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唐詩篇(5)
- 唐詩宋詞元曲300首鑒賞(中華古文化經典叢書)
- 盛慶斌編著
- 4786字
- 2016-02-23 14:31:40
【鑒賞】
此詩是作者隱居鹿門山時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寫的。
前兩句文字自然簡樸,為互敞心扉鋪設了一個合適的氣氛。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無渲染,招之即來,簡單而隨便。這正是至交之間不用客套的形式。而以“雞黍”相邀,既顯出田家特有風味,又見待客之簡樸。正是這種不講虛禮和排場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能夠為對方打開。“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清淡幽靜的山村,充滿了濃烈的田園生活氣息。詩人顧盼之間,竟是這樣一種清新愉悅的感受,近處是綠樹環抱,顯得自成一統,別有天地;遠處郭外青山依依相伴,使得村莊不顯得孤獨,并展示了一片開闊的遠景。“故人莊”出現在這樣幽靜的自然環境中,所以賓主臨窗舉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更顯得暢快,令人心曠神怡,賓主之間忘情在農事上。詩人被農莊生活深深吸引,于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賞菊。
這首詩把恬靜秀美的農村風光和淳樸誠摯的情誼融成一片,語言平淡,出語灑落,渾然省凈。絲毫無雕琢痕跡,于“淡抹”中顯示其魅力無限。
春曉[1]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2]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3]
【注釋】
[1]春曉:春天的早晨。[2]不覺曉:不知不覺已天亮了。啼鳥:啼叫的鳥。[4]夜來二句:回憶夜來的風雨,為花木擔憂。
【鑒賞】
春天,自然界一派生機勃勃。春天的早晨,更是生意盎然。鳥雀到處鳴唱,經過夜來的風雨,地上到處是落花。從落花可以使人聯想到花叢草木。詩人掌握了這一特點,只用淡淡幾筆,就為讀者勾勒出了一幅春曉圖。
此詩意在惜春。詩人選取了一個側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詩人都沒有寫,而從聽覺的角度著筆寫春之聲,用以渲染戶外春意鬧的美好景象,“處處”二字,啁啾起落,遠近應和,使人有置身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之感。只淡淡幾筆就寫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后兩句由喜春翻為傷春、惜春,而這傷和惜卻是因為對春的愛,瀟瀟春雨也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這份閑淡中多少流露出個人的不幸際遇。詩里時間的跳躍、陰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變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給人帶來無窮趣味。
這首詩語言淺近,自然天成。詩中景真情真,就像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澄澈,如天籟之聲,讀之使人如飲醇醪,不覺自醉。
宿建德江[1]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3]
【注釋】
[1]建德江:浙江上游的一段,因在建德縣境內,故稱“建德江”。[2]煙渚:暮煙中的洲渚。[3]“野曠”句:原野空曠,天邊地平線比樹還低。月:指江中月影。
【鑒賞】
這是一首寫羈旅之思的詩。詩人夜泊江邊,即景生情而作。
首句點題,“移舟泊煙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煙霧朦朧的小洲邊,為下文的寫景抒情作了準備。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是詩的中心句,日落黃昏,江面上水煙蒙蒙。因為“日暮”會撩起“客愁新”,在這眾鳥歸林、牛羊下山的黃昏時刻,那羈旅之愁驀然而生。接下來作者并未循此繼續抒愁,而是將筆觸轉到景物描寫中去。寫出日暮時刻,蒼蒼茫茫,曠野無垠,放眼望去,遠處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低”和“曠”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詩人懷著“愁心”在這廣袤而寧靜的宇宙中,經過一番上下求索,終于發現還有一輪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親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尋到了慰藉,詩也就戛然而止了。
