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志第一
缽池山杜光庭《洞天福地記》:缽池山在楚州。《山陽縣志》:缽池一山,僅附培塿之末。《淮安關志》:缽池山在關署西北五里許,岡阜盤旋八九里,形如缽盂。
缽池山賦黃樹森
(以形如缽盂,山土皆赤為韻。《玭珠賦鈔》)
試一望兮不磝不礐,匪黛匪青。夾路無石,半山有亭。雨傾盆而若洗,土覆簣而通靈。具仰盂象,儼建瓴形。客告予曰:此缽池山也,地當淮浦,境接村墟。對韓亭而聳峙,越枚里而紆徐。瞻彼陟彼,奧如曠如。秋風花采,春雨藥鋤。山飼雞以成鳳,池化龍而有魚。其勢則岡抱四隅,土隆一撮。種合李桃,攀無藤葛。匪劍池之舒長,異瓠池之遼闊。盛飯顆兮若鐘,納須彌兮有缽。花不咒而蓮生,詩罷敲而云活。其色則紅爭翡玉,艷奪珊瑚。野未燒而壁赤,金無礦而砂朱;斗燕支于絕塞,移赤沙于名湖。晃曈朧之日出,亦如盤兮如盂。
或謂子喬辟谷,小隱其間,嘗丹泉兮漱齒,采芳藥以駐顏;成九轉以謝塵市,隨八公而入仙班。而斯境也,儼然方壺圓嶠,并海上為三山。且謂灶下丹成,林間鳳舞。安公之冶獨神,葛洪之火畢吐。以是地變丹崖,居同紫府。種瓊玉以矜奇,疑赭山而分土。孰知傳聞近誕,按理尤乖。周太子曾經早逝,《列仙傳》已類《齊諧》。即或吹笙霞舉,駕鶴云排,跡亦著于緱嶺,人非隱于長淮。豈神仙善幻,遂易地則皆是。
蓋山孕結于土膏,色遞分乎地脈。泉奚煆而能紅,岸誰燒而始赤?語實不經,理無可繹。惟象自天成,名由實責。如谷以盤而得稱,峰肖爐而著跡。茲既像乎缽盂兮,錫嘉名而自昔。
游缽池山記王棠
(《知新錄》)
缽池山去淮城十里,缽形,袤延周匝可十里許,環以水,故名。唐杜光庭紀海內福地七十二,缽池其一也。《輿圖》云:王子喬燒丹處。傳有丹井,當是時,井水日三變。王子聞其勝,與吳子朗儀、叔氏宜村駕小舟往。
既至,登岸遐矚,茫茫若江冢,壘壘如波濤。平坡暢衍,烏睹所謂山者。土阜高約略丈許,土人指為丹灶遺蹤云。側有寺有碑,碑云:晉王子喬丹成飼雞,雞僵。喬疑丹不驗,棄井中。雞忽化鳳,喬乘鳳上升。土阜亦有碑,又引王喬雙鳧事以實之。
噫!異矣!夫神仙丹灶之事,自秦皇、漢武以還,率皆荒誕不根,儒者不道。至于王喬、王子喬,事有異。烏乎!混也。王子喬,周靈王太子晉,七月七日乘鶴以謝時人者。王喬,漢顯帝時為葉令,朔望詣京,太史伺之,網雙鳧而得舄者。一周一漢,風馬牛不相及,合而一不宜。夫王子喬何晉之有?無乃子喬亦名晉,遂訛為晉子喬耶?言晉不宜,合而一愈不宜。按:淮記莫辨,兩碑又復巋然峙立,考古者將何適從焉?予謂仙術圣賢不言,后之覽者,幽忽荒邈之事,宜任其處于若有若無之鄉,存疑傳信,不必意為之解。顧指缽池為福地,何從見乎?
