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中醫看癌癥(1)

1.中醫看腫瘤的成

在醫學科學日益發展的今天,要完全降服癌癥仍然是醫學界的一個難題。盡管許多早期的腫瘤已能準確地診察出來,為治療爭取了寶貴的時間,能早期發現、又及時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痊愈的病患卻仍然為數不多。在人們的感覺上,似乎患腫瘤的人越來越多,死于腫瘤的人也在增加,癌魔的陰影在人們印象里依然模糊陰險,散發著恐怖的死亡氣息。

在全世界攻克癌癥的龐大醫療隊伍里,中醫運用自己獨特的方法和經驗,作出了杰出的貢獻。那么具有數千年歷史的中醫對腫瘤的形成、發展及治療,又有怎樣的認識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呢?總體說來,除遺傳因素外,中醫認為腫瘤的形成是內傷情志,外感邪氣,病毒侵襲,導致人體生理上產生變化而發病的,其治療則以扶正祛邪、辨證施治為綱。

人的情志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情若太過,就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的氣血、五臟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中醫有“百病生于氣”之說,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思則氣結,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寒則氣收,熱則氣泄,勞則氣耗”,所以情志不正常,是引起疾病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現代醫學也證實,引起情緒憂慮的各種精神刺激,均可導致人體免疫監視系統遭受破壞,通過血漿糖皮質激素的持續升高,造成細胞介導免疫的損失。人體免疫監視系統遭受破壞,變異的、過度增生的癌細胞得不到免疫系統及時地發現和圍殲,腫瘤細胞便可乘虛發展,到一定時候形成堅硬碩大的腫塊,威脅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中醫視“風、寒、暑、濕、燥、火”為外感六淫,也是一切疾病發生發展的外在主要因素,對腫瘤亦然。六淫也包括了化學、物理、生物等外在致癌因素。化學致癌物如烷化類、多環芳香烴類、芳香胺類、亞硝胺類等;物理類致癌因素包括電離輻射,長期機械與熱的刺激等;生物類致癌包括病毒與黃曲霉毒素等。如古中醫書籍記載:“石瘕(子宮癌腫)生聚胞(子宮)中,塞氣客于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肉當瀉不瀉,血不以留止,日益增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又如“繭唇(嘴唇腫瘤)由脾胃積火,結聚而成”。均說明中醫早已認識到寒、火等六淫可導致腫瘤的形成。而饑飽勞累過度、暴飲暴食、寒熱不適容易誘發消化系統腫瘤,如:“酒面炙,黏滑難化之物滯于中宮,損傷腸胃、漸成痞滿吞酸,甚則為噎膈反胃。”及“過飲滾酒,多成膈癥(相當于食管與胃部腫瘤),人皆知之”。

總結一下,中醫認為腫瘤形成的內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與臟腑功能失調,氣血虧虛相關

古中醫學家張景岳曾有論述:“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的人,多有積聚(腫瘤)之病。”“凡治噎膈(相當于食管與胃部腫瘤)大法,當以脾腎為主,治脾者宜從溫養,治腎者宜從滋潤。”此謂人體氣血虧虛、可致免疫系統的免疫力低下,容易在體內產生腫瘤。中醫古醫籍《黃帝內經》有“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論,亦指出體內氣血虛損是造成人體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筆者行醫多年,見許多老年人即因年邁體弱,營養不均衡,造成氣血虧虛、免疫力低下產生腫瘤。而這些患者經手術切除腫瘤之后,元氣必大傷。此時若不及時辨證進補,則正氣不支,免疫系統功能難以恢復,五臟六腑運轉也不正常。特別是消化系統功能失調,營養得不到及時的補給,人體瘦弱、臉色蒼白、頭暈眼花,隔不多久,腫瘤便又在體內卷土重來。但若及時調補氣血使免疫功能強健,相對而言,腫瘤復發的風險則降低了許多。

(二)與人體內氣滯血瘀有關

中醫認為氣與血是人體生理功能的一種表現,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氣在正常狀況時暢流無阻,循行全身各部。氣屬陽,血屬陰,氣與血相互生化,相互依存,氣行則血行。如果因某種原因引起氣的功能失調,出現氣郁、氣滯、氣聚等,時間一久,必然會導致血瘀,積久則在人體內出現腫塊。

在臨床診治的腫瘤患者中,曾有不少受過各種撞傷,老傷沒有及時治愈多年后受傷部位出現腫瘤的病例。這種狀況固然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但也印證了中醫通過無數觀察和實踐,將氣滯血瘀作為誘發腫瘤原因之一的推斷。當然,造成人體氣滯血瘀證候的絕不單純是撞傷。其他許多內、外因素均可致使氣的功能失調,引起氣的郁滯,氣滯日久,必然血瘀。