孟浩然的這首小詩自然之中顯示出風韻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藝術魅力。
李頎(690-約753),唐代詩人。祖籍趙郡(今河北省趙縣),長期居住潁陽(今河南省登封)。開元二十三年(735)登進士第。一度任新鄉縣尉,不久去官,退歸家園,來往于長安、洛陽之間。他的交游很廣泛,與盛唐時一些著名詩人王維、高適、王昌齡、綦毋潛等都有詩詞唱和。李頎以七古見長,今存邊塞詩多為歌行體。其詩筆力奔放、境界高遠、格調悲壯,是邊塞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古從軍行
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1]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2]野云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3]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注釋】
[1]烽火:古代邊關戰事的一種警報。[2]公主琵琶:漢武帝時以江都王劉建女細君嫁烏孫國王昆莫,恐其途中煩悶,故彈琵琶以娛之。[3]聞道兩句:漢武帝曾命李廣利攻大宛,欲至貳師城取良馬,戰不利,廣利上書請罷兵回國,武帝大怒,發使至玉門關,曰:“軍有敢入,斬之!”兩句意謂邊戰還在進行,只得隨著將軍提著性命苦撐。
【鑒賞】
這首詩是唐代邊塞詩中的名篇。邊塞詩有很多種主題,如思鄉、勇猛、苦寒等,此詩的主題是反戰。詩是以前線一個戰士的口吻與視角寫的,抒發的是戰士在前線苦寒環境中的苦寒心態,目的是揭示戰爭的殘酷,表達了作者的反戰情緒。
第一聯是說戰士一天的艱苦生活,點明了時間與地點,白天與黃昏兩個詞向讀者暗示整個一天,甚至可能是每一天,戰士的生活就是騎著戰馬在邊塞上巡邊,單調而艱辛。第二聯和第三聯,營造的是邊塞惡劣的環境。其中第二聯是從以行人與公主作為主體來襯托邊關的風沙之厲和心情之悲。第三聯則是通過自然風景的描繪,展示了邊塞的空曠和荒蕪,這樣寫的目的是為反戰主題服務的:如此荒涼的地方朝廷有什么必要讓戰士們來到這里戰死沙場呢?第四聯以北地固有之物(胡雁)與人(胡兒)對邊地生活環境的失望來進一步感染讀者,空寂無人的邊地又有什么可以讓人拼命相爭的呢?最后兩聯是引用典故來揭示主題。第五聯是批評漢代朝廷為了邊戰不顧將士們的性命,尾聯通過一個人們熟悉的事實來批評,邊戰給中原帶來的戰利品只不過是一種植物,而它的代價卻是成千上萬將士們的性命!
在藝術上,本詩有三點值得注意之處。首先,詩的結構運用了賦體的形式,即層層鋪敘,步步遞進。先交待時間、背景、人物,再講別人(行人與公主)的感受,然后才正面寫到邊地的環境。最妙的地方有二:一是反襯法。胡雁和胡兒本是生活在邊塞,按理說他們已經適應了那種惡劣的生活環境,但是他們也為之哀鳴和落淚,可以襯托出邊塞地域上的苦寒;二是對比法。尾聯以葡萄這種無足輕重的植物來和人的生命進行不對稱的對比,就能激起讀者對戰爭的厭惡和反對。其次,要理解此詩,還必須將它放在歷代邊塞詩的發展中去把握。漢代邊塞詩有許多是歌頌戰爭中將士的勇猛和中原軍威的。時至盛唐,詩人對戰爭的態度之轉變正是反映在這首詩里。這首詩與杜甫的《兵車行》主題比較接近,但杜甫的詩因為著墨更濃,所以藝術感染力也更強。不過李頎的詩卻具有開拓性的意義(李頎的生活年代略早于杜甫)。再次,唐人寫詩都有所謂“漢代情結”,表面上寫的是漢代,其實要說的話都是針對唐朝的。一方面是將自己的時代比擬漢代的強盛,另一方面這也是藝術上借代手法的使用。刺古是為了諷今,不直接批評唐代,這也符合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原則,同時也可能是避諱。
聽安萬善吹觱篥歌
李頎
南山截竹為觱篥,此樂本自龜茲出。[1]流傳漢地曲轉奇,涼州胡人為我吹。傍鄰聞者多嘆息,遠客思鄉皆淚垂。世人解聽不解賞,長飆風中自來往。[2]枯桑老柏寒颼颼,九雛鳴鳳亂啾啾。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秋。忽然更作漁陽摻,黃云蕭條白日暗。[3]變調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曲。
【注釋】
[1]龜茲:今新疆庫車縣。[2]長飚:喻樂聲的急驟。
[3]漁陽摻:曲調名。
【鑒賞】
