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中醫基礎理論(5)

2.腎的在志、在液、在體和在竅

(1)在志為恐:驚恐屬腎。《素問·舉痛論》曰:“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即人受到驚嚇時,上焦的氣機閉塞不通,迫走于下焦,致下焦脹滿,甚至遺尿。

(2)在液為唾:唾即口津,唾液中較稠厚者稱為唾。唾為腎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養腎中精氣的作用。因此,多唾或久唾易耗損腎中精氣。

(3)在體為骨,主骨生髓通腦,其華在發:腎主骨生髓,促進人體生長發育。腎生骨髓,髓藏于骨腔,以充養骨骼。腎精不足,骨髓空虛,則見小兒囟門遲閉,骨軟無力;老人骨質脆弱,易于骨折等癥。

髓,有骨髓、脊髓、腦髓之分,但均為腎中精氣所化生。因此,腎中精氣的盛衰,不僅影響骨的生長和發育.,也會影響脊髓和腦髓的充盈和發育。腎又為作強之官,指動作輕勁有力,精巧靈敏。故腎精充沛,精盈髓足,就精神健旺,靈敏多智,筋骨強勁,動作有力。反之,腎虧精虛髓少,就腰背酸楚,骨軟無力,精神疲憊,頭昏健忘。

“齒為骨之余”,牙齒的生長與脫落,與腎中精氣的盛衰密切相關。腎中精氣充沛,則牙齒堅固不易脫落;腎中精氣不足,則牙齒易于松動,甚至早期脫落。

頭發之營養,來源于血,故有“發為血之余”之說。但頭發的生機,根源于腎氣,故頭發為腎之華。頭發的生長狀態,是腎氣盛衰的反映。青壯年腎氣充盛,其發光澤;老年人腎氣漸衰,其發花白而易于脫落。若見人未老而發枯,早脫,早白者,應與腎精不足和血虛有關。

(4)在竅為耳及前后二陰:耳為聽覺器官,與腎精的盈虧有密切關系。《靈樞·脈度》述:“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故腎精充足,髓海得養,則聽覺靈敏,分辨力強;反之,腎精不足,髓海空虛,則聽力減退,或見耳鳴、耳聾。

二陰,即前陰(外生殖器)和后陰(肛門)。前者是排尿、生殖的器官,后者是排泄糞便的通道。小便的異常,與腎的氣化功能失常有關;而腎陰不足,可致腸液枯涸而便秘;腎陽虛損,又會出現陽虛便秘或陽虛泄瀉;腎的封藏失司,則可見久瀉滑脫。

二、六腑

六腑,指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總其生理功能為受納并腐熟水谷,輸出化物,傳導糟粕,疏通水道,運利水津,盛精汁等,與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代謝,排泄有關。

(一)膽

膽附于肝,內藏精汁,其經脈絡肝,《難經·四十九難》云:“膽在肝之短葉間,盛精汁三合。”因膽中貯有精汁,故稱其為“中精之府”。膽中精汁為清凈之汁,與其它傳化之腑所盛之濁質不同,故又稱其為“中清之腑”。由于膽具有藏精的特點,所以既屬六腑,又屬奇恒之腑。若膽汁排泄不暢,影響消化,則見脅下脹痛,食欲減退,腹脹,便溏等癥;若膽汁上逆,則可見口苦,嘔吐黃綠苦水;膽汁外溢,則可見黃疸。

膽性剛直而豪壯果斷,《靈樞·靈蘭秘典論》稱:“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二)胃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腸,其經脈絡脾,胃上口為賁門,下口為幽門。賁門名上脘,幽門部又名下脘,上脘與下脘之間名為中脘,三部統稱胃脘。飲食從口而人,經過食道,容納于胃。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受納、腐熟水谷,故稱之為“太倉”、“水谷之海”。凡飲食不節、不潔,饑飽失常,或冷熱不當,都會影響胃的正常功能。胃氣以和降為順,即通利下降,若胃氣不降反逆上,就會出現噯氣酸腐,惡心,嘔吐,呃逆等癥。

