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時度勢,還在于會選擇。劉備看準天下還是會有安定的時候,而選擇自己帶領軍隊,打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是一個必然趨勢。所以,他最終選擇獨立管理自己的軍隊。這樣的打算做出以后,劉備就開始儲蓄力量。他先是拜鄭玄、盧植為師,結識公孫瓚,然后又率領關、張等部下跟從校尉鄒靖討伐黃巾軍。被任命為安喜尉這件事情,奠定了劉備日后逐鹿中原的基礎。
“居高臨下必有利,高屋建瓴如破竹。”劉備知道一個人要想有號召力,就必須要懂得造勢,為自己提高知名度。比如結交當時的文化名流、政界精英,儲備人力資源,集聚諸侯爭霸的資本。
任何事情在前進的時候都蘊含著一定的規(guī)律,懂得審時度勢的人,一定會看清這種規(guī)律。這樣不僅“節(jié)約”原動力,還可以用小力獲大能。當徐州被圍困,陶謙向孔融、田楷求援,孔融邀請平原相劉備同救徐州時,劉備欣然同意。因為他看到此時正是躋身于大諸侯的行列的大好機會。一旦成功,就不必默默無聞地守著平原這塊彈丸小地了。
而且,從大的形式上看,如果徐州被攻陷,曹操的實力和勢力都會增加,那么北海、青州、平原就會保不住。自己想要有機會稱王天下,就必須幫助陶謙保住徐州。所以,他果斷借兵出征,解徐州之圍。徐州對劉備可以說是具有重要意義,他在這里發(fā)展壯大自己的勢力,同時也結交了不少天下豪杰,自己的名聲也漸漸大起來。而所有的這一切,都為他以后的三分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時勢造英雄,英雄也懂得審時度勢。再聰明的人,如果看不清楚事情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知道自己最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那么即使再努力,最終也不會取得多大的成功。
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原典】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注曰:道猶舟也,時猶水也;有舟楫之利而無江河以行之,亦莫見其利涉也。
王氏曰:“君不圣明,不能進諫、直言,其國衰敗。事不能行其政,隱身閑居,躲避衰亂之亡;抱養(yǎng)道德,以待興盛之時。”
【釋評】賢人和君子,明白事物興盛和衰敗的道理,通曉事業(yè)成功和失敗的規(guī)律,清楚社會有序和混亂的趨勢,知道什么時候該留下,什么時候該離開。所以,雖身懷道術,卻韜光養(yǎng)晦,以等待時機。一旦時機成熟,出而任事,就能位極人臣;得到合適的機會,一展身手,就能成就蓋世奇功。如果碰不到機會,則寧可身懷道術而死,也沒有什么遺憾。所以他的道德值得人們尊崇,而他的名字也會流傳后世。
興衰有規(guī)律,成敗有定數(shù),去留也有一定的原則。如果機會到來,乘勢而行,就能位極人臣;乘勢而動,就能建立蓋世奇功。但如果遭逢不到這樣的機會,就只能默守正道,甘于隱伏。如果強行出仕,就必然會招來災禍。當然,這里的甘于隱伏指的是“潛居抱道”,不是悲觀消極地放棄作為,而是沉下心來,修身養(yǎng)性,儲學積能,以便時機成熟時一展身手,成就大業(yè)。
一個國家的國君為了選拔將領,召開比武大會。一位青年在這次比武大會中技壓群雄獲得冠軍,國君親自召見他,給他封官加爵。但是,青年表示自己還沒有實戰(zhàn)經驗,所以不能勝任將軍一職。國君對他的謙虛很欣賞,就滿足了他的心愿,讓他先從最小的將領職位做起。
過了一段時間,國君想起這個氣宇不凡的青年,就向左右的親信打聽這個青年的情況。負責調查的人回來報告說,這個青年待人平和、親善,對屬下賞罰分明,與屬下的關系很好,他的屬下也很擁護他。國君點點頭說,可以讓他擔任再重要一點的職務了。
