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經云。六根者。謂眼耳鼻舌身意根(亦云六入)。六塵者。謂色聲香味觸法也。眼見為色塵。耳聞為聲塵。鼻嗅為香塵。舌嘗為味塵。身染為觸塵。意著為法塵。合為十二處也。復次六識者。本自一心。遍由六根門頭。而成六識。謂從見為眼識。從聞為耳識。從嗅為鼻識。從嘗為舌識。從染為身識。從分別為意識。如是根塵識。三事和合。為十八界。若如實知自性皆空。是為能學六根。六塵六識。(為字函第四卷)。
宗鏡云。有八種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問。此八種識行相如何。答。此八識。具三能變。一異熟。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二思量。即第七識。恒審思量故。三了境即前六識。粗了境故。解深密經頌云。
阿阤那識(此云執持)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此第八識。能發起前六轉識故。第八識。謂前世中。以善不善業為因。招感今生第八異熟心是果。問。此識周遍。凡圣境。通。為當離此別有真性。為復即是。答。非一非異。得此識名。不合而合。成其藏義。此阿賴耶識。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隨染凈緣。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藏識。如明鏡不與影像合而含影像。此約有和合義邊。若不和合義者。即體常不變。故號真如。因合不合。分其二義。本一真心。湛然不動。若有不信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別求真如理者。如離像覓鏡。即是惡慧。以未了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義而生二執。起信論云。以四種法熏習義。一凈。謂真如。二染謂無明。三妄心。謂業識。四妄塵。為六塵。(駕字函第七卷)。
毗婆沙論。問曰。心意識有何差別。答曰。無有差別。心即是意。意即是識。皆同一義。如火名火亦名焰亦名熾。(仁字函第六卷)。
成唯識論伽他曰。藏識說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境相。是說名為識。(則字函第五卷)。
攝大乘論云。阿賴耶識。以為心體。由此為種子。意及識轉。何因緣故。亦說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復次何故。聲聞乘中。不說此心名阿賴耶識。名阿陀那識。由此深細境所攝故。所以者何。由諸聲聞。不于一切境智處轉。是故于彼雖離此說。然智得成解脫成就。故不為說。若諸菩薩。定于一切境智處轉。是故為說。若離此智。不易證得一切智智。頌曰。
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
(嚴字函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