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就算被冒犯 被錯怪 被辜負,就是不生氣(1)

“平常總愛把苦與樂,分得太過清晰。所以,苦的時候就很難過,樂的時候又太歡喜。假如我們能夠把這些事情的邊界變得柔和一些,不偏激、不極端,那么,無論是生死、苦樂,不都能夠灑脫和自在嗎?”

閻敬銘

他人生氣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倘若生氣中他計,氣下病來無人替。氣之為病太可懼,誠恐因氣把命棄。我今嘗過氣中味,不氣不氣真不氣。

戒嗔怒,人生不為生氣活

喜怒哀樂,人之常情。人,只要是活著,只要是與人打交道,就免不了要為這為那而生氣,怒氣、怨氣、閑氣、悶氣、憋氣……不一而足,司空見慣。雖然如此,生氣卻是最于事無補的做法。不僅如此,生氣還常常會使事情變得更加不可收拾。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人在生氣的時候,無論大腦的思考能力,還是身體的行動能力都會變弱。試想,思考不周,行動失常,能有什么好結果呢?

有人就專門對生氣做過總結,說一個人在生氣的時候,會有七種可怕的后果隨時降臨:一、即便可以著裝打扮,還是會丑陋不堪;二、即使睡在柔軟寬敞的床上,依然難以入眠;三、思考力迅速下降,會誤把好人當壞人,誤把惡意當好意,做事魯莽不聽勸,各種痛苦和傷害不請自到;四、錢財遭殃,會失去辛苦賺來的血汗錢;五、名譽掃地,自己多年積累的好名聲會在你的怒氣中化為烏有;六、骨肉六親不相認,自己的親朋好友會因此與自己形同陌路;七、疾病纏身,各種各樣的疾病都可能會找上門來。

所以有位哲人說:“憤怒使別人遭殃,但受害最大的卻是自己。”一點沒錯,當一個人對他人發怒的時候,表面上看是讓別人不好過,但最終失去最多的卻是自己,就像上面所說的那樣,容貌不再美麗、徹夜難眠、錢財遭殃、名譽掃地、親友反目、疾病纏身……因為人在盛怒之下,會變得失去理智,變成傷害別人更傷害自己的危險品。

可是,我們的生活難道是為了生氣嗎?當然不是。那么,來看個小故事吧。

過去,有一家人,兄弟三個。雖然家財萬貫,但直到他們都老去、兒孫滿堂的時候,一大家人卻從來沒有發生過不和睦的情況。周圍的人聽兄弟三人說得最多的話就是“生什么氣呀?”

其實,兄弟三人之所以能夠一直和睦要歸功于他們的母親。早年的時候,家里并不富裕,但是母親酷愛蘭花,所以省吃儉用買了不少蘭花來養。有一次,母親和父親出門,家中只留了三個孩子,母親交代他們要好好照顧蘭花。兄弟三人都很聽話,盡心盡力地照料蘭花。但是就在母親要回來的那天,由于太過高興,他們中的一人不小心將花架碰翻,所有的花盆都摔碎了,蘭花也都折斷了。

三人都嚇壞了,料定母親回來后一定會大發雷霆。于是,母親剛一回家,三個兄弟就齊刷刷地站在母親面前承認了錯誤,并等待著一頓責罵。可是,母親并沒有生氣,只是說:“哎呀,那真是可惜了,以后做事一定要當心啊。”

兄弟幾個面面相覷,都覺得不可思議,要知道那些蘭花母親可是費了好些年的精力呀。過了幾天,兄弟們終于忍不住,向母親開口問道:“媽媽,我們把那么多蘭花都打翻了,難道您就不生氣嗎?”

母親笑著摸了摸孩子們的頭,說:“我種蘭花,一來是希望能夠美化我們家,二來是為了讓你們都能像蘭花一樣高雅賢德,我養那些蘭花可不是為了生氣呦?幾盆花被打翻就生氣,飯菜煳了也要生氣,那我們這輩子可真是有生不完的氣。若是從小到大,總是為著各種事情生氣,活著還有什么意義呢?”

這位母親說得多好啊,“我養那些蘭花可不是為了生氣呦”。同樣的道理,我們仔細斟酌一下,我們做哪件事是專門為了生氣而做的呢?既然我們的目的不是生氣,為什么非要發怒呢?文學大師莎士比亞說:“人的不幸福,往往是因為在該用理智的時候用了情感,而該用情感的時候卻用了理智。”

所以,如果你也是那種動不動就大發雷霆的人,就一定要記住上面這則小故事,時常對自己說一說“我可不是為了生氣而活著的”、“我可不是為了生氣而上班的”、“我可不是為了生氣才去商場的”、“我可不是為了生氣才結婚的”、“我可不是為了生氣才生孩子的”……總之,在生活的每一個小角落,都和自己說說這樣的話,就一定能夠為我們怒火中燒的心境開辟出一番楊柳綠蔭的安詳和寧靜。

