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避免起錯名有講究(2)
- 好名好運:最新起名寶典(修訂本)
- 李貌
- 4875字
- 2015-09-28 11:23:56
一個人起一個名字,并不僅僅是讓人們在口頭上使用,在很多情況下,名字也是用于書寫和讀念的。由于名字具備這兩個基本功能,因此,就要求起名時,一是要考慮所取的名字便于書寫,二是要考慮所取的名字便于讓別人去讀念。特別是當孩子長大后走向社會的時候,他(她)的名字在社會上使用和書寫時,名字是否用字簡明易懂更顯得重要。一個寫來簡單、讀來方便的名字會為他(她)在社會上的立足帶來諸多方便。相反地,書寫麻煩而又難讀的名字則可能讓他(她)失去某些機會。
取一個好名字,既與自己方便,也與別人方便,在起名時一定要把握用字簡明易懂這一首要原則,應盡量避免使用筆畫較多的字和常人不易識的字。
4.用祖先和前輩的名字:態度不尊不敬
用來不倫不類漢族起名,一般避祖先的名號。其原因是漢族傳統極講究輩分。
家庭和家族中有個十分重要的東西就是家譜。下面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什么是家譜。家譜,也稱為族譜、宗譜、家乘、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名稱雖然不一樣,但是它們的內涵是一樣的,只是外延有所區別而已,現在我們一般都把它統稱為家譜或族譜。家譜是系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緣集團”的標識符號,家譜、族譜就是記錄某一姓氏家族成員間的血緣關系的圖冊。
宗法式家族是一種血緣組織,內部的血緣關系必須十分清楚,這種組織才能維持和發展。即使舊的家族裂變成許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變之后,各家族之間的血緣關系也必須十分清楚。一個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誰?始祖如果娶了不止一個妻子的話,哪一個妻子是嫡,哪一個妻子是庶?她們各有幾個兒子,名字叫做什么?他們的妻子又是誰,又各有幾個兒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樣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現在眾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是誰?家族中人和人是一種什么血緣關系?新家族始祖是從舊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來的?它又是怎樣一代一代地傳到現在?總之,家族成員之間的各種復雜的血統關系必須清楚。在沒有文字的時候,血緣關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傳授,儲存在人們的記憶中。時間長了,記憶難免有差錯。當文字產生以后,人們就用文字把這種血緣記錄下來,這就是譜牒,是家譜、族譜的雛形。
譜牒產生于什么時候?據考證,譜牒的產生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時代。司馬遷所說的《譜牒》、《牒記》,都是周以后出現的。司馬遷創作紀傳體通史《史記》時,曾經參考過周代的《世本》。學術界把它公認為中國家譜的開山之祖。戰國時代的《春秋公子血脈譜》,開啟了我國家族史籍以“譜”為名的先河。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貴賤的親疏。它完全是為推行宗法分封,鞏固周王朝統治服務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已經“禮崩樂壞”,趨于瓦解。到了漢高祖劉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組織由興到衰,由破壞到重建,至東漢時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統與宗統開始分離。兩漢的家譜功能是為恢復、重建宗族和形成、鞏固世族的統治服務。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門閥勢力極度膨脹,選用官吏實行九品中正制,“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業,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選舉,必稽譜牒”,“家之婚姻,必由譜系”,此時的家譜,成了政府選舉、士族出仕、門第婚姻的依據。與之相適應的是修家譜之風極為盛行,國家設譜局,置譜官,“人尚譜系之學,家藏譜系之書”。