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地輿類(8)

  • 安溪縣志
  • 林有年
  • 4895字
  • 2015-11-06 11:03:02

蚯蚓 一名“土龍”,一名“蜿蟺”,一名“曲蟺”。引而后伸,應侯而鳴,長吟于地中,江東謂之“歌女”。傳曰:“蛇無足,蚓無筋?!迸f說乃土精,無心之蟲也。

蜣螂 一名“蛣蜣”,其大者鼻高目深,名“胡蜣螂”,翅光黑如漆,飛有氣息,莊子云:“蛣蜣之智,在于轉丸?!?

十四、貢賦

貢者,下所供也;賦者,上所取也?!断臅分柏守曍寿x”,《周官》之“九貢九賦”是也。安溪貢賦,歷代不同。而我朝額辦、歲辦及各色課程,各有定制,皆書之以備版籍之考。志《貢賦》。

唐 制不可考。

偽閩 王延鈞,遣官丈量田土,第為三等。上給僧道,次給土著,又次給流寓。其科取之法,彷諸唐兩稅而特重焉。

及宋 因陳洪進納士,詔均定租額,罷煩賦之無名者,以土田高下,定出產錢,而第五等,征輸兩稅,一以產錢為宗。升平既久,奸弊日生,至于產錢不實,五等人戶,亦無足據矣。

本縣產錢一千九百八十三貫九百五十七文。(田以種子論,上等斗或一十文;中等斗或七文、五文;下等斗三文;自第四等、第三等并與諸縣同,自二貫二百文至三貫八百八十九文為第二等;三貫八百九十文以上并與一等。)

夏稅錢內有布稅、小麥、稈草三頂。每小麥一斗,元價二百三十文,增價一百二十文,元價從州納,增價從縣納。其布稅折變稈草者,每草一束錢二十文,仍于布稅內,免科七錢七分。

本縣夏稅錢二千三百五貫五百三十四文。(每產錢一文,納稅錢一分五厘,布錢一分二厘五絲,小麥一勺五抄,其科折稈草,產錢一貫至二貫文科六束,三貫至七貫文七束,八貫至十貫九束,自十貫以上每貫十束。)

秋稅糙米,本府原額七萬九千二百三十一石有奇。開禧間,郡守陳子沖除豁三千五百三十三石四斗有奇,見額七萬五千六百九十三石一斗二升四合四勺有奇,白米見額四萬六千四百五十四石四斗五升有奇;其糙米變白米者,每糙米一斗變白米八升,逐年截撥倉分。

本縣該糙米七千三百二十六石九斗,白米三千五十八石四斗九升五勺(與南安同)。

秋稅黑豆錢,每豆一斗,折錢三百文,仍于糙米內折除六升八合。

本縣該二千一百七十二貫三百五十文(自第三等以上戶,每產錢一百文,納豆五升五合)。

本縣該二十六石六斗七升。

元 本縣無考。

國朝 凡天下田地、園林、池塘、海蕩等,悉書其名數于籍,為等有二,曰官曰民,若職若學、若廢寺、若沒官皆系于官。其賦亦分夏秋二稅,夏稅征鈔,秋稅征米。舊制民產畝科夏稅四文,秋米五升,惟官產輕重不同,有甚重者至一石,輕者亦至一斗。景泰間,乃下減分之令,凡官米自一斗至四斗減十之一,四斗一升以上減三之七,遂為定則云。

夏稅鈔 本縣該鈔一百七錠四貫五百七十八文。

官田地等鈔九十錠二貫三百一十六文。(官租田、廢寺田、官學田每畝每科三文;今沒官田每畝科鈔二文;官租地,今沒官地每畝科二文;職地、官學地每畝科三文;官租山、廢寺山每畝科一文。)

民田地等鈔九十七錠七貫二百八十文。

內田地山塘每畝并科四文。

秋租鈔 本縣二十一錠九百一十文。

官地等鈔二十一錠九百一十丈。(內官租地每畝科六分八厘,官學山每畝科二百文,廢寺山每畝科七十一文一分二厘。)

