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8章

  • 華嚴綱
  • (唐)澄觀
  • 4961字
  • 2015-10-09 16:10:20

當爾之時十方所有受職菩薩。皆于金剛莊嚴臆德相中。出大光明名能壞魔怨。百萬阿僧只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現于無量神通變化。作是事已。而來入此菩薩摩訶薩金剛莊嚴臆德相中。其光入已。令此菩薩所有智慧勢力增長過百千倍。

第四同聲相應。以修平等因行互相資故。表內吉祥深廣之德嚴心已圓。故外于此相放光相益。又上此照彼放眉間光。表中道已照。今彼照此。乃于胷相者表心契懸同。德圓魔盡。名壞魔怨。

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從眉間出清凈光明。名增益一切智神通。無數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右繞十帀。示現如來廣大自在。開悟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周徧震動一切佛剎。滅除一切諸惡道苦。隱蔽一切諸魔宮殿。示一切佛得菩提處。道場眾會莊嚴威德。如是普照盡虗空徧法界一切世界已。而來至此菩薩會上周帀右繞。示現種種莊嚴之事。

第六爾時十方下明隨所得位。于中二。一放光。于中十業。初光名。即益業。益一切智令佛成故。二無數下是眷屬光。是因業。三示現下示佛。是敬業。四開悟下開悟業。五周徧下振動業。六滅除下止惡業。七隱蔽下降魔業。八示一切下示現業。九如是下卷舒業。十示現種種變化業。

現是事已。從大菩薩頂上而入。其眷屬光明亦各入彼諸菩薩頂。當爾之時。此菩薩得先所未得百萬三昧。名為已得受職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墮在佛數。

二現是事已下入頂成益。入頂者若約化相。上收于下也。若約實義照極心源。名為智頂。成果在已。是為光入。論云諸如來光明彼菩薩迭互。智平等攝受故。謂菩薩頂光入佛足。則因上進于果也。佛光入菩薩頂。果收因也。亦因收果入則無跡。因果雙亡名平等也。當爾之時下得益。名為下結位。入佛境者所證同也。具十力者行德同也。墮佛數者如始出家便墮僧數。

補義曰十地菩薩當受職時。通身上下放十種光。遍照十法界。窮盡十方微塵剎土。上與諸佛主伴。并同行受職菩薩。下及六道三途互相交徹。成光明網。作諸事業者。顯此根本普光明智。為十法界一切圣凡染凈根本。眾生各各性自具足。向為無明障蔽其體。故根塵隔越。自他分別。而為生死染緣。不顯其大用。今菩薩依此本智。創立信心。歷劫熏修。無明既破。法身顯現。則本有智光。一旦煥發。稱法界量照徹無遺。所謂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廣大之業用。此返妄歸真究竟之地。將躋正等正覺。故此受職菩薩坐大寶蓮華以顯得體。其放十處光明以顯得用。了此光明。則知修因究竟成就之實證也。故此地菩薩。乃總會前三賢九地之因。成一圓融極果。當紹覺位。故為輪王正后太子。灌頂受職之象也。

上受位法竟。

下喻。

佛子。如轉輪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其轉輪王令此太子坐白象寶妙金之座。張大網幔。建大幢幡。然香散華。奏諸音樂。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內。王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墮在灌頂剎利王數。即能具足行十善道。亦得名為轉輪圣王。

第二喻。喻上六事。文少不次。初喻隨何身。二其轉輪下喻隨何座。三張大下喻隨何相。四取四大下喻隨所得位。王喻真身。手喻應身。瓶喻白毫。水喻相光。應有第三隨何等眷屬。謂文武百僚以為輔弼。五即能下明隨何等出處。

菩薩受職亦復如是。諸佛智水灌其頂故名為受職。具足如來十種力故墮在佛數。

第三合。但合隨所得位。正意在此故。

佛子。是名菩薩受大智職。菩薩以此大智職故。能行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之行。增長無量智慧功德。名為安住法云地。

第四總結。結斯一分。

上三得受位分竟。

下文第四佛子菩薩住此法云下明入大晝分。于中有五種大。一智大。二解脫大。三三昧大。四陀羅尼大。五神通大。此五依五種義。一依正覺實智義。離智障故。二依心自在義。離煩惱障故。三依發心即成就一切事義。意定力故。四依一切世間隨利益眾生義。意能遍持。口能遍隨故。五依堪能度眾生義。身及諸通廣能運故。前二自利。后三利他。

上敘科。

下釋文。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法云地。如實知欲界集。色界集。無色界集。世界集。法界集。有為界集。無為界集。眾生界集。識界集。虗空界集。涅盤界集。此菩薩如實知諸見煩惱行集。知世界成壞集。知聲聞行集。辟支佛行集。菩薩行集。如來力無所畏色身法身集。一切種一切智智集。示得菩提轉法輪集。入一切法分別決定智集。舉要言之。以一切智知一切集。

