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摘掉消極的帽子
- 一生要避開的26個心靈陷阱
- 肖悅
- 6820字
- 2015-12-28 11:25:18
消極的人往往給人一種不慕名利的虛假印象,其實他們的內心是極度空虛的,對待事情也是極度消極的。這種人什么都不想,什么也不去做,即使有再強的能力,終生也將一事無成。
對人來說,消極與積極在于看法與認識的不同。走在一條具有太多信息、太多欲望和太多競爭的人生路上,我們總有幾絲憂慮、幾多彷徨,還會常常有些無奈。但為了事業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必須建立一種積極的心態。每天給自己一個希望,你將擁有好的心情。須知,你的心態往往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消極者總是在躲避
消極情緒只會讓人退縮、放棄,因為存有消極想法的人不想承受任何壓力并躲避一切給自己帶來壓力的事情。
王經理在銷售部剛上任兩個月,他手下的銷售代表柳生就被客戶投訴貪污返利,經過審計部門調查,情況屬實,并且返利單據上還有王經理的簽名。這件事使董事長大為惱火,于是他親自來到銷售部質問此事。
“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當經理的,”董事長對王經理說,“你手下的銷售代表敢貪污客戶的返利,這么長時間了,你居然不知道?而要等客戶投訴到我這里才知道。你是怎么管理銷售部的?”
“董事長,這的確不是我的錯,”王經理辯解道,“按照流程,柳生的返利單報到我的助理那里,經過她審核整理好之后才給我簽字的。我的工作很多,可能沒看清楚。”
“這不是你的錯,難道是我的錯嗎?”董事長很生氣,接著他反問道,“是沒有看清楚那么簡單嗎?你的工作比我多嗎?”
王經理一攤手,無奈地說:“是我工作的疏忽,回頭我會和助理商量改進工作的流程,并要求公司處理她也處理我。”
“處理助理能挽回公司的損失嗎?這件事應該負全責的是你!”董事長對王經理的這種模糊態度更氣憤了。
“是這樣的,”王經理繼續辯解道,“董事長,你也知道我剛來,銷售部很多關系還沒有理順,我們都知道這個助理很能干,在工作上是一把好手。但我總感覺她和我的關系存在問題,沒有理得很順,甚至有時我要順著她的意思來簽署一些文件。畢竟我是新來的,要有適應的階段,我保證今后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了,你再給我一次機會吧!”
“本來我過來是想了解一下事情的原因,并不是要處理你的,不過,現在得考慮一下你的能力問題了。”董事長失望地說道。
有些人面臨被解雇的危機,卻仍假裝沒事,否定問題的存在;有的人工作熱情很高,但在自己提出的建議被領導否定或遭到別人的諷刺挖苦時,便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從此不再提建議;有的人在生活中一碰釘子,或者所追求的目標一時不能實現時,便心灰意冷,消極頹唐;還有的人在工作、學習剛開始時熱情很高,但對困難估計不足,結果一遇到挫折就退下陣來。
逃避壓力是一種并非常態的行為,是躲開受到挫折的現實。有些人遭受挫折后,往往不敢面對現實,而是放棄了原來所追求的目標,撤退到比較安全的地方去。逃避雖然能使緊張心理得到暫時的緩解,但問題并沒有解決,長期下去還會形成不良反應,使人害怕困難和挫折,因而不求進取。只有拋開消極情緒,正視挫折,不再逃避,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用自信擺脫負面思想
