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中醫(yī)基礎理論(6)

(二)官竅

官,指機體上有特定功能的器官,如耳、鼻、目、口、咽喉等;竅,即孔竅、苗竅之意,是內臟與外界相通的窗口。《靈樞·脈度》說:“五臟常內閱于上七竅也,故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官竅又是機體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的門戶,例如,機體所需的空氣、水、食物,通過口鼻攝入體內;機體生理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廢物(大小便及其他濁物),通過前后二陰排出體外。

病因

病因,即引起疾病的原因。有外感病因和內傷病因兩個方面。

一、六淫

六淫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自然界存在有上述六氣,只有當六氣太過,或非其時而有其氣,使機體不能適應時才會導致疾病發(fā)生。六淫致病,有外感性、季節(jié)性、地區(qū)性、侵犯人體有相兼性、轉化性。

(一)風邪

風為春季的主氣,但四季皆有,故風邪引起疾病雖以春季為多,但不限于春季,其他季節(jié)也可發(fā)生。風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1.風性輕揚開泄。易襲陽位風邪具有輕揚、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風邪襲人常易侵犯人體上部、肌表、腰背等陽位。如外感之鼻塞、咽癢、咳嗽、頭項強痛等。2.風性善行而數(shù)變善行,指風邪具有善動不居,易行而無定處的特點。風邪致病,病位游移,行無定處。

如痹證中之“行痹”,是關節(jié)游走性疼痛;數(shù)變,指風邪致病具有發(fā)病急,傳變快的特點。如蕁麻疹的皮疹,皮膚瘙癢發(fā)無定處,此起彼伏。

3.風性主動風邪具有使物體搖動的特性,故其致病具有類似搖動的癥狀。大凡臨床上見到的眩暈、抽搐等均可歸屬于風性主動的范圍。

4.風為百病之長指風邪致病極為廣泛,為主要致病因素。臨床常見依附于風的病癥有外感風寒、風熱、風濕等,所以,風邪常為外邪致病的先導。

(二)寒邪

寒,冷也。寒為冬季的主氣,故在氣溫較低的冬季,人體不注意防寒保暖,就易感受寒邪。此外,淋雨涉水,汗出當風以及貪涼露宿,或過食寒涼之物,均為感受寒邪的途徑。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有: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陰寒之氣偏盛,則人體陽氣不僅不能祛除寒邪,反而會被陰寒之邪所傷,見惡寒倦臥,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脈微細等。

2.寒性凝滯凝滯,凝結、阻滯不通之義。氣血運行,有賴陽氣的溫煦、推動。故寒邪侵犯人體往往會使經脈氣血凝結,阻滯,從而出現(xiàn)各種疼痛的癥狀。如痹證中的“痛痹”,又稱寒痹。

3.寒性收引收引,收縮牽引之義。寒性具有收縮,牽引樣的特點,故寒邪侵襲人體可表現(xiàn)為氣機收斂,腠理閉塞,經絡筋脈收縮而攣急的致病特點。

寒邪傷陽,凝滯,收引在發(fā)病過程中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

(三)濕邪

自然界中具有水濕之重濁,粘滯,趨下特性的外邪稱為濕邪。濕為長夏的主氣,長夏乃夏秋之交,此時陽熱下降,水氣上騰,氤氳熏蒸,濕氣充斥,為一年之中濕氣最盛的季節(jié),故長夏多濕病。此外,居處潮濕,以水為事,淋雨涉水等均可成為濕邪致病的途徑。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有:

1.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邪犯人,留滯臟腑經絡,濕為有形之邪,最易阻滯氣機。如濕阻胸膈,氣機不暢則胸悶;濕困脾胃,升降不利,氣機阻滯則脘腹脹滿,大便不爽;濕停下焦,氣機阻滯,氣化不利則小便短澀。濕邪常常困脾,使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濕停聚,發(fā)為泄瀉,小便短少,水腫等。

2.濕性重濁濕邪致病的臨床表現(xiàn)具有沉重,重著的特點。如濕邪偏盛的“著痹”,見關節(jié)疼痛重著。濁,有混濁,穢濁之義。指濕邪為患,排泄物和分泌物等具有穢濁不清的特點,如目眵多,小便混濁不清,大便溏泄,下痢膿血等。

3.濕邪粘滯粘即粘膩;滯,即停滯。濕邪致病具有粘膩停滯的特點:一則指癥狀的粘滯性,多見粘滯不爽的癥狀;二是指病程的纏綿性。

4.濕邪趨下,易襲陰位濕邪致病易于傷及人體下部,如下肢浮腫,淋濁,婦女帶下及下肢潰瘍等。

(四)燥邪

燥,為秋季的主氣,秋季氣候干燥,空氣中水分缺乏,自然界呈現(xiàn)一派肅殺景象。大凡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斂清肅特性的外邪稱為燥邪。初秋有夏熱之余氣,病多溫燥;深秋近寒冬,病多涼燥。燥有外燥、內燥之分。外燥有溫燥、涼燥之別;內燥多由熱盛傷津或過用溫燥攻伐之品,或因失血過多,或由久病、重病、精血內奪所致。燥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有:

