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中醫看癌癥(2)

中醫認為,外在自然界正常的氣候變化和適宜的地理環境,有助于人體的健康;反之,自然界異常的變化也可影響到人體而發病。所以,中醫對疾病的認識主要來源于對自然界以及人體外在反應的大量周密觀察,通過望診、聞診、問診、切脈,將收集到的各種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以推測機體內在的病變,預知疾病的寒、熱、虛、實,從而對疾病作出證候的判斷。這種“以表知里”、“司外揣內”,整體、宏觀、聯系、動態變化、全過程地分析和認識疾病,即是中醫臨床思維的顯著特點。

西醫學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學發展基礎上的一門人體科學,其特點是對人體的組織結構的認識比較詳細,重視研究人體組織的病理生理變化。西醫在病因方面重視病因學的檢查,診斷方面注重疾病的客觀表現和局部組織、器官的病理損害,充分運用現代生物、物理、化學的各種先進手段。西醫強調局部與整體、結構與功能、內涵與外延的一致性,對疾病定性定位準確,并盡可能使反映疾病的有關指標定量化,這即是西醫學臨床思維的基本方法。

中醫和西醫是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我國開展中西醫結合研究,突破了以上兩種思維方法的界限,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以“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相結合”的臨床新思維方法。這種方法既充分利用現代醫學各種先進技術和方法,發揮西醫對疾病定性、定位診斷上的長處,同時又嚴格按照中醫的理論方法對疾病進行全面分析,或結合西醫學對“證”研究的一些微觀指標,作出相應的辨證診斷,既重視局部的病理變化,又重視在疾病過程中的整體反應和動態變化,這種新型的中西醫結合思維方式,拓寬了臨床醫師的思路,提高了整個醫療水平。

在治療癌癥方面,西醫采用手術、放療、化療綜合性的抗癌方法,中醫則采用攻補兼施的治療措施。一方面提高人的免疫水平抗擊癌瘤,另一方面運用抗癌中草藥直接攻擊癌細胞,或抑制其快速增長。在有條件的地方,實行中西醫結合、聯手抗癌的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對于那些經手術、放療、化療綜合性治療后的癌癥病患,癌腫已經切除或縮小了,但人體本身卻受到了嚴重的創傷,例如:惡心嘔吐、血細胞和血小板降低、骨髓受到抑制,肝、腎、肺功能受損,心肌損傷,這時迅速配合中醫的整體調理,該止吐的止吐,該補氣的補氣,該補血的補血,在中醫辨證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各種方法,能夠挽救許多瀕臨死亡的患者。化療藥物對癌細胞攻擊后,癌細胞會產生抗藥性,一些癌癥患者甚至難以完成整個治療過程。面對克服化療癌細胞抗藥性這樣的難題,配合中醫的及時調理,使受損機體逐步恢復元氣、造血功能增強,免疫力提高,往往能使患者克服抗藥性,完成整個治療程序,為徹底治愈創造了條件。

4.扶正祛邪提高免疫力

中醫抗癌最基本的原理是“扶正祛邪”,即以中草藥提高機體本身的免疫力并抗擊癌瘤。《黃帝內經》所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就非常精辟地總結出了疾病(包括癌癥)產生的原因,也強調了“正氣”,即人體免疫力強弱與疾病的關系。中醫所謂“扶正”,就是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的能力,這也是諸多抗癌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種。

中醫有“天人合一”、“陰陽平衡”的健康理念,提倡人的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精神狀況都要順應自然規律,也運用自然環境所生長的各種藥物來調節人體,使之達到陰陽平衡的正常狀態,也即達到健康的目的。中醫治療癌癥,其實同樣也是根據患者的寒熱虛實,讓不同藥物各司其職,從整體上進行調整。比如患熱毒型肺癌的患者,醫師既要以寒涼性的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黃芩、魚腥草等清熱解毒;也要用沙參、麥冬、生地黃來滋陰潤肺;還要用牛黃、麝香、三七、桃仁、薏苡仁等解毒祛瘀。反之,對付寒性的腫瘤,中醫則采用臨床常用的陽和湯等加減。

總之,中醫治病原則是“熱者寒之,寒者溫之”,使體內環境達到陰陽平衡,人體正氣上升,不利于癌瘤的生長;同時采用“堅者削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激發體內強大的免疫系統,從而達到抑制癌癥的目的。中醫方劑中每一味藥都有其不同的作用:有的補充人體所急需的營養和微量元素;有的直接增加巨噬細胞、殺傷細胞的數量;有的激發免疫細胞的活力;有的增強機體對病毒、細菌、變異細胞的識別力;有的協助將被殲滅后的廢物垃圾清除出體外。一劑藥如同一個多兵種的集團軍,分頭發揮作用,共同強大自己而消滅敵人。

