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7章

  • 華嚴綱
  • (唐)澄觀
  • 4909字
  • 2015-10-09 16:10:20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

第十法云地。所以來者。瑜伽意云。雖于一切品類宣說法中得大自在。而未能得圓滿法身現在證受。今勤修習已得圓滿。故有此來。論云于九地中。已作凈佛國土及化眾生。第十地中。修行令智覺滿。此是勝故。以八九二地同無功用。故對之顯勝。有此地來。又一乘中居最極故。云者是喻。略有三義。一含水義。二覆空義。三注雨義。約法就喻。則有多義。云有四義。一喻智慧。二喻法身。三喻應身。四喻多聞熏因??找嗨牧x。一喻真如。二喻麤重。三喻法身。四喻黎耶。攝大乘論云。由得總緣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羅尼門。此喻含水義??偩壱磺蟹ㄆ踅浀戎遣浑x真如。如云合空??偝秩良词撬?。又云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廣大障故。此喻覆空義。即以前智能覆惑智二障。又云推于法身能圓滿故。此有二義。一喻霪雨義。即上之智出生功德。充滿所依法身故。二喻徧滿。即前之智自滿法身耳。故金光明云。法身如虗空。智慧如大云。而瑜伽云。麤重之身廣如虗空。法身圓滿譬如大云。皆能遍覆。此同攝論第二義。而無性釋以智覆空。此以法身者智滿則法身圓滿。起信論云顯現法身智純凈故。本分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亦以法身喻云。莊嚴論云于十地中。由三昧門及陀羅尼門攝一切聞熏習因。徧滿阿黎識中。譬如浮云遍滿虗空。能以此聞熏習云。于一剎那于一一相于一一好于一一毛孔雨無量無邊法雨。充足一切所化眾生。由能如云雨法雨故。此從法身未及佛故。立賴耶名。瑜伽又意云。言大云者未現等覺。若現等覺。能雨大雨作利益故。是則密云不雨。含德而已。然諸釋雖眾。不出三義。謂以智慧含德。徧斷諸障。徧證法身故。所覆麤重即所離障。謂于諸法中不得自在障。此障十地大法智云及所含藏所起事業故。斯即二愚。障所起業名大神通愚。障大智云即悟入微細秘密愚。斷此障故。便能證得業自在等所依真如。謂神通作業??偝侄ㄩT皆自在故。便成受位等行。具智波羅蜜。得化身三昧等果。即是云雨。究竟成佛法身。及所證如。皆一所遍虗空。其旨一耳。

凈居天眾那由他

聞此地中諸勝行

空中踴躍心歡喜

悉共虔誠供養佛

不可思議菩薩眾

亦在空中大歡喜

俱然最上悅意香

普熏眾會令清凈

自在天王與天眾

無量億數在虗空

普散天衣供養佛

百千萬種繽紛下

次正釋文。文中三分。先贊請中有十六偈。前十三贊。后三請。前中亦二。前三偈但申供養。有三類可知。

天諸采女無有量

靡不歡欣供養佛

名奏種種妙樂音

悉以此言而贊嘆

后十偈天女供贊。于中亦二。初一總標供贊。

佛身安坐一國土

一切世界悉現身

身相端嚴無量億

法界廣大悉充滿

于一毛孔放光明

普滅世間煩惱闇

國土微塵可知數

此光明數不可測

余九正顯贊辭。于中亦二。前八贊佛德。后一勸修利益。前中亦二。前五贊大用自在。后顯自在所由。前中亦二。前二用益普周。

或見如來具眾相

轉于無上正法輪

或見游行諸佛剎

或見寂然安不動

后三隨見不等。于中亦二。初一總明。

或現住于兜率宮

或現下生入母胎

或示住胎或出胎

悉令無量國中見

或現出家修世道

或現道場成正覺

或現說法或涅盤

普使十方無不覩

后二八相。

上五偈贊大用自在。

下顯自在所由。

譬如幻師知幻術

在于大眾多所作

如來智慧亦復然

于世間中普現身

佛住甚深真法性

寂滅無相同虗空

而于第一實義中

示現種種所行事

所作利益眾生事

皆依法性而得有

相與無相無差別

入于究竟皆無相

后所由中亦二。初一智了世幻。故文有喻合。后二證窮性相故。于中半偈證體。半偈起用。半偈用不離體。半偈體用俱泯。

若有欲得如來智

應離一切妄分別

有無通達皆平等

疾作人天大導師

后一勸修。

上十三偈竟。

下三偈請。

無量無邊天女眾

種種言音稱贊已

身心寂靜共安樂

瞻仰如來默然住

即時菩薩解脫月

知諸眾會咸寂靜

向金剛藏而請言

大無畏者真佛子

從第九地入十地

所有功德諸行相

及以神通變化事

愿聰慧者為宣說

后三請中。初一結默念請。后二上首言請。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從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無量智慧觀察覺了已。善思惟修習。善滿足白法。集無邊助道法。增長大福德智慧。廣行大悲。知世界差別。入眾生界稠林。入如來所行處。隨順如來寂滅行。常觀察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名為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受職位。