(三)小腸

小腸上端接幽門與胃相通.下端與大腸相接,其經脈絡心。小腸與大腸相接處名為闌門。水谷經過胃的腐熟作用之后.通過幽門,下注于小腸。小腸受胃中水谷,進行細致的消化和分清泌濁。清者為津液,濁者為糟粕。清者經吸收后轉輸各臟腑組織器官,終則滲于膀胱;濁者通過闌門,下注于大腸。即小腸的泌別清濁的功能,是與尿量的多寡有關。若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異常,則大便稀薄,而小便短少。

(四)大腸

大腸位于腹脘之中,包括回腸和直腸,回腸上接闌門,下接直腸,直腸下端為肛門(魄門)。其經脈絡肺。由小腸下注的糟粕,經大腸吸收其中水分,使之變化為成形的糞便,由肛門排出體外。故大腸為傳送糟粕的通道。因大腸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糟粕傳至大腸,就能使之成形。若大腸虛寒,不能吸收水分,則有腸鳴腹痛,大便溏泄等癥;反之,大腸實熱,耗傷水液過度,則有大便秘結之證。

(五)膀胱

膀胱位于下腹部,其經脈絡腎。膀胱的功能主要是藏津液和貯存、排泄尿液。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述: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中的小便為氣化過程中的產物,與汗同為津液所化,故膀胱是參與人體水液代謝的重要器官之一,膀胱的功能正常,水液廢料才能不斷地排泄體外,體內的水液,也才能不斷地運行輸布。因此,小便與津液常互相影響。如果津液缺乏,則小便不利;反之,小便過多,也會喪失津液。

(六)三焦

三焦是上、中、下焦的合稱,分屬胸腹,是水谷出入的通道,總司人身的氣化活動,具有疏通水道的作用。在維持水液代謝平衡方面,它是一個重要的器官,故《素問·靈蘭秘典論》稱為“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維持三焦生理功能的主要在于元氣和胃氣。元氣處于命門,為先天真火,三焦與命門一氣相通,所以三焦主少陽相火。三焦導引命門元氣和胃氣分布于周身,一齊促進各臟腑組織的生理活動。

主持諸氣,疏通水道,是三焦的總的功能。但三焦分上、中、下,即相當中脘為中焦,中焦以上為上焦,以下為下焦,各有特點。

1.上焦主受納水谷,并敷布水谷之氣至全身以溫養肌膚、骨節、通調腠理。《靈樞·決氣篇》“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

2.中焦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使營養物質通過肺脈的傳輸以化生營氣。

3.下焦泌別清濁,排泄糟粕和尿液,其氣主下行。由此可見,上、中、下三焦包括了主受納水谷,消化飲食,化生氣血,輸送營養,排泄廢料等功用。三焦的功用,關系著整個人體的氣化功能,所以《中藏經》云:“三焦通,則內外上下左右皆通也。其于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宣上導下,莫大于此者也。”

三、形體與官竅

形體,即五體:皮、肉、筋、骨、脈;官竅,即耳、目、鼻、口、齒、舌、咽喉、前陰和肛門。形體和官竅通過經絡與內在臟腑相聯系,并同臟腑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的關系。

(一)形體

五臟與形體之間,有特定的相對應的聯系。

1.皮又稱皮膚,覆蓋人體表面,皮膚上有毛發、汗孔等。皮膚具有防止外邪入侵,調節人體津液代謝與體溫,并有一定的輔助呼吸的作用。皮膚與肺的關系最為密切,和十二經脈也有廣泛的聯系。

(1)皮膚的生理功能

①防御外邪:皮膚是人體表面最大的保護器官,是防御外邪的主要屏障,外來致病因素首先侵犯皮膚。若皮膚致密,則邪不能人,因而不能致病;若皮膚疏緩,衛氣不足,則邪氣可乘虛而入,引起疾病。

