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唐詩篇(12)
- 唐詩宋詞元曲300首鑒賞(中華古文化經典叢書)
- 盛慶斌編著
- 4927字
- 2016-02-23 14:31:40
【鑒賞】
《蜀道難》系樂府舊題,歷代之作均以山川之阻備言蜀道之難,但所指地卻不盡相同。本首詩所寫是蜀之北面屏障秦嶺。本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所作。李白生長在蜀,二十五歲經三峽出蜀就再沒有回去。他從沒去過秦嶺,因此《蜀道難》是典型的藝術想象的產物。在詩中,他馳騁豐富的想象,運用夸張的手法,生動地描寫了難于上青天的蜀道的高峻險阻和旖旎風光,同時將人間險惡與蜀道難進行對比,包含著對唐王朝前途的憂慮。
李白大體按照由古到今,由自秦入蜀的開頭,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述蜀道的艱難。本首詩可分為三個層次。從“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為第一層次,概述蜀道的由來。一開篇,詩人就以悲壯的詠嘆憑空起勢,連用三個驚嘆句點出主題,并融匯五丁開山等神話,極力渲染蜀道奇險,為全詩定下基調。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使人聽此凋朱顏”為第二層次,夸飾山勢的高危和“回川”之險絕。在詩人筆下,那突兀而立的高標山能擋住太陽神的龍車,高峻的蜀山連千里翱翔的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而且山下是令人驚詫惶懼的沖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青泥嶺為唐代人蜀要道,詩人捕捉了行人在嶺上曲折盤桓、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寥寥數語,便使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情如在眼前。接著,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旅愁和蜀道上古木荒涼、鳥聲悲凄的環境氛圍,進一步烘托蜀道險峻雄奇。從“連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束為第三層次,寫蜀中殊異的環境,寄寓對人事的隱憂。詩人先以“連峰去天不盈尺”夸飾山峰之高,又以“枯松倒掛倚絕壁”襯托絕壁之險。然后由靜而動,寫深澗中飛瀑激蕩,山谷雷鳴的驚險場景,風光變幻,險象叢生,造成一種排山倒海般的藝術效果。詩人最后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勸人引為鑒戒,并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最后四句以勸告友人及早還家的誠摯語氣,再一次發出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深沉嘆息,與前面相呼應,收束全篇,深化《蜀道難》的主題,使險山惡水的描寫與對國事的憂慮緊密地結合起來。
這首詩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而又變幻莫測,根據內容的需要,不斷地變換句式和韻律,大量運用了散文化詩句,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描繪蜀中險要環境時一連三換韻腳,使詩歌氣勢更加自由奔放,雄健有力。在千變萬化的描述中,詩人的藝術天才并不表現于對客觀景物的精工刻畫,而是表現在憑借出神入化的卓越想像力,藝術地展現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詩人善于把想象、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寫景抒情,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將進酒[1]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2]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3]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4]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5]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6]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7]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注釋】
[1]將進酒:《宋書》:“漢《鼓吹鐃歌》十八曲,有《將進酒》曲。”《樂府詩集》:“《將進酒》古詞云;‘將進酒,乘大白。’大略以飲酒放歌為言。”[2]青絲:指黑發。雪:指白發。[3]會須:正應當。[4]岑夫子:指岑征君,李白之友。丹丘生:元丹丘,李白好友。[5]鐘鼓饌玉:泛指豪門貴族的奢華生活。鐘鼓,指富貴人家宴會時用的樂器。饌玉,精美的飯食。[6]陳王宴平樂:曹植太和六年(232)封為陳王。曹植《名都篇》:“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平樂,觀名。[7]五花馬:馬之毛色作五花文。千金裘:《史記》“孟嘗君有一狐白裘,值千金,天下無雙。”
