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做人穩慎,貴而不顯(2)

大學士肅順潔身自好,洞察時事,是當時少有的開明之臣。因此,曾國藩比較敬重他。而肅順的幕僚,如王豈運、郭嵩燾等人,又與曾國藩的湘軍交往密切。政變發生之后,慈禧要肅清肅順一黨,曾國藩多少受到一些牽連,當他看到這些位高權重的顧命大臣被處死時,心中充滿了恐懼。

咸豐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1861年),曾國藩給兩位弟弟寫信,嘆道:“昔太無權,今太有權,天下事難得恰如其分也。”二十四日,又寫信說:“余自十五至二十二日連接廷寄諭旨十四件,倚畀太重,權位太尊,虛妄太隆,可悚可畏。”曾國藩這些表述大有“前車之鑒,后事之師”的意思。驚懼之余,曾國藩開始反省自己有無過錯,力圖避免一切缺點,使別人無暇指責,從而不授人以柄。

同治帝繼位后,曾國藩受到了隆重的封賞,被加協辦大學士銜。幾個月間,朝廷又數次封賞他,任命他為欽差大臣、兩江總督,統轄四省軍政,巡撫、提督以下均歸節制,并加太子少保銜。而其弟曾國荃賞頭品頂戴,升為浙江按察使,賞穿黃馬褂。

這樣的封賞可謂恩寵有加。然而,曾國藩則受寵若驚,在他的家書、日記中,找不到一個欣喜的字眼,反而透露出一種緊張的氣氛。他給弟弟曾國荃寫信說:“至阿兄忝竊高位,又竊虛名,時時有顛墜之虞。吾通閱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權勢,能保全善終者極少。”其中沒有任何喜悅之意,讀之如同遺書一般。

正是這種戰戰兢兢、時刻處于危機之中的心態造就了曾國藩的成就。有道是:“高處不勝寒。”越走向高位,失敗的可能性越大,而慘敗的結局就越多。每升遷一次,就要以十倍于以前的謹慎心理來處理各種事務。

隨著鎮壓太平軍建立的赫赫戰功,曾國藩的官位越來越高,其權勢也越來越大,然而,他不以為榮,反為其憂。他表示:“官位越高,權勢越重,就越容易招致大禍。”

為了安全起見,曾國藩將事情盡量做得更周全,不留下缺點或漏洞,以免受到別人的指責,或避免使一些異己分子抓住把柄不放,導致自己因小失大。

于是,曾國藩常常反省自己,他曾在給弟弟的信中說:“余三年以來,因位高望重,時時戰兢省察,默思所行之事,唯保舉太濫,是余亂政;不辦團,不開捐,是余善政,此外省不了了。”

在長期的為官生涯中,曾國藩推敲出了終生受用的觀點。他說:“凡吏治之最忌者,在不分皂白,使賢者寒心,不肖者無忌憚。若犯此癥,則百病叢生,不可救藥。”也就是說,一個人應該有所忌憚,尤其是為官之人,沒有忌憚就很容易招來禍患。

官做得越大,地位越高,越要頭腦清醒,一言一行都要小心,手中的權柄越重,審批畫圈時越要謹慎。有如履薄冰之感,才會珍惜自己的身家,從而保全自己,只有這樣才能成就不敗的人生。時刻保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態,絕不可有一絲一毫的懈怠。曾國藩雖身居高位,卻時時如履薄冰,大功告成之日,更是益覺如踏危局。正因為如此,使得曾國藩得到了長久的富貴以及巨大的成就。

知足乃是大智慧

人都會有欲望,而欲望是與生俱來的。雖然有欲望本身并不是一件壞事,但欲望是個無底洞,如果縱欲過度很可能自取滅亡。一個人幸福與否,在很大程度上跟自己是否知足有很大關聯。心不知足,天底下所有的名利都填不滿自己欲望的口袋;心若知足,則幸福就會充滿自己的生活。

常言道:“知足者常樂。”清朝張英曾在《聰訓齋語》中寫道:“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一生功名卓著的曾國藩也說:“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由此可見,知足之重要。

知足不僅是修身之道,更是自保之術。曾國藩一生功名卓著,而不墮其功,就在于他善于從“知足”兩個字上下工夫。

在給兒子的《忮求詩二首》中,曾國藩寫道:“富求千乘車,貴求萬頂戴。未得求速償,既得求勿壞。”意思是說,富貴時要求有千乘車,尊貴時追求萬頂戴,沒有得到又要求迅速賞給,得到后又求永久占有。這兩句詩描寫出世人的不足之心。