秋糧米 本縣秋米正耗共七千九百二十一石三斗五升。

官田地等米正耗共一千三百三十七石一斗。(內官租田每畝科正米六升一勺,職田每畝科正米七升;今沒官田每畝科正米二升;廢寺田每畝科正米三斗五升九勺;官學田每畝科正米五升;官租地每畝科正米四升八合;職地每畝科正米七斗;今沒官地每畝科正米二斗;學地每畝科正米五升。)

民田地等米正耗共六千五百八十四石二斗五升。(內民田一則每畝科正米五升五勺,余田地、山、池塘每畝并科正米五升。)

官米折色 舊制民米每石量折十分之三,每米一斗征銀三分,解運赴京。至沈御史奏,將民米存留儲積,以官米隨等第科銀大約每斗三分有奇,抵舊折色之數。

本縣銀四十四兩四錢六分六厘。

鐵課

宋,產鐵之場,在永春曰“倚洋”,安溪曰“青陽”,德化曰“赤水”,而晉江之石崗、盧灣、牛頭嶼、長箕頭,惠安之卜坑、黃崎、潐頭、許埭、港尾、沙溜、盧頭、峰前、牛埭皆有鐵砂。慶歷三年,立法禁興販入海,后有詔許于兩浙貨賣,未幾罷。至淳祐中,永春東洋、肥湖,德化信洋、山田、丘埕鐵砂尚有業作者,通判掌之。諸縣歲額錢五十五貫七十文,曰“爐稅錢”,解送建寧府坑冶。我朝悉罷官坑冶,鐵課均敫丁田。

本縣課鐵一千三百二十七斤一十二兩(每斤征銀二分五厘解工部,又一半每斤折鈔一百二十文解府。)

商課

宋,諸縣各有稅務。政和八年、紹定元年、二年,額減數盈縮不常,于是有侵蝕追陪之弊,后皆罷廢。丞簿兼掌之,其稅目有遺利、陪綱、增稅一五分、二五分、糜費頭等錢。(遺利錢二百三十七貫六百文,陪綱錢六百六十九貫三百五十六文,增稅一五分錢一千三百五貫四百二十八文,增稅二五分錢六百四十八貫八十八文,糜費頭錢一十六貫四十三文。)

國朝,府設稅課司,縣設稅課局,凡貨物稅三十分之一。永樂七年,差有職事人點問,遂以所點為額。正統元年,詔革司局課鈔不及三萬貫者,由是諸縣局例罷,有司兼領之,唯稅課司及晉江縣局如故,而貨物弛不復稅,課額尚存。今每歲就均徭中編銀一十九兩五錢九分解府。

周歲商稅等課鈔一千六百二十六錠四貫七百六十五文。

原額課鈔七百三十八錠二貫一百五十文。(商稅課鈔六百一十六錠四百三十文,窯冶課鈔六錠三百二十文,門攤課鈔一百一十六錠一貫四百文。)

新增課鈔八百八十八錠二貫六百一十五文,(商稅課鈔四百二十二錠三貫一十五文,門攤課鈔四百六十五錠六百文,契本工墨課鈔四貫。)

閏月課鈔加一百四十一錠三貫四百四十一文。(商稅課鈔九十三錠一貫一百六十四文,門攤課鈔四十八錠二貫二百五十文,契本工墨課鈔二十七文。)

各色課

周歲酒醋等課鈔一百四十一錠四貫二百七十文。(酒醋課鈔一十六錠四貫,窯冶課鈔八十六錠一貫九百二十文,系官房屋課鈔七錠三貫三百九十文,房地賃課鈔三百文,鑄瀉課鈔六錠四貫四百三十文,茶課鈔二百三十文,鐵課鈔二十四錠。)

閏月加一十一錠四貫一百五文。(酒醋課鈔一錠二貫,窯冶課鈔七錠九百九十三文,系官房屋課鈔三貫一百九十九文,房地賃課鈔二十五文,鑄瀉課鈔二貫八百六十九文,茶課鈔一十九文,鐵課鈔二錠)。

