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洞明世事,修身立德(1)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是文章。”中國人自古便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大丈夫重在“立德、立言、立行”,把社會使命感跟個人價值觀緊緊聯系在一起。德是內存于己的素質,立德必須先修身。季老認為人生貴在一種高的境界,能夠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并為他人、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是一個人的高貴品質。只有懂得關懷別人,處處為他人著想,才能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內心的要求,從而更多地把這種修身立德的思想融合進人生觀、價值觀中,形成自己的為人原則和處世準則。

人生貴在高境界

季老談人生,認為人生應當有高境界。這里所謂的“高”并不是指身份地位或者形而上學意義上的“高”,而是一種追求善與美的人生態度,以及如何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意義。因此,他并不認為哲學家的哲學是人生的高境界,他說:“哲學家的哲學,至矣高矣。但是,恕我大不敬,他們的哲學同吾輩凡人不搭界,讓這些哲學,連同它們的“家”,坐在神圣的殿堂里去獨現輝煌吧!像我這樣一個凡人,吃飽了飯沒事兒的時候,有時也會想到人生問題。我覺得,我們“人”的“生”,都絕對是被動的……我們在被動中,在糊里糊涂中,還是能夠有所作為的……問一問自己:你為什么活著?活著難道就是為了恣睢地享受嗎?難道就是為了忍饑受寒嗎?問了這些簡單的問題之后,會使你頭腦清醒一點,會減少一些糊涂。”在這里,季老強調的是在有限人生中所應具有的精神高度。他的眼界不是放在個人狹小的生活圈子中的,而是時刻與國家和人類的發展保持一致。他有一篇散文《聽雨》,細致地描述了這場雨的狀貌以及對雨的贊美。對于這篇散文,如果僅僅理解為季老雅人雅量的情趣那就錯了,這里自有他的憂思。這一年,北京缺雨,北方地區也普遍少雨,對農民來說,如果繼續干旱下去,一年的收成都將毀于一旦。此時的季羨林憂心如焚,終日坐臥不寧。而這天早上一起來突然發現下雨了,雨量也還不小,怎么能讓他不高興?這種高興,完全出自本心,沒有絲毫造作,他也并不認為心存對他人的關懷和憂患就如何高尚,相反,他說:“我生在鄉下,雖然6歲就離開,談不上干什么農活,但是我拾過麥子,撿過豆子,割過青草,劈過高粱葉。我血管里流的是農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畢生對農民和農村懷著深厚的感情。農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糧食。天一旱,就威脅著莊稼的成長。即使我長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謂焦急之情,絕不下于農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門。我天天聽天氣預報,時時觀察天上的云氣。憂心如焚,徒喚奈何。在夢中也看到的是細雨濛濛。”這自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佛語有云:“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意思是說遇事要替別人著想,評論別人先要想想自己。季老從不因心憂他人而認為自己多么高尚,也不因對別人施恩而沾沾自喜。佛家有句禪語說:“應該怎樣,就表現怎樣的心,既不矯揉造作,又不虛偽處世,完全是一種真實自我的流露,在這種真我里心自然解脫自在了。”季老就真正做到了這一點,之所以說季老的人生境界高,是因為他能夠以平常心看待世事。這種平常心是他經歷過大風大浪之后對人生的了悟,是長壽的人生中對世事的洞明。他十分欣賞陶淵明的《形影神贈答詩》,曾多次提到這首詩,并把“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的確,宇宙萬物是一個大化流變的過程,在這樣一個變化的過程中應該做到不以物喜,不為己悲,委運而乘化。只有這樣,才不會被外物左右而偏離自身本心的既定方向。人生世事紛繁復雜,要時刻注意按內心的原則辦事,在自我實現、自我提升的過程中,許多來源于內心的素養都是不可或缺的,人應該做到不自狂、不躁進、不悲觀、不自卑,遇事不強求,順其自然,也就是說,對萬事不要計較太多,雜念多了,便無法做到無私。這是一種氣度,是一種成熟,是對內心的一種自信和把握。了解了這些,便也了解了季老的人生境界。佛家也說:“事能常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有時現狀并不讓我們滿意,但我們很難改變他人或是要求他人,我們只能通過改變自己來影響他人,所以,要想事情改變,先改變自己;要想事情變得更好,先讓自己更好。