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唐詩篇(11)

【鑒賞】

本首詩作于開元七年(717),王維當時才十七歲。

與他后期那些精美的山水田園詩相比,這首詩顯得質樸自然,但是感情敦厚。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已成為自古至今離鄉背井的游子表達思鄉之情的格言式的警句。首先看詩題。“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山東”指“華山以東”,當時王維正在長安,長安地處華山以西,故稱故鄉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在華山之東)的兄弟為“山東兄弟”。由詩題可見這首詩是因為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

第一句“獨在異鄉為異客”,強調作者在長安時的孤獨遠離親人感受。開篇便是一個“獨”字,是一重強調。“客”字,是第二重強調。連用的兩個“異”字是第三和第四重強調。在簡單的七個字中,這樣反復的強調是有著相當大的藝術震撼力的。特別是兩個“異”字的重復使用。試想若是換去一個,不說異鄉,而說“他鄉”,這種震撼力便大大減弱了。聯系王維生平,當時他正在長安謀取功名,長安是繁華帝都,但是周圍的環境越熱鬧,就越顯得詩人孤獨無依。這正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描述了人人都會有的感受,并用簡潔質樸的七字表現了出來。思鄉之情或許時時天天都有,但是往往會在佳節到來之際顯得格外濃烈。這或許是因為佳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或許是佳節連帶著許多美好的回憶。詩人敏感地捕捉到這種感受,用一個“倍”字突出佳節時分的思鄉之情的格外濃烈。

第三句與第四句展開聯想,不再說自己思念家鄉親人,而是想象家鄉的親人思念自己。他描述了想象中的一幅畫面:遠在華山以東的兄弟在重陽節插著茱萸登高,他們會想起身邊少了我一個呀。這兩句構思極巧,仍是寫思鄉,卻不說自己思念,反說家人對自己的思念,表情達意曲折有致。前人評這兩句道:“不說我想他,卻說他想我,加一倍凄涼”,本句甚是貼切。

本首詩雖看似簡單平易,卻蘊含思鄉的濃烈之情。千百年來,多少作客他鄉的人都被這首詩深深感染,這種藝術力量,來自它的質樸、自然與高度的藝術概括。

渭城曲[1]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2]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3]

【注釋】

[1]渭城: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2]浥:濕潤。[3]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為自古赴西北邊疆的要道。

【鑒賞】

這是一首送別佳作的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赴安西都護府(治所在龜茲城,即今新疆庫車),詩人在渭城相送,因賦此詩。

第一句“渭城朝雨浥輕塵”,描述的是渭城雨后初晴的畫面。這是春天的一個早晨,剛剛下了一場雨,把空氣中的浮塵都打濕了。這一句交代了送別的時間、地點。“客舍青青柳色新”,雨水洗去葉上的浮塵,柳樹顯出它不同往日的青翠的本色,所以說是“柳色新”。在柳色的映襯下,客舍都顯出青青之色。與常見的送別詩不同,這首詩一反往常送別詩常見的筆調黯淡,而是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清新輕快的景象。句中所用的“輕塵”、“青青”、“新”等詞,聲韻明快,加強了讀者的這種感受。

前兩句說明了送別的時間、地點,渲染了氣氛后,而后兩句筆調一轉,匠心獨運,不言其他,單寫酒席即將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詩人的送別詩往往都善于抓取一個特別的、富有感染力的場面,比如詩人的《送別》,抓取的是別后一個人回家的場面,“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而這首詩也別具特色,詩人不寫執手相看淚眼,不寫席間的殷勤話別,不寫別后的矚目遙望,而只是抓取席將結束時主人的一句勸酒辭,其他的話似乎不用多說,都已盡在不言中。這種寫法容易讓人想起海明威的冰山風格,留下大片的空白讓讀者去填補,去想象。本句勸酒辭蘊含了詩人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沈德潛評此句云:“陽關在中國外,安西更在陽關外,言陽關已無故人矣,況安西乎?”這杯酒里是千頭萬緒,憂傷、惆悵、鼓勵、勸慰,不知從何說起,還是干了這杯酒吧,一切盡在不言中。

本首詩后被編入樂府,廣為傳誦,成為餞別的名曲,或名《陽關曲》,或名《陽關三疊》。李東陽在《麓堂詩話》評價王維的這首詩說:“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后有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出其意料,必如是方可謂之達耳。”雖然過譽了些,但還是很能說明這首詩的地位與影響。

秋夜曲

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1]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注釋】

