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唐詩篇(4)

夏日南亭懷辛大[1]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2]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3]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4]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5]

【注釋】

[1]辛大:即辛諤、行大,作者同鄉,隱居西山,后被征辟入幕。[2]山光:落山的日光。[3]散發:古代男子平日束發于頂;散發則表示閑適、瀟灑。“開軒”句:開窗躺著,清閑而敞亮。[4]清響:清脆的聲響。[5]故人:指辛大。

這首詩寫一種閑適自得的情趣,兼帶點無知音的感慨,并無很厚重的思想內容,然而寫出各種感覺細膩入微,看似清描淡寫,往往能引人漸入佳境,詩趣盎然。《夏日南亭懷辛大》為詩人的代表性名篇。

詩人開篇即寫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閑適:“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遇景入詠,細味卻不止是簡單寫景,同時寫出詩人的主觀感受。“忽”、“漸”二字運用之妙,在于它們不但傳達出夕陽西下與明月東升給人的實際感覺(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愛而“漸”起,只表現出一種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也非虛設。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詩人沐浴之后,洞開亭戶,“散發”不束,靠窗而臥,不但寫出一種閑情,同時也寫出一種適意,一種來自身心兩方面的快感。此處暗合了陶淵明的“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的名句。進而,“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詩人從嗅覺、聽覺兩方面繼續寫這種快感。荷花的香氣清淡細微,“風”送時聞;竹露滴在池面發出清脆之聲,所以是“清響”。滴水可聞,細香可嗅,此處表達的境界真可謂“一寸嘆為清絕”(沈德潛《唐詩別裁》)。

“竹露滴清響”是那樣的悅耳清心,詩人自然而然想到了音樂,于是“欲取鳴琴彈”,傳說古人彈琴先得沐浴焚香,摒去雜念,而此時的詩人正適合操琴,但“欲取”而未取,因為“鳴琴”之想牽惹起一層淡淡的悵惘,像平靜的水面起了一陣微瀾。相傳楚人鐘子期通曉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湯湯乎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絕弦,不復演奏。這就是“知音”的出典。詩人由清幽絕俗的境界而想到彈琴,由彈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無知音賞”的缺憾,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納涼過渡到懷念友人上來。詩人多么希望朋友在身邊,共度良宵,友人期不來,自然生出惆悵。“懷故人”的情緒一直帶到睡下以后,進入夢鄉,夢中與朋友相見了。詩以夢境結束,極有余味。

夜歸鹿門歌[1]

孟浩然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2]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3]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獨來去。[4]

【注釋】

[1]鹿門:即鹿門山,孟浩然家在襄陽城南郊外,峴山附近,漢江西岸,鹿門山則在漢江東岸,與峴山隔江相望。[2]漁梁:地名。[3]龐公: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征辟,攜家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成了隱居圣地。[4]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指詩人自己。

【鑒賞】

此詩是歌詠歸隱情懷的詩。看似像一則隨筆素描的山水小記,但主題是抒寫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和道路歸宿。詩人所寫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路,實質上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孟浩然早年一直隱居在峴山南園的家里,四十歲赴長安求仕不遇,數年后返鄉,決心追隨龐德公的行跡,特在鹿門山辟一住處。偶爾也去住住,其實是個標榜歸隱,所以題曰“夜歸鹿門”,雖有紀實之意,但主旨是標明這首詩是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寫傍晚江行見聞。聽著山寺傳來黃昏報時的鐘聲,望見渡口人們搶渡回家的喧鬧。山寺的僻靜與世俗的喧鬧兩相對照,喚起聯想,詩人在船上閑望沉思的神情,瀟灑超脫的襟懷,隱然可見。接著“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兩句寫人們歸家,自己離家去鹿門,兩種歸途,表明自己隱逸的志趣。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寫夜晚登鹿門山的情景。月光下的山樹朦朦朧朧,使人陶醉,在不知不覺中就到了歸宿地,當年龐德公就隱居在這里。最后兩句“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獨來去”細寫“龐德公隱居處”的境況,此兩句為全詩的詩眼,點破隱逸的真諦,與塵世隔絕,惟山林是伴,此時詩人領悟了“遁世無悶”的妙趣。