李頎有三首關于音樂的詩歌,分別是《琴歌》、《董大彈胡笳兼寄語弄房給事》和這首《聽安萬善吹觱篥歌》。其中,《琴歌》從動靜處著筆,主要交代音樂的背景,也有明志之意。《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正寫胡笳,同時也贊頌懂得欣賞音樂的人的高尚品格。這首詩寫觱篥,以賞音為全詩經脈,純寫音樂,正面著墨,含蘊深長。最難能可貴的是,詩人把三首極易混淆的音樂欣賞詩寫得各具情態,讓人贊嘆。
此詩主要表達的是樂者高超的演奏技藝,同時表明自己對他所奏之曲的準確理解。前兩聯說明此曲雖出自北方少數民族,但在漢地流播以來,“曲轉奇”,是說演奏技藝更加復雜與繁難。第三聯展示了聽者“嘆息”、“淚垂”的情感效果。但是第四聯筆調一轉,“世人解聽不解賞”,是說聽者雖然覺得動聽悠揚,難免感傷動情,可是他們從來都不能真正理解樂師演奏的妙處之所在。于是樂師只好像風一樣穿梭于塵世之間,尋覓解人。第五至八聯寫詩人對樂師之曲的準確把握,他才是樂師的一個知音,簡直是惟一的知音!其曲先抑后揚,先奏狂蕩悲壯之音,后有一重要的變調,變調后忽見春光明媚,繁花似錦!一首樂曲能奏出多重境界,是樂師的高妙之處。末聯是說自己與眾不同的高超鑒賞水平,致使自己對樂師之曲的愛好和滿足之感。
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傍鄰和遠人成為自己高超鑒賞水平的對照,他們雖然也能為之動情,卻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更加襯托出自己理解能力之強,同時也間接說明了世上知音難求的道理。
古意[1]
李頎
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2]殺人莫敢前,須如猬毛磔。[3]黃云隴底白云飛,未得報恩不能歸。[4]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解歌舞。[5]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注釋】
[1]古意:猶“擬古”。[2]輕七尺:猶言輕生甘死。
[3]磔:張開。[4]不能歸:一作“不得歸”。[5]解:擅長。
【鑒賞】
此詩也是一首邊塞題材的詩,主題明顯有兩個層次:一是歌頌少年的英勇,二是抒寫少年的鄉愁。前三聯,寫少年戰士英勇果敢的品質。“長征”一詞暗示著遠離家鄉。“少小”寓示戰事頻繁,軍士不足,所以征未成年男子入伍。“幽燕”在唐代即指條件艱苦的邊塞。第一聯所提供的事件和環境本是鋪寫傷感之情的序幕,但是此詩并沒有直接那樣寫。第二聯是一轉折,在苦寒之境中,這些少年卻有著令人敬畏的豪氣和勇猛的品質。在戰馬邊一擲千金,竟然能勝出,對金錢和生命全不看重。第三聯是說他們在戰場上的勇猛無敵,這兩句的意思是,少年殺起敵人來的英武之氣,使敵人不敢靠前,他就像刺猬一樣全身長滿了可怕的刺,鋒利無比。將戰士的不可見的勇敢比喻成可見的鋒芒,這是一個妙喻。第四聯是全詩的轉折,也是第一層主題向第二層主題的轉折,它有兩層意思:一是點明少年在邊關騎馬飛馳,征戰關外,其動力其實是對朝廷恩蔭的報答,而不是被動的;其二是少年有思鄉之情。最后兩聯描寫的是第二層主題。第五聯寫邊塞之地擅長歌舞的歌女之笛聲恰恰成了少年思鄉的契機。歌女與歌聲本是為了取樂,但結果使戰士鄉情大發,悲不能禁。
詩題所謂“古意”,是指擬古樂府主題而寫的,它與樂府古題《少年行》、《從軍行》、《游俠篇》、《輕薄篇》在主題上都有相關聯的地方。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少年形象”,它是古樂府詩中一類著名的角色,他們少年勇猛、輕生重義、一諾千金、殺人報仇、賭博宿妓、輕薄放蕩,是詩人們崇拜和歌頌的對象,是古典時期人們浪漫理想的寄托。所以這個文學史背景是更好地理解此詩的前提。但是,傳統的樂府詩所寫到的少年除了他們的瀟灑和英勇之外,他們并沒有什么憂愁,因為絕大多數少年游俠都活動在京城都會和州郡縣鄉之間,詩歌從不寫他們悲觀的一面。因而,可見此詩的好處在于,它將少年置身于艱苦的邊塞環境中,一方面可以考驗他們輕生重義的“少年品質”,另一方面又別出心裁,將筆觸引向他們的內心世界,將他們的鄉愁表達出來,這樣既可以讓讀者感受到少年內心的復雜情感,也可以證明邊塞的苦寒之深!
送魏萬之京[1]
李頎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關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2]莫是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3]
【注釋】
[1]之:往;到……去。[2]關城:函谷關。御苑:君王居住的宮室,這里指京城。砧:搗衣石。[3]蹉跎:
《說文》新附:“蹉跎,失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