無論是處于順境還是逆境,只要有希望,就能成就美好的人生,就能拋開負面情緒,以積極的思想去爭取、去開拓。一個人的前途是光明還是黑暗,在于他對未來的想法與計劃。
朗特絲已沮喪到不想起床的地步。她沒精打采,自從胖了50磅以后,每天要睡16~18個小時。由于朗特絲的治療師說她的身體已經不可能好轉,也許還可能惡化,這讓她的心情越來越差。她開始對很多事物失去了興趣,也不愿意做任何運動。關于朗特絲的狀態,與其說是沮喪,不如說是絕望。
就在她悲觀得無以復加之時,收音機里播出了一則廣告,本來對廣告毫無興趣的朗特絲突然對健康俱樂部的宣傳產生了莫名的好奇。更令人驚訝的是,她竟然搖搖晃晃地跑到那里一探究竟。
俱樂部的工作人員以及會員都十分友善,個個生氣蓬勃,從他們的一言一行中可以看出,大家都十分快樂。于是,朗特絲加入了俱樂部,她決定接受俱樂部的運動課程訓練。
一段時間后,她的感覺及精神發生了大幅度地轉變,這時,她說服俱樂部給她一份推廣的工作。她覺得這樣生活才有意義。更重要的是,這個推廣工作讓她找回了過去的快樂。
最初,她的工作是鞋店店員,這份工作很適合她,因此她的工作成績相當不錯。可是,后來因為家人的堅持,她不得不辭去店員的工作,改行當了老師。
做老師期間,朗特絲失去了快樂,心情變得郁悶起來。每當心情抑郁難解的時候,她就會拼命地吃東西,結果體重大增、精力大衰。
在俱樂部,推廣工作令朗特絲回想起鞋店的快樂時光,心情有所改善。
然而,朗特絲的情緒還是不太穩定,時好時壞。她的經理給了她一套勵志錄音帶,每天讓她聽。沒想到,她的推廣業績大大提升,她的生活也因此大大改善。這些生活事務上的巨大改變讓朗特絲獲得了強大的信心,消極的情緒越來越少了。
那時,朗特絲對廣播推銷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有意朝這個方向發展。但是,她中意的電臺沒有職缺,但她死守在總經理辦公室門前。后來,總經理終于被感動了,將面試機會給了她。在面試過程中,朗特絲顯露出了信心、決心、毅力及沖勁,經理十分驚訝,當即決定雇用她。她在電臺的工作成績也遙遙領先于其他同事。
于是,其他推銷員便向朗特絲討教。朗特絲十分大方,她把自己的方法詳細地傳授給其他推銷員。沒多久,銷售部經理辭職,大家便向上級請求,由朗特絲接任經理一職。憑著積極的努力和強大的信心,朗特絲最終成了全國知名的演說家、作家,她還組建了自己的公司——朗特絲推銷與激勵公司。
然而,當看到她的成就之后,人們又何曾想到,當初她的自卑情緒以及悲觀心態呢?負面情緒的存在將腐蝕一個人的信心與未來。如果你不想毀掉自己的未來,那就樹立強大的信心,積極地面對困難與挫折吧!
走出失望,心存希望
走在茫茫的人生之路上,人們似乎總想尋覓一份永恒的快樂和幸福,總希望自己付出的真心、真情能夠得到別人的理解,能過上值得珍惜的生活。然而,生活并不像想象的一帆風順。在殷切期盼中,人們難免會有失望。
那么,當自己的努力被現實擊碎,當你的心靈走向麻木甚至絕望時,你該怎么辦呢?
有一年秋天,文學家郭沫若到普陀山游覽。在梵音洞賞玩的時候,他偶爾拾到一本筆記。為了尋找失主,他把筆記本打開來一看,只見扉頁上寫了一副對聯:“年年失望年年望,處處難尋處處尋。”橫批:“春在哪里。”
郭沫若一見此對聯,不由心中一寒,嘆道:“此聯未免太悲觀了吧?”
