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一般在公歷的2月3日至5日入節,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15度。“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表示萬物開始有生氣。立春象征著春天的開始,氣溫回升,萬物復蘇,大地回春。立春節氣的15天分為三候,即“初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慢慢地蟄居的蟲類感受到了春的暖意,開始蠢蠢欲動;隨著水面冰層的融化,水底的魚兒也開始浮到水面。氣候特點是春意萌發、春寒料峭。
1.立春可以吃菠菜和韭菜了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也是春天的開始。立春后的養生要護肝養陽,不宜劇烈運動,也不宜多食酸收之味,飲食上要多吃辛溫、甘潤的食物。立春的應季蔬果有以下幾種。
菠菜:菠菜擅于清理腸胃熱毒,性涼味甘,能養血、止血、斂陰、潤燥,因而可防治便秘,營養價值屬中等,而且各種營養含量均衡,還富含鉀等微量元素,具有較好的食療作用。
韭菜:韭菜的主要營養成分有維生素C、B族維生素、胡蘿卜素、碳水化合物及礦物質。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同時能減少對膽固醇的吸收。
辣椒:辣椒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β-胡蘿卜素、葉酸、鎂及鉀,辣椒中的辣椒素還具有抗炎及抗氧化作用,有助于降低心臟病及其他一些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慢性病的風險。
春筍:春筍含有充足的水分、豐富的植物蛋白以及鈣、磷、鐵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和微量元素,特別是膳食纖維含量很高,常食有幫助消化、防止便秘的功能。
香椿:香椿性平,味苦、澀,入肝、胃、腎經。具有清熱解毒、健胃理氣、潤膚明目、殺蟲、澀血止痢、止崩的功效。主治瘡瘍、脫發、目赤、肺熱咳嗽等病癥。
菠蘿:菠蘿富含果糖、葡萄糖、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對降低心腦血管、糖尿病發病率有顯著成效,并有一定的抗癌效果。

菠菜含鐵量在蔬菜中最高,可以預防貧血。
2.“咬春”——嚼蘿卜、吃春盤、吃春餅
立春之日,中國有“咬春”之俗。清人專有《咬春詩》云:“暖律潛催臘底春,登筵(yán)生菜記芳辰;靈根屬土含冰脆,細縷堆盤切玉勻。佐酒暗香生匕梜(jiā,筷子),加餐清響動牙唇;帝城節物鄉園味,取次關心白發新。”立春日“咬春”,是在這一天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意在迎接新春的到來,當然亦有保健防病之功效。立春,是一年之中的第一個節氣,氣溫逐漸升高,人之陽氣步步升發,為讓身體順天應時,咬春所食之物都是具有辛甘發散特質的食物。人們喜歡吃蘿卜、韭菜等甜爽而微帶辣的食品,以散肝、護脾、升陽。
“咬春”指嚼蘿卜、吃春盤、吃春餅。大約從六朝開始,人們就在立春日食蘿卜、新韭、春餅、生菜等,稱為“春盤”。明代立春日時北京不僅要舉行盛大的迎春儀式,而且皇帝要在午門“賜百官春餅”,無論貴賤皆嚼蘿卜,名為“咬春”。清代北京新春日獻“春盤”,從士人到普通百姓都要殺雞割肉,做面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蔥,沖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卜,名曰咬春”(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正月》)。這些食品中,除生菜外,其他的菜都有一種特殊的辛辣味。尤其是甜爽而微帶辣的蘿卜,是北京人冬春季節的時令食品。其中水紅蘿卜至今仍為北京人所喜愛,俗名“心里美”。陜西鳳翔人,也在立春日飲春酒、吃白蘿卜。
蘿卜似“小人參”
我們先來談談蘿卜。蘿卜是咬春必不可少的,立春日,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卜給孩子咬咬春。
蘿卜,又名萊菔(láifú)、羅服、蘿菔,自古就盛行。蘿卜入藥始見于南朝梁陶弘景之《名醫別錄》,其性平,味辛、甘,入脾、胃經,具有消積滯、化痰止咳、下氣寬中、解毒等功效。在我國民間,蘿卜有“小人參”之美稱,元代詩人許有香有詩句贊蘿卜云“熟食甘似芋,生吃脆如梨。老病消凝滯,奇功真品題”。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對蘿卜也極力推崇,主張每餐必食,他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蘿卜能“大下氣,消谷和中,去痰癖”,“練五臟惡氣”,“去邪熱氣”,“可生可熟,可菹(zū,腌漬)可醬,可豉(chǐ,發酵)可醋,可糖可臘,可飯,乃蔬菜中之最有利益者”。
民間多有關于蘿卜的俗諺,如“蘿卜上市,醫生沒事”,“蘿卜進城,醫生關門”,“冬吃蘿卜夏吃姜,不要醫生開藥方”,“蘿卜一味,氣煞太醫”,“吃著蘿卜喝著茶,氣得大夫滿街爬”,“蘿卜上市,郎中下市”等。