中醫在治療腫瘤時,對氣滯血瘀證候明顯者,多采用大劑量活血化瘀的中草藥如丹參、赤芍、水蛭、虻蟲、穿山甲、麝香、三七等治療。瘀血一經化解,氣機順暢,腫瘤可由硬變軟,由大變小。一些流傳于民間的抗癌藥方,多是些清熱解毒的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七星針等草藥。患者服用后效果不顯甚至不佳,往往就因為未采用這類活血化瘀中草藥,只盲目地清熱解毒。如果屬于寒凝毒結的腫瘤患者,遇到這種清熱解毒的涼藥反而會加重病情,或出現一些并發癥。所以中草藥治腫瘤最重要的是必須辨證施治,因人而異,對癥用藥才有可能提高療效。

(三)與邪毒郁熱有關

中醫所指的邪毒包括“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還包括各類病毒、細菌、微生物,亦包括各種化學品、殺蟲劑及宇宙有害射線對人體的毒副作用。中醫認為毒邪入侵人體,日久必然化熱、化火,火熱太過會傷氣,亦會灼燒五臟六腑。這些邪毒蘊藏于體內,是誘發腫瘤的定時炸彈,若不及時將其化解排出體外,時日一久當人體免疫功能下降時,便可能誘發腫瘤。

比如人體一些容易潰爛的部位遭受細菌、微生物的感染,經久不愈即有可能轉化為癌腫。感染幽門螺桿菌導致的胃潰瘍,有可能誘發胃部腫瘤,舌部、口腔若經常潰爛,日久也可能誘發舌癌、口腔癌。一些病毒侵入人體,日久亦可誘發腫瘤。如EB病毒可誘發鼻咽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患者日久可誘發肝癌,感染人乳頭狀瘤病毒日久可誘發子宮頸癌、陰莖癌、皮膚癌,感染人類嗜T細胞病毒(HTLV)日久可誘發成T細胞白血病(俗稱血癌)等。此外還有化學品、農藥、化肥、含量過高的食品添加劑等,進入人體日久也可誘發腫瘤。總之,各種邪毒郁熱不能任之留存體內,中醫很注重的腸道排便功能,也即是日常排毒方式之一。

科學家用不同的細胞株和不同的癌基因,探索細胞癌變的過程,發現大多數癌癥要有兩個遺傳學步驟,才能使一個正常細胞癌變。第一階段是引入一種癌基因引起正常細胞基因突變為癌,這很難實現,此即中醫所指“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只有在人體正氣不足,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情況下,這種“基因突變”才有可能實現。第二個轉化階段是這些突變細胞迅速增殖,細胞的表面發生變化,再引入另一種癌基因導致細胞惡變而成為癌細胞。這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之間,可經歷數周到數年不等。其實,這種無形的演變過程,總是無聲無息地在人體發生,所以提防癌癥是人們長期不可懈怠的任務。

2.辨證論治和合理用藥

中醫治療腫瘤,離不開辨證論治和合理用藥,以求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所謂治療效果,可分為以下3種:“有效”,即服藥后全身不適癥狀獲得改善,生活品質得以提高;“顯效”,即在有效的基礎上,腫瘤得到控制并逐步消除;“臨床治愈”,即服藥一段時間后,腫瘤完全消失,一般5年后未見新的腫瘤出現。中醫藥治療癌癥,達到上述治療效果者頗多,就是“臨床治愈”者亦不在少數。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病的科學方法,也是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辨證”與“論治”是中醫診治疾病過程中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辨證是診察和研究病情,判斷疾病,不論中醫或是西醫都離不開辨證。而“證”指的是“證候”,是病因、病位、病性、病勢、臨床癥狀、診斷和治療方向的概括。準確的辨證是提高中醫療效的關鍵。醫師若不懂辨證,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很難從根本上治好疾病。比如因淋雨感冒引起的風寒頭痛與高血壓所致的肝陽頭痛,治療的方法及用藥就各不相同。前者采用疏風解表、散寒止痛的方法,方劑采用“川芎茶調散”,藥用川芎、荊芥、防風、細辛、白芷、薄荷、羌活、甘草、茶葉等;后者則采用平肝潛陽、熄風止痛的方法給予治療,方劑采用“天麻鉤藤飲”,藥用天麻、鉤藤、石決明、梔子、黃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首烏藤、朱茯神等。辨證乃從癥狀找到病根,從源頭著手盡快治愈。

