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邁出自負的陷阱
- 一生要避開的26個心靈陷阱
- 肖悅
- 6184字
- 2015-12-28 11:25:18
自信十分重要,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過分”自信就會變成“自負”。“自信”和“自負”之間存在一個度,但很多人卻因為成功而自我膨脹,以至于陷入自負的心理陷阱。自負有時表現為狂妄,自認為無所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看不起身邊的人。因此,自負的人常會陷入狂躁之境,最終走向失敗。
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為人應該消除自負心理,做到不自滿,肯接受批評,并虛心向人請教。謙虛是消除自負心理的良好品德,是進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在人生過程中,應該走出自負的陷阱,秉持謙虛之道。
自負離無知只有一步之遙
俗話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不能正確看待自己。每個人都有愛表現的心理,有的人懂得謙恭之道,所以沒有過分的言行,而有的人則喜歡炫耀自己,拿自己的優勢招搖,唯恐別人不知道,甚至對別人的才能說三道四。這樣的人往往沒有多少才學,即便有點才學也會因為自負而走入認識的盲點,事實上,自負離無知只有一步之遙。
在一列火車上,一個戴眼鏡的人正在向坐在他對面的漂亮女孩自我吹噓。他口若懸河地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聽了他的一番高談闊論,大家才知道他原來是某名牌大學數學系的博士生。當這個博士生向女孩講述數學的奧秘時,女孩似乎完全入了迷。
這時,坐在博士生旁邊的一個看似民工的年輕人說話了:“這位大哥,聽你說了對數學的一些見解,我十分佩服,正好我這兒有一道數學題,你能否幫我算算?”
博士生被人打斷,顯得有些不高興,但聽說對方請教問題,便不由地顯出了傲慢的神色,他白了年輕人一眼說:“什么題?你不妨說出來,大家一起研究研究。”
年輕人笑著說:“也沒什么,前些天和家中通電話,我侄女向我求教,是一道小學五年級的題。”
博士生聽了這話,臉上有些不屑地說:“你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拿一道小學數學題找一名名校數學系的博士生做,這也太可笑了吧。”
“呃,既然大哥你這么說,那就算了。”
博士生擺擺手,把頭一抬說:“把題拿來吧,我看看。”
年輕人開玩笑似的說道:“那你就試試吧,要是給難住了,可別怪我。”
博士生自負地答道:“哼,小學數學題能難倒我?你別胡說了,趕緊出題吧。”
年輕人點了點頭,便把題說了出來:“3個‘5’、1個‘1’,每個數字只準用一次,數字的順序可以隨意排列,但結果必須是‘24’。不過有一條,那就是必須用小學生學過的四則運算法則。”
“我還以為什么題呢,你等著,一會兒就給你答案。”
博士生說完,拿出紙和筆開始計算。年輕人看了一會兒博士生的解題方法笑了一下,便靠著椅背閉目休息。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列車快到終點站的時候,博士生已經算了近5個小時,但是依然沒有得出結果。
博士生有些坐不住了,他感覺自己要崩潰了。
萬般無奈之下,博士生推醒了正在睡覺的年輕人,說:“兄弟,你確定這個題目有解嗎?這是什么破題啊,你不是在耍我吧?”
年輕人揉了揉眼睛,偏著頭看著博士生,說:“你確定這個題目沒有解,而不是你做不出來嗎?”