予,姬姓,周靈王太子為鼻祖之所自出,周曰祖,漢亦曰祖,且周而加之以晉,亦曰祖。不與猶龍之說在商為籛鏗,在周為柱下,在漢為方朔,同一不根之論耶?夫人孰不尊祖?跨鳳乘鶴,神異其說,事之微者,置而不問可也。周、漢、晉殊涂而齊觀焉,生其后者,能容默默乎?吳與叔氏,僉以為然。歸因記其事,詳為辯之,非特子孫不敢誣其先世,游缽池者,不致舛謬無征,是在后之君子。
游缽池山記黃達
(《一樓集》)
淮安綿亙大河,地形曠衍,無高岡峻嶺可資覽眺。按,《圖經》:板閘西[北]缽池山,相傳昔王子喬煉丹處。余恨不扶短策往也。蓋山雖近在咫尺,榛莽叢雜,下崎嶇多砂礫,非土人鮮得其徑,故欲游未果。
壬辰夏,王子澄觀、周子有光,邀余游焉。時當暑月,兩三人坐一小艇,置竹幾,茶甌酒碗具列,(剌)[刺]篙聲在蘆葦間。月氣生涼,手持蒲葵扇不動,已而香風拂拂襲衫袖,指點所為愛蓮亭者,若遠若近,掩映于煙光冪歷之外。從景慧寺系纜登岸,一僧出迎,貌甚古。與之語,亦略解禪理。導余前行,不二里,有隆然起者,已達山麓矣。到即尋丹井,水久涸,石甃僅存。因相與披草而坐,睹岡阜之依然,念仙蹤之可溯。問當年黃河故道,撫今追昔,轉瞬滄桑。
徘徊者久之,興盡乃歸。仰睇新月,纖曲如弓,樹間篩影,絕好一幅畫圖。行行至望華門,城鑰尚未下也。
缽池山游記吳棠
(《墨跡》)
淮安郡城西北有缽池山,歷古之名勝也。余公暇往游,見土阜隆起,無峰巒林壑,陟其顛,嘆榛莽滿目,墓冢棋布。
尋山而下,約數百步,有釋氏之選佛[道]場,曰“景會禪寺”,古剎也。重建于元,復興于明,歷代以來,或毀于兵,或沒于河,興廢曾不知凡幾。今僧所建殿宇,雖未見壯麗,其精修梵行、暮鼓晨鐘,堪為清凈之叢林。因以《金經》“應如是住”語,書為匾額。復題楹聯曰:“清磬誰敲?點綴缽池風景;法輪常轉,保全福地河山。”蓋茲寺能漸臻興盛,實足為缽池生色焉。
又,距寺里許有王喬煉丹處,旁有道院三元宮,為明所建也。
玩而歸,遂錄之以為記。同治四年三月望日。
秋日游缽池山明李恕
(以下并《山陽詩征》,此首又見乾隆《山陽志》、
《山陽耆舊詩》、《淮安藝文志》)
間吟秋水意如何?何似淮山秋水多。徑可乘舟登古寺,無勞著屐訪巖阿。神仙舊跡余丹灶,伴侶新懷詠碧波。千載巢由同寄想,簪纓真不易煙蘿。
缽池山楊谷
幻化雖難證,岡巒亦可娛。桃開耀晴錦,櫻熟摘紅珠。野老餐麟脯,山童哺鶴雛。清明二三月,絕頂好提壺。
缽池山境蔡昂
(此首又見乾隆《山陽志》)
侵曉煙霏開昧爽,淮川下瞰平如掌。山頭黃鵠動成群,山下青芝日應長。昔年飛步凌蓬萊,鳳笙鶴馭云中廽。茲山在眼不一到,空令滿地生蒼苔。
缽池山陸遠
不見仙人王子喬,遺蹤千古寄山腰。藥爐火煖丹成后,為說如今土亦焦。
缽池山胡璉
(此首又見《山陽耆舊詩》)
窈窕神仙窟,幽期事遠探。云蘿閑畫景,苔竹潤晴嵐。勝日金尊賞,元風玉麈談。碧天窺鶴馭,仿佛下髟監鬖。
訊十一弟讀書池山寺胡一炳
自予結社池山后,吾弟重游信有緣。古塔疏鐘聲色界,仙臺丹井水云天。一庭春草翻疑夢,兩地心旌可論禪。無限相思何處寄,危樓晚眺夕陽煙。
冬日十一弟偕大侄過池山,尋僧
遇雪,炳中詩以訊之胡一炳
花飛六出舞冰稜,開閣憑欄寒不勝。憐我逢人空對酒,羨君挈伴遠尋僧。灞橋策蹇詩應就,剡曲回舟病未能。坐聽殘更不成寐,一枝梅影半窗燈。
缽池山次胡警亭韻二首潘采
穿林復穿澗,屈曲路何長。遠樹浮空翠,幽花遞晚香。湖光迎日耀,鳥語隔云藏。落照催人去,揮戈憶魯陽。
春日靈山勝,攜尊好共行。晴嵐浮野凈,爽氣襲人清。林越鳥聲碎,湖陂釣艇橫。逍遙忘歸路,風詠契余情。(第二首又見《山陽耆舊詩》、《淮安藝文志》)
游缽池山潘采
(此首又見乾隆《山陽志》、《山陽耆舊詩》、《淮安藝文志》)
枳殼花開風正香,登臨才半已斜陽。古藤交樹聯高影,野水連云泛遠光。仙馭不來春自老,遺蹤猶在鳥空翔。何時真隱依山麓,明月清風任楚狂。
