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認識糖尿病(2)
- 戰勝糖尿病,我也是醫生
- 趙海彬 李曉寧
- 2932字
- 2015-09-23 15:25:41
糖的主要功能是為人體提供熱能,人體所需能量70%左右是由糖提供的。除此之外,糖還是構成人體組織和保護肝臟功能的重要物質。我們通常所說的糖,其實是指營養中的葡萄糖,人體中不能沒有葡萄糖,沒有葡萄糖人就沒有任何動力。但是,人體血液中糖分的增加,并不等于器官對葡萄糖吸收能力增加了。
常有人錯誤地認為,糖尿病就是身體器官缺糖了,于是便問:“這么說我是吃少了,我本來是不吃糖的,那我現在是不是要吃糖?”或者有人認為,糖尿病是因為吃糖過多的緣故。他們簡單地把糖尿病中的“糖”和日常生活中吃的糖畫了等號。糖尿病中講的是葡萄糖,不是我們生活中吃的糖,所有碳水化合物都會轉化成葡萄糖。
專家觀點
廣義上說的糖是指葡萄糖,和我們生活中的糖完全是兩樣東西。
前面我們提過,碳水化合物即糖類,而玉米、大麥、高粱等谷物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食物來源。因此,吃糖多少與糖尿病發病率并無絕對的比例關系。
我們日常所吃的食物幾乎都含有某種形式的糖。例如,蜂蜜中幾乎都是果糖、葡萄糖,水果也是如此,番薯、洋蔥等蔬菜同樣含有這些糖分;巧克力的含糖量為54%,葡萄干的含糖量是64%,棗的含糖量更是高達78%。葡萄糖、果糖無須轉化便能直接進入人體血液,例如橘子汁中含的糖只需3-4分鐘就可進入血液并為人體提供能量。
葡萄糖并非糖尿病的罪魁禍首,根本原因在于葡萄糖升高以致“糖化”各種組織蛋白,才最終導致糖尿病各種并發癥。換言之,即使攝入以各種食物為載體的單糖、雙糖或多糖,只要胰島功能正常,能夠分泌足夠的胰島素,它們都能被胰島素代謝而使血糖保持正常,也就不會出現所謂的糖尿病了。
當然,糖的攝入對糖尿病發病有一定的間接影響,適當控制糖的攝入可以降低肥胖的可能,而肥胖是引起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因素。
當前,無論是否患糖尿病,人們普遍有“恐糖癥”,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對此,國外專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科學家把糖尿病患者分成兩組,第一組攝入無蔗糖的飲食,第二組用蔗糖代替部分淀粉,飲食熱量與第一組相同。結果顯示,兩組的血糖值相同。實驗同時證明,如果在原有熱量的基礎上再加蔗糖,血糖值就會升高。由此可見,控制血糖的關鍵是控制攝入的熱量總量,至于是攝入蔗糖(雙糖)還是淀粉(多糖),兩者并無區別。因此,“恐糖癥”并無科學根據,“談糖色變”大可不必。
精彩對話
“我已經十年沒吃過主食了,為什么血糖還這么高?我從來都不吃糖,為什么還會得糖尿病?”