博士生又低頭看了看自己的解題步驟,覺得其中并沒有什么紕漏,便大聲地說:“我肯定這題根本沒有答案,你要是能解出來,我就跳火車。”
年輕人呵呵一笑,說:“大哥,你把話收回去吧,別把話說滿了!”說著,他拿過紙和筆,只幾秒鐘的工夫,就在紙上寫出了算式:(5-1÷5)×5=24。
博士生拿出稿紙,看了半晌,臉刷地一下紅了。
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太高明、太有能耐,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只會遇到尷尬。因為過于抬高自己,過分自我膨脹,而不客觀地審視自己,就注定會走向失敗。
另外,在與別人進行對比時,不能拿自己的優點與別人的缺點作對比,更不能為了突出自己而把別人看得一無是處,只有這樣才能真實地評價自己。充分地估測自己,給自己找準位置,做自己能做和應該做的事情。真正有才學的人知道不用炫耀,人們遲早也會知道自己的優點。
驕傲自大必生禍患
《尚書》有言:“滿招損,謙受益”。此寥寥六字雖然言簡,但其義甚豐。偉大領袖毛澤東也曾說過:“驕傲使人落后。”這些言語都說明了驕傲自大的危險。無論你有多大的成就、多高的水平,都不能驕傲自滿、狂妄自大,否則遲早有一天會栽跟頭。
一般來說,驕傲的人或多或少都擁有某方面的特長,總覺得自己有值得驕傲的“資本”。然而,每個人都有優點與缺點,倘若各以所長相較所短,那長處就可能變成短處,成為羈絆自己腳步的繩索。
公元219年,關羽和曹操在樊城作戰時,孫權委任呂蒙為大將率領兵馬,想趁關羽不備偷襲荊州,以擴大地盤。
然而,呂蒙帶領大軍到達荊州的時候,發現荊州關羽的軍馬甚為齊整,沿江兩岸又有烽火臺警戒。
呂蒙見狀,知道關羽的警惕性很高,看來要想突襲荊州恐怕難以成功。
正當呂蒙束手無策時,吳國的謀臣陸遜來到軍中。呂蒙連忙將陸遜招進營帳,陸遜當即獻上一計:“將軍,你雖然不如關羽的武藝高,但在當今亂世的將領中,也是關羽所懼怕的對手。而關羽這個人向來自認為武功蓋世,無人可敵。若是你假裝生病,辭去軍職,讓別的將領來頂替你的位置,再故意讓人公開稱贊關羽的武藝高,這樣就可以助長其驕傲輕敵之心,讓關羽放松警惕,甚至還可能令其貿然出擊。到時,你趁機派主力突襲荊州,就能夠輕易將荊州拿下。”
呂蒙聽了拊掌大笑,連稱“妙計”。于是,呂蒙當即便請病假回家休息,并舉薦陸遜為統帥,接替自己的職務,而暗地里,呂蒙仍然把持著軍權,令行禁止,督促部隊加緊操練。
本來關羽就有些輕敵之心,得知呂蒙病重而讓無名小將陸遜接替了職務的消息,更是心中大定,放松了警惕。
正在此時,陸遜又派人送來了一封措辭謙卑的信函,并附送一些禮物。信中陸遜大肆稱贊關羽的將才,認為關羽有晉文公大勝楚軍的英勇、韓信打敗趙兵的謀略。在信的結尾,陸遜還謙恭地說自己只是一介書生,不懂用兵打仗之事,請關將軍多多關照。
關羽收下信和禮物后,心中更是極為得意。他覺得陸遜這個年輕書生很懂禮貌,而且沒什么能耐,用不著防范。于是,關羽便下令將原來防備東吳的軍隊調往樊城前線與曹操作戰。
就在這個時候,曹操派使臣到吳國,與孫權密謀夾擊關羽。孫權因為早就決定要襲取荊州,因此當即就同意了曹操的要求。就這樣,孫、劉聯盟抗曹一下變成了曹、孫聯盟破劉。
而對急轉直下的形勢,關羽卻一直蒙在鼓里。當關羽意識到自己的大意時,呂蒙已經指揮扮成商人的士兵們攻取了荊州。
在呂蒙、陸遜兩面夾擊下,關羽的部隊節節敗退,最后被圍困在麥城這個地方。當他走投無路,帶領一部分士兵從小路突圍時,又中了呂蒙的埋伏,竟然被生擒活捉,最后被東吳斬首。
可惜一代名將,一生馳騁沙場未嘗敗績,最后卻因為驕傲自大不得善終。
陳毅詩云:“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驕傲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
才高是件好事,但如果自詡自夸,就會自損其才,自傷其能;位高是件好事,但如果自驕自傲,就會自貶其尊,自謫其位。所以,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保持謙遜,放低姿態,勤勉做事。
克服自負心理,并勇于認錯
在心理交往的世界里,那些謙讓而豁達的人總能贏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狂妄自負、高看自己的人,則總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最終使自己走向失敗。因此,做人要經常想到自己的行為是否會有什么差錯,要隨時準備修正自己的錯誤,這樣才會有利于自己的進步。
梁海自小就很聰明,學習也好,被鄰居稱為“神童”。大學畢業后,梁海被分配到一家國有企業做技術員。憑著自己的才智和勤奮,梁海很快就做出了成績,成為企業工程估價部主任。但很可惜的是,后來梁海因為兩次失誤而被企業除名。
應該說,梁海的工作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自身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為人過于自負,從不肯接受別人的批評。
那一次,梁海的一項結算被核算員發現估算錯了。幸虧發現得及時,否則公司便會白白損失一筆資金。
事后,領導把梁海找來,指出他所犯的錯誤,請他拿回去更正。領導之所以這么做,是希望梁海做人能夠謙虛一點,工作再細心一點。
沒想到,自以為是的梁海不僅不愿接受批評,更不愿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對領導大發牢騷:“那個核算員根本沒有權力復核我的估算,更沒有權力越級報告。”
領導很生氣,問道:“那你的錯誤呢,難道就不存在嗎?”
