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唐詩篇(6)

【鑒賞】

《送魏萬之京》是一首送別詩,送人因不得志從京城歸鄉,此詩是送人為了尋求發展而去京城,兩種背景,兩種期盼,兩種心情。

第一聯是倒裝句,昨天晚上寒霜從北邊已經渡過了邊地的那條河,天氣一下子變得寒冷了,我的心情也跟著變得有些寒意。簡直就像是天意,今天早上我剛好就要送你離去,與你分別也是讓我感到很失落的,就像這剛剛聽到的離歌之聲。第二聯寫分別之情,因為別愁太濃,所以隨著天氣變冷而南遷的大雁的哀鳴聲聽起來多傷感!而我們正是這千山萬水之間的過客,就如同那高飛的大雁一樣。第三聯的第一句寫送別之地的秋景令人傷感,第二句寫長安城里也有許多悲怨之聲。砧聲是指宮中婦女夜晚搗衣的聲音,每到夜晚來臨,那些孤寂的女子就要去搗衣了,那種聲音聽起來也讓人很傷感。意思是說,現在送你離去之時,天亮了,太陽出來了,本來會感到溫暖的,但是因為你的離去,卻讓我感到更加寒冷;你到長安去,那本是一個讓人向往的地方,可是長安城里也有許多失意之人!尾聯是對魏萬的勸慰和期望。長安城是一個繁華行樂之地,你去了之后,可要努力奮斗呀,不要讓大好時光白白流逝,不要讓享樂之事迷住了你的心。否則,你聽吧,從御苑中都會傳出失意的砧聲呢!

此詩有兩層對比:一層是緊緊扣天氣與心情的關系,秋天與離別在感情色調上具有同構的特征;二是邊地與京城的對比,在邊地的人自然是不得志,但是長安城里也有失意的人。兩層對比的運用就使詩中包含的期望之情顯得更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詩中包含了古典詩人的幾種情結:一是“悲秋情結”,二是“別離情結”,三是“薄暮情結”,四是“悲怨情結”。

綦毋潛(生卒年不詳),字孝通,荊南(今江蘇省宜興縣)人。開元十四年(726)進士及第,授宜壽尉,入為集賢院待制,遷右拾遺,復授校書,終著作郎。安史之亂后,歸家隱居,與王維、李頎、韋應物等人有詩唱和。維稱其“盛得江左風,彌工建安體”。他的詩多寫隱逸之思,以其清秀風貌著稱當時。《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潛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1]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2]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斗。[3]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后。[4]生事且彌漫,愿為持竿叟。[5]

【注釋】

[1]幽意:尋幽探奇的興致。偶:遇合,遇。[2]花路:這里指春花掩映的航道。[3]際夜:正值入夜時。南斗:星座名。[4]潭煙:江潭上的霧氣。林月:初升傍林之月。

[5]生事:謀生之事,指仕宦。持竿叟:釣魚的老頭。

【鑒賞】

此詩大概是作者即將歸隱時的作品。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相傳為西施浣紗之處。作者通過對春夜泛舟溪上時所見山水景物的描寫,表現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人世特別是仕途的厭煩之情。

這首詩的前兩句,寫出了春夜泛舟的原因及其方式。他之所以泛舟是由于他的“幽意”,即他對幽靜閑適之處的興致。“無斷絕”是說他本來就有“幽意”,而且持續到了現在。“此去隨所偶”正是“泛”字的具體表現。“晚風吹行舟”,寫的多么輕松、歡快。“花路入溪口”,作者懷著愉快的心情駕著小舟,穿行在春花掩映的航道里,不知不覺地到了溪口。“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斗”,是寫時間的推移和景致的轉換。“際夜”是說已經到了晚上;“轉西壑”是說到了另一個景點之后抬頭望天空的情景。“潭煙飛溶溶”是描寫夜景。“潭煙”是指若耶溪上的一個水潭上的霧氣;“溶溶”是夜色下霧氣彌漫的樣子。“林月低向后”,是說夜深月沉,舟行向前,兩岸的樹木仿佛都隨著月亮緩緩地后退。

詩人以春溪、夜月、花路、輕舟等意象,編織出了一個幽美、寧靜而又迷蒙的意境。作者懷著“幽意”泛舟,也確實達到了尋幽探險的目的。山水是如此幽美,月夜是如此幽靜。在這如詩如畫的山水月色中,詩人感慨的是什么呢?“生事且彌漫,愿為持竿叟”,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渺茫感和想超出塵俗的思想。

