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民間諸神(6)
- 中華民俗全知道
- 石赟
- 4956字
- 2015-12-28 12:11:18
古時候天津還流傳著一種“拴娃娃”的習俗。相傳天后宮中的道士們為前來求子的父母準備了很多用泥捏成的小娃娃。每個前來求子的婦女都會在祭拜之后用紅繩拴住一個泥娃娃偷偷帶回家。如果日后真的有幸生子,人們就讓孩子將這個泥娃娃奉為大哥。隨著孩子的成長,人們還會將這個泥娃娃送到手工藝人那里去,讓他們為泥娃娃換上符合孩子年齡的裝扮。今天人們還能在天后宮民俗博物館中見到這種泥娃娃。后來這種拴娃娃的習俗還從北方傳到了南方,得到了南方婦女的推崇。
助產神
由于古代醫療條件有限,不少婦女因生產而死,因此民間出現了一類特殊的神仙——助產神。在我國的歷史上曾出現過大量的助產神,但影響力最大的只有一位,即順天圣母陳靖姑。陳靖姑又被稱為陳夫人、臨水婦人、順懿夫人,是福建地區最有影響力的一位女神,后來陳靖姑信仰還流傳到了臺灣及東南亞地區。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至今有八千萬人左右信仰這位女神。
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陳靖姑的故事,從這些故事中可以得知陳靖姑生活在唐朝,生前為人們降妖除魔,做了不少好事。后來她因難產而死,人們為了紀念她就將她奉為能夠“救產護胎”的助產神。
迄今為止,福建很多地方依舊有人在懷孕后供奉陳靖姑,每逢初一、十五人們還要焚香祭拜。相傳陳靖姑十八歲出嫁,二十四歲因難產而死。因此福州地區又有了一個奇特的習俗,即女子不在十八至二十四歲時結婚,因為人們認為在這段時間里結婚是不吉利的事情。
據說舊時南方部分地區還要在陳靖姑誕辰日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在這一天中,人們要為供奉在廟中的陳靖姑換上“新衣服”,夜晚降臨之后,還要抬著陳靖姑的塑像游街。古人將陳靖姑視為助產神既表達了他們對陳靖姑的懷念,也展現出了他們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
送子觀音
觀音的說法來源于佛教,中國古代的婦女們多篤信觀音。在佛教之中觀音的地位不如釋迦牟尼佛,但由于婦女們的推崇使觀音在中國的影響力要遠甚于釋迦牟尼。觀音在正統佛教系統中全部為男性形象,在佛教剛傳入中國的時候,觀音還保持著這一特征。但到了南北朝時期,觀音逐步轉變為女性形象。雖然這些觀音被塑造成法力無邊的大神,但人們并不看重這些,反而是因為女相觀音多懷抱幼兒,讓人們有了觀音能夠送子的想法,進而得到了婦女們的喜愛。
送子觀音除了懷抱幼兒,送子觀音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她專用的蓮花燈。因此民間還流傳著一個習俗,就是“盜蓮燈”。由于“燈”與“丁”讀音相似,因此人們認為送子觀音的蓮花燈也有添丁的意義。據說古代婦女結婚之后,如果沒有孩子就會到觀音廟里“偷盜”供桌上的蓮燈,以此獲得添丁的機會。
在福建、江西等地流傳著一個觀音救兒的傳說,據說人們就是由此開始篤信觀音有送子的能力的。
相傳古時有一個道士想要煉一種長生不老的丹藥,其他的材料都備齊了,只差一百顆幼兒的心。于是道士下山掠來了一百個小孩關在道觀中。
觀世音菩薩路經此地,聽到了山上道觀中傳來的孩子的哭聲,就下來查看。此時道士正在磨刀,準備將一百個小孩殺掉,觀世音菩薩趕緊施了一個小法術,將道士支開。等道士再回到房間里,一百個小孩早就沒有了蹤影。
觀世音菩薩雖然救走了這一百個小孩,但卻不知道孩子的父母是誰,于是就將這一百個孩子送到了縣官的府衙外。
這個縣官平日里作威作福,欺壓百姓,當地人都偷偷咒他“斷子絕孫”。如今見從天而降的一百個孩子,縣官心中十分高興,他對夫人說:“養了,養了,這一百個孩子我們都養了?!狈蛉寺牶蟮闪怂谎鄣溃骸罢f得容易,都養你哪養得起啊!我看不如貼出告示,讓孩子的父母送十兩銀子領走自己的孩子?!笨h官想了想,覺得可行,就對夫人說:“嗯,這倒是個好辦法。不過還是要留下兩三個孩子給咱們當兒子?!闭f完縣官就叫來衙役,讓衙役寫了告示貼到了縣衙外。
第二天一早,縣官和夫人還沒起床就聽到衙役大呼小叫地沖進里院,縣官對著門外問道:“怎么回事?”衙役回答說:“大人,出事了。不知道是誰偷偷把咱們貼的告示給改成不要錢白領孩子了?!边€沒等縣官反應過來,又有一個衙役前來報告說:“大人,有個年輕女子帶著孩子的父母把孩子都領走了?!笨h官聽后氣得大聲叫道:“趕快把那個女子給我抓回來?!毖靡刍卮鹫f:“那個女子臨走時讓我轉告您,如果想要抓她就到南海普陀去找她?!笨h官和夫人心想:這女子莫不是觀世音菩薩?越想越怕的兩人竟然就這樣嚇死在了床榻上。