梁海一聽領導生氣了,有些忐忑地說:“我的錯誤是有的,可是……”領導見他還準備詭辯,便擺了擺手說:“你知道自己有錯誤就行了,以后多注意點,仔細把工作做好。”
念及梁海平時工作成績不錯,領導就沒有多說什么。
可是不久,梁海又犯了錯誤,他的一個估算項目再次被查出有問題。于是,領導把他找來,準備和他好好談談。
領導嚴肅地說:“梁海,你最近怎么搞的?”
梁海一聽,想當然地認為是領導故意和他過不去,于是態度傲慢地說:“領導,您不用多說了。我知道您還把上次那件事記在心上,這次特地請了專家查我的錯誤。我現在無話可說,但是那個復核員的做法根本就不合規矩。”
領導一看梁海自以為是的態度十分生氣,便對他說:“現在我也無話可說了,只好請你另謀高就了,我們不能讓一個不許大家指出他的錯誤、不肯接受別人的批評和建議的人來損害公司的利益。你走吧。”
梁海一聽,頓時傻眼了。
脫離實際的自以為是,對自己的事業是毫無幫助的,不僅會影響工作、生活和人際交往,嚴重的還會損害人的身心健康。
自以為是之人常常會忘乎所以。愛自以為是和動輒就否定別人一樣,都屬于陋習。列夫·托爾斯泰說:“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像分母,他的實際才能像分數值,自我評價越高,實際能力就越低。”托爾斯泰的話說明了一個人的自我評價與其真才實學之間的關系。因此,想要獲得成功的人一定要及早拋棄自負心理,用客觀、理智的態度面對工作和生活。
不要輕視任何人
如今的社會,可以說是存在眾多機會的社會,也可以說是藏龍臥虎的社會。因此,不要看不起任何人。自我膨脹是可怕的,做任何事都要腳踏實地,這樣才不會摔跤。
一個驕傲自滿的哲學家坐在一艘小漁船上出海航行。船上只有兩個人:哲學家與船夫。哲學家自負清高,想在船夫面前賣弄自己的學問,讓他知道自己并非一個普通的船客。于是,他面對茫茫的大海即興朗誦了一首詩。
朗誦完了以后,他回頭瞧了瞧船夫,看見船夫不為所動,繼續努力地搖動著船槳。哲學家很掃興,決定考考這個“無知”的船夫。
“親愛的船夫,你的船搖得的確不錯,可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能只懂得搖船,有很多廣博的知識需要我們去了解。”哲學家說。
“可我只是個船夫,我的工作就是搖船,運送客人。”船夫依然努力地搖動著船槳。
“難道你只會搖船嗎?哦!真是可憐!對了,你懂得數學嗎?”哲學家問。
“不,我不懂。”船夫回答說。
“真是太可悲了!如果你連數學都不懂,你就等于失去了一半的生命!那么你懂得歷史嗎?”哲學家一臉藐視地問。
“不,我不懂。”船夫依然目視前方,努力地劃著船。
“天啊!你居然對歷史一無所知?真是無法想象,如果你連歷史都不了解,那么你就等于失去了另一半生命!”哲學家驚奇地說。
這個時候,小船突然被一陣颶風掀翻了。兩個人都落入了水中,船夫問哲學家:“知識淵博的人,請問你會游泳嗎?”