馬南邨

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處人之所不能處。

忍得過,才能自如達觀

人生總不會一帆風順,很多時候我們要學會忍耐。若不能忍受侮辱、惡罵、毀謗和譏評,就不能成為大人物。過去一位很有修為的高僧說過一段話,他說:“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饑寒可立品,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斗消仇憾。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云消,一忍萬禍皆灰燼。”

是啊,在他人的侮辱、毀謗和譏評面前,忍耐并不是消極地躲避,也不是平白地停頓,更不是軟弱退讓。因為一個能夠忍受誤解,不為自己辯解的人,必是虛懷若谷、胸襟寬廣的人。

早年間,日本有一位和尚,法號白隱。他一生向善,雖修行高深,卻隱忍恬淡,生活純凈,因此,聲名遠播。那里的百姓都對白隱敬仰有加,尤其是寺院附近的一戶人家更是虔誠萬分。當然,這得從一件事情說起。

那戶人家就住在白隱和尚所在的寺院附近,家里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兒。忽然有一天,夫妻倆發現女兒的肚子不知什么時候竟然鼓了起來,這讓他們羞憤難當,還未曾出嫁的黃花閨女現在竟然不知懷上了誰的孩子,以后可怎么出去見人呢。于是,夫妻倆對女兒一再追問。起初,她不肯說出孩子的父親是誰,后來,女孩兒挨不過父母的威逼,戰戰兢兢地說出了“白隱”兩個字。

她的父母一聽“白隱”,氣得七竅生煙,氣勢洶洶地找到白隱,將白隱痛罵了一頓。然而,白隱只是若無其事地說:“是這樣啊。”

孩子出生后,夫妻二人賭氣地將孩子送到了白隱手里。一個出家的和尚如今有了孩子,這幾乎讓白隱聲名掃地,但白隱一點都沒有憤怒和抱怨。看著襁褓中的小嬰兒,白隱細心地照顧著,還四處為嬰兒討奶水和用品。盡管遭到他人的白眼和百般羞辱,但白隱總是泰然處之。

在白隱的精心呵護下,孩子一天天長大了。眼看著自己的孩子在無辜的白隱身邊長得聰明可愛,卻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孩子的媽媽終于忍受不住良心的譴責,向她的父母說出真情:孩子的生父不是白隱,而是一位偶然邂逅的卡車司機。

聽到女兒的坦白,夫妻二人無比慚愧。他們立刻帶女兒來到寺院,向白隱道歉,希望能夠得到原諒,同時還要帶走孩子,為他挽回聲譽。

白隱和尚如今算是沉冤得雪,但他并沒有欣喜若狂,而是一如當初那樣,不慍不火,淡然如水,輕聲說道:“是這樣啊。”仿佛一切都不曾發生,仿佛一切都與他無關。即使有,在白隱的眼中,也不過是一陣云煙,隨風而散了。

我們雖然不是白隱,但生活賜予我們的不公、挫折和指責也斷然不少。可是,同白隱禪師相比,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一位剛剛剃度的小和尚說:忍是水,能稀釋痛苦;忍是火,能焚毀誤解;忍是光,能消融仇恨;忍是電,能連通隔絕;忍是藥,能治愈心靈……想來,他一定是經歷了一番苦楚和悲憤,才得以如此大徹大悟。

現實生活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不公平,覺得委屈再正常不過了,可是我們真的要找人拼命才算痛快嗎?古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很多時候,我們拼盡全力去爭取,卻常常適得其反。

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當自己用手指著別人怒罵的時候,這手指的指向其實很有學問。做做看吧,這個時候食指指向的那個讓你憤怒的無法容忍的人,而大拇指指向大地,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則很自然地指向自己。這意味著什么呢?——指責別人的手指其實只有一個,而指責自己的手指卻是三個。也就是說,當你忍無可忍必須用手指著別人責罵時,或許更應該先來指責一下自己。至于那個指向大地的大拇指,大概意味著有一些事情沒人能夠說得清楚、想得明白,所以應該向大地一樣包容它。可不是嘛,世上萬物哪里有絕對的對與錯、是與非呢?既然自己沒有多么正確,別人也沒有多么錯誤,還有什么無法容忍的呢?

因為一個“忍”字,我們可能會受到嘲笑、譏諷和誤解,正所謂“忍字心頭一把刀”,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果實若不能忍耐花瓣的凋零,便無法成熟;寒冬若不能忍耐寒風的凌厲,春天就無法到來;成功若不能忍耐失敗的慘痛,就無法尋得突破和轉折。所以,正是因為忍耐才張揚了一種無聲的溫度和厚度,讓我們明白,為人處世,只要胸懷坦蕩,寬厚待人,一切的刺耳、扎眼、煩心,都會變得順耳、順眼、順心。

蘇軾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一念怒火起,身心入泥沼

正所謂“親者痛,仇者快”,生氣就是這樣,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我們在一旁生氣,那個讓我們生氣的人就會因為我們的生氣被懲罰嗎?他就會因為我們的生氣而改正錯誤嗎?當然不會。所以,與其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不如自己把心放寬,忽略那些擾亂自己心靈的浮塵。