【鑒賞】
《將進酒》是漢樂府的曲調之一,為勸酒而唱的歌譜。唐玄宗天寶十一年(752)詩人與友人岑征君在嵩山友人元丹丘的潁陽山居吃酒時,因感嘆時光的飛速流逝,自己卻一事無成,悲憤填膺,借《將進酒》之調抒發了自己不合時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懷,充分表現出李白傲岸和狂放不羈的個性。
本詩的情感起于“悲”:時光飛速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無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間青絲白雪;生命的渺小,人生的短促,似乎是無法挽救的悲劇讓人嘆息感傷。但詩人畢竟是豪放之人,緊接著便逆轉為“樂”:人生得意便無所遺憾,當縱情歡樂,且莫讓金杯空對皎潔的明月,因為只有美酒才能夠排解憂愁。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壯,哀而不傷,極憤慨而又極豪放;表面是在感嘆人生易老,內里卻感嘆懷才不遇。理想的破滅是由社會黑暗造成的,李白無力改變,于是只能把沖天的激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樂之舉,發泄不滿,排解憂愁。消極的外衣下裹著的是一顆渴望積極用世而懷才不遇的壯士熱心。所以李白由悲憤轉狂放,轉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既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也流露出懷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復雜之情。以酒會友,乃是人生快事,又恰值“懷才不遇”之際,于是李白借題發揮,盡吐郁積在胸中的不平之氣。他放聲高歌:既然人生富貴不能長保,那就烹羊宰牛姑且盡情享樂。在鐘鼓齊鳴中享受豐美食物的豪華生活并不值得珍貴,但愿永遠沉醉不再清醒。自古以來那些圣賢無不感到孤獨,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陳王曹植過去曾在平樂觀大擺酒宴,即使一斗酒價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暢飲。唱到興頭上,他要牽來名貴的五花馬,取出價錢昂貴的千金裘,統統用來換美酒,共同來消融這無窮無盡的萬古長愁!
詩人的這首詩雖運用了舊題,卻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創新意,把飲酒和對黑暗現實的批判聯系起來。情感由悲轉喜、轉狂放、轉激憤、再轉狂放,最后歸結于“萬古愁”,回應篇首。讓人不由得佩服詩人的放誕與豪壯。但豪壯的酒話背后是如波濤洶涌般的情感。詩的開始雖有慨嘆時光飛逝之意,但整首句式長短參差,節奏奔放跌宕,縱橫捭闔,將對酒詩情,揮灑得淋漓盡致。詩中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豪情萬丈,千古流傳。
行路難[1]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3]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4]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5]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6]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7]
【注釋】
[1]行路難:樂府舊題,《古題要解》:“《行路難》,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傷悲之意。多以‘君不見’為首。”[2]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酒值錢十千。斗:古代量酒的容器。珍羞:珍美的菜肴。[3]箸:音zhù,筷子。顧:望。[4]太行:即太行山。《河南志》:“太行山在懷慶府城北。其山西自濟源東北接河內,由武輝縣、林縣至磁州界,綿亙數十里,其間峰谷巖洞,景物萬狀。雖各因地立名,其實太行一山也,為中州巨鎮。”
[5]垂釣碧溪:用呂尚遇文王典。傳說呂尚未遇周文王時,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夢曰:王琦注《宋書》:“伊摯將應湯命,夢乘船過日月之傍。”[6]安:哪里。[7]長風破浪:《晉書》:“宗愨少時,叔父炳問其志。愨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濟:渡。
【鑒賞】
《行路難》一共有三首詩,作于李白入朝被讒失意后。這是其中第一首,大寶三載(744)詩人離開長安時所寫。本詩運用了漢樂府舊題,失望與希望并存,表達了詩人對朝廷黑暗,仕途艱難的抑郁不平的激憤感情,反映了身處逆境時的苦悶和不屈不撓的追求與探索精神,詩中矗立著這位胸懷大志而命運不濟的李白的形象。
