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中朝 100個對癥穴位方
- 吳中朝
- 953字
- 2018-12-29 12:48:35
高脂血癥 中脘穴、脾俞穴、氣海穴能降血脂
高脂血癥,顧名思義,就是血液當中的脂肪過高。中醫上并沒有“高脂血癥”的說法,一般將其歸入“胸痹”、“血瘀”、“痰濕”等范疇。
基本治療方
主要癥狀:頭昏、胸悶、失眠。
穴位方
①中脘穴、脾俞穴、氣海穴三穴配合,可行氣化痰利濕,每次按摩5~10分鐘。
②選取耳部的脾、大腸、小腸、交感等反射區,時間不限,隨時隨地都可以按摩。長期堅持,能夠有效地分解體內的脂質。此法適合任何類型的高脂血癥患者。
食療方
多數動物油中飽和脂肪酸的含量較高,而植物油中不飽和脂肪酸較高,因此高脂血癥患者宜食用植物油。另外,海魚和魚油也適合此類患者食用。

植物油適合快速烹炒,不宜久熱。
痰濁化熱:重按豐隆穴、太沖穴化痰泄熱
分型癥狀:肢體困倦、眼瞼有黃色斑。
穴位方
按摩豐隆穴、太沖穴,力量可適當加大,每次5~10分鐘,有化痰泄熱的作用。
食療方
取草決明子、菊花各5克。菊花洗凈備用,草決明子洗凈炒至微膨帶有香味后搗碎,用紗布包好,清水煮沸,水煎至微黃色,再倒入菊花同煎幾分鐘即可。代茶飲,1次飲完后再加入水沖泡,直至無味即可棄之。隨時飲用,不拘時,長期飲用有降脂減肥、清熱平肝的作用。

脾虛泄瀉及低血壓等患者不宜飲用。
痰濁瘀滯:足三里穴健脾化痰
分型癥狀:咳嗽有痰、大便偏溏。
穴位方
豐隆穴、足三里穴為健脾化痰要穴,中醫說“脾為生痰之源”,脾健則運化水濕的功能正常,痰也無從生起。兩穴配伍,每次按摩5~10分鐘,每日2次。
食療方
膽固醇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物質,但攝入過多卻害處不少,膳食中的膽固醇每日應不超過300毫克,血脂高者應少食或忌食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蛋黃、魚子、魷魚等食物。植物固醇在植物油中呈現游離狀態,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而大豆中的豆固醇有明顯降血脂的作用,所以提倡多吃豆制品。

腎病患者不宜多吃豆制品。
脾腎兩虛:常灸腎俞穴
分型癥狀:面色萎黃、耳鳴眼花。
穴位方
平日方便時,對腎俞穴宜常灸,以溫腎補陽,也可常按摩懸鐘穴。
食療方
取黑豆(炒香)60克,白術(炒)、青皮、生地黃、厚樸(姜炒)、杜仲(姜炒)、補骨脂(微炒)、陳皮、川椒、巴戟天、白茯苓、小茴香、肉蓯蓉各30克,青鹽15克共研粉末,置容器中,加入1500毫升白酒,密封,浸泡7~10日后,過濾去渣即成。每次空腹溫服15~30毫升,每日早、晚各服1次。

容器宜用玻璃或陶瓷材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