“即便不吃主食不吃糖,人體內也會產生糖分。決定糖尿病發病與否的不是吃了什么,而是胰島功能是否正常。”
5.你屬于糖尿病的高發人群嗎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與糖尿病有著割舍不斷的“親密關系”,當他們意識到這一問題的時候,糖尿病已經如影隨形一般“不離不棄”。對于他們,我們通常稱之為糖尿病的高發人群。
因此,我們對于糖尿病的高發人群必須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只有清醒地了解哪些人最易患糖尿病,才不會盲目自信,才能用心去了解糖尿病,才能有意識地降低糖尿病的發病率。
一、有家族病史者
國內外醫學專家經過研究,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無論是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都與遺傳因素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很多研究結果都指出,糖尿病與遺傳因素有關的證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成年患糖尿病者與遺傳因素間的關系尤為密切。例如,如果父母中有人有糖尿病史,子女發生糖尿病的概率明顯高于常人,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明顯增加。
另有一個佐證也可從側面證明這一點。專家在對同卵孿生子進行研究時發現,如果其中一人患上糖尿病,另一人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極大。研究數據表明,5年之內同卵孿生子先后患糖尿病的發生率,幼年是50%,成年超過90%。之所以出現這一狀況,是因為同卵孿生子具有同樣的遺傳因素。
有一位糖友更是現身說法。他說,自己患糖尿病其實早有征兆。患病前,每次出差其母就會托他購買消渴丸,當時消渴丸是市場上非常緊俏的藥物。當時他并不明白母親的用意,直到很多年后才意識到母親其實是位糖尿病患者。隨著年紀的增長,他自己也邁入了糖友的行列。
專家觀點
糖尿病跟吃葷吃素并沒有絕對的關系,有的僧人同樣也有糖尿病。
二、肥胖者
糖尿病與遺傳的緊密關系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并不是所有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最后都會成為糖友,糖尿病的發生還有其他誘因,例如肥胖。
肥胖是誘發2型糖尿病最危險的因素之一。據統計,長期肥胖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多,而2型糖尿病患者中80%都是肥胖者,并且肥胖的時間越長患糖尿病的概率越高。此外,腹部型肥胖者相比較臀部型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危險性大大提高,換言之,糖尿病的發病率與腰圍/臀圍的比值成正比關系。
那么,肥胖的人為什么容易患糖尿病呢?
肥胖者體內存在一種特殊的病理狀態,我們通常叫稱之為胰島素抵抗。作為人體內最主要的降血糖激素,胰島素的作用不可或缺。人進食后,糖分進入血液并通過血液循環運往全身各處,胰島素的作用就是幫助血糖進入人體細胞并被吸收利用,同時將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維持在一定的合理范圍內。
然而,肥胖者體內的葡萄糖轉運機制容易出現問題,導致人體細胞對胰島素的作用產生抵抗,使得血液中的葡萄糖難以進入細胞內。為了克服胰島素抵抗,胰腺會大量合成胰島素,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胰腺合成胰島素的功能逐步衰竭,最終導致胰島素缺乏而使得血糖無法保持在正常范圍,這就是糖尿病患者需要打胰島素的緣故。
因此,節制飲食,控制體重,避免肥胖,是預防糖尿病最好的辦法之一。
三、壓力大者
現代醫學已將糖尿病劃歸為身心疾病的范疇,因為不良情緒和精神因素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
壓力會導致血糖升高。當人處于焦慮、緊張等應激狀態時,人體會自動分泌一些應激激素,例如腎上腺素、皮質醇等,以幫助身體抗壓。然而,這些應激激素多與胰島素相抗,不僅會抑制胰島素的分泌,而且會對抗胰島素對肝糖釋放的調節作用。換言之,應激狀態會導致胰島素抵抗,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會明顯下降,血糖難以充分地分解和利用,導致血糖節節升高。
壓力會引發胰島β細胞功能障礙。現代社會工作節奏緊張,生活節奏較快,長期處于高壓之下,壓力引發的不良情緒容易引起胰島β細胞功能障礙,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的傾向被固定,糖尿病的發病于是不可逆轉。當前社會上成功人士之所以易患糖尿病,正是因為長期、反復地遭受壓力。而且有數據統計顯示,男性在壓力之下,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高出情緒穩定者一倍。中老年人易患糖尿病,緊張、焦慮、孤獨等不良情緒是最主要的誘因。
抑郁影響人體正常代謝。人長期處于高壓之下,心情容易陷入抑郁狀態,嚴重者甚至患上抑郁癥。數據顯示,抑郁者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比精神狀態正常者高出四成,抑郁程度與患病風險成正比關系。這是因為代謝異常引起的一碳代謝(維生素B/葉酸)受損、多不飽和脂肪酸代謝受損及低水平維生素D等,使得糖代謝受損,進而導致糖尿病。
當然,上述人群只是糖尿病高發人群的一部分,作為一種錯綜復雜的病癥,誘因與家族遺傳、精神狀態、生活習慣等都有關系,還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專家觀點
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
1)有糖尿病家族史;
2)腹部肥胖、四肢消瘦者;
3)長期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大者;
4)脂代謝紊亂者;
5)反復感染病毒者;
6)長期接觸化學、放射性物質或外傷損壞胰腺者;
7)有妊娠期糖尿病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