同時,偽造世系門第的造假現象應運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詐”。唐朝初年,修譜繼續為官府壟斷。為了打擊舊有的門閥勢力,抬高李氏皇族的社會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組織力量編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為等級高下”,舊有門閥勢力受到重大打擊。五代以后,“取士不問家世”,庶族知識分子可以通過科舉出仕;“婚姻不問門閥”,新興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會上獲得了應有的地位。到了宋代,家譜編纂方式由過去主要是官府修譜發展成私家修譜。家譜功能上也由過去主要是出仕、聯姻的政治功能轉變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會倫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時代以來,私修家譜之風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譜、族譜絕大多數是清代以后纂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家譜被認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產物,作為一種特有的封建文化自然在蕩滌之列,民間的修譜活動幾近于絕跡。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政治環境的日漸寬松,政府采取的是一種不支持、不制止的寬容態度,纂修家譜過去被禁止的封建宗族活動又有了新的發展。社會各界對新修家譜看法不一。家譜包含著我國古代嚴格的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它是為了鞏固和純化宗族而出現的。家譜主要是對人名作規定。在家譜中,家族里的每一個人都被確定了行輩關系,從而把整個宗族團結成為一個壁壘森嚴的整體。外人要想進入宗族是很困難的,因為家譜里面沒有他。而家族里的哪一個成員要是犯了大錯,那么家族能夠給他的最大懲罰莫過于開除家譜了,那等于不再承認他是家族的一員,死后也進不了家族的墳地,成了“孤魂野鬼”,古人認為這是非常可恥的一件事情。
以祖先名字為名,不但打擾了輩分的排序;而且會被視為對祖先的不敬。
司馬遷寫《史記》時,把“趙談”改為“趙同”,把“李談”改為“李同”。這是因為他的父親名“談”,所以要避諱。古代的人在說話作文時祖先姓名不能亂用亂寫,而且在用到時有意避諱。除了不說及祖先的名字外,更重要的是在給孩子起名字時要對祖先的名字進行避諱。
封建制度下,人們不僅要“尊祖敬宗”,而且要奉為至尊,即使直呼君主的名字也是大逆不道。在清代的雍正、乾隆時期,僅憑這一條就可以處人死罪并殃及九族。于是,這種忌諱便被稱為“國諱”。
唐朝人因避唐高祖的祖父李虎之諱,把成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改為“不入獸穴,焉得獸子”;把“畫虎不成反類犬”改為“畫龍不成反類犬”。清朝乾隆皇帝不允許百姓家門楣上貼有“五福臨門”,因為他的世祖順治皇帝的名字叫做“福臨”。
五代的馮道,善于做官,歷經幾朝,一度為相,人稱“不倒翁”。有一天,他叫門客給他講《道德經》。《道德經》起首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門客見一句話有三個“道”字犯馮道的名諱,便隨機應變地將“道”字改為“不敢說”。于是,這句話就變成了:“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
還有明末的湖廣巡撫宋一鶴,有一次去參見總督楊嗣昌。因為楊嗣昌的父親名鶴,為了避諱,他便在名帖上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宋一鳥。
上面這些故事聽起來很可笑,但也反映了人們避諱的風俗。現代人給小孩起名,一般也不用與父母名字中重復的字。
此外就現代人而言,僅就姓名論,一般不以偉人、名人的名字命名。沿襲名人的名字是一種機械搬用,毫無創造性,也不符合獨立的精神,掩飾了自己本來的個性,青年人要自信,不自卑也不自大,崇拜名人并不一定要效仿名人名字。
5.用生冷字起名會讓人看不懂
人名本來是一種讓人叫的符號,是供交際使用的,用怪字、生僻字做人名,有時甚至連擁有豐厚學識的學者也認不出,更別提一般的人了。這樣的名字叫別人怎么叫?很明顯,名字如若不能被人認識,就失去一部分存在的價值。如果有一個人想同你交往,而你名字的發音太生僻,別人不會讀,也不好書寫,你想別人還好意思先問你的名字怎么念,再同你進一步交往下去嗎?大概那人也只能望名興嘆,見名卻步了。