全詩層次分明,脈絡清晰,意境幽深。詩人因春夜泛舟而感到了山水月夜之美,由山水月夜之美而生感慨,可謂情景交融,余韻不盡。

王昌齡(約690-約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任秘書省校書郎。開元二十二年(734),他又應博學宏詞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省鞏縣東北)縣尉,約開元二十五年(737)秋,因事被貶謫嶺南。次年,他由嶺南北返長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為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縣丞。世稱王江寧。在江寧數年,又受謗毀,被貶為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尉。安史亂起,王昌齡由貶所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詩以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為多,在生前就負盛名,他的七絕與李白并稱,被譽為“七絕圣手”。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1]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2]

【注釋】

[1]但使:只要。[2]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匈奴人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今內蒙古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鑒賞】

此詩是一首邊塞詩歌中的名篇,主要內容是感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此詩第一句最耐人尋味,具體含義歷來爭議頗多,明代李攀龍、清代沈德潛都有自己的見解。此句以互文的形式歌詠邊塞的天地,依然是可愛的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邊關,可至今依舊戰事頻仍。二句寫征人未還,也有穿越時空的歷史感,詩人所看到的,不是一時一地的出塞將士遠去不回,而是千百年來,綿延不斷的熱血男兒悲壯而慘烈的出征場面。有了第一句的時間背景,第二句詩詞也就有了更加深厚的歷史滄桑感。三四句借用漢時英勇善戰、愛兵如子的“飛將軍”李廣的典故寫出普通老百姓對于良將的渴求,表達了人民希望和平的共同心愿。

此詩以渾厚的氣勢,唱出雄壯豁達的主旨,氣韻流暢,一氣呵成,千百年來一直備受推崇。明人李攀龍曾譽之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為過。

長信怨

王昌齡

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1]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2]

【注釋】

[1]奉帚句:意為清早殿門一開,就拿著掃帚在打掃。團扇:班婕妤曾作《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人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飚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2]昭陽:昭陽宮,趙昭儀所居,宮在東方。日影:這里也指皇帝的恩寵。

【鑒賞】

這首宮怨詩是借詠漢班婕妤之事而慨嘆宮女失寵之怨的。班婕妤是班固的祖姑母,初受漢成帝寵幸,后成帝偏寵趙飛燕姊妹,她即求供養太后于長信宮,寂寞一生。

“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金殿指明皇太后之處所,奉帚指明落寞的處境,持團扇徘徊指明風韻猶在而心有所不甘。班婕妤曾作《怨歌行》,以秋扇之見棄,喻皇恩之中斷。“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古代以日喻君王,這里的日影喻君王的恩寵。昭陽殿即趙飛燕姊妹受寵之地,丑陋的烏鴉尚可飛過殿前,澤被皇恩,而幽閉長信宮的自己卻連見皇帝一面也不可能,以黑比白,以丑比美,以人比動物,落寞感傷至極。

本詩用典含蓄、對比奇特、寓意曲折,確實堪稱宮怨詩歌的代表作。

閨怨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1]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2]

【注釋】

[1]凝妝:盛妝。[2]悔教:悔使。

【鑒賞】

此詩是一首閨怨詩,描寫了一個在家少婦登樓賞春所帶來的心理變化。本題是寫閨怨,全詩卻從快樂的賞春活動寫起,以觀景轉而寫悲情,更添全詩的凄涼之意。

此詩的一二句,寫的是少婦不知愁,看見春日融融,于是細心化妝,登樓遠眺。其實,登樓在中國古代一般多是排憂解愁,抒發感情的活動,少婦登樓賞春,本身就有排解心中幽思的潛意識在里面。“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戰國刺客豫讓語),少婦精心化妝卻無自己心愛之人欣賞,反喜為悲早已注定。

此詩的三句急轉,楊柳在中國古代幾乎就是離愁的代名詞。從《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后,楊柳已成為中國最有名的詩歌意象了,和紅豆的相思一樣,楊柳本身就代表著離愁別恨。正因為如此,不知愁的少婦一見楊柳,潛意識里的思夫之情一下就被激發了出來,“悔教夫婿覓封侯”是多么沉痛的哀傷。在那個時代,男人的普遍心理都是“功名只向馬上取”、“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這種昂揚的進取精神造就了盛唐的偉業宏圖,但也犧牲了多少閨中怨婦的韶華春光!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里說悲劇的魅力就在于“突轉”和“發現”,古往今來,又有誰能承受那由喜到悲的瞬間心理巨變呢?這首詩有如此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原因也就在于此吧。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1]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釋】

[1]芙蓉樓:原址在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楚山:古時吳、楚兩地相接,鎮江一帶也稱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鑒賞】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在今江蘇鎮江西北。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741)以后。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丞,此詩為他當時送朋友辛漸所作的兩首詩中的一首。