這首詩以平淡自然的筆調,寫出隱逸的內心感受:“氣象清遠,心孤寂”,手法嫻熟。

臨洞庭上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2]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3]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4]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5]

【注釋】

[1]張丞相:張九齡,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張九齡為相,孟浩然曾兩游長安,用這首詩贈張九齡,希望得到引薦,表達了詩人從政的熱情。[2]虛、太清:指天空。此二句意為八月秋水大漲,顯得平滿,涵容著天宇,水天相連,和天空混而為一。[3]氣蒸云夢澤:

意謂近處都在水氣籠罩之中。“云夢澤”是現在的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帶低洼地的總稱。[4]端居:隱居。[5]垂釣者、羨魚情:《淮南子·說林訓》:“臨河而羨魚,不若歸家織網。”這里暗示無人援引,徒有從政的愿望而已。

【鑒賞】

此詩托興觀湖,表現了詩人積極入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是孟浩然詩中較為開闊的一首。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兩游長安,寫了這首詩贈予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九齡的賞識和引薦。

這首詩前半部是泛寫洞庭湖的景色。開篇寫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遙遙相連。洞庭湖極寬廣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是詠洞庭湖的名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仿佛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郁郁蔥蔥。“波撼”兩字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蕩,也極為有力。

這首詩后半部是即景生情,所謂“欲濟無舟楫”,是用來比喻希望丞相的引薦。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引薦,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只一樣。“端居恥圣明”,是說這一個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也不甘心閑居,要入世做番事業。這里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跡。接下來,詩人巧妙地翻用了《淮南子·說林訓》中的古語,吟出“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亦實亦虛,深寓新意,不露痕跡地表達了希望追隨張丞相左右效力的愿望。本詩既表達了想出仕的心情,又寫得不卑不亢,是一首不落俗套的干謁詩。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1]

孟浩然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2]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3]【注釋】

[1]桐廬江:即桐江,今在浙江省桐廬縣。廣陵:今江蘇省揚州。舊游:即故交。[2]建德:縣名,今浙江,居桐江上游。維揚:即揚州。[3]海西頭:揚州近海,故稱海西頭。

【鑒賞】

這首詩是詩人離開長安后,漫游吳越旅途中夜宿桐廬江,為懷念舊友而作。

詩的前四句寫景,“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有聲有色,一氣呵成地描繪了一幅月夜行舟的凄清畫面:山暝猿啼,江流滔滔,樹葉蕭蕭,孤舟月照,極寫景色的寥落凄寂,這也是詩人心境的反映。

后四句“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借景生情:月夜宿孤舟,獨客他鄉,心中愁悶,自然對友人深切懷念,因而熱淚縱橫,想把自己深切的思念之情遙寄給“海西頭”的揚州舊友。

此詩在意境上顯得清寂或清峭,情緒上則帶著比較重的孤獨感。全詩語言精妙,寫景如畫,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早寒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1]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2]

【注釋】

[1]襄水:也叫襄河,入漢水,在湖北襄陽西北。[2]迷津:津為渡口,迷津即找不到渡口,比喻找不到出路,迷失方向。

【鑒賞】

這首詩是孟浩然漫游長江下游途中所作,是一首思歸的詩。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兩句本鮑照“木落江渡寒,雁還風吹秋”脫變而來,但孟作也如行云流水,更準確地寫出了深秋的景象。詩人捕捉了當時帶有典型性的事物,點明季節。木葉漸脫,北雁南飛,這是最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單說秋,還不能表達出“寒”,詩人又以“北風”呼嘯來渲染,自然使人覺得寒冷,這就點出了題目中的“早寒”,為以下的思鄉之情立下了基調。

第一句應用“起興”的手法,很自然地進入到第二句“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透露出思鄉的情懷,帶有含蓄的意味,未點明。第三句“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不僅點明了鄉思,而且把這種感情一泄無余,寫盡天下游子共有的情懷。詩人在異鄉遙望故鄉,深深地眷念襄陽、襄水,但故鄉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垂下思鄉之淚,遙看天際孤帆。這種飄零之感只有羈旅中人才能深切地體會到。“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詩人身在異鄉,迷于津梁,無從覓路,眼前只見傍晚寬平如海的江面無邊無際的波濤。此詩的末兩句既實寫當時情形,又隱喻詩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憤。