接著翻看下去,郭沫若大吃一驚,原來筆記中還有一首絕命詩,詩歌下款還署著當天的日子。
郭沫若看罷,心急如焚。他知道必須馬上找到失主,如果遲了,說不定那人就走上絕路了。于是,他立刻讓隨行的同志去尋找。
眾人四下里尋找了好一陣子,最終把那個欲絕命之人找到了,原來是一位神色憂郁、行動失常的姑娘。
郭沫若經過了解,知道這位姑娘因為考大學3次落榜,不久前,感情上又遭受了挫折,于是就產生了自盡的念頭。
郭沫若聽完姑娘的訴說,關心地對她說:“下聯和橫批太消沉了,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
姑娘低頭不語,郭老吟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事成。橫批呢,就題‘春在心中’。”
好一個“春在心中”!對聯經郭沫若這么一改,頓時積極的力量倍增,消極之意盡去,姑娘聽后感動不已,加上郭沫若的一番勸導,遂斷了自盡的念頭,對人生的態度也從頹唐轉化成進取。
面對生活的不幸,有的人由于極度失望而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以致采取了“人沒有希望,也沒有痛苦”的消極態度,讓生活沿著這個態度和路線滑下去。這種人生態度是不可取的,要知道失望是生活中常有的現象,但是面對失望,需要有積極的心態,不可放任失望情緒,應該時刻保持希望。
希望是心中涌現的激情,是風雨不摧的愿望。一個人有希望,就有無盡的追求。有希望就不會害怕貧寒與孤獨,如果心存希望,你就會看到前途的美好,只要你保持積極的態度,在黎明到來前整理好自己的心緒,希望就能給你帶來自信的陽光。
悲觀性格下的慘淡人生
人的心理活動沒有一刻平靜,忽而興奮、歡樂,忽而沮喪、低迷。情緒樂觀的人也會遇到不幸與煩惱,但是他們善于排遣解脫。然而,持有悲觀情緒的人則相反,他們或搖首嘆息、灰心喪氣,或牢騷滿腹、怨天尤人,但這樣不僅無法把負面的情緒排解出來,還會將自己的悲觀情緒傳染給他人。
因此,人要保持樂觀的情緒,以積極的態度看待和處理日常事務。
伊麗莎白是英國某大學文學系的女學生。在前三年里,伊麗莎白的指導教授非常關心她、幫助她。有了老師的支持,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伊麗莎白的成績很優秀,這使她得到了獎學金。
然而后來伊麗莎白的興趣發生了改變。她把自己的研究目光從原來的狄更斯身上轉移到英國早期的小說家簡·奧斯丁的身上。這一變化原本并沒什么大不了,可是,狄更斯是她的指導教授的專長,而簡·奧斯丁卻是另一位教授的專長。
伊麗莎白的指導教授很想說服她繼續研究狄更斯,但是,伊麗莎白怎么也不愿意改變興趣方向。指導教授沒辦法,只好接受她的堅持,讓她以奧斯丁為畢業論文的題目,同時,他還同意與另一位教授共同指導她。
對此,伊麗莎白十分感激,她以為自己遇到了天大的幸事——有兩位教授做自己的指導老師。
然而,就在伊麗莎白要進行論文口試的前三天,她原來的指導教授送了一張條子給口試委員,特別指出伊麗莎白的論文有抄襲的嫌疑。
在紙條中,那位指導教授指控伊麗莎白引用了兩段有關奧斯丁年少時期的文章卻未注明出處。他認為伊麗莎白將別人的東西占為己有是明顯的剽竊行為。事實上,抄襲是學術界很嚴重的罪名,一旦核查屬實,伊麗莎白的前途將會受到嚴重影響——她讀研究所的獎學金可能被取消,甚至大學都不能畢業。
當聽到是指導教授指責自己抄襲的時候,伊麗莎白大為震驚。在一瞬間,她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她仔細查閱了教授所指出的兩段文字,突然記起那兩個論點都是她在與這位教授閑談中得到的。不過,這位教授說出這兩條看法的時候從沒有提過他是在哪一本書上得到的,這讓伊麗莎白以為那是教授自己的看法。