中醫把癌癥致病原因歸結為內因(“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與外因(“風、寒、暑、濕、燥、火”六淫),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為什么人的情志不舒會生病呢?因為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往往和內分泌系統、腦神經系統緊密相連。人體平衡是通過免疫細胞釋放細胞因子和介質、內分泌腺分泌激素、神經系統釋放神經遞質和神經肽來共同調節,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協作維護機體的正常運作。如果其中任何一方出現問題,人體即失去平衡,免疫功能就會下降。比如人的神經過度緊張、沮喪時,神經細胞釋放神經遞質和神經肽就受到影響,繼而使內分泌腺的激素分泌不正常,人體免疫功能便下降,體內癌細胞便有可能趁亂存活下來,發展成癌癥。相反,如果情緒開朗、心態平和,癌癥不藥而愈的例子也并不鮮見。究其原因,除了陰陽平衡、氣血調和,人體免疫力加強,又還有什么別的解釋呢?正如古醫學家朱丹溪所總結:“氣血充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

根據現代藥理研究,人參、靈芝、冬蟲夏草、黃芪、茯苓、地龍等許多中藥都有強化細胞活力、提升機體抗病能力的效果,不少中草藥里還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有趣的是,很多中草藥同時又具有“雙向調節”功能。在它們的作用下,殺滅癌細胞的“殺手細胞”數量增加、活力被激發,從而人體免疫力增強,抑制了異常癌變細胞的增殖。科學家曾進行試驗,發現癌癥患者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平均值都低于正常人,也即免疫功能比較低下。而調補正氣的中藥便有增進淋巴細胞轉化率的功效。又如研究發現,癌癥患者存在的慢性微循環障礙會使血流灌注減少,導致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功能減退,纖維蛋白在患病部位沉積,造成免疫細胞和抗腫瘤藥不能直達病所,而活血化瘀的中藥就能改變這一狀況。還有些外用的中草藥,采用直接攻擊和“餓死癌細胞”的辦法,使癌癥組織血供不暢,變性壞死而脫落。現代藥理實驗不僅證明很多中草藥對癌細胞有極強的抑制作用,也不斷在挖掘中草藥治療癌癥的寶庫。中醫常用的絡石藤、卷柏、天冬、山楂、葛根等許多藥物都被證明具有抗癌的功效,中草藥所提煉出的“長春新堿”、“喜樹堿”、“尖杉酯堿”等眾多藥物也早已應用于臨床。

人在生活節奏緊張、負擔比較沉重的中年和機體逐漸老化的老年,免疫力都不可避免地降低,這也正是癌癥侵襲的危險期。而癌癥患者手術、化療、放療之后,身體虛弱,更是“正氣”最低的時候。其實,癌癥的復發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患者應抓緊這段時間,盡快調整和增強自己的免疫系統,調補正氣,驅除殘穢,讓自己有力量對付隨時可能卷土重來的癌魔。筆者在長期的臨床治療中發現,能夠抓住這一契機迅速重建免疫防線的患者,其生活品質迅速恢復,癌癥的復發率要低得多。反之,則往往在幾個回合的較量之后敗于癌癥,畫上生命的句號。

5.了解成因預防癌癥

盡管癌癥并不等于死亡,但它確實是威脅人類生命的第二號殺手。而對患者的家庭來說,從此便生活在一種憂慮和恐懼之中:面對親人的痛苦、生怕親人過早地離開人世、擔心找不到好醫師和好醫院、擔心找不到好的治療方法、擔心找不到好藥物、擔心毒副作用、擔心錢不夠用、擔心時間不夠用……使人整天不快樂,憂心忡忡。

能不能避免這種在無數家庭重復上演的悲劇?能不能預防這萬惡的癌魔?人們多么希望能像天花、麻疹那樣,打一針就可以預防癌癥的發生啊!可是,癌癥實在太過復雜,盡管醫學科學界一直在努力,目前這依然還是困難重重的難題。值得欣慰的是,雖然還沒有出現癌癥的預防針,科學研究卻日新月異,讓人們看見了越來越明亮的曙光。

預防癌癥,首先要了解癌癥是怎樣產生的。癌癥實際上是一種細胞疾病,凡是有分裂能力的細胞都有可能惡化成癌細胞。一般來說,健康的人體隨時都有陳舊細胞的衰亡,也隨時有維護組織產生正常的細胞來替代。但健康的人體細胞可在內部或外部多種致癌因素長期持久的作用下,惡化成癌細胞。這種變異的癌細胞生長和分化均失去控制,它們1個變2個,2個變4個,呈幾何級數增長。不過,細胞的體積非常小,從一個癌細胞到癌癥形成需要很長的時間。比如一個直徑在1厘米之內、重約1克的早期癌塊,里面約有10億個癌細胞,它已有10~20年甚至更長的歷史,癌家族已經發展到了第30代子孫。這種幾何級數增長,基數越大生長速度越快,早期的胃癌需要2~6年才會增長1倍,中、晚期就變成3~10個月了。轉移癌更快,半個月至2個月就可以成倍地增長。所以早發現、早治療雖然是治愈癌癥的關鍵,健康生活、預防癌癥才是更徹底的辦法。