1.燥性干澀,易傷津液燥邪為秋令斂肅之氣所化,故其性干澀枯涸,燥邪犯人,最易傷人津液,出現(xiàn)各種干燥、澀滯不利的癥狀,如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膚干燥,毛發(fā)干枯,小便短少,大便干結等。燥邪傷津之甚,可損及陰液。

2.燥易傷肺肺為嬌臟,喜潤惡燥,既不耐于濕,更不耐于燥,濕則停飲,燥則傷津。而燥邪侵犯人體,最易由口鼻入而傷肺,出現(xiàn)干咳少痰,或痰粘難咳,或痰中帶血。也可因表里關系而自肺影響到大腸,出現(xiàn)大便干燥不暢等癥。

(五)熱(火)邪

溫、熱、火均為陽偏盛所生,只是程度不同,溫之甚者為熱,熱之甚者則為火。

熱(火)邪旺于夏季,熱邪多為外感,如風熱、暑熱、濕熱等,而或又可內生,如心火上炎、肝火亢盛等癥。熱邪所致的外熱病與陰虛陽亢所致的內熱虛證雖然原意不一,但相互影響。熱(火)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熱(火)為陽邪,其性炎上火熱之邪侵犯人體其癥狀多表現(xiàn)為頭痛,耳鳴,咽喉腫痛等;陽明熱盛可見齒衄,唇口糜爛等。

2.熱為陽邪,易傷津耗氣熱邪傷人,臨床表現(xiàn)為高熱、惡熱、面赤、脈洪數(shù)等一派熱象。熱邪在內,一者迫津外泄,一者消灼煎熬陰津,使人體陰津耗傷。故臨證除熱象外,常伴有口渴,咽干,尿短,便秘等津傷液耗的癥狀。津液外泄同時,往往氣隨津泄,而見體倦乏力少氣等氣虛癥狀。

3.熱邪易生風動血火熱之邪易于引起肝風內動和血液妄行的病癥。又稱“熱極生風”。臨床表現(xiàn)為高熱,神昏譫語,四肢抽搐,兩目上視,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火熱之邪還可使血脈擴張,血行加速,甚或灼傷脈絡,迫血妄行,引起各種出血的病癥,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膚發(fā)斑,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

4.熱邪易擾心神心,五行屬火,火,與心相應,故火熱之邪容易影響心神,輕者心神不寧.見心煩失眠;重者可擾亂心神,出現(xiàn)狂躁不安,神昏譫語等癥。

5.熱邪易致腫瘡火熱之邪侵犯人體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蝕血肉而發(fā)為瘡瘍癰腫。故《靈樞·癰疽》日“大熱不止,熱盛則肉腐.肉腐則為膿……故命日癰”,“諸痛癢瘡,皆屬于心”。

(六)暑邪

暑為夏季的火熱之邪。大凡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的火熱外邪,稱為暑邪。暑邪致病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素問·熱論》曰:“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病只有外感,沒有內生。暑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有:

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邪于夏季而發(fā),故炎熱火邪較其他季節(jié)更盛,故其癥狀常表現(xiàn)為高熱,面赤,汗出,心煩,脈洪大等一派熱象。

2.暑性升散,傷津耗氣暑為陽邪,主升主散,侵入可致腠理開泄而多汗,汗出過多則耗氣傷津,除口渴喜飲,尿赤短少外,還可見氣短乏力,甚則突然昏倒,不醒人事。

3.暑多挾濕暑季不僅炎熱,而且多雨潮濕,熱蒸濕動,暑熱濕氣彌漫空間,故暑邪常挾濕侵犯人體,因而除有發(fā)熱、煩渴等暑熱癥狀外,還兼見四肢困倦,胸悶嘔吐,大便溏而不爽等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阳县| 广昌县| 若羌县| 江源县| 淳安县| 石城县| 巴林右旗| 城市| 成都市| 林西县| 郸城县| 沙河市| 万盛区| 日照市| 奎屯市| 渭源县| 福鼎市| 清水县| 黎川县| 个旧市| 多伦县| 定远县| 崇州市| 汉寿县| 筠连县| 惠水县| 紫阳县| 米林县| 吴桥县| 平泉县| 商河县| 张家界市| 武隆县| 大姚县| 根河市| 和静县| 屯昌县| 顺昌县| 波密县| 武汉市| 汝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