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洞明世事,修身立德(2)
- 品悟季羨林做人的哲學
- 俞瑜
- 4174字
- 2016-01-08 10:11:27
為別人著想60%
凡事為別人著想不僅僅是社會美德,更是一種寬容無私的生活態(tài)度。季老曾在《三論人生》中談到了自己對此的看法,他說:“我認為,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是絕無僅有。反之,為自己著想而不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到了曹操那樣,就算是壞到了頂。毫不利人,專門利己的人,普天之下倒是不老少的。說這話,有點泄氣。無奈這是事實,我有什么辦法?”從中可以看出季老鮮明的態(tài)度——他主張舍己為人,但人性的自私性以及個體的差異性使完全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掌握一定的度。他反對自私自利的行為,認為人要活得有價值、有意義就應該多為他人和社會做貢獻。季老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留德10年歸國,入北京大學東語系任教。剛剛歸國就被學校任為正教授,并兼東語系主任和文科研究所導師之職。當時按照北大的規(guī)定,國外歸來的留學生不管拿到什么學位,最高只能定為副教授,季老當時的待遇在北大恐怕是史無前例的。北大為他提供的條件很優(yōu)厚,處處給予他關照,季老對此感念在心。只有一件事情讓季羨林十分苦惱——北大的藏書雖然十分豐富,但是卻很少有與季羨林專業(yè)相關的書,盡管在回國前他也考慮到資料缺乏的問題,但卻沒有想到竟嚴重到將要影響他繼續(xù)進行梵文研究的地步。對于一個做學問的人,這無異于飛翔的鳥兒斬斷了雙翅。他的苦惱是可想而知的。正在這時,他接到了劍橋大學的聘約,這對熱衷于研究工作的他而言無疑是峰回路轉,柳暗花明,他研究所需的資料在歐洲最全,而這之中又以劍橋為個中翹楚,劍橋大學的藏書非常豐富,是做研究的理想去處,這紙聘約讓他怦然心動。可以繼續(xù)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做喜歡的研究,是他夢寐以求的。但是,當他一想到正處在災難中的國家,家鄉(xiāng)那些幾乎已經(jīng)到了無力為生地步的至親,如果只考慮自己的前途,而置這些他所眷念的人于不顧,他做不到。夾在矛盾的兩端,他進行了激烈的思想斗爭。1947年暑假,他回到家鄉(xiāng),看到家里的困難程度,看著獨撐家業(yè)的嬸母,看著迅速老去的妻子,看著完全不認識自己的一雙兒女,他立即做出決定:留在祖國。他在自述中寫道:“我立刻忍痛決定,不再返回歐洲。我不是一個失掉天良的人,我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必須承擔起來。”這就是敢于擔當,永遠會為別人著想的季羨林。同時,他也知道他的今天是與祖國的培養(yǎng)以及家人的默默支持,為他解除了后顧之憂是分不開的,不論于情于理,他都不會舍棄他們而去。當我們接受愛時要給人以愛,取之于人要回報于人,人生的樂趣不在于得到而在于施與,得到永遠不會滿足,而施與卻會帶來心靈的幸福。有一位禪師在深山中修行,一天夜里,他借著皎潔的月光,在林間小路散步,悠閑自得。散完步后,當他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時,卻碰上一個小偷在屋里偷竊,他怕驚擾小偷,就一直站在門口等著。小偷翻了半天,卻找不到任何值錢的東西,剛要返身離去,一回頭看到了禪師,他頓時感到慌亂而不知所措。這時,禪師說:“你走這么遠的山路來探望我,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說著,就脫下了身上的外衣,并說道:“夜里涼,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一邊說禪師一邊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更加茫然,低著頭溜走了。