很顯然,伊麗莎白被教授算計了。
人們對教授的行為感到憤怒,但是,伊麗莎白卻沒有義憤填膺地去與他理論,因為她悲觀的性格主宰著她。
在伊麗莎白看來,口試委員會一定會判她有錯。因為這件事,伊麗莎白和指導教授走到了對立面上,然而,他始終是教授,在權威感上占據了上風。伊麗莎白認為自己根本就無法對抗教授。因此,她根本不去找證據反駁教授。
伊麗莎白的內心崩潰了,因為在她看來,即使她能證明這位教授是從別人那里得來的看法也沒有用。最主要的是,現在她已經偷了這個看法,不僅沒有注明原作者,也沒有注明這是教授的看法。她覺得自己確有欺騙之嫌。
于是,這位才華出眾的大學生離開了學校,丟掉了她美好的前程,在接下來的10年里,都以做售貨員維生,她不再寫作,甚至不再讀書。
然而,假如她悲觀的習慣能夠改變的話,假如她對自己說:“我被陷害了,那個嫉妒的老家伙設下圈套來害我。”然后站起來大聲為自己辯白,那么,那位教授曾經為了類似事件被另一個學校解聘的事情就會浮出水面,她就很有可能以極高的榮譽畢業,她的命運將會是另一種情景。
然而,她太悲觀了,正是這種悲觀態度害了她。面對權威,她心生膽怯,于是,在腦海中拼命去搜索符合自己現在罪名的記憶,從而強化了自己的消極心理。
事實上,一次失敗并不代表次次失敗,除非你從此悲觀自處。失敗后,要在保持樂觀情緒的情況下認真總結經驗,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在下一次博弈中,你就很有可能嘗到勝利的滋味。相反,如果你陷入悲觀低沉、一蹶不振的狀態,即便沒有對手打壓你,你也會被自己打敗。
安于現狀,不思進取
古人云:“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千百年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會不斷追求,不懈努力。然而,在生活中卻常見到一些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人故步自封、沾沾自喜。
一個天氣晴朗、風和日麗的下午,有位富翁到海邊度假。他看到海上的景色非常美,便拿著相機準備拍攝,沒想到,咔嚓咔嚓的拍攝聲吵醒了一位正在海灘邊上睡覺的漁夫,漁夫便抱怨富翁破壞了他的好覺。
富翁感到很抱歉,漁夫接受了他的歉意,兩人便聊了起來。富翁問:“今天天氣這么好,正是捕魚的好天氣,你怎么在這兒睡大覺呢?”
漁夫哈哈笑道:“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每天捕20斤魚,平時要撒網5次,今天天氣好,我只撒網2次任務就全部完成了,于是便打算歇一歇,沒事兒睡睡午覺。”
富翁聽了,便建議道:“那你何不趁機多撒幾次網,捕更多的魚呢?”
“那又有什么用呢?”漁夫不解地問。
富翁呵呵一笑,說:“那樣你可以在不久的將來買一艘大船。”
漁夫依然不解,問道:“那又怎樣呢?”
“你可以雇人到深海去捕更多的魚。”富翁說道。
漁夫想了想,說:“那又如何?”
富翁道:“那你就可以辦一個魚加工廠,這可是更大的事業啊。”
漁夫呵呵一笑:“我要這么大的事業干嗎呢?”
富翁搖了搖頭,說:“難道你不想做更大的事業嗎?你想想,那樣的話,你就可以買更多的船,捕更多的魚,然后把加工后的魚賣到世界各地。”
漁夫眼睛有些發亮,說:“然后呢?”
富翁說:“那你就可以做大老板,再也不用捕魚了。”
漁夫的眼睛亮了很多,說:“到了那時,我干什么呢?”
富翁笑道:“到時候,你就可以輕松愉快地在沙灘上曬太陽、睡覺了。”
漁夫一聽,頓時失去了興趣,搖了搖頭,說:“我還以為有什么好事呢,我現在不就在睡覺曬太陽嗎?”
