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毗婆沙論云。問。一身中有十二處。云何建立十二處耶。答曰。以彼自性。作用別故。謂十二處。雖在一身。而十二種自性。作用有差別故。非互相雜。如一室內。有十二人。伎藝各別。雖同一室。而有十二自性作用。(廉字函第三卷)。
利根即說五有蘊 鈍者廣談十八界
大毗婆沙論。問。佛為何等。所化有情。說蘊處界。廣略三法。答。為鈍根者。說十八界。為中根者說。十二處。為利根者。說五蘊。(廉字函第一卷)。
眾生菩薩皆心作 地獄天堂亦彼招
宗鏡云。心能作佛。心作眾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獄。心異則千差競起。心平則法界坦然。心凡則三毒縈纏。心圣則六通自在。心空則一道清凈。心有則萬境縱橫。善因終值善緣。惡行難逃惡境。蹈云霞而飲甘露。非他所授。臥煙焰而啖膿血。皆自能為。非天之所生。非地之所出。只在最初一念。(策字函第五卷)。
三際求心不可得 隨緣應物豈非無
宗鏡舉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以因現在立過去。因過去立未來。現在既不住。過去亦無生。互檢互無。徹底空寂。但有微毫起處。皆從識生。今推既無。分別自滅。分別既滅。境界無依。如依水生波。依鏡現像。無水則波不起。無鏡則像不生。故知非關法有法無。但是識生識滅。如金剛三昧經偈云。
法從分別生。還從分別滅。滅是諸分別。是法非生滅。如是洞達。根境豁然。自覺既明。又能利他。普照。
故經偈云。
究竟離虛妄。無染如虛空。清凈妙法身。湛然應一切。
(輕字函第六卷)。
略起有心而作解 還同在夢似非真
宗鏡。問。無心者。為當離心是無心。即心得無心。答。即心得無心。問。即心是有心。云何得無心。答。不壞心相而無分別。問。豈不辯知也。答。即辯知無能所。是無心也。豈渾無用。始是無心。譬如明鏡照物。豈有心耶。當知一切眾生。恒自無心。心體本來常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隨境鑒辯。皆是實性自爾。非是有心方始用也。只謂眾生不了自心常寂。妄計有心。心便成境。以即心無心故。心恒是理。即理無理故。理恒是心。理恒是心故。不動心相。心恒是理故。不得心相。不得心相故。即是眾生不生。不動心相故。即是佛亦不生。以生佛俱不生故。即凡圣常自平等。法界性也。純一道清凈。更無異法。當知但有心分別作解之處。俱是虛妄。猶如夢中。若未全覺。所見纖毫。亦猶是夢中事。但得無心即同覺。后絕諸境界。但有一微塵。可作修證。不思議解處。俱不離三界夢中所見。經云。無有少法可得。佛即授記。(駕字函第五卷)。
煩惱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