“不,我不會……”哲學家拼命地掙扎著說。
“那么,你將失去整個生命!”船夫說。
不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不輕視別人的能力是每個有頭腦的人必須遵循的。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尊重一個人,首先要尊重他所從事的職業,這樣你們才能在平等、融洽的氣氛中愉快地生活。
一個自以為是、目空一切的人即使滿腹經綸,也永遠不可能成為偉大的人物。只有虛懷若谷、謙遜好學才是進步的階梯。
做人不可輕狂
任何朝代都有狂妄之人。盡管人們都知道“滿招損,謙受益”這一道理,然而,有許多自以為有點資歷的人還會在這個道理上犯錯,動不動就口出狂言,而他們并不為自己丟人現眼的表現感到羞恥,反而為能博得一些喝彩而沾沾自喜。然而,狂妄的程度等于失敗的程度,所謂“驕兵必敗”,狂妄者最終會在逆境中毀滅。
英國現代杰出的現實主義戲劇作家蕭伯納是一代大文豪,1925年因作品《圣女貞德》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世界著名的擅長幽默與諷刺的語言大師。
有一天,蕭伯納應邀參加了一個盛大的晚宴。席間,蕭伯納遇見一個青年。在蕭伯納面前,他一直滔滔不絕地吹噓自己是個天才,好像他天南海北樣樣通曉,大有不可一世的氣概。
起初,蕭伯納緘口不言,洗耳恭聽。后來,他愈聽愈覺得不是滋味,最后,他終于忍不住了,便開口說道:“年輕的朋友,只要我們兩人聯合起來,世界上的事情就無一不曉了。”
青年聽了一愣,覺得蕭伯納這話說得有點玄乎,便說:“先生,可能未必如此吧!”
蕭伯納呵呵一笑,說:“怎么不是,你是這樣精通世界萬物,不過尚有一點欠缺,就是不知夸夸其談會使豐盛的佳肴也變得淡而無味,而我剛好明了這一點,咱們倆合起來,豈不是無一不曉了嗎?”
那個青年一聽這話,恍然明白了自己的無知與狂妄,羞愧地低下了頭。
人生在世有各種各樣的險境,狂妄可能是其中最可怕的一種。處境卑微自然不幸,卻沒有太大的危險,趴在地上的人是不會被摔死的,而身處險峰卻高視闊步,不見峽谷深邃,這才是最危險的情境。
要知道狂妄自吹容易使人自我陶醉、自我孤立,會使人走上不歸之路。只有謙卑地為人處世才能有所作為。
消除自負,謙恭待人
在適當的范圍內,自負可以激發斗志,但是,如果脫離實際,不但不能幫助人們成就事業,反而會影響心理健康。
自負之人一般有兩種表現:一是自視過高,認為自己非常了不起;二是看不起別人,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強很多,總喜歡抬高自己貶低別人,把別人看得一無是處。無論是何種表現,都不是良好的心理狀態。消除自負在于自我反思,而要想自我反思則需要謙恭的態度。
佛祖釋迦牟尼有個叫般特的徒弟,般特向佛之心極為虔誠,可惜的是他生性愚鈍,佛祖便讓500羅漢天天輪流教他,希望讓般特開竅。可是,般特一直都難以領會深奧的佛法。佛祖把他叫到跟前,逐字逐句地將一首偈教給他:“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說:“你不要認為這首偈語很平常,如果你能夠認真領會這首偈語,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于是,般特翻來覆去地學習這一偈語,經過努力的修行,般特最終領悟了這首偈語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佛祖派般特去給附近的僧眾講經說法。那些僧眾早就聽說這個愚笨的人了,聽說他要來說法,大家心中都很不服氣,他們想:“這樣的愚笨之人也會講經說法?”雖然大家心里這樣想,但是他們決定表面上仍然用應有的禮遇對待般特。
般特來了,并沒有擺出講經說法的大師姿態,而是謙虛地對眾僧說:“我生來愚鈍,在佛祖身邊只學得一偈,現在給大家講述,希望大家一起來參悟。”
接著,般特便念偈:“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話音剛落,僧眾們便哄笑:“居然只會一首啟蒙偈,這句偈語我們早就倒背如流了,還用你來講解嗎?”
般特并沒有絲毫激動,依舊保持謙恭的態度,他不動聲色,從容地講了下去,竟然說得頭頭是道,新意迭出。他由一首普通的偈演繹出了無限深邃的佛理。
眾僧聽了,頓時如癡如醉,都感嘆道:“沒想到,一首啟蒙偈居然可以理解到這種程度,實在是高人一等啊!”
于是,大家再也不敢看不起般特了,都對他肅然起敬。
般特雖愚鈍,但他為人處世謙恭豁達,最終得到了眾人的尊重,并以一偈得道。
生活中,許多人對謙虛這一重要的特質不以為然。事實上,謙虛是一種積極有利的特質,如果妥善運用,就會使自己不斷地進步。聰明的人懂得向他人學習,獲得長進,而不會過于自負。
謙虛是天真做人的精髓。只有謙虛的人才能得到智慧。謙恭的人最大的特征是,他能夠坦然地說:“我錯了。”然而他們每次的挫折都具有某種意義,能夠使他們更快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