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避免起錯名有講究(3)
- 好名好運:最新起名寶典(修訂本)
- 李貌
- 4957字
- 2015-09-28 11:23:56
現(xiàn)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每一位家長都力求給孩子起一個滿意的名字。好名字應該寫起來便捷美觀,解起來寓意深長,叫起來和諧悅耳,而不應該有兩種以上的讀音,令人無所適從。所以,起名不宜用多音字。
我國的姓氏多半屬于單音字。也有個別姓氏屬于多音字,姓氏的多音是無可奈何的,比如樂字,即可讀“yuè”,又可讀“l(fā)è”。如果是名,并沒有一定的標準,比如“張樂”,讀成快樂或者音樂的聲都可以,而當以樂字當姓時,雖然亦是兩種讀音均可,后其卻為兩個分支。“yuè”者主要分布在北方,“l(fā)è”者則多在南方。“張樂”,一般讀作快樂的樂聲,因為快樂與音樂的兩個聲,與張合在一起用快樂的樂聲更有韻律。某地有一個學生名叫樂樂樂,老師上課時卻不知該怎么叫他,老師居然讓這個名字給難住了。這個名字的3個字都是多音字,可有8種讀法,讀者若有興趣可以自行排列一下。
名字的擬定是完全可以避免這種麻煩的。看來這個學生的父母在起名字時是有一定想法的,一個名字居然有8種讀音,在交際場合如何使用呢?到頭來別人想叫不敢叫,唯恐叫錯了被人恥笑,吃虧的還是自己。別人叫不上來,可以不叫,可以避開。一個人的名字如果別人不叫、不使用,那么,這個名字又有什么存在的價值呢?
一位老師將作家“賈平凹”念成“賈平凹(āo)”,有兩位老師同時指正,說應念“賈平凹(wā)”,因為作者小名叫“平娃”。那位老師立即反駁,說“凹”字早在1985年的審音表中就已統(tǒng)讀為“āo”,“wā”音已刪去,至多僅存于地名。這兩位老師又說在大學里,當代文學老師就念“賈平凹(wā)”時,那位老師仍不甘示弱,說有關“賈平凹”的讀法,電臺還專門討論過,結論是:不管“賈平凹”過去怎么念,不管他本人的意見如何,為了祖國語言的純潔,現(xiàn)在都得念“賈平凹(āo)”。爭得不知道誰是誰非,以至于到今天很多人對大作家“賈平凹”的名字仍心有余悸,惴惴諱言。
名字中的多音字給人們的言語交際帶來了嚴重的障礙。其原因在于漢語中存在著大量的多音字,這些字該讀什么音,一般都根據(jù)它們的意義、詞性、使用范圍或語境來確定。漢字中存在著一字多音的現(xiàn)象。僅3500個常用漢字,就有250個多音字。這些多音字至少有兩個讀音:“參”有3個讀音(參觀)(參差)(人參)。如:王朝聞、周長行、張重參。什么時候讀甲音,什么時候讀乙音,是要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判斷出來的。
因此,考慮到多數(shù)讀音的便利,還是以少用多音字起名為好。一般不要用兩個多音字組詞起名,那將是麻煩上再加麻煩,讀音很難處理。如“周長行”,這個名字有4種讀法,這怎么得了?
使用多音字,就像使用冷僻字一樣會給人們的呼叫帶來很大的不便,寓意本身也不夠明朗。以多音字起名,名字有兩個或更多的發(fā)音時就更容易讓人感到無所適從。當然我們并不是說起名絕對不能用多音字,但至少要使別人能夠確定其讀音,不至于讀錯。
起名若用多音字,會使名字難以準確讀出,并產(chǎn)生名字歧義,甚至造成曲解。如“長行”這個名字,讀法如果不同,字義也完全不一樣。
起名利用多音字與另字組合形成一定的語境義,讓人一目了然。例如:王重陽,“重”與“陽”組合在一起成“重陽”這一詞,便知“重”應讀chong(陽平)。命名最重要的依據(jù)是義,古人在命名取字時因注重字義或其他因素而用了多音字;且取得的這些“名”與“字”是單“名”、單“字”又不能形成語境義,或者不能直接通過語境義判定其義其音,這些都會給今人讀古書、稱呼古人或了解命名的含義等帶來不便,也易造成誤讀與誤解。那么,古人“名(字)”中這種多音現(xiàn)象如何確定呢?最根本的是弄清楚其命名的意圖。
所以,對于多音字應盡量回避。如果要用,最好通過聯(lián)綴成義的辦法標示音讀。例如:崔樂天、孟樂章。前者通過“天”說明“樂”當讀lè,后者通過“章”說明“樂”讀yuè。它們都能用意義告訴你應該讀什么。
7.不雅諧音:自己給自己找的麻煩
在我國傳統(tǒng)的起名方法中,有一種叫做諧音取意法,就是在甲字與乙字的讀音相同或相近時,可以借助語音作為橋梁,用甲字的字形表示乙字的語意,或用乙字的字形表示甲字的語意的一種構思方法和技巧。