已上課鈔歲報額數,無銀征解。

農桑絹課

宋 夏稅布紐產錢科納,南渡后,始折布為錢,以供軍時,亦令民廣植桑柘而無特征。

我朝 度曠地之在官者,予民種桑,畝四十株、每株科絲五錢,每絲一斤四兩。成絹一匹,長三丈,其余兩為寸尺之差,里甲丁糧科解。

本縣該絹一丈九尺九寸,每匹征銀一兩六錢。

物料

唐宋 土貢甚少,然亦屢罷。及南渡軍興,于是名色繁多,皆有司隨時措辦,非有定額,故其制不能盡考。

國朝 每歲物料,俱于該年里甲丁糧出辦。至御史沈奏準,各縣每米一石、人丁一丁,歲征銀八分,通融各縣該辦之數,就于八分內支解。本府編僉長解買辦,本色解部交納。至嘉靖二十六年御史金會議,又因八分丁料之法斟酌而損益,每丁石足征銀七分八厘,附派油帖征銀解司支解。歲額雜三辦,仍以京司府三項鹽鈔并支其內。其數詳備于《八閩料鈔》總征冊云。

額辦

歷日紙 二萬張。(弘治年間無查,正德十一年二萬張,連松煙工食價銀七兩四錢。余年至嘉靖以來俱同。)

藥味 樟腦三十五斤,三賴子四十斤。(弘治間無查,正德十一年征銀一十一兩,余年及嘉靖以來俱同。)

牲口 年分二季輸銀。(弘治間無考,正德十年征銀一十三兩二錢二分四毫五絲,至嘉靖以來俱同。)

弓箭 弓一百四十六張,弦七百三十條,箭一千七百一十二枝。(弘治五年征銀多至一百七十八兩三錢八分,少者一百九兩六錢三分。正德元年間多至一百七十八兩三錢八分,少者一百九兩,及嘉靖以來俱同。)

軍器 弘治五年征銀多至八十六兩九錢三分,少者二十七兩九錢零。正德元年,少者二十七兩九錢零,多至五十三兩六錢。嘉靖以來,多至三十六兩三錢零,少者二十七兩九錢零。

雜皮 弘治五年,雜皮折造胖襖二十領,征銀少者一十九兩二錢三分,多至五十二兩五錢零。正德元年,多至二十一兩五錢零。嘉靖元年二十一兩五錢。

翎毛 二千四百根。(弘治五年起至十六年止,折銀六錢三分。正德元年起至十六年止,折鈔銀五錢零。嘉靖以來俱同。)

鹿皮 鹿皮一張,麂皮四十張。(弘治五年至正德、嘉靖年間同,每年鹿皮一張,銀九錢;麂皮四十張,每張征銀五錢五分。)

翠毛 五個。(弘治五年至正德年止,每年翠毛五個,銀一毛錢五分。嘉靖年起,每年翠毛五個,銀一兩五。)

歲辦

水牛底皮 二張。(弘治五年起至正德年間止,每年水牛底皮二張,每張銀一十三兩。嘉靖元年起,水牛底皮二張,每張銀八兩五錢)。

白糖廚料 弘治至正德十五年具派里甲,無查。十六年征銀六十九兩四錢二分九毫零。嘉靖元年,銀三十四兩七錢一分二厘零;二年,四十八兩五錢八分零;三年,六十九兩四錢二分;四年,六十四兩八分零;余年增減不一。

黃蠟葉茶 弘治至正德十五年具派里甲,無考。十六年至嘉靖元年,征銀一十四兩一錢六分零;二年同;三年,銀二十八兩三錢三分零;四年,銀二十六兩三錢一分零;余年增減不一。

石大青 弘治五年,少者銀五錢六分,多至九十五兩七分;正德八年,少者二兩五錢,多至一百兩五錢三分;嘉靖年間無征。

黑鉛 弘治五年無考。正德四年,銀少者八錢二分,多至七兩三錢;嘉靖以來俱無征。

銀硃 內有膩硃。(弘治八年,征銀少者八兩三錢,多至四十一兩零;至正德六年,少者九錢,多至八十八兩一錢;嘉靖年間無征。)

