云:即七年“二月,己亥,焚咸丘”,十有三年“春,二月,公會紀侯、鄭伯”云云,十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來求車”之屬是也。

夏,齊侯、衛侯胥命于蒲。胥命者何?相命也。胥,相也。時盟不歃血,但以命相誓。

歃,本又作“歃”,所洽反,又所甲反。

[疏]“胥命者何”。

解云:《春秋》上下,更無胥命之文,故執不知問。

注“時盟”至“相誓”。

解云:亦相誓敕,但不歃血而已,故謂之盟也。

何言乎相命?據盟亦相命,不道也。近正也。以不言盟也。

近正,附近之近,下及注同。

[疏]“近正也”。

解云:古者不盟而言近正,雖不歃血,口雖誓敕,不若古者結言而退,故言近正而已。

此其為近正奈何?古者不盟,結言而退。善其近正,似於古而不相背,故書以撥亂也。

背,音佩。

六月,公會紀侯于盛。

盛,音成。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既者何?盡也。光明滅盡也。是后楚滅穀、鄧,上僣稱王,故尢甚也。楚滅穀、鄧不書者,后治夷狄。

[疏]“既者何”。

解云:與例不同,故執不知問。

注“是后楚滅鄧穀”。

解云:即下七年“夏,穀伯綏來朝。鄧侯吾離來朝”,傳云“皆何以名?失地之君也”是也。

注“上僣稱王”。

解云:《春秋說》云“桓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其后楚僣號稱王,滅穀、鄧,政教陵遲”是也。

公子翚如齊逆女。

九月,齊侯送姜氏于讙。何以書?譏。何譏爾?諸侯越竟送女,非禮也。以言姜氏也。禮,送女父母不下堂,姑姊妹不出門。

讙,呼宮反。

[疏]注“以言姜氏也”。

解云:讙若齊地,宜言齊侯送孟姜于讙,今言姜氏,故知越竟也。

注“禮送”至“出門”。

解云:時王之禮。

此入國矣,何以不稱夫人?據讙魯地。自我言齊,恕已以及人也。父母之於子,雖為鄰國夫人,猶曰吾姜氏。所以崇父子之親,從父母辭。不言孟姜言姜氏者,從魯辭,起魯地。

[疏]“猶曰吾姜氏”。

解云:若有言孟姜者,“孟”為衍字也。

注“從父”至“魯地”。

解云:孟姜者,即《詩》云“彼美孟姜”,正謂此也。“孟”字亦有作“季”字者,誤也。

公會齊侯于讙。夫人姜氏至自齊。翚何以不致?據遂以夫人婦姜至自齊致。

[疏]注“據遂”至“齊致”。解云:在宣元年。

得見乎公矣。本所以致夫人者,公不親迎有危也。翚當并致者,翚親迎重在翚也。上會讙時,夫人以得見公,得禮失禮在公,不復在翚,故不復致。不就讙上致者,婦人危重,故據都城乃致也。月者,為夫人至,例危重之。

迎迎,魚敬反,下同。為夫,于偽反,下同。

[疏]注“不就”至“乃致”。解云:若就讙致,即鄉者至讙之時書之,宜在“公會齊侯于讙”上。

注“月者”至“重之”。

解云:即宣元年“三月,遂以夫人婦姜至自齊”,成十四年“九月,僑如以夫人婦姜氏至自齊”是也。

冬,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有年。有年何以書?方分別問大有年,故不但言何以書。

別,彼列反。以喜書也。大有年何以書?亦以喜書也。此其曰“有年何?僅有年也。僅,猶劣也。謂五穀多少皆有,不能大成熟。

僅,其靳反,劣也。

[疏]注“謂五”至“成熟”。解云:舊本如是,其“穀”下云“皆有不能大成熟”,“多少”二字或衍文也。若必存字解之,多謂麥禾,少謂豆之屬,是事皆有,但不能大熟也。

彼其曰大有年何?問宣十六年也。大豐年也。謂五穀皆大熟成。僅有年,亦足以當喜乎?恃有年也。恃,賴也。若桓公之行,諸侯所當誅,百姓所當叛,而又元年大水,二年耗減,民人將去,國喪無日,賴得五穀皆有,使百姓安土樂業,故喜而書之,所以見不肖之君為國尢危。又明為國家者,不可不有年。

行,下孟反。耗減,呼報反;下佳斬反。喪,息浪反。

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狩者何?田狩也。田者,蒐狩之總名也。古者肉食,衣皮服,捕禽者,故謂之田。取獸于田,故曰狩。《易》曰:“結繩罔以田魚。”

狩,手又反,冬獵也。

[疏]“狩者何”。

解云:正以春而言狩,故執不知問。

注“田者,蒐狩之總名也”。

解云:即《尚書》云:“文王不敢盤于游田”。

注“古者肉食,衣皮服,捕禽獸,故謂之田。取獸于田,故曰狩。《易》曰:‘結繩罔以田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涞源县| 石城县| 涿州市| 彰化市| 英山县| 宁晋县| 平顶山市| 蓝田县| 宽城| 金川县| 吉木乃县| 利辛县| 仪陇县| 叶城县| 濮阳县| 武胜县| 夹江县| 台中县| 江达县| 萨迦县| 鄂州市| 云梦县| 星子县| 临安市| 烟台市| 邵阳县| 禹州市| 清丰县| 明溪县| 东阿县| 成都市| 轮台县| 佛山市| 漳浦县| 环江| 甘孜县| 合阳县| 高安市| 南涧| 上饶市| 类乌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