當我們讀一個名字時,頭腦中想到的不僅是這幾個字的意義,而且還有它們的同音字的意義,有時后者還是主要的。例如:“龐礴”這個名字,除了廣博、博學的意思,還和“磅礴”一詞同音,取其氣勢宏大的意思。
諧音取意起名主要有下面幾種情況。
(1)以諧音字取義
如姓趙,名輝。趙的諧音字有“照”,趙輝的諧音可取“照輝”之意,意為照耀著的光輝或光輝照耀。趙的諧音字還有“兆”,“兆輝”便又成了“預兆著(前程)光輝燦爛”的意思。
(2)名與姓組為詞語,直接表示某種意義
如姓莊,名嚴,“莊嚴”一詞,意為莊重而嚴肅;姓嚴,名肅,“嚴肅”一詞,意為認真(指作風、態(tài)度)、使人敬畏(指精神、氣氛)。
(3)姓與名合成為某一事物的名稱
如姓白,起名云,“白云”在字面上就是白色的云朵。其印象意義為“純潔、美麗、輕盈”。此類名字很多,如白雪、藍天、江波、江濤、黃巖、田間、林海、林木等。
(4)姓與名成為修飾關系,從而加深、加強其意
這一類的名字是在原事物諧音名的基礎上,加上一些修飾詞,使其名更具有藝術色彩。如常見的白如雪、藍天蔚、梅蘭香、黃巖堅等。
(5)姓與名合成為成語或隱含著成語
此類姓名是借成語的諧音來巧妙地組成姓名,其意思基本上保留原成語的意思。如高建瓴(高屋建瓴)、黃騰達(飛黃騰達)、鄭清源(正本清源)、葉知秋(葉落知秋)、安樂業(yè)(安居樂業(yè))等。
“諧音”有時是有意的,有時是無意的。諧音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有時能令人愉快,有時卻令人沮喪。選用諧音字應周密考慮,不能異化姓名,或帶來消極、不雅的意義。
有些人的名字,表面上看非常高雅,但由于讀起來會與另外一些不雅的詞句聲音相同或相似,便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嘲弄和戲謔,成為人們開玩笑的談資,產(chǎn)生某種滑稽的喜劇效果。由于漢字是單音節(jié)的,所以,漢字中有大量同音字存在,這樣,在名字當中就常出現(xiàn)“諧音”現(xiàn)象。所謂“諧音”就是取同音字的意義。這種語詞可分為兩類:一是貶義詞。例如:如“姚培謙”,這個名字的構思本來是取“要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美德”之意。但細聽此名,會發(fā)現(xiàn)“培”字與“賠”字同音,而“謙”字又與“錢”字和諧,因此,聽起來就極像“要賠錢”,這個意義就顯得消極和令人不快了。又如:胡禮經(jīng)(狐貍精)、沈晶柄(神經(jīng)病)、吳仁耀(無人要)、傅步祥(父不祥)、曾桃艷(真討厭)、陶仁艷(討人厭)、夏建(下賤,夏姓起名字須忌)、范建(犯賤,范姓起名字須忌)等。二是生活中某些熟語。例如:馬玲淑(馬鈴薯)、尤詠慈(游泳池)、蔡士常(菜市場)等。
上述諧音使姓名顯得不夠嚴肅,不夠莊重,在大庭廣眾之下容易授人以笑柄。
因起名的讀音不當而鬧出誤會的例子,幾乎每個人都碰到過。如有人叫伍世茍,一連讀便有“我是狗”的意思,很不雅觀。上述這些名字本來都有很好的字義,由于在口頭上使用時容易引起誤會,從而成為人們?nèi)⌒Φ膶ο螅虼艘膊凰闶呛妹帧8猩跽撸腥嗽f在某地的文化界有兩位作者,一個叫宋一平,另一個叫畢云高,經(jīng)常聯(lián)名發(fā)表作品。兩人的名字從字面上看都不錯,但如果聯(lián)在一起讀出來,便會被不解實情的人誤以為是“送一瓶避孕膏”了。
這種諧音往往可能變成綽號。父母起名時,如不慎重,很容易給兒女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到那時可就后悔莫及了。
因名字的讀音不雅而讓人們引起的誤會,有些屬于迷信范疇。如果在生意場上遇到一位名叫畢培光的先生,那么,也許所有的人都不愿意與他做生意。因為,他的名字諧音是“必賠光”。
上述在諧音上有不雅的弊病是相同的,當然,它們在讀音上引起誤會的名字并不是名字本身造成的,而是在與姓氏搭配后才引起的。如常見姓氏中的吳、莫等姓,由于姓氏本身就有“無”、“莫”等不雅諧音,因此在起名的時候,往往會使原本較好的字義改變性質(zhì)。如“福”、“祿”、“壽”等本來都是很吉利的字眼,但與上述三個姓氏搭配后,卻變成了“吳福”、“莫祿”、“冒壽”,聽起來讓人不舒服。因此,在起名字的過程中,像上述這些姓氏的人應該花更多的工夫去推敲名字的讀音。
8.用過于“自吹自謙”的字起名:
過猶不及,適得其反名字好聽與否,不在于用詞多么華美,而在于用詞用得恰到好處。但有的人可能會犯下錯誤:給男孩子起名,總是離不開一些過于生猛的字,例如:豪、強、炎、猛、闖、剛等,雖然斬釘截鐵,讀起來剛強有力,有男子漢派頭,但也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渾噩猛愣、放蕩無檢,使氣任性,不拘禮法,誤認為是一些赳赳武夫,所以,自古以來,一般貴族士大夫在給男孩子命名時,都盡量避開這些字。因為中國文化認為,人之剛烈堅強,并非那些喜怒形于辭色、遇事拔刀而起的血勇之人,而是一些內(nèi)蘊浩然之氣,遇事不驚不怒,談笑風生的偉丈夫。還有女子名字中常喜歡的花、萍、艷、桃、柳等字眼也類同,花雖俏麗明艷一時,獨占秀色,出盡風頭,但風雨過后,就會零落成泥碾作塵。楊柳亦屬柔軟脆弱之物,成語中的水性楊花、殘花敗柳等,都表示出對這種事物所具有的象征意味的情感評價。桃花令人引起紅顏易衰的聯(lián)想,萍與柳又都是飄零和離別的象征物。所以,民俗中認為,起名時應盡量避開這些表面上明麗的字眼。
起名用字不能太狂妄、太放肆。因為狂妄、放肆是缺乏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它不僅是一種自我暴露,而且也是對他人的不敬,容易引起反感。古代人用“狂妄”字起名的如陳萬策、卜萬科、管萬敵、李萬壽等,這些“萬”字顯然是過分夸大了自己的作為和力量。把自己看得如此神奇、有威力,其他人的位置又該如何擺置呢?很明顯,吹噓自己與貶低別人是一致的。翁獨健這個名字,說得很清楚。一個“獨”字表明,“健”者唯“我”而已,別人是不配享用“健”字的。正是:眾人皆病“我”獨健,眾人皆貶“我”自安。這就是自夸者的心態(tài)。
名字的語義與主人的作為,大體說來應“名副其實”或者“名”略高于“實”。如果“名”高而“實”低,二者極不相稱,那就成為“狂妄”、“放肆”,也就是言語的“巨人”、行動的“侏儒”。這種名字不僅是言語狂妄,令人厭惡,而且還可能產(chǎn)生諷刺效果:名字是對主人“作為”的一種譏笑。事實上出言狂妄的人,多數(shù)干不成大事業(yè);而完成了大事業(yè)的人,多數(shù)是并不狂傲的。就名字而論,孔丘、孫武、嬴政、項羽、李世民、司馬遷、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李自成、洪秀全、孫文等這些歷史上的名人,他們的名字既沒有文圣之氣,也沒有武霸之風,然而這些名字是不朽的。所以,名字不要以狂妄、放肆為“美”,那實際上是一種“丑”,這就是起名忌用“狂妄”字的道理。
自夸過火,形成自吹,效果不佳。自謙過火,形成自賤、自貶,效果同樣差。
謙虛應當有個限度,那就是不能違背“實事求是”的原則;違背了這個原則,就會走向反面:不是自賤、自卑式的虛偽,就是變相的驕傲。這里的自謙過火形成的自賤、自貶,其實質(zhì)便是一種虛偽,樸實正直的人是很難接受的。例如:王拙、劉迂、袁癡、虞愚等。他們真的就認為自己拙笨、迂腐、愚蠢嗎?當然不是。內(nèi)心不認為如此,卻要以此為名,作為招牌行世,這是什么行為?非“虛偽”即“欺騙”,反正不是實事求是。莫我愚,這個名字更有意思,聽口氣像與別人“爭愚”,而他認為“誰也沒有趕上他愚的”,他自然是“爭愚”的勝利者了。本來不愚卻要裝成“最愚”的樣子,這不是“假惶惶”又是什么?李慕愚,這個名字很不一般。人名字中“仰圣”、“慕賢”者多矣,而此人標新立異,卻要“慕愚”。“愚”為榜樣,“效愚”、“學愚”嗎?自然又不是。他既然敢于“標新立異”就說明其不愚;他所“慕”之“愚”,不是“愚蠢”之“愚”,而是“大智若愚”之“愚”。仰慕“大智”卻說“慕愚”,這是一種“狡猾”的技巧,也可以說是虛偽的變異。也就是說,這個名字中雖然也用了“愚”字;但它已本屬于“自謙”,而是借“愚”說“智”的藝術技巧。因此,“拙、迂、愚”等不一定都是“自謙”詞,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總結起來,少用自貶名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自貶起名不真實、不客觀
即使是出于以笨拙、愚蠢或迂腐而自謙的目的,其結果也只能是適得其反。這類名字的貶義通常藏在暗處,還需要略加評點。如史(失)策、郭(鍋)翻、韋彰(違章)、葉光(葉子落光了)、陳規(guī)(陋習)等。這樣起名字,不但忽視從實際出發(fā)的原則,而且常常會自以為是地認為達到了自謙的目的,其實效果不一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