我國漢字的數量非常多,僅《康熙字典》就收有42174字。另外,繁簡字、古今字、正俗字之間往往有非常細微的差別。過去人們起名字的時候,總是喜歡翻看《康熙字典》,這種做法是不足取的,因為《康熙字典》中的字雖然多,但有3萬多字是不常見的,常人能認識的漢字,一般在3000字左右。
我們起名字的時候如果要使用工具書,最好是使用《現代漢語詞典》。它在每個字下還收錄了與這個字有關的詞語,這對于命名很有參考價值。但使用這部工具書也要注意,里面的生僻字,使用時要盡可能注意避開。
我們都知道,在現在這個時代,計算機已經成為了我們工作和生活中的常用工具之一,絕大多數計算機儲存的漢字僅限于常用字。如果命名時,使用一些生僻字,一般人不認識,很多人初次見面都要問:“這個字怎么念?是什么意思?”用生僻字起名給生活帶來的困擾頗多,必然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際。
為避免出現重名的情況,一些人在給孩子起名選用氍、芏、暹、鐿、遄等生僻字,不僅多數人見了讀不出、叫不準,而且有的不規范文字在電腦上根本打不出來。
有的人在起名時,總是喜歡用這些字典上查也查不到的不常見的、電腦上也打不出來的字,也許這些人認為,用一般人不認識的冷僻字起名,就會給人一種有學問、有教養的好印象,其實不然,這樣的名字不僅不能給人帶來高雅、新奇的感覺,反而會給人傳達出故作深沉、虛偽、孤傲、不易相處的信息。人們在起名時選用生僻字的動機其實很簡單,說到底不過是為了不落俗套。
有的父母常常認為,名字是父母送給孩子一生最珍貴的禮物,取個名字查了好多書是很有意義的。但就像上面說過的那樣,一般人們認識的常用字,不過三四千字,而我們必須要有這樣一個認知,起名字主要是為了讓別人稱呼,并不是為了賣弄學問。在社會交往中,這樣的名字往往會給自己和別人帶來許多不便和尷尬。而且從心理學上看,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名字認不得或讀不出來時,必然會產生一種不愉快的感覺,甚至不愿與他交往。這是因為有些漢字冷僻拗口,讀起來十分費力,聽起來也不順暢。名字作為一種常用的字,如果生澀、怪異就容易惹人厭煩。這怪僻的名字雖說重復率低,但會給人一種不順不暢、很別扭的感受。有位心理學專家做過統計,如果一個人用比較冷僻的字起名,其社交能力一般都會較差,而且其中80%的人性情孤僻。看來,這是頗有一定道理的。
舉一個例子,當你去某個單位申請工作時,主管領導看了你的履歷表后,如果認不出你的名字,那么對你的印象肯定也是很模糊的。他在叫你時,如果把你的名字讀錯了,你又得糾正他,這樣的場面可能會使領導感到很尷尬。領導如果覺得失了面子而窘迫甚至惱怒,你也可能因為領導居然連你的名字都不認識而對他生出輕視之心。在今后的上下級相處過程中,就可能發生一些齟齬或不協調、不融洽的現象。
找一些生、冷、怪、僻、繁的文字給孩子起名字,不僅會給別人帶來使用上的不便,同時也會給起名字的人和名字的所有者帶來許多困擾。萬一名字填錯、寫錯、拼錯,將來要改也很麻煩。尤其是在現代信息社會,名字太脫俗了會給人帶來許多的不方便。因為使用生、冷、怪、僻、繁的漢字,孩子可能無法上戶口、上學籍,長大以后難辦身份證。要知道現代社會沒有證件可能寸步難行,這會給生活帶來很大困擾。
從法律上看,給孩子起什么名字是完全自由的。《居民身份證法》也只要求居民身份證要用規范漢字和符合國家標準的數字符號填寫。這只是間接要求居民身份證上的名字必須是規范漢字,如果名字使用了不規范漢字,公安機關可以不給你辦理身份證。從人文關懷與社會生活的角度來看,沒有必要給起名字設定法律規章或用法律規章的形式來規范人們起名字的行為,但在名字里使用了不規范漢字的確會帶來一些不必要的問題。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中國人口那么多,常用字卻那么少,不使用特別點兒的字就很容易和別人重名,即使沒有遇到重名的,有些人會錯誤地以為,用常用字根本就取不出雅致的名字。起名字當然要盡量地避免俗套和雷同,但不能靠使用生僻字。使用生僻字,既影響了形象,又妨礙了交際,可謂是得不償失。
6.用多音字起名:含混不清,模棱兩可
漢字的多音字是不少的,僅《新華字典》上就有450多字,占總字數的萬分之一點七,占常用字的約5%,多音字如果被取為人名用字,會形成幾種讀法,別人以為是正確的人名讀法,不一定與你認定的人名正確讀法相吻合,這樣就會給孩子往后的生活平添許多詢問插曲。比如說“茜”字既讀“歉”音又讀“西”音;“拓”字,既讀“踏”音又讀“唾”音,這樣的字做名字就難免造成亂讀現象。這不能怪讀錯了的人們,誰讓你取了多音字做名字呢?多音字用做人名的問題,還有一說,就是在字典中,有些字是專門作為人名用字而存在的,還有些字是只在作為人名用字時才有異讀,比如“冒頓”作為漢匈奴的一個單于名時讀為“沫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