蘿卜有白蘿卜、青蘿卜和櫻桃蘿卜三種,咬春多以白蘿卜為主。
春盤,盤中盛上五種辛辣蔬菜
再來看看春餅、春盤。唐宋以后,立春之日有食春餅與生菜之俗。餅與生菜以盤裝之,即稱為春盤。此俗源于漢代,與六朝元旦之五辛盤也有一定聯系,故春盤亦稱辛盤、五辛盤。即在盤中盛上五種帶有辛辣味的蔬菜,作為涼菜食用。魏晉時期,元日有食五辛盤的風俗,意在嘗新。五辛盤中的五辛是指大蒜、小蒜、韭菜、蕓苔、胡荽(suī)五種蔬菜,食之以發五臟之氣。唐宋以后,立春吃春盤蔚然成俗,文學作品及各類史料中多有提及,如岑參《送楊千牛趁歲赴汝南郡覲省便成婚》詩云:“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杜甫《立春》詩云:“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宋人周密《武林舊事·立春》載:“后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珰,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宋史·禮志》記載:“立春賜春盤。”
春盤中的新鮮蔬菜多為辛甘之物,具有升發陽氣之功效。其中韭菜是重要的一種。宋代詩人蘇東坡《送范德孺》云:“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遙想慶州千嶂里,暮云衰草雪漫漫。”寫的是中原已經開始吃春盤了,而偏遠的慶州還是風雪彌漫。當中即重點提到韭菜。辛棄疾的《漢宮春·立春日》詞云:“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余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亦重點提及春盤中的韭菜一物。

吃蒜好處多,不僅可預防感冒、殺菌,更能使精力旺盛。
韭菜是春盤不可缺的
韭菜,蔥屬,其味道類似于蔥,又稱懶人菜、草鐘乳、起陽草、長生韭、壯陽草、洗腸草、扁菜等,是我國最古老的蔬菜之一。早春之韭鮮嫩碧綠,清香馥郁,自古以來一直被人們視為美味佳肴。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事歷書《夏小正》中就有“正月囿有見韭”(正月里菜園里長滿了韭菜)的記述。《禮記》中云“豚,春用韭”,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已經將韭菜炒肉當作美味佳肴。《周禮·天官·醢(hǎi,用魚、肉制成的醬)人》記載天子每天的膳食:“共醢六十甕,以五齊七醢七菹(zū,腌漬)三臡(ní,帶骨的肉醬)實之。”“菹”就是腌菜,鄭玄注:“七菹:韭、菁、茆、葵、芹、箈、筍。”“韭菹”即腌韭菜,“菁菹”即腌韭菜花。
馬王堆出土的《十問》中記載文摯見齊威王,威王向文摯了解飲食之道,文摯主張“淳酒、毒韭”,之所以稱為“毒韭”是言明韭菜之藥性,因古人認為凡性味有偏之物皆有“毒”,可用以驅邪。文摯高度贊美韭菜曰:“后稷播耰(yōu,翻土),草千歲者唯韭,故因而命之。其受天氣也早,其受地氣也葆,故聶辟懹(ràng,害怕)怯者,食之恒張;目不察者,食之恒明;耳不聞者,食之恒聰;春三月食之,苛疾不昌,筋骨益強,此謂百草之王。”據《南齊書》記載,六朝的周颙終年常蔬食,文惠太子問其菜食何味最勝,周颙答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民間素有“正月蔥,二月韭”之說,意指農歷二月后生長的韭菜最適合人體健康。