有人說,既然癌細胞那么小,一旦能檢查出來又往往到了中晚期,怎么能預防呢?中醫治療癌癥的“扶正祛邪”其實就可以視為防癌的法則。扶正指的是提高人體自身的免疫力,從內部加強防御,消除癌癥產生的內因;祛邪則意味著我們生活中要時時提防各種外邪的入侵,杜絕癌癥發生的外因。

人的免疫系統說來十分復雜,有多種免疫細胞且功能各不相同,就像一個國家,既有國防軍負責抵御外來侵略,也有警察整頓內部治安。當外來病毒、細菌、微生物入侵,或正常細胞轉變為癌細胞時,免疫細胞會毫不客氣地將其殲滅。事實上,人的一生會發生無數次“外敵”入侵和細胞癌變,幸虧有強大的免疫系統給予消滅,才不致讓癌細胞做大。但人的免疫系統若出現問題,免疫力下降時,癌細胞就有了發展的機會。因此,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提高免疫力是防癌、抗癌最重要的環節。中醫將免疫系統這種抗病能力稱為“正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說的就是一個人抗病能力強,就不會生癌的道理。中醫治療所用的中草藥,有很多種是提高正氣,幫助人體抵抗疾病的。中醫也強調精神健康,在致癌的內因中,精神因素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緊張、壓抑、悲傷等不良刺激,都是強烈的“促癌劑”。

醫學界注意到,有些癌癥雖然目前沒有發現致癌基因和染色體異常等遺傳方面的證據,但有時表現出明顯的家族易感性,如家族中多代、每代中有多人患同樣的癌癥。盡管大部分癌癥是不遺傳的,但存在家族成員有易感癌癥素質的現象不容忽視。防癌是全民應高度重視的大事情,一般來說,正常人每年應去醫院做一次防癌檢查。對癌癥具有易感性的人,除按時去醫院做檢查外,更要提高警惕,尤其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防癌措施。

我們已經知道,人體外的致癌因素包括化學、物理、生物等許多方面,需要人們從環境、飲食、生活習慣等處處加以注意。如亞硝酸胺、苯并芘、苯胺類和多環芳烴類化合物等致癌化學物,普遍存在于食物、化妝品、啤酒、香煙之中;黃曲霉毒素存在于霉變的糧食和食物中;與癌癥相關的有機氯、有機磷,以及砷類廣泛存在于殺蟲劑農藥之中;甚至有些用于治病、抗癌的藥物本身也有潛在的致癌性(當然,醫師會權衡病情,合理選用藥物并掌握劑量的)。

有人說“人類致癌的原因80%來自于環境”,這話并不夸張。這種“環境”是指包括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在內的廣義上的環境。其實,如果人們把不良的生活習慣或飲食習慣稍微加以改變,就可以起到防癌的效果。例如,吸煙的人若能馬上戒煙,他自己和家人患癌的概率就會下降;喜食腌制食物的人如果改為常吃新鮮蔬菜、水果,豐富天然的維生素C就能幫助他抑制亞硝胺的生成,從而降低罹患癌癥的危險;蔬菜清洗干凈、水果去皮食用,都可以避免殘余的農藥;注意不吃霉變的米、面、玉米、花生、芝麻、大豆等,就杜絕了被黃曲霉毒素污染的機會。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癌癥的發病者有很多是年輕人,這是現代物質生活豐富、年輕人工作和精神壓力大、營養不均衡、抽煙喝酒、夜生活等不良嗜好,造成的體內各系統失調,不知不覺種下的禍根。當然,偶爾接觸上述種種“危險”在所難免,也不必擔心,因為致癌物只有在經常、長期的接觸刺激下,才有可能誘發癌癥。只要我們了解有關知識,癌癥并非是不可預防的疾病。

科學知識的普及使人們越來越重視保護環境、重視自身的保健。宣傳防癌、抗癌知識是必要的,但也不可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令人“草木皆兵”。癌癥發病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更何況人體免疫系統也一直在與癌細胞抗爭。這種發病的機制也是一種非常復雜的變化機制,它不斷受到人體內部或外部因素的影響,是一種動態的發病機制,也就是中醫所謂正邪相爭的機制,正強壓邪,則癌癥成不了氣候,反之,癌癥則做大危害人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定县| 龙井市| 波密县| 桂平市| 巴彦淖尔市| 修武县| 高邑县| 康定县| 桐柏县| 喀喇| 县级市| 宁波市| 望城县| 青龙| 龙南县| 平潭县| 石林| 安丘市| 康乐县| 宁安市| 红桥区| 河南省| 天台县| 洪洞县| 平凉市| 利津县| 广元市| 六枝特区| 黄大仙区| 邢台市| 文水县| 治县。| 东乌珠穆沁旗| 岚皋县| 民勤县| 盘山县| 平和县| 根河市| 遂平县| 光泽县| 梨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