禪師看著小偷遠去的背影,感慨地說:“可憐的孩子啊,但愿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你!”第二天,當溫暖的陽光照耀著茅屋時,禪師剛一推開門,便看到昨晚那件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欣慰地說:“我終于送了一輪明月給你。”佛語說:“能為別人設想的人,永遠不寂寞”“人只有空去內心的不潔,以愛心擁抱世界,世界才會擁抱他;人只有以慈悲心對待萬物,減少生命內耗,才能健康發(fā)展。”這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儒家仁者愛人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在季老的價值體系中,仁義思想是不容忽視的一條主線。他長期從事佛教史研究,是國內外為數(shù)很少的真正能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研究者,對主要佛教經(jīng)典的產生、演變、流傳過程都有系統(tǒng)研究,他曾說過:“許多義學高僧都是出身于儒家士族。”在整個中國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儒教與佛教相互結合,互相補充,互相攻擊,在這樣一個不斷相容相離的接觸中共同影響著國人的文化心理。而季羨林正是接受了這種雙重影響,并將二者很好地融合進人生觀、價值觀中,形成自己的宗教社會學哲學體系以支持自身言行。
君子臨財不茍得
財富是人生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社會地位和尊嚴的象征。名利和財富讓世人疲于奔命而又心甘情愿地去追求,俗話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的確,金錢能給我們帶來很多物質上的滿足和需要,然而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tài)度去面對財富呢?季老有篇文章叫《臨財不茍得》,他引用了《禮記·曲禮上》中的一句話:“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主要是指面對錢財不隨便求取,廉潔自好,告訴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tài)度去面對財富,面對人生中的誘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財富的取得與創(chuàng)造離不開辛勤的工作,也只有通過自己付出艱辛勞動換來的財富才會倍加珍惜,利用起來才會坦然。無論是商賈政客,還是平民百姓,都應該有自己的原則,也就是有一種“君子臨財不茍得”的心境。胡雪巖是近代著名的商人,他能夠成功,也得益于面對財富時平和的心態(tài)。一天上午,胡雪巖正在客廳里和幾個大掌柜談論生意上的事。話題涉及了最近的幾筆投資,胡雪巖繃著臉,教訓起其中一個在投資中獲利甚微的大掌柜,告訴他們下次投資時必須對市場進行深入調查和分析,不要貿然投入資金。胡雪巖剛說到這,就有人進來稟告,說有個商人有急事求見。一會兒,這個商人進來了,滿臉的焦急之色。胡雪巖趕緊問清原委,原來,他在前幾天的一次生意中栽了跟頭,急需一大筆資金來周轉。為了救急,他只能忍痛拿出自己的全部產業(yè),想以十分低的價格轉讓給胡雪巖。胡雪巖對此事很重視,但是他又不能貿然做出決定,于是讓商人第二天來聽消息,自己連忙派人去打聽是不是真有其事。很快得知,那位商人說的確實都是實情。胡雪巖聽后,連忙讓錢莊準備銀子。因為對方需要的現(xiàn)銀太多,錢莊里一時拿不出,胡雪巖又從分號急調了大量的現(xiàn)銀。第二天,胡雪巖將那位商人請來,告訴他已經(jīng)籌集到了他所需要的資金,但不是按他所說的那樣的低價,而是按市場價來購買對方的產業(yè)。要知道,這個數(shù)字大大高于對方的出價。商人驚愕不已,不明白胡雪巖為什么做出如此看似荒唐的決定。