[1]桂魄:月的別稱。

【鑒賞】

本首詩婉轉含蓄的閨怨詩。

首句“桂魄初生秋露微”,這是一個深秋的夜里,開篇便已扣題。相傳月中有桂樹。魄,是月牙兒,“桂魄”是月亮的別稱。這一句含意寫“桂魄”寫“秋露”,渲染出一種寧靜柔美的氣氛。同時,也暗示在這樣一個秋夜里,有一股淡淡的涼意,淡淡的凄清籠罩在周圍。這樣的描寫為后面寫的思婦之怨已作了伏筆。這一句是在寫環境,為下一句引出詩的抒情主人公作了準備。

“輕羅已薄未更衣”,“輕羅”暗示主人公身份,那是一名美麗的女子。前句說的是秋夜微涼,這一句承前句之意,詩人并未正面對其形貌作一絲一毫的描繪,但是一個美麗的女子形象躍然紙上。作者選用了一個極簡單的描寫——懶換秋衣,卻是足見其百無聊賴的心態。

第三句“銀箏夜久殷勤弄”,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她還在殷勤撥弄著銀箏。在這寧靜的夜里,銀箏的聲音越發清脆,聲聲切切,像在撥動著她自己的心弦。本句為前句營就的畫面中加上了音樂,但畢竟還甚是平常,但末句便奇了,“心怯空房不忍歸”。這第四句便好似謎底一般,一下子點出全詩的中心:原來秋夜獨坐,原來懶換新衣,原來久弄銀箏,都是因為“心怯空房”。而所謂的“心怯空房”,其實是無人臨幸的委婉說辭而已。

全詩在寫思婦的孤獨與幽隱,語極委婉,情極細膩,把羞澀的情感隱蔽得嚴嚴實實。一經點破,怨情即躍然眼前,是一首相當優秀的閨怨詩。

丘為(生卒年不詳),蘇州人,一說為嘉興(今浙江嘉興市)人。《元和姓纂》稱:“右常侍丘為,吳郡人;弟丹,倉部員外”吳郡,唐為蘇州(今江蘇蘇州市)。早年屢次應進士不第,歸山讀書數年。約于唐玄宗天寶二年(743)登進士第。官至太子右庶子,左散騎常侍。他事繼母孝,常有靈芝生于堂下。卒年96歲。《全唐詩》卷一百二十九錄其詩十三首。

尋西山隱者不遇

丘為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1]扣關無僮仆,窺室惟案幾。[2]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3]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4]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5]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6]【注釋】

[1]茅茨:茅屋。[2]扣關:敲門。[3]巾柴車:駕柴車。[4]差池:不齊,這里指錯過。黽勉:努力、勉力。這里引申為殷勤。仰止:向往。[5]契:相合。蕩:開暢。[6]之子:這個人。

【鑒賞】

本詩是一首隱逸者高情逸致的詩。唐詩中這類詩并不少,這首詩之所以能“膾炙人口”,自有它的道理。

本詩的頭兩句是說隱者所居的茅屋。它在山頂上的最高處,由山下到山頂的茅屋路途十分遙遠。但作者還是不辭勞苦地攀了上去。為什么呢?這里還不是太清楚,大約是仰慕隱者的大名或與隱者有很深的交情。三四句是到了隱者住處茅屋之后的情景。敲門沒有僮仆應,看看室內也沒有其他人。詩人的情緒可能有些挫傷。他滿心期待著尋到這位隱者開懷暢敘一番,卻沒想到隱者不在,連個問一問情況的僮仆也沒有。于是在五六句他猜想,這位隱者不是推著柴車打柴去了就是在哪個溪邊垂釣去了。隱者的生活如此清閑高雅,不巧的是我費許多精力攀上山頂,卻不能與之相見,心中產生遺憾和對隱者的景仰之情。這是第七八句。這里作者已漸漸地由不見其人過渡到與其精神、心境的相遇。九十句這個意向更明顯了。天下起了雨,滋潤得小草異常青翠;晚風微微吹過,松樹發出颯颯的聲音。這里好像只是寫景,其實是在映襯隱者。尋找這樣一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地方居住的人,其情趣能不高嗎?所以,作者在十一、十二句便說自己已與隱者的幽絕的居住環境與高雅的情趣相契合了,正是由這種情景使作者的心境感到十分開暢。十三、十四句是說雖然主人不在沒有招待我,但我已感悟到了主人的清靜無為的志趣。于是,他想起了王子猷訪戴安道的故事。王子猷在大雪中乘船訪戴安道,船行了一夜才到達,但他沒有進門就回去了。別人問他,他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由此可見,作者的最后兩句既道出了自己已感悟了隱者的高情逸致,也道出了自己的高雅閑適之情。