缽池山張大程
(此首又見乾隆《山陽志》)
王子求仙入此山,九華煉就謝人間。月明如聽鸞笙響,松老遙期鶴馭還。廣生案:“月明”二句,丁晏云:舊郡《志》作“吹笙七月歸何許?跨鶴千年竟未還。”緱嶺浮云空渺渺,缽池流水自潺潺。共言丹灶多遺餌,肯與頹齡復駐顏。
游缽池山高登瀛
(此首又見乾隆《山陽志》、《淮安藝文志》)
缽池芳跡幾千秋,飛去雙鳧何處求?月映山巖微帶白,雨余松影更增幽。荒煙深鎖丹臺寂,片石珍傳寶字留。此會山靈應有約,會將笙鶴與同游。
缽池山遇雨李天授
(此首又見《淮安藝文志》)
悵望仙人境,芳風振古留。忽來雙屐雨,坐對一溪秋。古寺荒寒入,空林返照流。隔山鐘磬落,疏韻濕悠悠。
游缽池山張致中
(此首又見乾隆《山陽志》、《淮安藝文志》)
勝地留仙跡,探尋意不窮。古藤銘歲月,祕穴想鴻濛。云只依巖靜,泉爭向壑通。恍來雙舄影,引目注遙空。
過缽池山朱維城
煉丹人不見,只有缽池山。草樹春迷徑,禪扉晝掩關。鶴飛煙灶冷,鳧隱水云間。問古何仙去,塵思一夢刪。
缽池山清丁大來
(此首又見乾隆《山陽志》、《淮安藝文志》、《信今錄》)
缽池翳蘭若,王子昔盤桓。鶴向滄溟去,松留白日寒。浮生看過鳥,下士笑還丹。長眺煙云際,何當振羽翰。
缽池山邱象升
(乾隆《山陽志》)
勝地尋仙跡,徘徊夕照殘。鶴聲何處下,洞府幾時寒。河決迷丹灶,臺傾落碧灘。共憐山氣盡,猶作十洲看。
游缽池山四首李時震
(《去來吟》)
誰道山陽未有山?湖光蕩漾在其間。仙蹤縹緲疑天際,一任浮云出岫閑。
傳聞山畔有丹臺,訪道求真特地來。煉得丹砂何處覓,殘碑空自覆蒼苔。
云封古寺迥巍峨,百尺松聲響碧波。徑曲苔深人跡少,輸他老衲臥煙蘿。
散步盤桓返棹來,歸途無奈夕陽催。野人笑我疏慵甚,也向山中走一回。
衲天真訪余于缽池山麓,
以和倪天章詩見示,次韻答之黃銑
(《梅花軒詩》)
愛茲缽池居,餐英吸朝露。壯志讬喬松,孤懷寄藤樹。龍潛在沉淵,豹隱宜深霧。入林恐未密,即事已粗具。踽踽少徒侶,邱壑乃吾素。琴劍偶飛錫,鷗鷺忘征戍。斗室閉高坡,云煙滿山布。出岫本無心,倦還良有故。鐘聲古寺來,我睡方酣足。坐倚破竹床,默思夢中路。老僧扣荊扉,相見嘆遲暮。茶瓜暫淹留,瓢笠且幽住。爽豁健骨聳,高論傾壺注。別我策蹇驢,訂我幾時顧。愿言溯洄從,秋風開元圃。
(卷)[缽]池山劉沁區
(《淮壖小記》)
鶴笙鳧舄總難攀,知是誰來煉九還?莫對癡人將夢說,神仙事在有無間。
缽池山蕭天選
(以下并《山陽詩征》,此首又見乾隆《山陽志》)
巉巖煉斷楚山平,仙子乘云上玉京。緱嶺不歸人去杳,月明何處聽吹笙?
缽池山劉培元
(此首又見乾隆《山陽志》)
古云王子喬,難可與等期。沿崖即山麓,仙風披我衣。緬惟逸世姿,天骨本嶔崎。求之服食間,毋乃日勞疲。俯視缽池下,青蓮漾晴漪。嵐光煙景豁,風雨亦霏微。還將入城市,悵望孤云馳。
暮經缽池山丁淮
(此首又見《淮安關志》)
風細翠煙輕,四圍湖水平。夕陽清磬響,柳外晚啼鶯。
游缽池山朱善正
(此首又見《淮安關志》)
翹首云煙外,登臨坐翠微。蕭條存古寺,冷落見村扉。地僻仙常住,林疏鳥亂飛。相逢惟野衲,談笑任天機。
缽山晚眺王步濬
(以下并《淮安關志》)
(只)[咫]尺佳山近,來游第幾重?殘霞飛隔浦,落日照回峰。苔滑溪邊路,云深寺里鐘。會須多蠟屐,踏處便支筇。
缽山晚眺周于湯
山高望不極,落日散氤氳。荒碣千重黛,遙天一角云。鳥聲歸薄暮,人影立斜曛。漸晚還延佇,林端笙鶴聞。
缽池山張國英
一溪云抱半藩松,仙子何年許再逢。丹剩藥苗殘月護,泉余沙液落霞封。遙天不斷飛歸鶴,古寺時聞日午鐘。著意尋山山隱約,遠帆錯認是前峰。
缽池山黃達
(以下并《一樓(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