此詩以情對景,扣合自然,表達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結,把思歸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緒都寄寓在迷茫的黃昏江景之中。

留別王維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1]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2]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3]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4]

【注釋】

[1]寂寂:求仕沒有音信,心中苦悶。[2]尋芳草:喻追求理想境界。違:分離。[3]當路:當要權者。假:寬容。[4]還:回鄉。扉:門。

【鑒賞】

這首詩是孟浩然將離長安、贈別王維的詩,詩中抒發的還是求仕碰壁后苦悶怨憤的感情。詩人曾于太學賦詩,“一座嗟服,無敢抗。張九齡、王維稱道之”,但這次入長安竟然無功而返,詩人心中是很惆悵的。“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是一時牢騷語,他與王維還是甚為相知。前兩句“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直寫自己失意,無限愁恨和怨恨之情力透紙背。既然長安是這樣的難堪,所以三四句說“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即那就不如回去了,只好和友人惆悵地告別。五六句“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進一步說明仕進不達的原因就在于無人援引;“知音世所稀”,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珍視與王維的知音之情。既然求仕無望,詩人再留京城就毫無意義,因而決心回歸故園隱居山林,寂寞地度過余生了。

此詩既沒有優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辭藻,語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語。對偶也不求工整,極其自然,毫無斧鑿痕跡。然而卻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現得非常深刻。言淺意深,頗有作味,耐人咀嚼。

與諸子登峴山[1]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2]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3]

【注釋】

[1]峴山:山名,在湖北襄陽縣南九里,一名峴首。

[2]魚梁:江中的魚梁洲。夢澤:泛指湖泊。[3]羊公碑:西晉名將羊祜曾駐峴山,其死后,百姓建碑紀念他。《晉書·羊祜傳》:祜樂山水,常造峴山。嘗嘆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登望如我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祜卒后,襄陽百姓于峴山立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預因名為“墮淚碑”。羊公:指羊祜,晉南城人。晉武帝時,鎮襄陽,輕裘緩帶,身不披甲,與吳陸遜對抗。

【鑒賞】

此詩是一首吊古的詩,意在吊古感今。詩人憑吊峴山的羊公碑,由羊祜聯想到自己的身世。

詩人開篇則一反感嘆或議論多在篇末的常規,格調獨特,開口即發議論,所謂憑空落筆,似與題目無關,但一氣貫注,自有神合之處。“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興衰、人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寒來暑往,時光流逝,人事不斷地交替變化,古來如此。

第二聯緊承第一聯。“江山留勝跡”是承“古”字,“我輩復登臨”是承“今”字。作者的傷感情緒,便是來自今日的登臨。第三聯“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寫出詩人登高所見。“淺”指水,由于“水落”,魚梁洲更多地呈現出水面。“深”指夢澤,遼闊的云夢澤,一望無際,令人感到深遠。詩人此刻眺望遠方,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蕭條景象,詩人借景抒情,烘托自己無限的傷感。第四聯“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聯想到四百多年前的羊祜,為國為民作出貢獻,名垂青史,而自己至今為“布衣”,無所作為,死后將湮沒無聞,這與“尚在”的“羊公碑”相比,不免“淚沾襟”,令人傷感。

此詩語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摯動人,以平淡深遠見長。句末用典,貼切自然,情趣盎然。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1]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2]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3]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4]

【注釋】

[1]具:備辦。雞黍:黍是黃米,古人認為是一種最好的糧食。雞黍指農家待客的豐盛飯菜。[2]合:圍攏。

[3]軒:窗戶。場:打谷場。圃:菜園。話桑麻:閑談農作之事。[4]重陽日:即重陽節,古代風俗,重陽節賞。就:靠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文区| 喀什市| 桦南县| 湖北省| 黄平县| 柞水县| 北川| 深水埗区| 江川县| 昂仁县| 南华县| 安塞县| 昌吉市| 轮台县| 平江县| 井冈山市| 泰来县| 读书| 什邡市| 会昌县| 五台县| 墨竹工卡县| 吴堡县| 兰考县| 怀安县| 从江县| 义马市| 瓦房店市| 克拉玛依市| 绥阳县| 平遥县| 泗水县| 青河县| 泗水县| 仪征市| 阳信县| 东兴市| 皮山县| 岳西县| 涪陵区| 镇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