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婆塞戒經云。無財之人。自說無財。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主。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棄蕩滌汁。施應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塵[赻-走+夌]施于蟻子。亦得無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無塵許麩耶。誰有三日食三揣[赻-走+夌]命不全者。是故諸人。應以食半。施于乞者。善男子。極貧之人。誰有赤裸無衣服者。若有衣服。豈無一線施人。天下之人。誰貧無身。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亦名施主。亦得福德。(克字函第四卷)。
天下至難惟有五 困中能施以推先
四十二章經云。天下有五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判命不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
不知足雖富而貧 若知足雖貧而富
四十二章經云。佛告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辭字函)。
財屬五家非我物 慳不散施后生貧
寶積經云。善安大梵天王太子。語父母曰。金銀琉璃。水精硨磲。碼瑙明珠。寧可藏乎。欲濟貧乏。況一切財業。非是真寶。水火盜賊縣官惡子。五家有分耳。父母言。善。如子所志。便取廣施(師字函第四卷)。
優婆塞戒經云。若人得財。貪惜不施。當知即是未來世中。貧窮種子。(克字函第五卷)。
親與非親應等惠 舍并不舍豈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