第二正說。論分八分。一方便作滿足地分。攝前九地。所修總為方便滿此地故。二得三昧分。初住地行。行德無量。徧舉受職之所依故。三得受位分。正住地行依前定力攝佛智故。四入大盡分。是地滿行。望前諸地行已窮盡。今復地滿。盡之極故。五釋名分。此地學窮辯德顯稱故。六神力有上無上分。地滿足已。妙用自在。形前無質。形佛劣故。七地影像分。以喻顯法。如因影像知形質故。八地顯益分。彰說殊勝。勸修趣入故。后之二分通該十地。將前攝后故云此地有八。若依前長科后二分通。則此地分二。先明地行。后彰地果。地行之中止有六分。如上所列。六中初一是入心。余是住心。出心即調柔果。今初分中二。先總明。后善滿下別顯。今初。無量智者阿含廣故。觀察覺了者證智深故。寶性論中。地上菩薩起二修行。一約根本智名如實修。即此證智。二約后得智名偏修行。即此廣智。諸地具起上二種行。今于上二決擇思修。別中十句攝為七相。初三七八三處合故。七中一善修行故。即是同相。謂初三句明證助不住。諸地同修故。初句證道。無漏白法故。何以得證。由次句助道。何因助成。由后句不住道。增福德故不住無為。增智慧故不住有為。后六別相。謂二廣行大悲。即普徧隨順自利利他相。此總前七地合為一相。以七地差別之相。八地之初已辨。故此總舉。普徧釋廣。隨順釋行。大悲利他而成自業。故云自利。三一句令佛土凈。即八地相。下三相即九地。以親證此。故多舉之。四一句教化眾生相。即九地自分行。入十一稠林故。五有二句善解相。謂解達真如。是佛所行處故。善順如來。能證寂滅行故。六無厭足相。常勤觀察力等。欲趣入故。上句解。此句行。并九地勝進故。前地云晝夜專勤更無余念。唯入佛境界故。七地盡至入相。謂十地證窮故。同前諸地。結行入位。已屬十地。故云名為得受職位。上一方便作滿足地分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智慧入受職地已。

第二三昧分。于中二。初牒前起后。

即得菩薩離垢三昧。入法界差別三昧。莊嚴道場三昧。一切種華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虗空界廣大三昧。觀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眾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現前三昧。

次即得下正顯。于中四。初別舉十名。二如是等下結所得數。三菩薩于此下彰入滿足。四其最后下顯最后名。今初十中。初總。余別??傇齐x垢者離煩惱垢故。是障盡地偏受此名。別中九定離八種垢。一入密無垢。謂解入事事法界深密之處。不與惑俱故。二近無垢。萬行已圓。道場斯近故。上來初一是解。次一是行。下三成德。即三業密也。三放光無垢。謂光開心華令其見實。亦能坐種種大寶蓮華。光無不照故。四陀羅尼無垢。如海包藏。五起通無垢。則無心頓現。上五皆起法身之定也。六有二定。清凈佛土無垢。上句無量。則盡法界之疆域。下句正觀。窮國土之體性。上六自利。七化生無垢。上之二利皆自分行。八正覺無垢。謂勝進上覺將成菩提。時一切諸佛迭共現前。而證知故。如下受職處說。以本覺將現前故。

如是等百萬阿僧只三昧皆現在前。

三結數者亦是眷屬。皆現前者久修成就。不加功用自然現故。

菩薩于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別。

三彰入滿足中。能入者通方便定體。入起相即隱顯無方。故云善巧。善了所作即知業用。

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智勝職位。

四彰后名者。將說受位分故。一切智者佛無別智也。論經重言智者兼后得智。二智平等名受位也。

此三昧現在前時有大寶蓮華忽然出生。其華廣大。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以眾妙寶間錯莊嚴。超過一切世間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諸法如幻性眾行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諸天處之所能有。毗瑠璃摩尼寶為莖。栴檀王為臺。碼碯為須。閻浮檀金為葉。其華常有無量光明。眾寶為藏。寶網彌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華以為眷屬。

第三明受位分。于中有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結。今初有六。一座。二身。三眷屬。四相。五出處。六得位。六中前五自分德。后一上攝佛果。前中初三位體。次一位相。后一位用。前三即依正眷屬。今初。隨何等座謂大蓮華王座故。于中二。先明主華。自有十相。一主相即實蓮華。二其華下量相。三以眾如下勝相。具德故。四超過下地相。生處故。五出世下因相。六知諸下成相。七恒放下第一義相。正觀普照法界現事故。如世蓮華開敷菡萏為第一故。八非諸天下功德相。菩薩德招故。九毗瑠璃下體相。十其華下莊嚴相。二十三千下明眷屬華。