紅熟銅 弘治五年、十一至十二年,每年銀七錢七分;十六年九錢三分;正德十一年,銀少者二分,多至九兩;嘉靖元年,征三年,每年征銀七兩六錢。

黃熟銅 弘治五年,征銀少者八錢四分,多至一兩三分;正德六年,少者一錢二分,多至二十八兩三錢;嘉靖五年,征銀一十四兩六錢八分零;九年,征銀一十三兩五錢七分零。

生銅 弘治九年,征銀少者二兩四錢,多至七十六兩五錢;正德、嘉靖具無征。

熟鐵 弘治六年,征銀少者八錢三分,多至九兩四錢;正德四年,少者銀五錢三分,多至二十七兩九錢六分。

金箔 弘治五年,征銀少者二錢一分,多至七兩四錢五分;正德十四年,少者二兩三錢七分,多至一十三兩八錢四分;嘉靖三年,少者四兩六錢,多至二十一兩六錢零。

熖硝 一千斤三兩。(弘治五年、十年,每年征銀八兩三錢四分;至正德四年,少者三錢二分,多至三十五兩五錢四分;嘉靖七年征銀九兩二錢。)

杉木 弘治、正德、嘉靖間俱無征。

牛筋 弘治五年,征銀少者三錢二分,多至四兩一錢;正德三年,少者三錢二分,多至五錢七分;嘉靖間無征。

綿羊皮 弘治十三年,征銀少者二兩四錢四分,多至十八兩八錢;嘉靖元年,少者一十八兩二錢。

蘇青 正德三、四年,征銀三兩四錢;五年,征銀三錢二分;六年,銀一錢四分;嘉靖無征。

皮張 弘治七年,征銀少者七錢二分,多至三兩四錢;正德七年,少者銀四錢九分;九年多至十一兩二錢;嘉靖元年七錢。

楠木 弘治五年、十一年,每年征銀一十六兩八錢七分;正德、嘉靖年間無征。

柁木 弘治間無征。正德八年,征銀少者七兩二錢,多至二十六兩二錢六厘。嘉靖年間無征。

串五絲 弘治五年,征銀少者一兩二分,多至七兩二分;正德、嘉靖年間俱無征。

綾紗紙剳 弘治十四年,銀二百六兩五錢二分;正德三年,銀一百四十一兩四錢一分;十年,一百一十二兩八錢七分;十六年一百七兩九錢六厘;嘉靖八年,銀一百四十六兩五錢三厘。

明綱甲葉 正德十、十一年,征銀共一百八十五兩五錢;嘉靖年間無征。

青熟絲綢綿煖皮 弘治間無征。正德四年,少者銀六錢一分;十四年,多至七兩三錢;嘉靖元年,五兩七錢三分。

雜辦

生漆 弘治六年,征銀少者二錢二厘;三年,多至一十七兩四錢一分。正德五年,少者四兩三錢二分;十一年,多至四十二兩五錢三分。嘉靖年間無征。

棕木 弘治八年,征銀少者二錢,多至一兩八錢;正德十三年,少者三錢,多至八兩九錢六分;嘉靖年間,多至四十二兩五錢四分。

水膠 弘治九年,征銀少者五錢二分五厘,多至四兩一錢八分;正德十二年,少者一錢五分,多至八兩九錢六分;嘉靖三年,少者三錢,多至七兩一錢六分。

雜皮 弘治、正德間無征。

黃蠟 弘治五年,征銀一兩三分;十七年,多至五兩四錢。正德間以來無征。

白麻 弘治十年,征銀七兩三錢二分;十二年,一十四兩四錢四錢四分;正德六年,少者七錢九分;八年,多至四兩三錢;嘉靖四年,征銀六十兩一錢八分。

布匹 弘治十年,征銀一十一兩五錢;十六年,五兩三錢;正德八年,少者一兩三分五厘,多至二十九兩八錢八分;嘉靖間無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疏附县| 澎湖县| 绍兴市| 永平县| 唐山市| 五峰| 武强县| 牟定县| 昌宁县| 贵州省| 武宣县| 雷波县| 库尔勒市| 玉龙| 北流市| 大新县| 丰镇市| 纳雍县| 建德市| 博湖县| 望江县| 陕西省| 新巴尔虎右旗| 文安县| 志丹县| 磐石市| 阿坝县| 荃湾区| 鄂州市| 和田市| 怀宁县| 齐河县| 自治县| 武义县| 呈贡县| 故城县| 普兰店市| 潞西市| 伊吾县| 阿鲁科尔沁旗| 平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