文中三。前二別明。后三合例。今初智大分二。先別明。后總結。今初。有七種智。一集智大。二應化智大。三加持智大。四入微細智大。五密處智大。六入劫智大。七入道智大。此七展轉相生。今初集智依能斷疑力。了法緣集故。緣集者謂一切諸法依緣集而起故。一妄緣集。謂三界虗妄唯一心作。如夢所見。唯是心解。二真緣集。一切諸法皆真心起。如夢所見。皆報心作。又識論有三。一事緣集。從事緣起一切法。二妄緣集。從其妄緣起一切法。三真緣集。真識體中具過一切恒沙性德。互相集成。故言緣集。今文中先別明。后舉要下總結。前中有二十集。皆明因緣集。然通真妄及與和合。故有三分。一染分。二凈分。三滅分。在文有六重。一唯染。謂初四及眾生集。諸見煩惱集。二唯凈。謂聲聞已下諸集。三唯滅。謂虗空。四凈染合說。謂識及有為世界成壞。五凈滅合說。謂無為及涅盤。擇滅無為為凈。非擇滅為滅。性凈涅盤為滅。余三為凈。六通染凈滅。謂法界故。論云隨所正不正。以法界通善不善及無為故。而論諸句皆有隨所言者。隨何等差別皆能知故。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如是上上覺慧。如實知眾生業化。煩惱化諸見化世界化法界化聲聞化辟支佛化菩薩化如來化一切分別無分別化。如是等皆如實知。

第二佛子下明應化智。中三。初牒前起后。以依前緣集智身。起化用故。故論云依彼身起力。次如實下正顯。后如是下總結。顯中十句。初三眾生世間自在化。化起眾生善惡業及利鈍使。令眾生見似真造作故。造次一句器世間自在化。次五智正覺世間自在化。三乘正覺故。一法界化。為三乘所說法行。余四化為三乘人及果。后一通三世間。有性有分別。器無分別。智正覺通上二也。

又如實知佛持法持僧持業持煩惱持時持愿持供養持行持劫持智持。如是等皆如實知。

第三又如實下加持智。論云依如是如是轉行力。謂依彼應化常化不絕。為加持行。其事非一。重言如是。有十一句。初三不斷三寶。是境界持。余人是行持。于中初二是逆行。勝熱炙身。無厭行虐。婆須染欲。徧行處邪。皆其事也。后六順行。前四起因行。時謂起因之時。愿等因體。后二得果在時。時謂長劫。智即果體。謂一切智智故。

又如實知諸佛如來入微細智。所謂修行微細智。命終微細智。受生微細智。出家微細智。現神通微細智。成正覺微細智。轉法輪微細智。住壽命微細智。般涅盤微細智。教法住微細智。如是等皆如實知。

第四明微細智。謂知佛化用微細自在故。論云依彼應化加持善集不二作故。謂依前應化等三智。合為不二之智。作此微細化用故。隨應化一事即具前三。非但八相一具余七。

又入如來秘密處。所謂身秘密。語秘密。心秘密。時非時思量秘。密授菩薩記秘密。攝眾生秘密。種種乘秘密。一切眾生根行差別秘密。業所作秘密。得菩提行秘密。如是等皆如實知。

第五又入下明密處智。依護根未熟眾生不令驚怖。故現麤隱細。而秘密俱成。初三即總顯三密。次三別顯起化密。一意知化時。二口與其記。謂懈怠遲記。或引實行聲聞與應化者記。又昔但記菩薩。則于聲聞記為秘密。隨機隱顯。后攝眾生密。論經云攝伏。謂攝受折伏。皆通身口。次一教密。約實則無三說三。三即為密。但為化菩薩故。約機非一說一。一亦為密。后三約所知明密。知根種種。知業萬差。知逆順行皆得菩提。故為密也。

又知諸佛所有入劫智。所謂一劫入阿僧只劫阿僧只劫入一劫。有數劫入無數劫無數劫入有數劫。一念入劫劫入一念。劫入非劫非劫入劫。有佛劫入無佛劫無佛劫入有佛劫。過去未來劫入現在劫現在劫入過去未來劫。過去劫入未來劫未來劫入過去劫。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如是等皆如實知。

第六又知下明入劫智。依命行加持舍自在意。謂劫時遷流名為命行。一攝一切名曰加持。一入一切名之為舍。以廢己同他故。劫隨心轉名為自在。亦十世隔法異成門也。以得不思議解脫。不見長短一多大小。互相即入等。并如發心品。

又知如來諸所入智。所謂入毛道智。入微塵智。入國土身正覺智。入眾生身正覺智。入眾生心正覺智。入眾生行正覺智。入隨順一切處正覺智。入示現徧行智。入示現順行智。入示現逆行智。入示現思議不思議世間了知不了知行智。入示現聲聞智。辟支佛智。菩薩行如來行智。