補義曰一真法界如來藏心。不屬迷悟。故圣凡平等。依正不二。染凈融通。具有恒沙稱性功德。一一周徧圓融該攝。事事無礙。與法界等。故統曰法界。但眾生迷此一心。而為恒沙染緣故有生死。惟我毗盧遮那曠大劫來。先悟此心。名為普光明智。依此大智而為行本。建立萬行。故以十信為基。以歷三賢十地。大智深證?;蟊M真窮。故本有如來藏心頓然顯現。名證法身之體。酬此勝因故內感盧舍那佛廣大微妙莊嚴之報身。外感華藏莊嚴之報土。此轉凡成圣之極則也。今說菩薩十地因窮。將證法身。堪能克紹法界之家。名受職位。故此位菩薩。已能入百萬阿僧只三昧。智與理冥。行極道圓。故但以三昧融前差別之行。攝入平等法界。故此三昧現前時有大蓮華忽然出現。而華具十相。而為全德之象。其猶周易乾之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之象也。其疏釋文有據。而通途大義未暇及此。

爾時菩薩坐此華座。身相大小正相稱可。

第二隨何等身。殊妙之身稱于座故。

無量菩薩以為眷屬。各坐其余蓮華之上。周帀圍繞。一一各得百萬三昧。向大菩薩一心瞻仰。

三隨何眷屬。

佛子。此大菩薩并其眷屬坐華座時。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滿十方法界。一切世界咸皆震動。惡趣休息。國土嚴凈。同行菩薩靡不來集。人天音樂同時發聲。所有眾生悉得安樂。以不思議供養之具供一切佛。諸佛眾會悉皆顯現。

四隨何等相。周徧作業。為其相故。

佛子。此菩薩坐彼大蓮華座時。于兩足下放百萬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諸大地獄滅眾生苦。于兩膝輪放百萬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諸畜生趣滅眾生苦。于臍輪中放百萬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閻羅王界滅眾生苦。從左右脇放百萬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人趣滅眾生苦。從兩手中放百萬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諸天及阿修羅所有宮殿。從兩肩上放百萬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聲聞。從其項背放百萬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辟支佛身。

五隨何處出。十處出光。令惡道出離。菩薩增行故。文分為四。一舒光作業。二眾圣咸知。三下類奔風。四同聲相應。今初。十處放光。有三種業。一利益業。二發覺業。三攝伏業。今類例相從。且分為四。一前之七光。但有益業。前五益凡。后二益小。

從其面門放百萬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初始發心乃至九地諸菩薩身。

二第八一光。有二業半。一者益。益九地已還菩薩故。二者發覺令知故。言一半者。但有攝而無伏義。攝彼令來故。

從兩眉間放百萬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受職菩薩令魔宮殿悉皆不現。

第九一光。亦二業半。一益等位菩薩故。下文彼光既令此益。此光必益于彼故。二發覺令知故。言一半者。魔宮不現但是伏業。而無攝義。

從其頂上放百萬阿僧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道場眾會。

四第十頂光。但有發覺。文分為三。一顯照分齊。

右繞十帀住虗空中。成光明網名熾然光明。發起種種諸供養事供養于佛。余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九地所有供養。而比于此百分不及一。乃至筭數譬喻所不能及。其光明網普于十方一一如來眾會之前。雨眾妙香華鬘衣服幢幡寶蓋諸摩尼等莊嚴之具以為供養。皆從出世善根所生。起過一切世間境界。若有眾生見如此者。皆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二右繞下正顯作業。謂興供成益。益言不退菩提者。論有四義。一于登地證決定故。二入正定聚故。三定離放逸惡故。四定即善事故。

佛子。此大光明作于如是供養事畢。復繞十方一切世界一一諸佛道場眾會。經十帀已。從諸如來足下而入。

三佛子下事訖收光。言足下入者。若約教相。頂光入足顯深敬故。若約證實。終極之智從下趣入諸佛境故。顯證佛境即自證故。

上初舒作業竟。

爾時諸佛及諸菩薩。知某世界中某菩薩摩訶薩能行如是廣大之行到受職位。

第二眾圣咸知。

佛子。是時十方無量無邊乃至九地諸菩薩眾。皆來圍繞恭敬供養。一心觀察。正觀察時。其諸菩薩即各獲得十千三昧。

第三下位奔風。申敬獲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华| 盖州市| 政和县| 遂川县| 四川省| 大洼县| 安岳县| 贵溪市| 响水县| 隆昌县| 侯马市| 鲜城| 莫力| 客服| 城口县| 延津县| 金门县| 公主岭市| 安阳县| 宣城市| 道真| 尉犁县| 个旧市| 莲花县| 曲周县| 开封市| 南汇区| 景洪市| 扶余县| 武义县| 竹北市| 台东县| 宁陵县| 白玉县| 嵩明县| 罗城| 东海县| 清水县| 澄江县| 榆树市| 广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