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一切行動都不能違背人性的本質和原則。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之一。一方面向利益進發,朝利益奔跑,不斷尋找和獲取金錢、地位、榮譽、舒適、愛等諸多類型的利益,另一方面回避危害,繞開危害,遠離傷害、處罰、批評、侮辱、咒罵等各種危害。任何社會現象、任何人的行為的最終動機,都離不開這兩個基本趨向和方面。每一個人的成長及其生活,也無非是在利的導向和害的趨避中成就和演繹的。只是這個“利”和“害”的標準,通常都會打上時代、民族或國家以及個性的色彩,其最后成就和演繹的狀況,都與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個人素質相關。一個國家的政治和社會建設,如果不能把握人的這一本性,或者不能確立正確的“利”和“害”的標準以及正確的趨利避害的規則,這個國家必定是混亂的,人民也一定是遭罪的。
趨利避害也是教育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則之一。根據這一原則,整個教育的過程中,老師和家長應當有“利”和“害”的設置與實施。具體通俗來講,就是要舞動好賞識獎勵和批評處罰兩根指揮棒。
每個人都在人性深處希求獲得認可、肯定、欣賞。兒童尤其如此。他們涉世不深,對社會還充滿著惶惑,搞不清規則,還沒有掌握這個社會所需的知識和能力,對自己的行為是否被社會認可存在擔憂,因此特別渴求周邊環境的正面反應。(當然,“無知者無畏”,的確也存在兒童對自己行為的社會反應不關心的一面,但隨著社會交往的增加,這種現象會逐漸消失。)得到賞識獎勵,往往可以讓他們信心倍增,勁頭十足,從而進一步采取類似行動,久而久之得以健康成長。
批評處罰的指揮棒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兒童健康成長。他們做錯了事,處罰人則會指出他的錯誤,有的還給他留下深刻印象,這樣下次再出現類似情景時他就不會再犯錯誤了。“嚴師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些傳統的教育名言還是得到了大量事例的證實。
問題是到底哪根指揮棒更好呢?——家長們不免有這樣的疑問。從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和現代社會發展現實來看,批評處罰的辦法明顯劣于賞識獎勵的辦法。
除了賞識獎勵和批評處罰兩根指揮棒,對孩子的培養教育,還有放任這一重要環節。這是尊重孩子自由權利的需要,也是滿足孩子獨立人格成長的需要。當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比較嚴重的教育過頭現象,也就是家長們對孩子的事務干涉過多,忽略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主體。
如果要把家長對孩子的所有教育培養當做十分來看的話,我以為,賞識應占五分,教育引導占二分,放任占一分,約束批評(包括家長的各種要求以及處罰)占二分。當然,這種劃分是粗獷而不嚴密的。實際上,在賞識教育和約束批評教育中,仍然包含著大量教育引導的成分。
1.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賞識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2001年,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從它的首倡者周弘先生口中發出并逐漸在華夏大地傳播開來。不到幾年工夫,這種教育方式就因受到從中央電視臺到各級地方電視臺,以及《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等一千多家著名新聞媒體的報道而紅遍大江南北,在教育界掀起一股不小的浪潮。
這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就是賞識教育。周弘,這個普通的父親,用其20年的生命探索出的賞識教育,不僅把雙耳全聾的女兒周婷婷培養成留美碩士,而且改變了成千上萬孩子和家庭的命運!