觀音救子懲惡的故事在當地百姓中被傳得沸沸揚揚,最后人們就將觀世音菩薩視為送子觀音。凡是沒有子女的夫婦不是到寺中祭拜就是將觀音佛像請回家中加以供奉,以求得到送子觀音的保佑。
這個觀音救子的民間傳說無疑是佛教為了和道教爭取信徒而杜撰出來的故事,但不管怎么說,送子觀音在古人心中都是一位極重要的婚育神,其地位可與中國道教的子孫娘娘相媲美。
八、居家神
灶神
灶神灶神就是民間常說的灶君、灶王爺。灶神在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本來只是一位主管飲食的神仙,后來灶神逐漸發展成了一位督察世間善惡的神。
民間的灶神信仰很早就已經開始了。據說商朝就已經有了灶神一說,到了戰國時期,灶神甚至被人們奉為主管家庭和樂平安的五神之一,加以祭祀。
在民間信奉的眾神之中,灶神的地位非常高。相傳孔子的弟子就曾問過孔子,為什么民間有“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的說法,孔子聽后解釋說,如果不討好灶神,灶神就會到天帝那里告狀,致使天帝懲罰世人。由此可見,很早以前世人已將灶神視為溝通天地的賞罰之神了。
民間流傳的灶神版本甚多,有人說黃帝死后就是灶神,也有人說灶神是一個老婦人,還有人說灶神曾是人間的一名負心浪子,他鉆入灶臺下死去,就成了灶神??傊钌竦膩須v在民間有著截然不同的說法。不過,民間供奉的灶君形象一般為一對老夫婦,他們就是灶王爺和灶王奶奶。
在古代無論貧富貴賤都要祭拜灶神,即使是一朝天子也不例外。人們將灶神像貼在灶臺上方的墻上加以供奉。世人對灶神的恭敬程度已達到了罕見的地步,除了要在灶神面前謹言慎行,還要經常拿出上好的供品祭祀灶神。除此之外,灶神的禁忌也很多,例如不能用灶火焚香,不能將利器放在灶臺上,更不能擊打灶臺。
據說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回天庭做一年工作匯報的日子,所以人們在這一天要大肆祭拜灶王爺,意圖阻止他對天帝胡言亂語,這就是民間所說的“祭灶”。人們祭祀灶王爺的祭品一般是關東糖和美酒。關東糖又稱灶王糖,是用白糖和淀粉發酵而成的,吃到嘴里又黏又甜,人們認為灶神吃了糖,一般就不會在天帝面前說人們的壞話了。即使他還要說,黏黏的關東糖也會將他的嘴糊住,讓他“難以啟齒”。供奉美酒則是為了讓灶王爺喝醉,迷迷糊糊回到天庭的灶王爺自然也就不會向天帝告狀了。關于灶王爺上天的日子,民間還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因此官家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那天就要祭灶,送灶王爺上天述職了。
送走灶王爺之后,人們還要迎接灶王爺回來。相傳灶王爺回到天庭后,要在天上“省親”一段日子,在正月的時候才會重返人間。至于究竟是正月的哪一天,各地方的說法并不一致,不過一般認為灶王爺最晚不超過正月十五就會回來。為了討好灶王爺,人們還為他準備了隆重的迎接儀式。在“接灶”時,人們要在家中供奉新的灶王爺像,并擺上各式果品,焚香祭拜。據說如果有人在“接灶”的時候不認真,就會讓灶王爺不高興,他也會在玉帝那里說此人的壞話。因此人們在接灶的時候都小心翼翼,特別恭謹。
其實,古人的灶神信仰是由原始人對火的自然崇拜發展而成的,并非真有灶王爺存在。但封建統治者卻利用人們對灶神的信仰,禁錮百姓的思想,束縛百姓的行為。隨著時代的發展,灶神如今已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門神
古人信仰門神一事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渡胶=洝分杏涊d,上古時期黃帝派了一對名叫神萘、郁壘的神將兄弟主管人間的孤魂野鬼。他們領了差事后,常在一棵桃樹下收拾那些在人間做壞事的惡鬼,每次見到惡鬼他們就會將其扔給老虎做食物。后來,人們覺得兩兄弟勇猛剛毅,就在桃木板上畫下他們二人的相貌,掛在家門上,用以辟邪。由此可見,中國人的門神信仰很早就已經開始了,只不過當時并沒有門神的說法,“門神”一詞出現在東漢。
在唐朝以前,人們信奉的門神一般只有神萘、郁壘兩兄弟。后來門神家族不斷壯大,逐漸有了新的成員,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唐朝勇將秦瓊和尉遲敬德。