曾氏兄弟平定叛亂,為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咸豐皇帝曾有過金口玉言:“攻下金陵者王之。”同治三年六月,曾國荃攻下南京城,太平天國覆滅,但清政府爽約,不僅湘軍上下憤憤難平,發出“兔死狗烹”之嘆,就連滿清權貴也認為兩宮吝嗇,不合罪罰功賞之義。

對于朝廷的爽約行為,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更是牢騷頻發,郁結成疾。然而,曾國藩并沒有憤怒,反而約束下屬、規勸兄弟,極力地避免他們與朝廷發生沖突。

在九弟曾國荃生日時,曾國藩給他贈詩數首,其中有一首這樣寫道:“左列鐘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云過太虛。”此詩表達了曾國藩知足、淡定的心境,同時,他清醒地認識到不知足者的危險。他認為:“功名之際,終之始難,消長之機,盈之必缺。”他在日記中還寫道:“人生才力所能辦者,不過太倉一粒耳!知天地之長而吾所歷者短,則遇憂患橫逆之來,當少忍以待其定,知天地之大而吾所歷者小,則遇榮利爭奪之境,當退讓以守其雌。”

知足淡定,不爭不伐,曾國藩知行合一,說到做到。正因為如此,曾國藩才能保住自己的功名與地位,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名利心太重,會讓自己急功近利,而忘記了藏在底下的危險;做人太盛氣凌人,就會招人怨尤,一舉足便會有障礙,這些行為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不屑做的。

一個不能將名利思想徹底拔除的人,即使能輕視富貴榮華而甘愿過清苦的生活,最后還是無法逃避名利世俗的誘惑;一個受外力影響而不能在內心加以化解的人,即使他的恩澤播于四海甚至遺留給千秋萬世,其影響往往也只能是花哨的表演。

追求榮華富貴,沒有知足,將會越來越委頓,各種禍害往往也會紛至沓來。而知足者則能涵養精神,并且遠禍避害。“知足”并不否定“取”與“得”,“知足”是說“取”、“得”有道,“取”、“得”有度。

古語云:天道忌盈。曾國藩很欣賞這句話,他認為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多使,做人更不能事事求全。他說:“我曾經考察《易》道,研究其中的盈虛消長之理,從中知道人不可能沒有缺陷!太陽到了中天就會西斜,月亮滿了就會虧缺,天有孤虛,地有東南陷落的時候,從來沒有十全十美沒有缺陷的東西。小人常常求全,而一旦得了全,吝與兇就會隨之而來。如果別人常缺而一個人常全,天道屈伸的規律,會如此不公平嗎?”

曾國藩很喜歡古人的“花未全開月未圓”7個字,認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他主張將“權位”二字推讓少許,減去幾成,到了晚年時漸漸可以收場。

曾國藩做人知足,為后世所敬佩。梁啟超曾有一句話評價曾國藩:“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為心。”這一評語是極為得當的。做人最難的不是進取,而是收斂自己的欲望,懂得知足的道理。

當你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時候,幸福的生活已經離你越來越遠了。做人要知足,人的欲望永無止境,不知足會給自己帶來煩惱、禍患,而知足則能讓人心態平和,讓人感受到幸福。

君子慎其獨也

古代儒家君子做人講求“慎獨”。“慎獨”出自《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過去的讀書人從小熟讀《四書》、《五經》,所以對“慎獨”可謂無人不知。但是,光知道慎獨理論,沒有實踐則是枉然。而曾國藩的高明就在于對這一古老真理做了一輩子的實踐,這不僅使他自己大受其益,還使他的家庭大受其益,更使社會大受其益。

曾國藩在逝世前的一年零一個月,總結了自己一生的處世經驗,寫了著名的“日課四條”,即: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在這四條之中,慎獨是根本,是“體”;其他三條是枝葉,是“用”。由此可見,曾國藩對于“慎獨”的重視。

那么,“慎獨”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宗县| 垦利县| 普兰县| 聊城市| 谷城县| 武隆县| 昭通市| 旺苍县| 咸宁市| 潢川县| 梅州市| 大新县| 大埔县| 望都县| 西平县| 鲁甸县| 桃江县| 卓资县| 新竹县| 道孚县| 婺源县| 武威市| 昭平县| SHOW| 蓝山县| 亳州市| 拜城县| 平南县| 论坛| 保德县| 鸡泽县| 永年县| 四平市| 阿坝县| 兴海县| 阿鲁科尔沁旗| 嘉黎县| 东丰县| 乾安县| 辉县市| 万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