其實,從世界范圍來講,賞識教育的觀念并非當代中國首創。在西方,自文藝復興運動開始,對人的尊重、欣賞成為人文主義的重要內容,并逐漸走入教育領域。在當今西方許多發達國家,孩子們經常受到老師、家長的賞識司空見慣,“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之類的話隨時隨處可以聽到。在中國古代教育中,賞識的因子即已存在。孔子當年評價學生顏淵“賢哉,回矣”,可能不是當著顏淵的面。但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有一次在聽完顏淵的一番高見之后,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真不錯啊,顏氏之子,如果將來你發了財,我愿意成為你的管家)。可見,孔子已經開始運用賞識的教育方法了。只是后來由于封建王朝威權思想的控制和等級制度的推行,才使賞識教育方式逐漸萎縮消失。
不過,周弘先生大力倡導宣傳賞識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大部分中國家長由于封建教育思想的影響,也由于本身就是在批評責備甚至打罵的環境中長大的,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整個社會的教育理念依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于是延續著自己曾經承載的教育方式,信奉“打是嚴,罵是愛,不打不罵不成才”,習慣于批評、責備,習慣于挑剔指責,習慣于嘮嘮叨叨,看不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看不到孩子的成長進步,不知道表揚,不善于稱贊,不樂于鼓勵。于是成千上萬的中國孩子生活在自卑、膽小、猥瑣、憂郁、孤獨之中,以致他們的性格情緒如同偏僻低洼地帶的臭水溝,缺少熱情奔放,缺少樂觀自信,缺少開朗堅定。
這不是人性應有的狀態。美國偉大的總統之一的林肯曾經說過:每個人都希望受到贊美。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也講過: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擁有他人的贊賞,這就是人類之所以有別于動物的地方。尋求獲得肯定、尊重,尋求價值體現,尋求快樂幸福,是每個人的終極人生目標。而在這些因素中,都離不開贊美。(當然我們不需要廉價的贊美,也不需要虛假的贊美,我們需要的是基于事實的、促進進步和發展的贊美。)我們努力奮斗,祈求獲取事業的成功,祈求獲取金錢、地位,難道是對金錢、地位本身感興趣嗎?不是,而是對金錢、地位可以帶來的物質利益尤其是帶來的別人的羨慕、佩服、贊美、尊重感興趣。人性需要贊美。有了贊美,人的自信心就會增強,人進步的動力就會加大,人的快樂健康情緒就會增加。人性不是裸露于野外的巖石,可以經受任何暴風雨的侵蝕,它需要呵護,需要滋養。贊美就是十分重要的養料。
兒童既是人性比較純潔的時期,也是比較幼稚、比較脆弱的時期。它需要經過學習、引導,才能變得成熟和完善。在學習、引導過程中,賞識、批評都會給予其促進。但賞識的作用要好得多。
兒童對自己的認識評價源于周圍人的認識評價,不像成年人,能夠突破外部環境的影響。周圍人的評價是良好的,他自己的認識和感覺就會是良好的,他生活的勇氣和自信心就會比較充足,他學習、探索的勁頭就會更大。相反,如果周圍總是消極的評價甚至打罵,他就會以為自己確實不行,他的無能感、自卑感就會比較強。這時候他通常不再愿意按照成人的意愿走,而是在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無意識地尋求自己能量的釋放。這種釋放大多以兩種方式表現,一是搞惡作劇,在同學中制造搗亂行為;一是把自己封閉在某個狹小空間做某種自己擅長做而且樂意做的事情。
批評處罰的辦法明顯劣于賞識獎勵的辦法。兒童由于處于成長期,他們犯錯是經常的,也是難免的,如果他們總是被批評處罰,他們的自信心就會受挫,他們探求世界的勇氣就會減小,他們的智力如想象力、反應力等就會減緩,他們事事處處都會感到拘謹、畏縮、害怕甚至恐懼。除了以上這種情況,兒童長期遭受批評處罰,還會產生逆反、反抗心理。這時候,所有的外部教育都已失效,只會激起他更大的朝相反方向努力的心理。而且,跟世界上所有的權力容易被濫用一樣,家長們對兒童批評處罰的權力常常會被頤指氣使,超出界限而變成對兒童基本權利的損害,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和人格,家長們則淪為法律的褻瀆者。