前四句描寫了自己面對斟滿美酒的金樽和玉盤里擺滿的珍美佳肴卻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寶劍,舉目四顧,心中一片茫然的情態。接著,李白用富于比興意義的“冰塞川”、“雪滿山”來象征自己仕途受阻的艱難處境,表現內心痛苦:想渡黃河,卻被堅冰阻塞;想登上太行,卻被滿山的白雪擋阻。這兩句也解釋了前面“心茫然”的原由,點明題目中世路多艱的本意。可是,李白并不甘于消沉,他從呂尚垂釣、伊尹夢日的傳說中得到了啟示:李白引用呂尚、伊尹的故事正是表明自己對前途仍然抱有希望,對朝廷尚存幻想,并未完全失去信心。然而,已往的經歷和眼前的處境又使他陷入迷惘,不得不再三慨嘆行路艱難,岔路這么多,今后不知將置身何處?“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節奏短促的感嘆與發問,真實地展現了詩人的苦悶與彷徨。但詩人畢竟是一位性格豪放、灑脫的人,所以詩的最后兩句,又再一次掙脫精神的羈絆,從苦悶和彷徨中振作起來。他借南朝宗愨的話形容自己志向遠大,對未來充滿信心,堅信一定會時來運轉,展施抱負,乘風破浪的那一天,到那時要掛起高帆渡過茫茫大海——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本首詩運用比興手法描繪人世間的坎坷,情感抒寫大起大落,但基調豪放樂觀。
關山月[1]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2]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3]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4]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5]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6]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7]
【注釋】
[1]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樂府解題》:
“《關山月》,傷別離也。”[2]天山:甘肅祁連山。距長安八千余里。因漢時匈奴稱“天”為“祁連”,所以祁連山也叫做天山。[3]玉門關:古代通西域要道,故址在敦煌西邊,距長安三千六百里。[4]下:出兵。白登道:指漢高祖與匈奴交戰,在白登山被困事。《漢書·匈奴傳》:“冒頓圍高帝于白登七日。”胡:這里指吐蕃。[5]由來:從來。[6]戍客:駐守邊塞的士兵。[7]高樓:指高樓中的思婦。未應閑:該是不會停止的。
【鑒賞】
《關山月》是漢代樂府歌曲之一,屬于“鼓角橫吹曲”,是那些守邊將士們常常在馬上唱的。本首詩在內容上仍繼承古樂府,但筆法獨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創新。李白抒寫了古代邊防戰士的艱難困苦,譴責非正義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借以影射批判唐代統治階級的窮兵黷武,表現了反對侵略戰爭的主題。
本首詩的開頭四句描述包括關、山、月三種景色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皎潔的月亮從祁連山緩緩升起,輕輕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長風掀起塵沙席卷幾萬里,玉門關早已被風沙層層封閉……李白正是以這樣一幅荒涼蒼茫的萬里邊塞圖來引發征人懷鄉的情感。中間四句,寫邊塞戰爭的景象和戰場的悲慘殘酷:白登道那里漢軍旌旗林立,青海灣卻是胡人窺視之地。“漢下”、“胡窺”
二語,極具概括力,巧妙地點出了自古以來這里就是彼此爭奪的征戰之地,由此引出“古來征戰幾人回”的沉痛嘆息。從而自然過渡到后面的描寫:守衛邊陲的征夫面對血雨腥風的現實,哪個不愁眉苦臉思歸故里呢?進而詩人推想今夜高樓上思夫的妻子們,應該也是正在窗前徹夜未睡。這末四句與詩人《春思》中的“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用的是同一寫作技法。
本首詩純樸自然,含有北方民歌的韻味,表現了豪放的氣質和感懷的情調。詩人沒有把征人思婦之情寫得纖弱和過于愁苦,而是一落筆便展現了一個無限廣闊浩茫的境界,俯仰古今,氣勢雄渾豪壯。
長干行[1]
李白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2]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3]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塵與灰。[4]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5]十六君遠行,瞿塘滟滪堆。[6]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門前舊行跡,一一生綠苔。苔深不可掃,落葉秋風早。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7]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8]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9]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10]
【注釋】
[1]長干:地名。左思《吳都賦》劉淵林注曰:“建業(今南京)之南有山,其間平地,吏民雜居,故號為于,中有大長干、小長干。”“大長干”在越城東,“小長干”在越城西。[2]劇:游戲。[3]竹馬:以竹竿當馬騎。床:庭院中的井床,即打水的轆轤架。[4]始展眉:意謂情感在眉宇間顯露出來。[5]抱柱信:《莊子·盜跖》記尾生等候相約女子不來,堅守信約,抱橋柱被水淹死。望夫臺:蘇轍《榮城知》:“望夫臺,在忠州南數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