②調節津液代謝:汗為津液所化生,出汗是津液排泄的途徑之一,皮膚腠理疏緩,汗孔開,則汗出多;反之,則汗出少。因此,皮腠的疏密,調節著津液的排泄。若調節失當,汗出過多,則損傷津液,甚至引起津液不足。

③調節體溫:人體的溫煦,多賴衛氣的作用。衛陽大部分存在于津液中。若感受外邪,汗孔閉,汗不出,衛陽亦不得出,故郁而發熱,采用解表發汗藥,使汗孔開,汗得外泄,陽氣隨之外散,發熱乃退,故《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但汗出太多,會致陽氣隨津液而脫,出現陽虛,甚至大汗亡陽。

④輔助呼吸:呼吸主要是肺的功能,肺合皮毛,汗孔的開合也可起輔助呼吸的作用,故又稱其為氣門。

(2)皮膚與肺的關系

①肺輸布精氣,充養皮膚:肺將水谷精微布散到皮毛,使皮膚滋潤,毫毛光澤。若肺氣虛,則皮毛憔悴。

②肺宣發衛氣,外達皮膚:氣充于皮肉,主要有三種作用:溫養皮膚;協助皮膚抵御外邪;控制汗孔之開合。若肺虛衛氣不充,則病人膚冷畏寒,汗出較多,且抵抗力差,容易感受外邪而致病。若外邪犯肺,肺失宣發,則皮內之衛氣亦不得外達。使毛孔閉塞而無汗。所以宣發肺氣的藥,往往能起到發汗的作用。

③皮膚感邪,常內傳人肺:皮膚受寒,每易出現流涕,噴嚏,咳嗽等肺經的癥狀。

(3)皮膚與經絡的關系:按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將皮膚分為十二部分,每條經脈濡養一部分皮膚,稱為十二皮部。如果哪一條經絡發生病變,就會從其分布的皮部反映出來。

(4)腠理:腠理,即肌肉和皮膚的紋理。腠,指肌肉的紋理,又稱肌腠,即肌纖維間的空隙;理,指皮膚的紋理,即皮膚之間的縫隙。腠理與三焦相通,三焦中的元氣和津液向外流入腠理,以濡養肌膚,并保持著人體內外氣液不斷交流。腠理的疏密會影響汗孔的開合和汗液的排泄。腠理又是外邪入侵人體的門戶。

2.肉即肌肉,有保護內臟、抵御外邪和進行運動的功能。

(1)肌肉的結構與功能

肌肉居皮下,附著于骨骼關節。其生理功能有:

①保護內臟:肉分布在內臟和筋骨的外圍,起著保護作用。尤其在胸腹部,內藏人體主要之臟腑;而保護這些臟腑的主要屏障就是該部的肌肉。

②抵御外邪:肌肉與皮膚的紋理合稱腠理,是外邪入侵人體的門戶。衛氣充足,則腠理致密,故邪不得侵入,若腠理疏緩,則外感病邪易于趁虛而入。

③進行運動:中醫提到機體運動時,即強調筋骨,又不忽視肌肉的作用。肌肉壯實,運動能力就強;反之,若氣血不足,筋骨與肌肉失養,則運動無力,甚至肌肉痿軟,四肢不用。

(2)肌肉與脾的關系

①脾化生精氣以養肌肉:脾主身之肌肉。

②肉病日久可內傳及脾:肌肉的病變,長期不愈,再重復感邪,則可內傳人脾,導致脾的病變。

3.筋包括肌腱、韌帶和筋膜。筋有連接和約束骨節、主持運動、保護內臟等功能。在五臟當中,筋和肝的關系最為密切,并和十二經脈有廣泛的聯系。

(1)筋的結構和功能:

筋附著于骨而聚于關節。全身的筋按其所分屬的經脈分為手足三陰三陽,稱十二經筋,其主要生理功能有:

①連接和約束骨節:筋附著于骨骼上,把骨骼連接起來。在骨與骨的連接處,由筋加以包裹約束,形成關節,保證了肢體的運動。

②主持運動:人體的關節之所以能屈伸能俯仰,運動自如,主要依靠筋的收縮和弛張。

③保護內臟:筋和骨、肉、皮共同組成軀殼,內盛五臟六腑,具有保護內臟防其損傷的作用。

(2)筋與肝的關系

①肝之氣血可以養筋:《素問·經脈別論》說:“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即肝所獲得的精氣,都會布散到筋,發揮濡養作用。若肝之氣血不足,筋得不到充足的滋養,就會發生病變。

②肝病及筋引起諸筋病變:《素問·痿論》云:“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③筋病及肝:筋病日久,將內傳于肝,引起肝病。

(3)筋與經絡的關系:全身的筋,按十二經脈的分布,分為十二部分,每一部分接受一條經脈氣血的滋養,該經脈之氣“結、聚、散、絡”于該部的筋當中,使這一部位筋成為該經脈的“經筋”。

4.骨骨構成人體的支架,人體是由許多脆骨與硬骨加上筋肉連接,而構成全部骨骼支架的。脆骨,是一種較軟的骨質;硬骨,即骨質堅硬,支持力強的骨體。骨具有支撐人體、保護內臟和進行運動的功能。骨與腎的關系最為密切。

(1)骨的結構與功能:骨內有腔隙,內藏骨髓,故稱“骨者髓之府”。由二塊或二塊以上的骨連接起來,使其保持活動機能的機關叫關節。骨骼由關節互相連接組成骨骼系統。骨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①支撐人體:如人背面正中的項骨(頸椎)、背骨(胸椎)、腰骨(腰椎)和尻骨(骶椎與尾骨)由脊筋連接起來,形成支撐人體的脊梁。

②保護內臟:如頭部的天靈蓋(頂骨)、山角骨(顳骨)、凌云骨(額骨)和后山骨(枕骨)互相連接成殼,保護著腦。又如胸部的胸骨和肋骨相連,共同構成胸廓,保護著心臟與肺臟。

③進行運動:骨與骨的連接處,由筋約束,并加以包裹,形成關節。通過附著于骨骼上的筋與肌肉的收縮與弛張,使關節出現屈伸乃至旋轉等運動。

(2)骨與腎的關系:骨與腎的關系十分密切,“腎主骨”,腎與骨之間的關系主要有:

①腎主骨髓以養骨:骨髓為腎精所化生,骨骼的生長、發育、修復,均有賴于腎精的滋養。若腎精充足,則骨髓充盈,骨骼充實健壯,肢體活動輕勁有力;反之,腎精不足,骨髓空虛,則會引起骨骼發育不良,如小兒囟門遲閉,骨軟無力。老年人腎氣漸衰,骨失滋養,故骨質脆弱,易于骨折,骨折后也不易愈合。

②齒為骨之余:“齒為骨之余”,牙齒和骨骼的營養來源相同,均賴腎精滋養而生長,臨床上小兒牙齒生長遲緩或成人牙齒松動早脫,均與腎精不足有密切關系。根據。“腎主骨”的理論,常用補腎法治療某些骨骼及牙齒疾病,收到良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林市| 遂川县| 尼木县| 汕头市| 皋兰县| 雅江县| 沐川县| 都兰县| 凤冈县| 文安县| 汽车| 宜川县| 九龙县| 双牌县| 福清市| 阳泉市| 刚察县| 吉隆县| 余姚市| 玛多县| 武城县| 利辛县| 石楼县| 肥乡县| 常熟市| 体育| 株洲市| 虹口区| 洛川县| 涿州市| 阳东县| 阿拉善右旗| 同心县| 齐齐哈尔市| 宁陵县| 湾仔区| 临清市| 恩施市| 宜川县| 庄河市| 兴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