第七又知如來下明入道智。論云依對治意說。謂徧入諸道。若逆若順皆為對治。無非入道。此約知凡夫道。若約知化凡夫道。即此逆順等便是佛道。別中有十四句。初句總入所化。謂毛道凡夫。隨風不定故。論經云。入凡夫道。論云。依凡夫地。余句別顯所化。各有三種。一依我慢行者。令入微塵智。觀破摶聚。唯塵無我故。二依信求生天者。入凈國土。過于所信故。余皆依覺觀者。于中初句起覺觀身。次二句正顯覺觀心行差別。次句明所覺境。上四即所化之覺觀。次四句能化之行。初句顯徧行故。次二隨宜若逆若順。后句若深若淺。后四句化令入三乘果。

佛子。一切諸佛所有智慧。廣大無量。此地菩薩皆能得入。

第二總結前七。皆佛之智。菩薩能入故名智大。

智大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

第二明解脫大。中三。初標得位。

即得菩薩不思議解脫。無障礙解脫。凈觀察解脫。普照明解脫。如來藏解脫。隨順無礙輪解脫。通達三世解脫。法界藏解脫。光明輪無余境界解脫。

次即得下略顯有十。總約通智為對。初依神通境界轉變自在。言念不及故云不思議。如凈名所得。二能至無量世界。以愿智力無拘礙。故云無障礙。三明離障解脫故云凈觀。離障有二。并皆知之。一約位則世出世間所離不同。二就出世中。學無學別。此學無學并通三乘。上三中前二約通。此一約智。共為一對。總相以明。約身明通。約人顯智。次三一對。一通二智。四約心明通。故云普照。普照物機。隨意轉變。一時普應。如觀音普門示現故。次二約法明智。五即法陀羅尼。顯如來藏中蘊恒沙性德故。六即能破他言。隨彼言破無礙圓滿。故云隨順無礙。次二一對相入通智。約時明通。由達三世劫。隨意住持相入故。約因緣集顯智。一切種皆包藏法界之中。故云法界藏。后二一對。約相即明通智。約身明通。不離一身光明輪而普照故。是解脫光輪。約時明智。即一而能知多。故云無余境界。

此十為首。有無量百千阿僧只解脫門。皆于此第十地中得。

后此十下結廣。

如是乃至無量百千阿僧只三昧門。無量百千阿僧只陀。羅尼門。無量百千阿僧只神通門皆悉成就。

第三如是下總例余三。

大盡分竟。

下釋名分。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通達如是智慧。隨順無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

大文第釋名分中三。一能受如來大法云雨故名法云。二佛子此地菩薩以自愿下明能注雨滅惑故名法云。三佛子此地菩薩于一念下。明注雨生善故名法云。然后之二段從自受名。今此一段從所立名。論云法云相似。以徧覆故。此地中聞法相似。猶如虗空身徧覆故。謂佛身云徧覆法界。法雨益多唯此能受。故名法云。文中二。先總明能受之德。由前七智成就念力。能受多法。此智實成多德。故云無量菩提。近說受持之義耳。

十方無量諸佛所有無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于一念頃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譬如娑伽羅龍王所霪大雨。唯除大海。余一切處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如來秘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復如是。唯除第十地菩薩。余一切眾生聲聞獨覺乃至第九地菩薩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

次別顯受法之相。于中三。初總顯受多。二歷數顯多。三問答顯多。今初。有法喻合。法中三。一明所受法多。二大法明下所受法妙。故下合云秘密藏也。文有三句。上二句性故。謂三慧所知名法自性。大法明是聞思智攝受故。照是修慧所攝受故。下句作故。謂說受眾生如云與他雨法雨故。于一念下顯能受德。一念者速故。既多妙又速。展轉顯勝。能安者堪能安受文故。受者信受故。上二受文。攝者思惟攝取義故。持者攝受后文義成二持故。此但順說。下喻合返顯不能。

佛子。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大龍王所霪大雨。若二若三乃至無量諸龍王雨。于一念間一時霪下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何以故。以是無量廣大器故。住法云地菩薩亦復如是。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佛法明法照法雨。若二若三乃至無量。于一念頃一時演說悉亦如是。是故此地名為法云。

第二歷數顯多中。先喻后合。海能安者受一切水故。受者不濁故。濁如不信。攝者余水數入失本名故。持者用不可盡故。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此地菩薩于一念間能于幾如來所。安受攝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

第三問答顯多中先問后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积石山| 东方市| 黄平县| 尼勒克县| 上犹县| 白河县| 金湖县| 惠来县| 阿瓦提县| 绩溪县| 新兴县| 桐梓县| 高陵县| 荣昌县| 竹北市| 湖口县| 兴宁市| 长宁县| 衡阳县| 时尚| 肇源县| 板桥市| 永仁县| 疏附县| 荥经县| 安丘市| 赣州市| 宜兴市| 府谷县| 理塘县| 周宁县| 鹤岗市| 清水县| 花垣县| 临猗县| 米易县| 宜宾县| 铜鼓县| 湖北省| 巴马| 大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