我們得知道,錯的是他人,不是我們,所以不該由我們來承受這份氣。理解了這些,心情就會豁然開朗。當然,我們都不是圣人,被人誤解、冒犯、欺負的時候,固然會覺得可恨,但如果我們一味沉浸在憤怒之中而不考慮任何實際情況,憤怒就會越發激烈,甚至變成行動,那么更多的傷害就會隨之而來。

有一天,靜一老和尚正在寺廟里靜修的時候,一個人破門而入,氣呼呼地說:“你們這些人,整天念的什么經,說什么佛祖能夠讓天下太平,能夠讓人們都沒有仇恨,我年年來上香,香火錢沒少給,可是我還是會生氣,還是有人來氣我,你們這群沒用的東西,不過是蒙吃蒙喝……”

靜一老和尚一言不發,等到他罵完了,才說:“施主一定是受了委屈,來,說說吧。”

那人心情平復了些,慢慢講起了讓自己心煩的事情。那人說,自己家的田地原本長得很好,每年都比鄰居的收成好。于是,鄰居看著眼紅,今年收稻谷的時候,鄰居故意找碴兒,把自己家田里的稻谷踩倒了一大片。于是,兩家爭執起來。就在這時,他的小兒子跑過來,說田里有一只大青蛙,可他正在氣頭上,把兒子臭罵了一頓。他的鄰居則哈哈大笑,說是我們田里的稻谷都懶得看我們,所以才自己倒下了……這之后,我一見他就生氣,心情總是不好。

當靜一老和尚安靜地聽完他的嘮叨和抱怨之后,輕聲問道:“你的家里偶爾也會有客人來訪吧!”

“那是自然,開門過日子,怎么可能沒有客人來,你何必問?”

“那么,當你家里來客人的時候,你也會款待客人吧?”

“那還用說!客人來了一定要好好招待,我是個好客的人。”

“可是,如果你家的客人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那些做好的菜肴會歸于誰呢?”

“要是客人不吃的話,那些菜肴當然只能再歸于我了!”

問完這些,靜一老和尚又說道:“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說了很多壞話,但我并不接受它,所以就像剛才我跟你說的請客一樣,你的那些無理謾罵,還是歸于你自己!如果我被你罵了之后,再以惡語相向,就好像主客一起用餐一樣,所以我不接受這個菜肴。”

那人似有所悟,還是說:“可是,明明是他犯錯,我卻不能與他理論,只要理論我便生氣。”

最后,靜一老和尚繼續為他指點迷津:“對于心有憤怒的人,以憤怒相向是一種不理智的做法。因為不以憤怒相向,你將得到兩個勝利:第一,你沒有因為他犯了錯誤而讓自己怒氣沖天;第二,他的拳頭碰上軟釘子,他比你更覺得沒趣兒。”

這人聽了靜一老和尚的話,果然變了很多。當他的鄰居再冒犯他的時候,他總是看著對方笑笑,不說一句話。反而是圍觀的人,都七嘴八舌地說鄰居的不是。慢慢地,鄰居果然覺得自己不好,于是再也不鬧騰了。而這個人由于不與鄰居爭執,反而讓大家覺得他是個寬宏大度的人。從此,在左鄰右舍的眼中,他成了最有人緣的人。

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或許很難做到像靜一老和尚那樣地寬容,也常常會放不下別人的過錯。任何人犯了錯誤都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但未必要通過生氣來實現。既然錯誤在他,你為何要生氣?別人犯錯,你來生氣,豈不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所以,面對他人的過錯,能夠做到不生氣的人,才是生活的智者。既然這樣,就像靜一老和尚那樣,把別人的憤怒和過錯都還給別人吧,我們沒有必要為那些別人犯下的錯誤惹自己惱怒。

王維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萬物有定數,凡事不強求

多數人生活得不快樂,往往就是因為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人為什么會對世界有所乞求呢?因為他付出了、努力了,甚至拼命了。他在付出、努力、拼命的時候,就一心想著,我這樣做就會怎樣怎樣,我努力了就會有結果,我付出了就會有回報,我拼命了就能成功。

這樣想有錯嗎?好像沒錯,因為人人都在說“付出總有回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西区| 阿克苏市| 凤阳县| 荔浦县| 林芝县| 正蓝旗| 屏南县| 神木县| 民县| 四子王旗| 临桂县| 饶河县| 内丘县| 托里县| 博湖县| 藁城市| 江城| 林西县| 六枝特区| 玉溪市| 定兴县| 怀仁县| 土默特左旗| 玉门市| 田阳县| 瑞丽市| 嘉峪关市| 喀喇| 鸡东县| 磐石市| 科尔| 屏山县| 开化县| 湟源县| 永顺县| 洛隆县| 佛山市| 临澧县| 乌审旗| 德昌县| 德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