韭菜疏肝、補腎、健胃、溫陽,初春時品質最好。
韭菜不但營養豐富,而且其藥用價值也很廣泛。韭菜,其根性溫,味辛,入肝、胃、腎經,有溫中開胃、行氣活血、補腎助陽、散瘀之功效;其葉性溫,味甘、辛、咸,入胃、肝、腎經,可溫中行氣、散瘀解毒;其種子性溫,味辛、咸,入肝、腎經,有補肝腎、暖腰膝、壯陽固精之功效。全韭可補腎益胃,充肺氣,散瘀行滯,安五臟,行氣血,止汗固澀,干呃逆。《本草拾遺》中提到,韭菜“溫中下氣,補虛,調和腑臟,令人能食,益陽”。明代李時珍謂其“葉熱根溫,功用相同。生則辛而散血,熟則甘而補中。入足厥陰經,乃肝之菜也。《素問》言心病宜食韭,《食鑒本草》言歸腎,文雖異而理則相貫。蓋心乃肝之子,腎乃肝之母,母能令子實,虛則補其母也”。立春時節,春寒尚存,此時多吃韭菜,可溫中行氣,溫腎暖陽,增進體力,促進血液循環,對于驅除體內寒氣大有裨益。春季人體肝氣偏旺,影響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多吃春韭可增強脾胃之氣,有益肝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韭菜雖然對人體有很多好處,但也不是多多益善。《本草綱目》就曾引宋代藥物學家寇宗奭(shì)之言曰:“(韭菜)多食則能昏神暗目,酒后尤忌”。引孟詵之言曰:“熱病后十日食之,即發困。五月多食,乏氣力。冬月多食,動宿飲,吐水。不可與蜜及牛肉同食。”現代醫學認為,有陽亢及熱性病癥的人不宜食用。另外,韭菜的膳食纖維較多,不易消化吸收,所以一次不能吃太多韭菜,否則大量膳食纖維刺激腸壁,往往易引起腹瀉。

消化不良或腸胃功能較弱的人吃韭菜容易燒心,不宜多吃。
立春這樣吃韭菜
韭菜炒肉
材料:韭菜200克,豬肉100克,蔥段、姜片、十三香、生抽、鹽各適量。
做法:①擇好韭菜,韭菜和豬肉分別洗干凈備用。②將韭菜切成段,將豬肉切成薄片。③鍋內放油,油熱加入蔥段、姜片煸香后,加肉片煸炒,并加入十三香、生抽。④將肉片炒至微黃,加入韭菜、鹽,略微翻炒即可。
功效:補腎溫陽,適用于輔助治療陽痿、早泄等。
韭菜炒雞蛋
材料:韭菜200克,雞蛋3個,鹽適量。
做法:①韭菜洗凈切段,雞蛋打散。②鍋置火上,加油燒熱,倒入雞蛋液煎熟后盛出備用。③原鍋加入油中火燒熱,加入韭菜,略炒后倒入雞蛋、鹽,翻炒幾下即可出鍋。
功效:健胃提神、溫補肝腎、助陽固精。
韭菜蝦粥
材料:韭菜、生蝦仁各30克,大米50克,蔥白、姜末、鹽各適量。
做法:①先將韭菜擇洗干凈,切成細末;生蝦仁洗凈去皮;大米淘洗干凈。②鍋置火上,加入適量清水,燒熱后下入大米。③燒沸后用小火煮至將熟時,放入蝦仁、韭菜末及鹽、蔥白、姜末調好味,煮至蝦熟米爛時,出鍋即成。
功效:此粥補腎壯陽。適用于腎陽虛所致的陽痿、腰痛等癥。
韭菜炒豬肝
材料:韭菜100克,豬肝120克,鹽適量。
做法:韭菜洗凈,切段,豬肝切片,將韭菜、豬肝同放入鐵鍋內大火炒熟即成。
功效:輔助治療夜盲癥。

韭菜炒熟后隔夜不宜再吃。
3.“煨春”——吃春茶
煨春,即吃春茶。此俗流行于浙江溫州一帶,清光緒《永嘉縣志》記載:“家家燒樟(zhāng)葉,放爆竹,用欒(luǎn)實、黑豆煮糖茗,以定達陽氣。”乾隆《溫州府志》卷十四亦載:“至某時立春,則燒樟葉,燃爆竹,用欒實、黑豆煮糖茗,以宣達陽氣,名曰煨春。”清代郭鐘岳有《煨春》詩云:“太守堂前偃月田,立春偷種卜豐年。煨春燒得香樟葉,黑豆糖茶著意煎。”
春茶制作步驟
沐春茶
材料:綠茶500克,菌陳、萊菔子、代代花各15克,金銀花、炒山楂、淡竹葉各10克,甘草20克。
做法:①浸泡:取500毫升水浸泡上述草藥2小時。②煎藥:小火煎30分鐘后,將藥液倒入備用容器中,再加適量水小火煎30分鐘,將藥液倒入備用容器中,如此反復3次;將備用容器中的3次藥液混勻,繼續加熱濃縮至總藥液量的三分之一。③噴灑:待上述濃縮藥液涼涼后,倒入噴壺中,均勻噴灑在茶葉上,陰干(不可在太陽下直曬),再噴灑,再陰干,反復共7次。④炒茶:將陰干后的藥茶放入銅鍋,小火,用手不停翻炒至茶葉無水分,即可泡茶飲用。
功效:防春困、去火、護肝、預防感冒。