看出商人的疑慮,胡雪巖笑著對他說:“我也只是暫時幫你保管這些用作抵押的資產,等到你挺過這一關,隨時可以來贖回這些房產,到時候如果可以,只需要在原價基礎上再多付一些微薄的利息就行了。”商人感激不已,連連表示自己果然找對了人。商人一走,大家都問胡雪巖:“有的大掌柜賺錢少了被訓斥半天,可這筆投資賺錢更少,簡直就是到嘴的肥肉,為什么不趁機狠狠地賺他一把呢?”胡雪巖喝著熱茶,講了一段自己年輕時的經(jīng)歷。“我那時還只是一個小伙計,東家常常讓我拿著賬單四處催賬。有一次,遇上下大雨,我看見同路的一個陌生人被雨淋得渾身濕透。那天我恰好帶了傘,便幫他打傘。那人自然很感激,再后來,下雨的時候,我就會常常幫一些陌生人打傘。認識的人便多了,有時候,我自己忘了帶傘也不用怕,因為會有很多我?guī)瓦^的人為我打傘。”說完,胡雪巖微微一笑:“就像打傘的道理一樣,那位商人的產業(yè)可能是幾輩人積攢下來的,我當然知道這是一筆會賺很多的生意,但如果我這樣做,人家可能就一輩子也翻不了身。做生意也不能只看利益,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能多救一個人就像為別人打一把傘那么輕松,為什么不去做呢?”眾人聽了之后,都紛紛點頭稱贊,從此更加敬佩胡雪巖的為人。后來,那位商人果然贖回了自己的產業(yè),并成了胡雪巖最忠實的合作伙伴。相比之下,歷史上最大的貪官和珅聚斂財富之多,在歷代文武大臣中首屈一指。關于和珅究竟有多少財產,確切數(shù)目難以知曉,乾隆帝逝世后,嘉慶帝下諭抄沒和珅的家產。和珅雖然機關算盡,但在頃刻之間就將辛辛苦苦多年來聚斂的財富不得不上繳給國庫,從此變得一無所有,反倒搭上了卿卿性命。可見,要獲取財富,一定要通過正規(guī)合法的渠道,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不義之財還是不要為好。擁有了財富還要懂得去利用它,要學會舍予。金錢本來就是一種貨幣符號,僅僅是我們用來改善生活的一種方式。對個人來說,財富是用來體現(xiàn)自身價值與實現(xiàn)愿望目標的工具和手段之一,只有加以利用才會有價值,否則,金錢就只是一堆金屬與紙張而已,只能算作是為別人與社會積攢的財富。只有正確地看待與利用財富,我們的生活才會豐富多彩。如果我們只是為了攢錢而賺錢,把自己純粹作為一種賺錢機器,那么,我們又與守財奴有什么兩樣呢?這樣的生活就會如一潭死水,死氣沉沉、毫無生氣和希望。有一個吝嗇的人,從來不舍得為別人付出什么,甚至自私到連一粒米都舍不得給予他人。久而久之,他總是形單影只,沒有人愿意與他交往。佛祖得知此事,便決定登門點化他一番。見面后,佛祖耐心地給他講“舍便是得”的道理。聆聽了佛祖的教誨后,他似有所悟。這時,門外來了一個乞丐,于是佛祖便叫他前去施舍。他捧著一碗飯來到門前,可卻說什么也不愿意松開自己的手。如此反復地試了幾次,他最終還是沒能下定決心把飯施舍出去。他沮喪地回到佛祖面前,說:“我本想給他的,可我就是松不開自己的手。”佛祖思索了一下,從懷里拿出一粒小小的種子,放在他的左手里:“你把右手想成是別人,把左手想成是自己。現(xiàn)在把這粒種子放在你的右手中。”他疑惑地看了看佛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可是過了一會兒,他卻笑了,因為他猛然意識到,把左手的種子交到右手,那不也是自己的手嗎?如此一想,便輕松地把那粒種子放在了自己的右手中。神奇的事情發(fā)生了,他右手中的種子竟奇跡般地長出了葉,開成了一朵美麗的花。面對那朵美麗的花,那個人忽然有所了悟:原來給予很簡單,就像把左手里的東西交給右手,是件會讓人感到幸福的事情。其實奉獻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就像在心里種下美德的種子,為自己開一朵美麗的花。季老自謙地認為自己比不上寅恪師“臨財不茍得”的心境,但是他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一次次證明了他對于財富的態(tài)度,他一生生活簡樸,卻多次為教育事業(yè)捐贈自己的財產,這不也正是一種君子之所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