賞識也是開發人的潛能的需要。人類的許多能力還處于冰凍狀態。威廉·詹姆斯說:“若與完全人相比,我們只是半醒狀態。我們只利用了我們肉體和心智能源極小部分而已。往大處講,每一個人離他的極限還遠得很。他擁有各種能力,但往往習慣性地未能運用它。”賞識激勵仿佛一種催化劑,能使人的能力、能量爆發出來。英國著名詩人白朗寧夫人,從小體弱多病,全家都對她特殊照顧,醫生也懷疑她身患肺病。她整日悶悶不樂,生活毫無樂趣。直到40歲時,白朗寧遇到她。他對她一見傾心。見面一兩天后,就給她寫來熱情洋溢的信,肯定她的才華,鼓勵她大膽擁抱生活,并且否認她有任何疾病,消除了她的恐懼。從此白朗寧夫人的文學才華噴涌而出,創作的充滿激情的十四行詩成為詩歌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兒童的潛能開發比成人更重要。他們的潛能、潛力顯然比成人更多更大,他們成長過程既是向外部學習的過程,也同時是挖掘開發自己本身潛能的過程。賞識成為兒童開發潛能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賞識、放任、批評,對孩子的教育效果明顯不同。有一位教育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將若干名小學生分為三組,連續五天對他們進行算術測驗。第一組的學生自始至終總是得到老師對他們前次測驗成績的表揚。第二組一直得到批評,而第三組則被采取不聞不問的態度。結果實驗下來,第一組的學生成績大大提高,第二組學生有所改進,而第三組的學生幾乎毫無長進。
得到賞識常常能夠在人的記憶深處打上烙印,讓人在多年后都能回味如新。著名思想家、經濟學家約翰·密爾在他的自傳中回憶自己“總是受到父親的非凡鼓勵”。美國當代最成功最偉大的企業家之一——原通用電氣董事長兼CEO杰克·韋爾奇從小就得了口吃癥,但是他的母親是這樣告訴他的:孩子,這是因為你太聰明了,沒有任何一個人的舌頭可以跟得上你這樣聰明的腦袋瓜!韋爾奇在他的自傳中這樣寫道:“我充分相信母親對我說的話:我的大腦比我的嘴轉得快。”
一位叫李麗的成功女性,這樣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挨父母的打罵訓斥,我也不例外。但我早記不清我為什么挨罵,甚至打得很疼的一兩次。但父母老師的夸獎,我卻記得很清楚。比如,剛上學不久,媽媽有時向鄰居夸我一回來就寫作業。其實,當時我也不清楚先做和后做有什么區別,但聽到夸獎后,就每次放學都先做作業,即使想出去玩,也能按捺住,為的就是聽媽媽的夸獎。再如,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媽媽開家長會回來后說老師夸獎我潑辣。我不懂什么是潑辣,媽媽就解釋說:“老師表揚你上課大膽發言,能在班里承擔工作。”我真高興,老師夸我呢!從此,我發言更積極了,還和另一個同學承擔起我們班每周出一期黑板報的任務。班里的文體活動我都積極地參加,幾乎每年接力賽我都是第一棒。排演高中畢業典禮合唱,沒人敢承擔指揮的任務,大家推舉我,我就干干脆脆地去干。直到如今,我身上那股敢拼敢闖的勁兒,可能就源于老師當初的一個“潑辣”的詞兒。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得好:“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我總體上還是非常重視對女兒的賞識教育。曾經在和妻子談論孩子的教育問題時,對她提出四條建議,其中第一條就是“表揚要遠遠大于批評”。孩子有任何成績,絕大多數情況下,我都會給予熱情的鼓勵、表揚、肯定,有的還給予金錢或物質獎勵。家里召開的家庭會議,在對女兒進行評價時,每次都是先擺出她的優點,再談她的缺點和改進建議要求。在親戚朋友面前,雖然不總是夸獎她,但只要一涉及對她的評價,都會給人家展示她良好的方面。
我至今還記得在她5歲時帶她參加我單位組織的暑假學生登山比賽的情景。照那天的規定,幼兒園的小朋友不參加比賽。我跟工作人員說讓她試試。于是她也被編進了包括初中學生參加的比賽隊伍四個小組中的一個小組。比賽強調團隊精神,只取小組名次,而小組名次以本小組中最后一個到達目的地的名次為準。比賽開始了,學生們都爭先恐后。因為女兒小,我始終陪在旁邊跑。慢慢地,差距逐漸拉開了。女兒雖然平時在我逼迫下跟著我晨跑過,但那都是在平地上。這大部分都是斜坡的柏油山路讓她很不適應。跑了一段路后,她的腳步明顯放緩。這時候我開始鼓勵她,激勵她不斷堅持。女兒也好像領會了我的鼓勵,在許多小學生都停下腳步的時候她還在繼續跑。最后一段路,當然也最艱難。女兒臉色蒼白,表情痛苦類似想哭,我仍然繼續鼓勵。最后女兒所在小組獲得第二名。在她身后拉下了一批小學生朋友,其中還包括一名小學6年級的女生。激勵讓她創造了一個小小的奇跡(當然也得益于平時的體育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