慢性胃腸道炎癥患者,喝新茶易引起胃痛、脹滿等癥狀,不宜多喝。
春茶制作各地大不同
據有關資料,舊時溫州人的春茶很講究,是將柚子切開,加上白豆(或黑豆)放在茶中飲食。后來改進了,是將一些食品放在“湯罐”中煨得爛熟,煨好春茶后,先敬祖先,后供家人鄰居們分食,稱為吃“春茶”。而所用之品各地有異,如蒼南地區用紅豆、紅棗、柑橘、桂花和紅糖合煮,瑞安地區則用朱欒、紅豆、黑豆、紅棗、薏米、紅糖、桂花等。民間認為吃了春茶,會明目益智。有《煨春茶》詩云:“煨春煨得眼睛光,煨卻目瞠老鼠娘。煨得貓兒強似虎,看他鼠輩敢跳梁。”另有《吃春茶》詩云:“大家快活吃春茶,紅豆黃柑糝(shēn)桂花。不吃春茶人瞢(méng,目不明)蠢,聰明透頂老人家。”

春茶中含有紅豆、薏米等食材,有利水功效,尿多者不宜多吃。
黑豆清熱解毒,春茶不能少
從春茶的制作可以看出來,春茶所用之物皆為味甘之品,正適宜春季食用,皆具食療價值,比如說黑豆就有很好的食療價值。
黑豆,豆科草本植物黃豆的黑色種子,又稱烏豆、黑黃豆,其色黑,形如人腰(腎),入腎經。中醫認為,其性平,味甘,無毒,有解表清熱、養血平肝、補腎壯陰、補虛黑發之功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云“豆有五色,各治五臟。惟黑豆屬水性寒,為腎之谷,入腎功多,故能治水消脹下氣,制風熱而活血解毒”,并有“李守愚每晨水吞黑豆二七枚……到老不衰”的記載。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記載黑豆能“明目,鎮心,溫補。久服好顏色,變白,去風,不老”。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言其“服之能益精補髓,壯力潤肌,發白復黑,久則轉老為少,終其身無痰病也”。《千金方》中載有用黑豆治身體浮腫的方子:“治身浮腫,烏豆一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汁,去渣,內酒五升,更取三升,分溫三服,不瘥(chài,病愈)再合服之。”最新的研究也證實,黑豆的確具有降血脂、抗氧化、養顏美容的功效。
紅糖也適合春季食用。紅糖是沒有經過精煉的蔗糖,它除了具備碳水化合物的功用可以提供熱能外,還含有微量元素,如鐵、鉻和其他礦物質等,營養價值比白砂糖高得多。紅糖性溫,味甘,入脾經,具有益氣、緩中、化食、補血破瘀等功效,可用以健脾暖胃、止疼、行血、活血散寒。

春茶中的黑豆與紅糖一起食用,有滋肝補腎、活血行經的作用。
立春這樣吃黑豆
黑豆桂圓茶
材料:黑豆50克,桂圓30克,紅棗15個,紅糖適量。
做法:①將黑豆、紅棗洗凈,提前浸泡1小時。②將黑豆、紅棗、桂圓放入鍋中加水同煮。③待黑豆煮熟爛,加入紅糖,攪拌均勻即可。
功效:每天早、晚分食。補氣益脾,寧心安神,生津潤燥,對神經衰弱、失眠多夢、貧血、老年癡呆等疾病有療效。
黑豆核桃粥
材料:黑豆60克,核桃仁30克,大米50克。
做法:①黑豆、大米洗凈,提前浸泡1小時;核桃仁搗碎。②將黑豆、大米放入鍋中同煮,煮到熟爛。③放入核桃仁,攪拌均勻,關火即可。
功效:補氣養血,改善疲勞,安神寧心。
芝麻黑豆漿
材料:黑豆80克,花生、黑芝麻各10克。
做法:①黑豆洗凈,浸泡4個小時;花生洗凈,浸泡1小時;黑芝麻洗凈。②將黑豆、花生、黑芝麻一同放入豆漿機中,倒入水,啟動豆漿模式制成芝麻黑豆漿即可。
功效:潤膚美顏、滋補肝腎、養血通乳。
何首烏黑豆牛肉湯
材料:牛肉100克,黑豆80克,何首烏15克,桂圓20克,生姜、鹽各適量。
做法:①牛肉洗凈,切塊;黑豆洗凈,浸泡4小時;何首烏、桂圓洗凈。②將以上材料一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水,大火煮沸,改小火燉煮2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補肝益腎、補氣益精,對食欲減退、四肢無力、陽痿、早泄、婦女赤白帶下等癥有療效。

煲湯前,將牛肉用面粉搓一下再洗容易去除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