然而幾年后,其他人都購買了大船,捕來了更多的魚,魚的價格也隨之下降,這個漁夫再也不能靠捕魚為生了,他只好收拾行囊,以老弱之軀在一條大型漁船上艱辛地撒網。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像漁夫這樣的人安于現狀,不思進取。這樣的消極態度對人生發展是極為不利的。事實上,不思進取的人并非不渴望成功,只是困于眼前的境遇,缺乏鍥而不舍的精神,而成為一個成功的等待者,唯有自信、執著、富有遠見、勤于實踐的人才能成為成功者。
時代在發展,無論是科技還是社會形勢,都處于千變萬化之中,人要生存就要進取。如果一個人不能從倦怠的危險狀態跳出來重新定位自己,調整自己,那么他失去的不僅是既得的東西,還會失去熱情以及未來的美好人生。
積極創造人生之美
人最怕的是消極。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在一種情況下最容易產生消極的態度,那就是被磨難、不幸包圍時。消極的心態是阻礙成功最大的絆腳石,一個人需要有積極的心態,你也許聽過這樣的諺語:“成功吸引更多成功,而失敗帶來更多失敗。”這句話一語中的,“為成功而努力”是一種積極心態,它會帶來更多的成功,而一心想著失敗,注定你只會遭受更多的失敗。
珍妮和仙蒂相識于兩年半前,她們進入同一家公司,成了同事,當時珍妮還在上學,她比仙蒂小兩歲,她要一邊工作,一邊學習,非常辛苦。
珍妮雖然年紀小,卻少年老成,講話做事條理清楚,滴水不漏。每天中午,珍妮和仙蒂都會去公司后面的大草坪散步,兩人成了要好的朋友。
有一天,珍妮無意間和仙蒂聊起了自己以前的事情。
珍妮是越南人,她曾經有個美好的家庭,父親在越南做小生意,母親是家庭婦女,一家其樂融融。可是有一天,她爺爺在酒后和她父親不知道為什么起了爭執,暴怒的爺爺在失去理智的情況下拿起槍,一槍打中了她父親。結果,父親死了,爺爺被抓去坐牢。對珍妮和她媽媽來說,這無異于世界末日。
家里失去了經濟支柱,媽媽把家里值錢的東西都賣掉,湊了幾萬塊錢,帶著珍妮離開越南,去了澳洲。本來她們想在澳洲謀取生存的機會,可惜事情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順利,到了澳洲領域之后,澳州政府以種種理由拒絕他們上岸,最后船只能轉向香港,她們進入了一個收留國際難民的中心。珍妮說,那里其實就是個監獄。而她們竟然在那里待了兩年。
后來,一個澳籍男人將她們救了出去,隨之那個男人就成了珍妮的繼父,但是那個男人是個酒鬼,每天喝酒,有時候還打人,她媽媽受不了這樣的生活,最終提出了離婚。
于是,她們又流落街頭。由于沒有什么特殊的技能,珍妮的母親就去果園以幫別人采葡萄、櫻桃為生,雖然那時日子很辛苦,但經過努力,她們也省下了一些錢。
珍妮真正上學是從10歲開始的,那時候她很自卑,因為學校的孩子都比她小,她不但年紀最大,還不懂英文,因此常常被人嘲笑。但她很懂事,她知道媽媽撫養自己不容易,所以從來沒抱怨過什么。
經歷了那么多磨難,珍妮很珍惜自己的學習機會,她學得很認真、很刻苦。而且上學期間她一有空就出去打工,學會了怎樣和不同的人相處。
憑著自己的積極努力,珍妮終于進了大學,雖然不是非常好的學校,但能考上大學已經讓珍妮很高興了。大學畢業,珍妮憑著在郵局實習時的良好表現,畢業之前就找到了一份文員的工作,她工作非常勤奮。
仙蒂聽了珍妮的經歷,十分感動。
不過,一年后,珍妮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做助理會計。當時仙蒂認為珍妮太草率,勸珍妮留下來。然而,珍妮說:“我不能停止自己的腳步。”
一年半之后,那家公司的會計走了,珍妮被提升為會計,在給仙蒂的信里,珍妮掩飾不住興奮的心情寫道:“我終于當上會計了。”
也許成為一家公司的會計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成就,但若知道珍妮背后的種種故事,你就不得不為她喝彩了。當所有可怕的事情都經歷了之后,回頭看看就會發現過去的種種都是讓自己成長和成熟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