以同樣的道理看腫瘤。腫瘤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現,是人體組織細胞在內因的基礎上遇到外來致病因素的激活,造成人體陰陽失去平衡,五臟六腑、經絡、氣血等功能發生障礙,從而引起氣血瘀滯、熱毒濕聚或寒痰凝結等互相交雜。于是人體細胞組織發生質的改變,形成異常的增生,最后在人體的某個部位長出腫瘤。由此可知,腫瘤與人的整體相關,而絕不是局部的問題。因此中醫治腫瘤是采用整體辨證治療,而絕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現代中醫對腫瘤的分類一般多以證候病因來區分。對腫瘤的辨證首先分析腫瘤的性質是屬陰或是屬陽,屬寒或是屬熱,是虛證還是實證,病邪在表或是在里等,同時也根據現代先進醫療儀器如X光機、超聲波、放射性核素顯像、CT掃描、磁共振、各類血液和組織化驗、病理學檢查等來進行參考。結合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判斷疾病的部位、性質及病情的輕重,再對癥予以治療。

在多年從醫過程中,筆者發現向中醫求診的癌癥患者以中、晚期癌癥為多,不是已經手術、放射治療(簡稱放療)、化學藥物治療(簡稱化療)后復發的,就是查出癌癥后恐懼手術、放療、化療,一拖幾個月,甚至更久已出現淋巴或其他臟器轉移的中、晚期患者。這些患者身體狀況極差,常出現惡病質狀,體內蓄積大量有毒廢物難以排出體外,造成大小便不順暢、味口差、睡眠差、精神狀況委頓、體質不斷下降……并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若不及時辨證處理,生命很快便會畫上句號。

因此,對癌癥患者的合理用藥更為重要,方劑的組成、藥物的分量務必仔細斟酌。體內毒素蓄積,大、小便不順暢,口干、口苦、口臭、熱象明顯的患者,多采用清熱解毒、滋陰、活血方法予以治療,比如常用的“仙方活命飲”加減,藥用金銀花、牛黃、防風、白芷、全當歸、陳皮、白芍、浙貝母、天花粉、乳香、沒藥、炮甲珠、皂角刺、蒲公英、生大黃、敗醬草、紫花地丁、車前草等。一般服藥1日后,患者大便會出現溏稀狀,每日2~3次,小便亦會增多,患者瀉后會周身輕松,先前所見之黃厚舌苔可消失。熱象體征明顯改善后,再以“活血化瘀湯”疏通經絡、化瘀消堅,藥用生地黃、川芎、赤芍、全當歸、丹參、青皮、枳殼、延胡索、桃仁、紅花、三棱、莪術、生大黃、麝香。一般服藥1個月后,病情會逐漸緩解,有的疼痛會減輕,有的腫塊會變軟、變小。這時對陰虛狀況明顯者,可服用中藥方劑“地黃飲子”、“沙參麥冬湯”、“大補陰丸”、“六味地黃丸”等,常用中藥有北沙參、天冬、玄參、百合、石斛、玉竹、生地黃、龜甲、鱉甲、天花粉、太子參、西洋參、知母、黃柏、牡丹皮、茯苓、山茱萸、澤瀉、山藥,還可配健脾理氣藥,如陳皮、佛手、廣木香等,達到滋陰藥“滋而不膩,補而不滯”的效果。若患者出現氣血不足時,可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等中藥方劑予以調理,常用中藥有黨參、太子參、移山人參、黃芪、炙甘草、熟地黃、全當歸、白芍、黃精、何首烏等。根據“氣血同源”和“陰陽互生”的中醫理論,中醫常用益氣養血,氣血并補,或根據患者當時所表現的兼癥加減配伍應用。如氣血兩虛兼有血瘀的癥狀,用益氣養血藥的同時,再配以活血化瘀藥,效果會更顯著。

3.中西醫結合抗癌療效大增

中醫治病的特點集中表現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其核心認為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氣血聯系內外上下的有機整體;同時“人與天地相應”,即人與自然界也是息息相關而不可分割的。因此,在生理或病理的情況下,機體內臟腑氣血陰陽的變化可以通過經絡反映到人的體表上來,或者以各種不同的臨床證候體現出來,即所謂“有諸內,必形于諸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含山县| 集安市| 岳西县| 吴江市| 读书| 蓬溪县| 怀来县| 和林格尔县| 香格里拉县| 枝江市| 东兴市| 衢州市| 青冈县| 习水县| 朔州市| 漳平市| 长丰县| 阆中市| 同德县| 西吉县| 平潭县| 大丰市| 新泰市| 宁海县| 大化| 东至县| 平舆县| 仲巴县| 大荔县| 金湖县| 普兰店市| 灯塔市| 松溪县| 万源市| 临汾市| 安龙县| 来安县| 昭觉县| 广灵县| 平武县| 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