此詩歌前兩句用寒雨夜入吳地襯托自己對朋友的一片深情。可以想見,作者是一晚沒有入睡,浮想聯翩,才能感覺到“寒雨連江夜入吳”的恢弘氣勢。通過這樣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畫作為鋪墊,作者不僅道出了對朋友的真情,而且為即將產生的離別平添了無限的悲涼氣氛。“平明送客楚山孤”,孤獨的楚山正是作者在朋友行將離去以后的自我寫照。孤獨的楚山既是寫實景,也是王昌齡心靈的外化。作者對于朋友別離的真摯感情隱于字里行間,細讀起來,感人至深。三四句是千古傳唱的名句,本來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問候,在王昌齡的筆下,卻有了石破天驚的回答。六朝時,詩人鮑照就曾用“清如玉壺冰”來自喻高潔清白的品格。唐時,姚崇、崔顥、李白、王維等詩人都曾以冰壺自勉,表示自己光明磊落、表里如一的品行。詩人當時身處貶謫之中,“一片冰心在玉壺,不僅是對親友問候的回答,同時也是自己屢遭貶謫而志氣不改的真情表白。王昌齡的絕句歷來被后代詩家推崇,其含蓄優美、深厚綿長的詩歌風格在這首絕句里得到很好的展現。蒼茫的江雨、獨峙的楚山、不染人間雜塵的冰清玉壺,都有很深厚的內在含義,是和詩人的品格和處境緊密相連的。精美的意象和余韻悠長的詩意使這首小詩堪稱中國古典詩歌意境美的代表。”

祖詠(699-746),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人,開元進士,官駕部員外郎。和王維相交十三年。王維贈詩有“貧病子既深,契闊余下淺”語,于此可知他大概是個流落失意之人。后隱居汝水間。殷璠《河岳英靈集》評其詩“剪刻省靜,用思尤苦,氣雖不高,調頗凌俗。”

望薊門[1]

祖詠

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2]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3]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4]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5]

【注釋】

[1]薊門:薊門關,今北京德勝門外,當時邊防要地。

[2]燕臺:即薊北樓,也就是傳說中燕昭王筑的黃金臺。一望:一作“一去”。漢將營:實指安祿山營,薊門當時是他的根據地。[3]生積雪:生于積雪。三邊:古稱幽、并、涼為三邊。這里泛指東北、北方、西北邊防地帶。危旌:高揚的旗幟。[4]沙場句:意謂戰火之光,直逼邊塞之月。比喻戰事激烈。薊城:即薊門。[5]投筆吏:漢班超家貧,常為官府抄書以謀生,曾投筆嘆曰:“大丈夫當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后終以功封定遠侯。論功:論功行封。請纓:漢終軍曾向漢武帝請求:“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后被南越相所殺,年僅二十余歲。纓:繩。

【鑒賞】

唐代的薊門,即范陽道,統率幽云十六州,為唐朝東北邊陲重鎮,主要防御契丹。玄宗開元二年(714),薛納將兵御契丹;二十二年(734),張守珪斬契丹王屈烈及可汗。本詩大約作于這段時間,其時詩人游宦于此。

首聯“燕臺一望”即“一望燕臺”的倒裝,固然因律詩平仄之要求,但更為重要的是,以“燕臺”這樣一個大地名起筆,可平添全詩的雄壯氣勢,山川險要,不禁激情滿懷,“驚”字便點出了這種特有的感受。客心因何而驚呢?首先是因為漢將(實為唐將)大營,笳鼓陣陣,響徹遠近。此句化用南朝梁代曹景宗“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意”詩意,表現出軍營中號令之嚴肅。

頷聯進一步寫笳鼓之聲,點明它是在嚴冬初曉時發出的。嚴冬本已甚為寒冷,何況又天降大雪,更何況還是多少天來之積雪,而且是連綿千萬里的積雪,其冷簡直難以言狀。單是雪上反射出的寒光,也足令人兩眼昏花。這是遠望之景。再看高處,但見曙色朦朧,山川模糊,唯獨城樓高懸之旗幟在半空中獵獵飄揚。如此靜穆之景,當然會令詩人心靈震驚不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朗区| 波密县| 新建县| 淅川县| 麦盖提县| 绥棱县| 永安市| 安乡县| 凤山县| 元阳县| 东乡族自治县| 章丘市| 永新县| 沁阳市| 政和县| 万宁市| 昭觉县| 茂名市| 济南市| 新晃| 湄潭县| 湘阴县| 化德县| 弥勒县| 德阳市| 锡林浩特市| 高雄县| 天峨县| 华亭县| 禹城市| 新巴尔虎右旗| 赫章县| 武邑县| 阳东县| 布尔津县| 新建县| 怀宁县| 桃江县| 息烽县| 静乐县| 泗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