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差到了以后,發現青礁村根本就沒有什么書塾而只有供奉保生大帝的場所,就如實回奏了高宗皇帝。宋高宗一直感恩吳夲生前救助過自己的老祖宗,因此聽說顏師魯興建廟宇祭拜保生大帝非但沒有怪罪他還擢升了他的官職。事后顏師魯為了感謝保生大帝的救命之恩,就在青礁村修建了一座廟宇供奉保生三大帝,經過不斷改建,這里的規模不斷擴大,成了青礁東宮廟。
保生大帝的名號在沿海一帶逐漸得到了人們的認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信奉保生大帝。
到了明末,保生二大帝雕像和部分白礁村村民跟隨鄭成功一路漂洋過海到了中國臺灣,從此在臺灣扎下了根。時至今日,保生二大帝依舊被供奉在臺灣的學甲慈濟祖宮。每年的三月二十一日,臺灣人民都要在學甲慈濟祖宮中舉行祭祖活動。
如今,對保生大帝的崇拜已經成了臺灣人的第二大信仰,其信奉者達到了五百萬人。在世界范圍內,保生大帝廟宇有兩千多座,信眾也達到了近一億。
伏魔大帝
關羽伏魔大帝說的就是關羽。據說關羽死后世人有感于他的忠義和勇猛,每到新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祭拜他。宋朝時,民間流傳出關羽降妖除魔的神話故事,人們開始在全國各地修建關岳廟,將關羽與民族英雄岳飛放在一起共同祭拜。到了明朝,萬歷皇帝又追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圣帝君”,此后關羽就成了專門斬妖除魔的大神——伏魔大帝。
古書中就記載了伏魔大帝關羽輔助世人的故事。相傳紹興地區有個叫錢二的人為了修煉仙術,選擇離家周游四方。在路途中他遭遇了不少妖魔鬼怪,但無論被如何誘惑,他都無動于衷。這些妖魔懷恨在心,就在錢二即將修成正果的時候將他抓起來放到一個甕中,壓在了云門山下。半年后,錢二突然出現在自家的一棵大樹上,他不斷呼喊救命,家里人出來一看是錢二就將他救了下來。大家都覺得錢二出現得太離奇就紛紛詢問他原因。錢二向家里人解釋說,他被妖魔壓在云門山已經半年了,這次能夠回來都是因為遇到了伏魔大帝關羽。關羽聽說了妖魔的惡行,就讓人把他從云門山下救出來送到了家中,而關羽自己則去收拾那些作惡多端的妖魔鬼怪了。
古人相信關羽能夠保佑人們不受邪靈的侵害,因此修建了很多伏魔宮,其中坐落在北京市通州區的伏魔大帝宮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最大。
龍王
龍在中國的神話故事中是一種珍貴的神獸,據說他是統領水族之王,專管降雨一事。在中國人心中,龍是吉祥富貴的象征,后來人們將這種尊崇神龍的心理和敬重帝王的心理互相融合形成了對龍王的崇拜。漸漸的,龍從一個非人格化的靈獸轉化成了人格化的神。
龍王信仰的形成,既有普通百姓求雨降福等世俗心理因素,也體現了封建帝王彰顯王權合法性的需要。在神話故事中,龍王的主要職責就是興云布雨,然而這并不能滿足世人的世俗要求,因此龍王逐漸有了其他的職能,例如能夠讓人長生不老遠離疾病,趨吉避兇,保佑平安等。封建帝王也表現出了對龍的極大興趣,他們不僅將自己視為真龍天子,專享世間一切帶有龍形圖案的物品,還為民間冊封了許多龍王。從唐代開始,中國就有了所謂的五龍制,到了宋代五龍神已經有了世俗的王爵。
舊時世人供奉龍王之普遍可以與供奉土地神和城隍神相媲美,龍王廟幾乎遍地都是,由此可見龍王作為守護神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龍王爺七、婚育神
月老
月老又稱月下老人,是中國民間一位舉足輕重的神。他和土地公一樣,在道教神仙系統中地位并不高,但由于他的職責世俗化程度高,因而受到了人們的廣泛推崇。月老就如同西方神話故事中的丘比特一樣,是專司世間男女婚配的神,據說他用一條細紅繩將一對男女的腳系在一起,那么這對男女就會成就一段姻緣。
月下老人月老的傳說來源于唐朝,在唐人李復言的小說集《續玄怪錄》中記載了一位月老為世人牽紅線的故事。
話說唐朝時,杜陵地區有一個名叫韋固的青年。他是一個孤兒,因此很想早點娶個妻子,以擺脫孤單的生活。然而他多次向本地區的姑娘家提親都遭到了拒絕。
一次韋固要到宋城辦事,暫住在一家客棧中。在客棧里有人知道了他的遭遇就為他說了一樁親事,并將會面的地點告訴了他。半夜時分,韋固無心睡覺,就決定直接到約好的會面地點等待姑娘出現。
