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25章 歷朝歷代的各種重陽節軼事
- 第24章 契丹黨項女真族中的重陽節
- 第23章 九九趕山貓和隆重的重陽祭祖
- 第22章 有趣的重陽吃糍粑和祭水
- 第21章 兩廣的吃九皇齋和添糧補壽
- 第20章 辦廟會喜迎山神和釀酒還愿
第1章 先民們崇拜火神以祈福求壽
歲月印記——節流衍化
農歷九月初九,為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又名“登高節”、“菊花節”、“茱萸節”、“老人節”等。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我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因此,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佳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
傳說那是在上古時期的農耕社會,每年農歷的九月,農事已經基本完畢,這時的華夏先民往往把豐年慶典和祭神祀祖等活動安排在這個月進行。
據我國最早的古代百科全書《呂氏春秋·季秋紀》記載,在農歷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先民們有饗天帝、祭恩祖的活動。這一習俗發展到戰國時期,逐漸被條令化和典章化了。
由于這是一種豐年慶祝活動,所以農歷九月慶典習俗明顯帶有飲酒狂歡的色彩和特點,有著大量娛樂內容,如祭神、饗帝、田獵、野宴等。
直至原始社會時期,社會生產力特別低,人們對火和火神非常崇拜。因為有了火,才使人類與動物界徹底分開,從而吃上了熟食,火在促進人類的發展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人類的社會生產活動有著重大的影響。
火的應用,使先民們較早地認識了它的功用以及和自身的利害關系,從而對火產生了敬畏之心,并當做神靈加以崇拜。
為了表達對火神的尊敬和愛戴,人們把天上最亮的心宿二星看做是火神的化身,稱其為“大火星”,并把它當做熱冷季節轉換的標志。后來,人們通過觀察大火星出沒的位置,來確定季節的轉換。
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顓頊時代,專門設立了“火正”的官職,掌管民事并觀測大火星的運行規律。
顓頊去世后,帝嚳即位,任命重黎任火正一職。重黎用火來教化民眾,德被四方,對改善民眾生活做出了巨大貢獻,被稱為能夠“光融天下”。重黎去世后,帝嚳封他為火官之神。民間稱他為“火神祝融”。
祝融居住在南方的盡頭衡山,他傳下火種,教人們用火的方法,祝融指揮自己的子孫刀耕火種,點燃火把,驅散了漫長黑夜,燒熟食物,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時代。
祝融還是一個音樂家,他經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揚動聽、感人肺腑的樂曲,名為《九天》,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奮,情緒高昂,對生活充滿熱愛。
祝融以后,火正一職就專門負責觀測大火星。通過觀察人們發現,每年的農歷九月,大火星逐漸隱退,寒冷逐漸來臨,此時妖魔橫行,食物不足,許多人都會在嚴寒中死去,所以古人稱之為“陽九之厄”。
所以,東晉葛洪所著的《西京雜記》云:“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仕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
在巫術盛行的時代,人們習慣于創造一些帶有象征性的習俗,以達到避邪消厄的目的。其中,最便于流傳的是佩俗和食俗,而這正是后世重陽節諸多食俗和佩俗的源頭。這些祭祀活動,成為我國社會農耕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旁注]
呂氏春秋是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8覽、6論、12紀,共20多萬言。由戰國末年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即儒、法、道等的著作,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又名《呂覽》。
顓頊(公元前2514年~公元前2437年),相傳為上古五帝之一。據《山海經》載,系黃帝子昌意的后裔,號高陽氏。顓頊禁絕巫教、逼令九黎族順從黃帝族的教化。
《西京雜記》是我國古代筆記小說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漢的首都長安,該書寫的是西漢的雜史,既有歷史也有西漢的許多遺聞軼事。
[閱讀鏈接]
我國最早的農事歷書《夏小正》稱“九月內火”,意即農歷九月時大火星要休眠。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志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參照,同時使那些視大火奉若神明的先人們產生了莫名的恐懼,他們認為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
為了表達對火神的喜愛、尊敬,并祈求火神早日重回人間,驅走長冬的寒冷,給人們帶來光明和熱量,先人們在農歷九月“內火”時舉辦各種儀式來祭奠火神,辟邪消厄,祈求保佑。參加祭祀的人們用敲打木棒、石塊和吟誦悼念之詞等多種古老的方式來祭祀火神。
這種火神崇拜與祭祀儀式,成為后來求長生、辟災邪等習俗的主要來源。因此,有人把重陽節也稱作死亡節,把它和三月三復活節聯系在一起,相互之間存在著對應的關系,構成了一組特定的節日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