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認識糖尿病(3)

6.糖尿病的前期癥狀你知道多少

有一句英國諺語說:事情發生,必有征兆。糖尿病也是如此,患病之前必然有些癥狀。對于糖尿病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三多一少”可謂是最典型的癥狀。所謂“三多一少”,就是多飲、多食、多尿和消瘦,由于這些癥狀較為典型,因此也更易引起人們的注意。但與此同時,有些不典型的癥狀卻容易被人忽視,以致患者失去了早檢查、早治療的先機。

那么,糖尿病的不典型癥狀有哪些呢?

一、容易疲勞

疲勞可能是人體最為常見的反應之一了,工作之后、勞動之余,疲勞會接踵而至。也正因為如此,人體出現疲勞癥狀時,人們通常都選擇視而不見,或者抱著一副無所謂的心態了事。殊不知,糖尿病已在渾然不覺中潛伏了下來。

糖尿病患者之所以容易感到疲勞,一是因為患者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者出現胰島素抵抗現象,導致體內葡萄糖氧化分解利用減少,機體自然無法獲得所需的能量而表現出易疲勞的一面;二是因為患者的高血糖易對植物神經造成嚴重損害,使得支配肌肉的神經容易產生功能障礙,進而產生疲勞感;三是因為患者多尿導致脫水及電解質丟失,特別是鉀離子丟失就會造成肌肉乏力,疲勞感自然愈加明顯。

糖友如是說

早年我對待疲勞也是漠然視之,以為只是工作辛苦,累了,并未放在心上。直到八九年后的今天因為別的原因去做身體檢查,才驚詫地發現自己已是糖尿病患者中的一員。

因此,如果感到全身疲乏無力,行走很短距離便覺得疲憊,或者僅僅上了幾步樓梯便感到腿軟,一旦出現疲憊感后往往要休息很久才能逐漸恢復元氣,那么就真要注意了,或許這些正是自己已患糖尿病的信號,趕緊去做個檢查吧!

二、眼部疾病

眼睛不僅是心靈的窗戶,更是衡量身體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

作為一種內分泌疾病,糖尿病似乎與眼睛風馬牛不相及,任憑如何想象也扯不上多大關系。這種觀點實則大謬,科學是不容置疑的。臨床數據顯示,糖尿病一般很少會引發急性并發癥,但是慢性并發癥卻屢見不鮮,其中又以眼部病變最為常見。眼部病變涉及視網膜病變、白內障、波動性屈光不正、開角型青光眼、眼球運動神經麻痹、缺血性視突病變、虹膜睫狀炎等等,可謂“五花八門”。

20世紀80年代,哈佛學者和牛津學者各自獨立進行過一項研究,前者稱為糖尿病控制與并發癥(DCCT),后者稱為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他們研究的出發點都是如何減少并發癥,實驗結果卻不約而同地證明了一點——糖尿病引起的眼部并發癥是不可避免的。

以視網膜病變為例,由于糖尿病會引起視網膜毛細血管壁損傷,加之血液呈現高凝狀態,就容易造成血栓、血瘀甚至血管破裂。視網膜病變常造成視力減退甚至失明,病情越嚴重,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

一旦患上糖尿病,一半的患者十年左右便會出現視網膜病變,十五年后病變率高達八成。相比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失明率高出20多倍!另外,因糖尿病引起的白內障占到白內障患者總數的六成多,手術概率更是高出很多。

有一位糖友說,他是因為得了飛蚊癥——瞅樓扭曲,瞅人身歪,看什么都有問題,于是趕去醫院做檢查,這才“偶然”發現糖尿病的。

專家觀點

一般而言,從出現糖尿病癥狀到患糖尿病并發癥,大概有5-8年時間,沒有發現糖尿病并不表示它不存在。

三、容易饑餓

饑餓感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體驗之一了。但是令絕大部分人意想不到的是,它也是糖尿病不典型癥狀之一。

糖尿病患者為何總感到饑餓?

我們都知道“多食”是糖尿病患者典型癥狀之一。之所以總想吃東西,原因就是身體對糖的利用不夠理想,吃得再多,血糖依然難以進入人體細胞。細胞無血糖可以利用,就會刺激大腦的饑餓中樞,即使頻繁進食,飽腹感仍然較弱,導致進食次數和進食量明顯增多。

另外,由于糖尿病患者攝入的食物不能被人體充分吸收利用,大多隨著小便一起排出體外,當身體熱量來源不足,機體就會處于饑餓難忍的狀態,于是便容易出現食欲亢進的現象。吃得越多,血糖越高,排出的糖越多,饑餓感就越強烈。根據數據統計,超過50%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多食癥狀,具體表現就是飯量較以前增大,或者進食量明顯高于同年齡、同性別或同勞動強度的人,即使如此,依然時有饑餓感。

據一位糖友反映,她在十七八歲的時候就時常出現饑餓感,每次下班后,小伙伴們早早騎車回家,她則先要去食堂吃一口飯填填肚子,而后回家了仍然要大吃一頓,否則就會很不舒服,難以忍受那種饑餓的感覺。比這位糖友更嚴重的是,有些患者一旦有了饑餓感,如果不能及時進食,甚至會出現昏厥現象!