然而等韋固到了那里,他卻看見一位奇怪的老人背著一個包袱,正坐在臺階上翻書。韋固走近一看,發現書上的字體很怪異,他竟然一個字也不認識,于是就問老人:“老人家,我自幼苦讀,世間鮮有我不識之字,但您看的這本書我卻一個字也不認識,您這是什么書呀?”老人回答說:“這就是關系到天下人婚配的婚書。”
韋固聽后又問道:“那您的包袱里裝的又是什么?”老人說:“包裹里裝的是紅繩,用它將男女的腳系在一起,縱使兩人貧富差距懸殊,天各一方,甚至是仇敵,都能成就一段姻緣。”韋固聽老人說得如此神奇,就讓老人幫他查查自己婚配何人。
老人翻看了一下手中的書,抬起頭告訴他,他未來的妻子就是城北一個賣菜人的女兒。韋固聽了很生氣,因為他知道那個女孩今年只有3歲,于是就派人去殺了這個女孩。
多年以后,韋固得到了一位刺史的賞識,刺史想將自己的養女嫁給韋固,韋固見刺史的女兒貌美如花,心中很高興。然而讓韋固感到奇怪的是,刺史女兒的額頭上總貼著一朵小花,他多方打聽才知道這個女孩就是當年那個他想要殺死的人,而自己派去的殺手一時心慈只刺傷了女孩的額頭并沒有殺死她。
事到如今,韋固感到這一切都是天意,就和刺史的女兒結婚了。據說他們婚后相濡以沫,伉儷情深,過得很幸福。
此后月老被古人奉為婚戀神,他為世人配對用的紅線也有了民間俗語“千里姻緣一線牽”的佳話。由月老的紅線還引出了后人結婚時牽紅巾的習俗。所謂的牽紅巾就是讓新娘和新郎各執一條紅巾的兩端,步入洞房。至今仍有部分地區保有這項習俗。
喜神
喜結連理顧名思義,喜神就是專司婚嫁喜慶之事的神仙。由于人們有趨吉避兇、追求快樂的本性,因而人們杜撰出了一位喜神加以膜拜。不過與其他人格化的神不同,雖然喜神也已經被人格化了,但“他”并沒有明確的形象,因此世間也沒有用來供奉的喜神像。據說這是因為喜神成仙之時,北斗星君的一個失誤造成的。相傳喜神本是一個修煉成仙的女子,但因為北斗星君的疏忽賜給了她一副胡子,從此她就再也不以真面目示人了。
人們信奉喜神表現在很多方面上,可以說在民間的各種節日禮俗活動中都有喜神的影子。例如人們將結婚稱為“喜事”,結婚時擺的宴席稱作“喜宴”,婚禮上吃的糖果叫做“喜糖”,新人的家里還要貼滿“喜字”作為裝飾。
除了婚禮當中少不了喜神的幫襯,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春節也有來源于喜神的風俗。古人習慣在春節過后的第一個吉日出外游玩,這就是所謂的迎喜神或游喜神。據說在這一天里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要坐著家畜拉的車外出到郊野游玩,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要由老人舉行祭祀喜神的小型祭典,讓孩子燃放煙花爆竹。如果能看到野兔、山雞或喜鵲等動物也被人們視為一種好兆頭。
古人對喜神的信仰十分虔誠,甚至連出行都要考慮到是否有喜神保佑吉祥,因此民間流傳著一種“喜神方”的說法。據說古人出門之前總要預先查閱一下喜神所在的方位,不然就有可能遭遇不幸。
月光娘娘
月光娘娘又名月神、太陰星君、月光菩薩等,也是我國民間信仰的一位婚戀神。人們對月光娘娘的崇拜來源于原始的月亮崇拜,由于月亮在夜晚現身,又帶著朦朧的光芒,在古人心中顯得十分神秘,因此人們對月亮產生了一種崇拜心理。
民間的月神信仰相當普遍。古人將月神視為婚戀的見證者,熱戀中的男女常對月起誓,因而有了“花前月下”一說。據傳月神不僅能夠保佑這些熱戀中的男女濃情蜜意、相守到老,還能夠幫助那些不幸分離的戀人早日團聚。那些還沒有找到歸宿的男女青年們也時常向天上的月亮傾訴自己的心聲,希望月神保佑他們能夠早日找到自己的幸福。
雖然現在月神漸漸淡出了人們的婚戀生活,但仍有部分地區保有拜月的風俗。苗族即是如此,據說苗族有一項傳統活動叫做“跳月”,青年男女們常常在“跳月”時尋找夢中情人并對其表達自己的愛慕之心,以求共度一生。
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也是民間傳說中一位主管婚姻的神仙。早在唐朝民間就開始信奉和合仙。當時人們信奉的和合仙不僅不是兩位,而且與婚育無關。直到清雍正時期,人們才將唐代著名的隱僧寒山和拾得奉為和合二仙。
民間流傳寒山、拾得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在人間的化身。他們兩個不僅睿智過人,而且親如兄弟。后人之所以尊他們為“仙”,又讓他們主管世人婚嫁等喜慶之事,主要與他們的經歷有關。