詩人在其描述尋訪隱者的過程中,通過遇的期望與不遇的事實的矛盾,雖然不遇但已與其精神情趣相遇的統一的描寫,婉轉曲折地表達了作者與隱者之間共同的思想情趣。

李白(701-約763)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五歲時隨父遷居綿州昌明縣(今四川江油)。通詩書,喜縱橫術。25歲時離開四川,外出游學。先寓居安陸(今屬湖北),繼而西入長安,求取功名。不久又離京赴太原,游齊魯。天寶元年(742)奉詔入京,為供奉翰林。因與當政者不合,被賜金放還,于是再次漫游各地。安史之亂期間,應永王李磷之聘,入佐幕府。永王為肅宗所殺,李白因受牽連,被判長流夜郎。流放途中遇赦東歸,寓居當涂(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家。代宗寶應二年(763)前后病逝。現存詩九百多首,有《李太白集》。李白是唐代與杜甫并稱的偉大詩人,他的詩歌各體俱佳,而其中又以七言歌行與七言絕句最為擅長。

蜀道難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1]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2]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3]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4]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5]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6]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7]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8]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9]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10]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11]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12]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13]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14]飛湍瀑流爭喧豗,冰崖轉石萬壑雷。[15]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16]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17]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18]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19]

【注釋】

[1]噫吁嚱:驚嘆聲。宋景文《筆記》:“蜀人見物驚異輒曰:‘噫吁嚱’,李白作”蜀道難“因用之。”蜀道:一般指自陜西進入四川的山路。[2]蠶叢、魚鳧(fú):傳說中古蜀國的兩個國王。揚雄《蜀王本紀》:“蜀王之先,名蠶叢、柏灌、魚鳧、蒲澤、開明。是時,人民椎髻嚨言,不曉文字,未有禮樂。從開明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

[3]四萬八千歲:極言時間久遠。不:一作“乃”。秦塞:秦地。《史記》:“秦,四塞之國。”古代蜀國本與中原不通,至秦惠王滅蜀,開始與中原相通。[4]太白鳥道:太白,山名,秦嶺主峰,在今陜西省周至一帶。慎蒙《名山記》:“太白山在鳳翔府郿縣東南四十里。鐘西方金宿之秀,關中諸山,莫高于此。其山巔高寒,不生草木,常有積雪不消,盛夏視之猶爛然,故以‘太白’名。鳥道,謂連山高峻,少低缺處,惟飛鳥過此,以為徑路,總見人跡所不能至也。”[5]地崩山摧壯士死:《蜀王本記》載,秦惠王嫁五女于蜀,蜀王遣五壯士往迎。歸至梓橦(今四川梓橦縣),見一大蛇鉆入山穴,壯士大呼拽蛇,山崩塌,壓死五壯士及秦五女,自此山分五嶺。天梯:上陡峰的山路。[6]六龍:相傳太陽神坐由六條龍拉的車而行,被高標山所阻而回車。《圖經》:“高標山,一名高望。乃嘉定府之主山,巋然高峙,萬象在前。”沖波逆折:激浪逆流。[7]黃鶴:即黃鵠,一種高飛的鳥。猿猱:統指猿類。[8]青泥:嶺名,在今陜西省略陽縣。縈巖巒:繚繞在山峰間。[9]捫(mén):按,摸。參、井:星宿名,參為蜀之分星(分野),井為秦之分星。脅:斂也,指屏氣而息。撫膺:撫胸。[10]巉(chán)巖:險峭的山巖。[11]號:聒噪。雄飛雌從:《雉子班》古辭:“雉子高飛止,黃鵠高飛已千里,雄來飛,從雌視。”

[12]子規:杜鵑鳥。[13]凋朱顏:容顏為之衰老。[14]去天:離天。[15]喧豗:轟響聲。[16]若:一作“如”。嗟:嘆息。胡:何。[17]劍閣:亦稱劍門關,在今四川劍閣縣東北,以群峰似劍,兩山(大、小劍山)相對如門得名,為歷代軍事要地。崢嶸、崔嵬:高峻的樣子。

[18]錦城:錦官城、今四川成都。《元和志》:“錦城在成都縣南十里,故錦官城也。”[19]咨嗟:嘆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阴市| 浦县| 开原市| 池州市| 馆陶县| 西林县| 庆安县| 宜宾市| 博客| 桐乡市| 盐源县| 定襄县| 郴州市| 广平县| 石家庄市| 滨州市| 安平县| 尉氏县| 太仓市| 西峡县| 漳州市| 进贤县| 肥东县| 宝清县| 扬州市| 大连市| 满城县| 墨玉县| 海安县| 平阳县| 股票| 江北区| 汉中市| 连江县| 永年县| 临桂县| 当阳市| 祁门县| 桑日县| 南京市| 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