世界還是這個世界,如果我們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它,那么它展示給我們的就會是陽光和煦、山清水秀;如果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它,映入我們眼簾的一定是灰暗與蒼白。同一件事,看開了是天堂,看不開就是地獄。善良、寬容、仁愛能產生幸福;而自私、嫉妒、勾心斗角帶來的往往是痛苦災禍。我們一般人都認為“心隨境轉”,人很容易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所處的環境改變,心態也會隨之而變。但是實際上,往往是“境由心造”。佛家思想要人們做到“境隨心轉”,以平常心看待世間的悲歡離合、成敗得失,這樣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倫五常不可違

五常是指中國社會的五種人倫關系原則,即:仁、義、禮、智、信。孔子最早提出“仁、義、禮”,孟子又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又擴充為“仁、義、禮、智、信”五說,后稱為“五常”。它是用以調整和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準則,是儒家思想的五大支柱,貫穿于中華民族倫理道德發展進程,是國家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季老曾多次提到,他在清華大學讀書時的老師陳寅恪先生將“三綱六紀”稱為中國文化的精華,他對此十分贊同,將之稱之為社會生活的規則。經常會有人提到“人倫五常”這個詞,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具體去理解這人倫五常呢?儒家在處理這五種關系時的總原則是“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論語》中對“仁”的解釋有很多種,總的來說,仁者,即有愛也。具體地說,就是在與他人相處時,能用對自己的一顆真心去對待他人,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正所謂仁者愛人,也就是要有一顆關心他人的心,遇事多為別人著想,其實就是仁了,“仁”是五德之首,是儒家典范中所著重強調的一環。在他人有難時伸出援手,救人于危難,即為“義”。儒家對人的情感的正常發展是持支持態度的,但又反對人盡情地宣泄情感,認為要有一定的限度,因而主張以“禮義”來節制感情,正是所謂的“發乎情,止乎禮義。”禮,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論語》中說:“不學禮,無以立。”狹義上的“禮”指的是“禮儀”,是一個人出世的基本規范,只有合乎禮儀,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而廣義的“禮”則指規范,就是全社會范圍內通行的行為標準。古代人講究“禮數”,并以此確立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之禮、父子之禮、夫妻之禮,各種關系都必須遵從所規定的禮節,否則就是不合乎禮儀,會被認為是沒有教養的表現。智則指能夠把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理解透徹,追求智慧,成為智者,是人類千百年來一直追求的理想。孔子把“智”與“仁”放到一起提及,《論語·雍也》中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可見,“智”在生活中也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決定著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信,從字形結構上看就是“人言”,包括自己對他人的承諾和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根據《論語》中對“信”的論述,大致可以分為3個方面:以信為政,以信交友,以信立身。所謂“人無信不立”,說的就是誠信的重要性,這對于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生存的人們更有著無限的啟示意義。“五常”作為社會上的一種人倫關系的原則,并非一種強制的律法,而是一種引導——通過道德力量去引導人們,積極向善,追求真美,同時也將社會導向穩定發展。它是在道德層面上對人行為的一種約束和規范。荀子曾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意思是說:水和火是由氣構成的,但是沒有生命;花草樹木有生命,但是卻沒有智慧;動物有智慧,但是不懂仁義道德;人則是由氣構成,有生命,有智慧,懂義氣,所以是天下最尊貴的。這里強調的還是五常的重要性。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必然離不開能夠支撐其發展的內在規律,而在我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儒家傳統思想已經成為一種集體意識,早已滲透到每個人的心中,無論社會朝著哪個方向發展,內心深處的這種倫理道德觀是無法根除的,這也是在今天仍然提倡“人倫五常”的積極作用。