青年官升一級,但是他沒有任何驕傲的表現(xiàn),依然平易近人,得到屬下的擁戴。國君想考考他的軍事才能,就讓他和一位將軍一起領兵打仗。青年在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英勇,而且富有謀略,得到與他同去的將軍的夸獎。國君聽到這個消息很高興,在大軍大勝班師回朝的時候,國君封這個青年為大將軍,但沒有料到的是,青年還是堅持退讓,說一次的勝利并不能代表什么,自己仍然要進行積累和鍛煉。滿朝文武都佩服起這個年輕人來。國君非常感動,就照著青年的意思讓他仍然在基層工作。但是,國君經常招青年入宮,和他一起談論軍事政務。
五年就這樣匆匆過去了,青年已經成為朝中一位重要將領的助手,他已經很了解這個將領的用兵之道,而且把國君的脾氣和喜好摸得很清楚了。
有一次,國君向一個敵國發(fā)動戰(zhàn)爭。他派遣自己最器重的將領去應戰(zhàn),想要一舉殲滅這個小國,但意外的事情發(fā)生了。將軍中了小國設下的圈套,結果損失慘重,大敗而歸。國君很氣憤,重重地責罰了將軍。
就在國君召集大臣為失敗總結原因的時候,他聽到了意外的消息:戰(zhàn)勝他們的敵國已經對他的國家發(fā)起了大規(guī)模的進攻。國君一時驚呆了,連忙調集軍隊抵抗。但是因為剛剛打了敗仗,而且人困馬乏,士氣非常低落。而敵國的軍隊一路沖鋒,很快就來到了國君的都城。
國君看敗局已定,只能決定逃跑。但是,正當他要逃跑的時候,青年攔住了他的去路。國君一時驚詫不已。青年說:“國君,你還記得在很多年前這個被你打敗過的小國嗎?”國君說:“這個小國在當時已經被我殲滅了。”青年淡淡地說:“對,你當時已經把它殲滅了。小國的國君也已經被你殺死了,他的后人也差不多被你殺了。但是這個國君還有一個寄養(yǎng)在外的兒子沒有被你知道,后來他長大了,也建立了一個國家,就是現(xiàn)在把你打敗的國家。”
“那個國家的國君就是你嗎?”國君問。
青年點點頭。
“可是你的國家才建立沒多久啊。”國君不解地問,“不過才幾個月。”
青年搖搖頭說:“時間已經不短了。我已經由一個小孩變成了中年人了。”
國君驚詫地看著眼前的這個青年,恍然大悟。青年說:“我就是那個小國家的國君最小的兒子,當年你滅我國的時候,我才兩歲。我用十五年的時間練習武功,然后在你身邊待了七年,摸透你的軍隊管理經驗、你的脾氣,還有你很多將領的戰(zhàn)法戰(zhàn)術。”國君明白了這一切,但是已經晚了。
成就大業(yè),不僅需要智慧和勇氣,還需要時機。在等待時機的過程中,要做到的就是將自己的條件修煉到一定的層次和境界。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也是這樣的人物。隱居隆中后,雖然生活清貧,但是他邊耕種,邊求學,用大量時間博覽群書,刻苦攻讀諸子百家,即使是逸聞野史也不放過。經過多年的潛心鉆研,諸葛亮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通曉兵法戰(zhàn)術。隱居的諸葛亮將自己比做是春秋時期的齊國名相管仲和戰(zhàn)國時期的燕國名將樂毅。
其實,諸葛亮是在等待一個能夠賞識自己、給自己用武之地的明君,也在等待一個時機。劉備三顧茅廬以后,諸葛亮終于結束了自己的隱居生活。他將自己在隱居期間所積累的力量統(tǒng)統(tǒng)貢獻了出來,幫助劉備建立了蜀國,鞠躬盡瘁,直到辭世。
興衰成敗都有自己的定律,人想要獲得成功,必須看清楚這些定律。在需要積累的時候增加見識,增加閱歷,等待厚積薄發(fā)的那一刻,也只有做到這樣,在時機到來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
時至而行,順水推舟
【原典】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
注曰:養(yǎng)之有素,及時而動;機不容發(fā),豈容擬議者哉?
王氏曰:“君臣相遇,各有其時。若遇其時,言聽事從;立功行正,必至人臣相位。如魏征初事李密之時,不遇明主,不遂其志,不能成名立事;遇唐太宗圣德之君,言聽事從,身居相位,名香萬古,此乃時至而成功。
事理安危,明之得失;臨時而動,遇機會而行。輔佐明君,必施恩布德;理治國事,當以恤軍、愛民;其功足高,同于前代賢臣。
不遇明君,隱跡埋名,守分閑居;若是強行諫諍,必傷其身。”
【釋評】成功不僅在于自身的德才皆備,更重要的是懂得乘勢而行,待時而動。龍虎看到的都是風云,龍無云則成蟲,虎無風則類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