相傳寒山和拾得本是同村青年,他們兩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同時愛上了一個女子,馬上就要和和合二仙那位姑娘舉行婚禮的寒山知曉了此事,就剃發成了僧人。拾得見寒山如此重情重義,也出家當了和尚。據說他去見寒山的時候拿了一支盛開的荷花做禮物,而寒山手捧飯盒出來迎接他。于是人們就將他們并稱為和合二仙,將荷花、飯盒當成了吉祥物。
在傳統的婚慶典禮上,和合二仙圖成了必不可少的物品。古人將寒山和拾得塑造成了一對散發披肩、活潑可愛的孩子,他們身穿紅、綠兩色的緞子服飾,一個手拿盛開的荷花,一個手捧圓形的盒子,圓盒中還飛出五只蝙蝠。圖中的荷花即是并蒂蓮,有吉祥喜慶、永結同心的寓意,圓盒代表著百年好合,至于那五只蝙蝠則有著五福臨門之意。因此,人們常用和合二仙圖來表達對新婚夫婦的祝福。
隨著寒山詩在日本的流傳,和合二仙也超越了國界,得到了日本人的認可。據說每年都會有很多日本人到寒山寺祭拜和合二仙。
泗州大圣
泗州大圣又名泗州佛,流傳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泗州大圣是主管戀愛婚姻之神,那些不被祝福的情侶尤其信仰泗州大圣。
世人如此信仰泗州大圣,并將他奉為婚戀神并不是偶然的,這一切都要從宋朝的一個傳說說起。相傳宋代大書法家蔡襄的母親在懷孕渡洛陽江時受了驚嚇,于是她就對著洛陽江許愿說,如果將來肚中的孩子能夠做官,她一定讓孩子在這里修建一座大橋。多年以后,官拜泉州太守的蔡襄來到洛陽江邊為自己的母親還愿。然而洛陽江水流湍急,往往是建橋的石材剛放入水中就被沖跑了,面對這樣的情形蔡襄急在心中,卻又無計可施。
不久后,河里出現了一條船,船上坐著一位老翁和一位絕世美女。老翁將船停在江心對岸上的人說:“老夫我今日在此為小女招婿,無論何人只要能用錢投中小女,我就將女兒嫁給他。”岸上的人聽了個個摩拳擦掌,紛紛向小船上投擲銅錢,然而從早上投到傍晚,依然沒有人能夠投中那名絕世美女,錢幣都落入了江中。老翁見狀對岸上的人說:“今日天色已晚,明日我和小女依舊在此恭候各位的大駕。”
如此這般達一個月之久,仍舊沒有人能夠如愿娶得美人歸,不過洛陽江的河水已經不復往日的湍急,變得平靜多了。然而就在此時,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偷偷下水游到了小船邊上,趁著老翁和女兒不注意的時候爬上了小船,并投中了老翁的女兒!
老翁見狀對小伙子說:“咱們到岸上的涼亭中討論一下婚禮細節吧。”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小伙子此去就再也沒有從涼亭中出來。原來這一切都是土地爺和觀世音菩薩設的一個計,為的就是幫助蔡襄建橋。自覺有愧于小伙子的觀世音菩薩就讓他變成了一尊佛。這尊佛就是世人祭拜的婚戀神泗州大圣。
據說有過失敗婚戀經歷的泗州大圣非常同情那些戀愛不順、婚姻不幸的人,為了保護世人戀愛、婚姻幸福,他就在自己的后腦勺部分施了法。相傳只要人們從他的后腦勺那里挖一點泥土撒在自己和戀人身上,兩人就會忠貞不渝,擁有美好的結局。
在東南沿海地區人們修建了很多供奉泗州大圣的寺院,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廈門圣果院和南普陀寺。除此之外,很多省市的地名也與泗州大圣相關。
子孫娘娘
麒麟送子子孫娘娘是古人信奉的送子神的統稱,除了送子觀音和男性的送子神之外,幾乎所有的送子神都可以稱之為子孫娘娘。中國自古就有“多子多福”的思想,再加上古人在生育問題上的無知,最終導致民間出現了大量的送子神。
子孫娘娘在送子神中規模最龐大,成員極其混雜。據說廣州香火最旺的求子神廟——金花廟中供奉著二十多位送子娘娘。除此之外,北京的東岳廟和南藥王廟娘娘殿中,也供奉著九位送子娘娘。
這些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子孫娘娘造型也很有趣。天津天后宮鳳尾殿中供奉的子孫娘娘中有兩尊是雙面神,她們一面慈眉善目,一面兇惡無比。據當地人解釋說,剛送孩子們投生時,這兩位子孫娘娘是用笑臉對著他們的,等到孩子要降生的時候,子孫娘娘怕孩子不聽話造成難產就用惡臉對著他們,這樣一來他們就會因為害怕而順利降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