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中朝 100個對癥穴位方
- 吳中朝
- 742字
- 2018-12-29 12:48:43
失眠 雙手摩擦面部至發熱
至少在3個月以上,出現慢性、長期的睡眠障礙,表現為難以入眠、睡后易醒、睡眠不實,伴有疲勞、記憶力下降等癥狀,叫做失眠。
中醫認為,心主神志。睡眠的問題主要歸心管,一旦人氣血不足,心失所養,就會出現失眠的癥狀。另外,長期情緒低落,郁郁寡歡,導致身體里面肝郁氣滯,一旦氣機不暢了,擁堵在身體里面,到達不該到達的地方,就會化火擾心。
基本治療方
主要癥狀:不能入睡。
穴位方
①失眠伴有易于驚醒、膽怯心悸、遇事善驚、氣短倦怠,可搭配按摩風池穴、神門穴、三陰交穴。
②用附子、肉桂、川椒研末,取各等量,用傷濕止痛膏將其貼在涌泉穴上。此法適合虛寒體質或老年的失眠患者。這些藥物研末后有揮發油的成分,所以要把剩余的藥物裝在瓶子里面保存。
③擦面部可改善失眠。身體坐正,兩手貼于面部,做上下往返的擦法,使局部發熱。
肝郁氣滯:期門穴、行間穴來幫你疏肝理氣
分型癥狀:心情抑郁,女性患者會出現乳房脹痛、月經不調。
穴位方
常搭配按期門穴、行間穴,有疏肝理氣解郁的作用。
食療方
此型患者宜多吃小米、牛奶、牡蠣肉、龍眼肉等食物。同時,還要注意調養精神,消除顧慮以及緊張情緒。另外,睡前最好用熱水泡泡腳。

睡前喝杯溫牛奶有助睡眠。
氣血不足:灸足三里穴、心俞穴能補氣生血
分型癥狀:怕冷、氣短無力,面色白。
穴位方
用艾條灸足三里穴、心俞穴兩穴,以皮膚微微潮紅為準。長期堅持,有溫補氣血的作用。
食療方
此型患者可服用中醫方劑治療,常用酸棗仁湯。

孕婦不宜服用酸棗仁。
胃腸失調:中脘穴、上巨虛穴來協調
分型癥狀:伴有便秘或泄瀉、不消化。
穴位方
常按中脘穴、上巨虛穴,力量不宜太大,時間可稍長,長期堅持可改善胃腸功能。
實用小偏方
分別將陳皮、山楂、枳實、萊菔子研末,取各等量,填滿肚臍,用手指將藥物按實后,貼上膠布,1~2日換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