據說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后,夜里經常做噩夢,還時常聽見鬼魅的叫聲。心神不寧的李世民只好將這件事告訴了眾位大臣,大將秦瓊聽后自動請纓要和另一位勇將尉遲敬德一起為李世民駐門神守宮門。秦瓊和尉遲敬德駐守宮門之后,李世民果然不再做噩夢了。但考慮到兩位將軍的勞苦,李世民就派了畫師為兩位將軍畫像,以畫像代替他們本人,畫像果然起到了相同的效果。此后,民間百姓們也畫了許多秦瓊和尉遲敬德的畫像貼在自家門前,以求安泰。
神萘、郁壘和秦瓊、尉遲敬德在門神中都屬于武將門神之列,其實在武將門神之外,還有文官門神。在民間流傳最廣的文官門神就是包拯和文天祥。
包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他辦案嚴明,懲奸除惡,匡扶正義,又因為他面色很黑,看起來甚至比一些武官更威嚴,從而被后人奉為門神。文天祥也是如此,作為宰相他忠貞不渝、寧死不屈,因而也以文官之相榮登門神行列。
古人對自然有著很深的原始崇拜,他們相信神靈與鬼怪之說,因而門神的主要職能被定為驅鬼避災。門神作為世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保護神,后人還將一些其他的世俗信仰融合了進去。例如,一些門神的形象逐漸和吉祥神相融合,在保家護院之外又有了吉祥富貴的意義。在此類門神中,祈福門神最典型。祈福門神有時手持牡丹、仙桃等吉祥物,有時直接由文武財神“兼任”。
至今仍有部分地區的人保有這種門神信仰,貼春聯、迎門神依舊是新年伊始必做的一件事情。
井神
井神井神也是一位居家神。因為古人用水多取自于井,民間就逐漸有了井神的說法。井神又稱井神童子、井泉童子。在民間信仰中,井神屬于水神的行列,雖然井神比起其他水神管轄的水域面積要小得多,但卻得到了其他水神很難得到的尊榮。在春秋戰國時期,井神已經成了國家祭祀的五神之一。
井神是一種統稱,根據所處地區的不同,世人信奉的井神也并不是同一位。因此,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井神的神話故事。相傳戲曲節目《柳毅傳書》中的柳毅后來就做了洞庭湖的井神。
雖然各地方都有自己信奉的井神,但民間祭祀井神的習俗卻大同小異。人們供奉井神與其他的神仙不同,一般不會為他們建廟宇、造塑像,甚至也不在家中供奉他們的畫像。人們只在特定的時期為他們舉行祭祀活動。一般來講,人們會在臘月二十四、除夕和正月十五的時候點蠟燭,燒紙錢祭祀井神。據說大年初一的時候諸神要到凡間視察,所以不能到井中打水。在正月初二第一次打水時要在井邊上三炷香,祭拜之后,才能提水回家。除此之外,人們在打了新井后還要舉行“接井神”的儀式。由于井神屬于居家神,因此娶妻生子之事人們也要向井神“報告”。
廁神
在古代,中國人信奉的神仙很多,廁神就是其中比較有特色的一位。所謂的廁神就是古人供奉在茅廁中的神仙。
據說民間供奉的廁神是一位名叫紫姑的女子。相傳紫姑是唐代人,她的第一任丈夫是一個伶人。后來她的丈夫被壽陽太守李景害死,她也被李景納為了小妾。李景的原配夫人見紫姑貌美十分妒忌,就借機害死了她。人們同情紫姑的遭遇就將她奉為廁神(也有人說紫姑一說只是訛傳,真正的廁神是那位被呂后害死的戚夫人)。
后人傳說紫姑是正月十五被李景的原配害死的,因此部分地區就有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在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人們會用一些簡單的材料制作紫姑娃娃,然后婦女們再結伴到廁所外迎接紫姑的到來。有人說在迎紫姑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安靜,不然紫姑就不會顯靈。也有人在迎紫姑的時候,手拿簸箕,焚香祭拜。相傳婦女們在迎到紫姑后,并不與她說別的,而是話家常,占卜問卦。
紫姑雖然作為廁神被世人供奉,但她的職責之廣遠在司廁之外。
床神
床神是古人最看重的居家神之一。床與灶、井一樣都是人們生活離不開的東西,因此古人逐漸有了床神信仰。
古床相傳床神是一對夫妻,人們稱之為床公、床婆。從宋朝開始,床神信仰已經流傳開來,不少地區都有祭祀床神的習俗。民間祭祀床神的時間一般為正月十六,除此之外家中遇到婚喪等重大事件也要祭拜床神。傳說床公、床婆夫婦兩人嗜好不同,床公喜歡喝茶,床婆喜歡喝酒,因此人們在祭祀床神的時候,要同時準備茶、酒兩種祭品。在祭祀床神的時候還有很多禁忌,例如不能點蠟燭,要分別在床頭、床尾焚香祭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