季老在文章中常常說道:“這世界上畢竟也有一些‘壞人’,但是請相信絕大多數的人是‘好人’。”這里所說的“壞人”里大概多是不守五常之人,是做事不遵守道德和規約的人。倘若人人都能堅持“仁、義、禮、智、信”這樣的倫常準則,社會會更加和諧安定,人們的生活也將是安樂的,而那些所謂的“壞人”終將被社會趨勢導向正途。其實,從根本上來說,人倫五常講的就是人要如何處理與他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衡量準則,能否更多地替他人考慮,能否將自己置于對方的立場,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換位思考”。有一位年輕人,事業成功,愛情甜蜜,但他常常感到不快樂,也難以讓身邊的人快樂。一天,他去拜訪一位年長的智者,他向長者請教:“我怎樣才能變成一個自己快樂而同時也能給別人帶來快樂的人呢?”智者微笑著說:“其實這并不難,我送給你4句話,你聽后認真體會。”年輕人急迫地想知道內容,長者眼望遠方,慢慢地說:“第一句話是,把自己當成別人;第二句是,把別人當成自己;第三句是,把別人當成別人;第四句是,把自己當成自己。”話雖不多,卻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學:把自己當成別人,就可以更好地審視自己。人最難的就是認識和了解自己,如果能把自己當做別人,從客觀的立場上來認識自身,就會走出當局者迷的困境,更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適合做什么,能做好什么等一系列對自己成長來說最重要的問題。這樣思考的結果便是突破局限,獲得更大的提升。把別人當成自己,重點是一種換位思考的思維,有時候,人會太過于欣賞自己,而忽略了欣賞別人的優點。如果能做到體諒別人就像體諒自己一樣,處處為他人著想,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有可愛的一面,同時也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把別人當成別人,意思是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會有自己的性格和優點,只有懂得尊重別人的個性,給予別人一定的空間,才能更加全面地認識他人。不需要事事都得到他人的認同,正是因為有了不同種意見、不同種態度,一件事的完成和解決才變得更加輕松和完美。所以,要包容持有不同意見的人,不要總想著改變對方。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也自然不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最后一句是把自己當成自己,強調的是堅持自我,不因外界的變化而隨波逐流丟失自我。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堅守自己的立場,不屈服、不奉承,只做自己覺得正確的事情,堅守自己原則的人永遠會顯示出一種獨一無二的自信魅力。佛語有云:“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學會換位思考,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學會社會上的生存法則,倫理就像我們生活中的“交通法規”,在路上的每一個行人都要自覺遵守,社會才能確保每個人的安全,違背倫理道德的人必將遭到全社會人的反對和唾棄。我們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遵循倫理的規則,上司對下屬、父母對子女、教師對學生,都要寬容、愛護;反過來,作為下級、子女和學生也要嚴格自律,努力做到仁、義、禮、智、信的全面發展。季老非常重視人倫五常的觀念,我們都知道,他一直對未能盡孝在母親身旁而耿耿于懷,因而對嬸母極盡孝道,一直侍奉嬸母直到她去世。同時,他十分愛國,曾放棄難得的出國機會而選擇留在祖國。他曾說:“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那個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在季老心中,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和中國久遠的文化永遠是值得保留的財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棉县| 江都市| 大兴区| 卫辉市| 桑日县| 同德县| 富裕县| 武乡县| 宜丰县| 黄梅县| 广东省| 华坪县| 修文县| 绥宁县| 泸西县| 洪江市| 富民县| 睢宁县| 枣强县| 泰来县| 独山县| 济源市| 泰兴市| 新和县| 吉林省| 定兴县| 宁化县| 江阴市| 宜君县| 武义县| 于田县| 靖西县| 翼城县| 四川省| 凌海市| 左贡县| 安徽省| 左贡县| 玉树县| 于田县| 望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