實際上,糖尿病的不典型癥狀遠遠不止上述三種,還有更多值得人們小心留意的地方。這些典型或不典型的前期癥狀,有時候恰是我們發現糖尿病的契機,只有早發現、早治療,才能早點贏得健康。

7.做好三級預防,糖尿病就是可控的

任何疾病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糖尿病同樣遵循這一規律。如果我們把遺傳因素視為不可變因素,那么肥胖、壓力等就是可變因素。從這個角度來探討,預防糖尿病便可有的放矢。

業內普遍認為,預防糖尿病應該構筑三道“防線”,醫學上稱之為三級預防。只要“防線”布設、構筑得及時、合理和牢固,大部分糖尿病是可以預防的,也是能夠控制的。

一級預防:樹立正確的進食觀,選擇合理的生活方式,便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的發生率

我們都知道,生活方式和環境是影響糖尿病發病率的重要因素。熱量過度攝入、身體過于肥胖、運動嚴重缺乏,糖尿病的發病率自然高出許多,因此,培養低糖、低脂、低鹽、高維生素、高纖維的飲食習慣,是預防糖尿病的最佳選擇;同時保持一定的運動量,不但可消耗人體多余的熱量,而且可以增強體質,更能保持身心的愉悅,對預防糖尿病有百利而無一害。

當然,運動要講究科學性,盲目地運動可能會適得其反。運動一定要堅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原則,同時照顧個人興趣,既易于長期堅持,又利于取得成效。

專家觀點

早晨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這是預防糖尿病的一個重要手段。運動最好放到餐后1-2小時進行。

二級預防:定期檢測血糖,以盡早發現無癥狀性糖尿病

血糖測定應作為常規體檢項目,即便身體健康也要定期測定。一旦出現糖尿病前期癥狀,諸如多尿、視力不佳、白內障等等,測定血糖更是刻不容緩,早診斷才能為早期治療爭取更多的時間。

如果不幸地發現血糖偏高,一定要結合運動、飲食、藥物等方法,力爭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并長期保持下去。一般來說,空腹血糖在6.11毫摩爾/升以下,餐后2小時在9.44毫摩爾/升以下便屬正常。

三級預防:加強對糖尿病的監測,以預防或延緩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

眾所周知,糖尿病容易引發其他慢性并發癥,部分并發癥甚至會危及人的生命,可以說是人體內的一顆不定時炸彈,不知何時何地就會“爆炸”,帶來一場健康的災難。因此,對糖尿病慢性病尤其是并發癥加強監測,是實現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的最好辦法。進入這一級預防階段,一定要時刻保持警惕,任何時候都應小心謹慎,以防慢性并發癥出現惡化。

專家觀點

糖尿病形成過程中的可變因素包括:

1)長期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大;

2)生活不規律;

3)飲食不規律;

4)多吃少動;

5)腹部肥胖。

作為一種終生性疾病,糖尿病當前尚無根治辦法,因此,我們應該積極行動起來,適當規范自己的生活,調節生活節奏,以科學的生活方式和積極的心態加強預防,可謂是最重要、最牢固的一條防線;如果已有糖尿病的跡象或者已是糖尿病患者,大可不必悲觀絕望,積極做好二級預防、三級預防,加強對糖尿病的相關檢測和監測,長期有效地加以控制,是可以達到延緩和防止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發生或發展這一目標的。

其實,糖尿病的預防并不復雜。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那么生活作息一定要有規律;飲食的安排要小心在意,一日三餐應該科學合理;適當的運動不可缺少,持之以恒非常重要;最重要的是,應該堅持定期檢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尔市| 吴旗县| 名山县| 临泽县| 阿拉尔市| 东莞市| 绥棱县| 璧山县| 文水县| 修武县| 昭通市| 博湖县| 全椒县| 虞城县| 洱源县| 武威市| 武义县| 广昌县| 平乐县| 深圳市| 白河县| 峨山| 莎车县| 上高县| 论坛| 句容市| 尼勒克县| 赤城县| 东阿县| 万荣县| 甘孜县| 巴林左旗| 奈曼旗| 敦煌市| 乐都县| 仁布县| 黄平县| 大丰市| 盐城市| 拉萨市| 新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