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論語(1)

學而[1]

(一)子曰[2]:“學而時習之[3],不亦說乎[4]?有朋自遠方來[5],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6],不亦君子乎[7]?”

(二)有子曰[8]:“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9],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三)子曰:“巧言令色[10],鮮矣仁!”

(四)曾子曰[11]:“吾日三省吾身[12]: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五)子曰:“道千乘之國[13],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14]。”

(六)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15]。行有馀力,則以學文。”

(七)子夏曰[16]:“賢賢[17],易色[18];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日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八)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九)曾子曰:“慎終追遠[19],民德歸厚矣。”

(十)子禽問于子貢曰[20]:“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21]?抑與之與[22]?”

(十一)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十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23]。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十三)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24]。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十四)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5],可謂好學也已。”

(十五)子貢曰:“貧而無諂[26],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27],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十六)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釋]

[1]《論語》二十篇,各取首章第一、二句的二字或三字為題。[2]子:古代男子的尊稱。《論語》“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3]習:溫習、演習、實習。[4]說:通“悅”,欣喜、愉快的意思。[5]朋:同類,志同道合者。一說這里指的是弟子。[6]慍(yùn):怨恨。[7]君子:有德者。[8]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9]孝弟: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弟,即悌,音tì。[10]巧言令色:花言巧語和討人喜歡的臉色。[11]曾子:孔子弟子。名參(shèn)。[12]省(xǐng):反省,自我檢查。[13]道:治理。乘(shèng):兵車。千乘之國,春秋時大國。[14]使民以時:使用民力,不違農時。[15]汎(fàn):同“泛”,廣泛。親仁:親近有仁德的人。[16]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17]賢賢:尊重其才德。[18]易色:不重容貌。[19]慎終:謹慎地對待送終之禮;追遠:追思久逝的祖先。[20]子禽:陳亢,字子禽。子貢: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21]求之與:主動求得的。[22]與之與:別人告知的。

[23]小大:小事大事。由之:按照“和”的觀念去做。

[24]復:實踐諾言。[25]就有道而正焉:按有道者的言行來匡正自己。[26]無諂:不諂媚于人。[27]兩句詩見《詩經·衛風·淇澳》。

[鑒賞]

《論語》是孔子與他的部分弟子言論的匯編而成,在所有中華文化的典籍叢書中有著十分特殊的地位。它不是由一人一時輯成,而是由孔門弟子或者再傳弟子所編纂的,全書共有二十篇,每一篇分列為若干章。看起來似乎沒有主軸,然而,《論語》的“論”字,就含有討論編次之義。其編次意圖,通過對《論語》文本本身的研究,還是不難解讀的。

現以首篇為例,歷代不乏研究者在尋找篇中各章間存在的關聯。如南宋的朱熹認為,這一篇“先言自修,而后親師友”(《朱子語類》卷二十)。此外,他還認定該篇“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論語集注》)。

《論語》的首篇,開門見山的記述了孔子論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并非偶然。一方面,是由于孔子終其一生,一直樂學勤教。孔子自稱“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還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另外,他還教育諸弟子要“篤信好學”(《泰伯》)。他最為擔心的是“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述而》),同時這也是孔子的自勉。

另一方面,首篇強調了孔子論學是達到“仁”這一境界的十分重要的條件。“仁”是整個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仁”的范疇也正好是整個孔子倫理思想體系之中的最高道德原則。這就不免讓人覺得難以企及。因此眾弟子問仁頗多,孔子在回答時也因人因時而異。然而,他始終認為仁者并非天生而就,而是要通過后天的學習,就是以“學”求“仁”,和以“知”達“仁”。他還告誡諸位弟子:要想成為仁人君子而又妄圖不去努力學習,“其蔽也愚”(《陽貨》)。

以“學”求“仁”,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讀者在琢磨這個觀點時,需要注意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基礎道德與道德理想境界之間的關系。孔子將孝悌作為仁的基礎,敬愛父母兄長則是實現仁德的第一要求。正如同孔門弟子有子所說,孝悌乃為“仁之本”。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入則孝,出則弟”,那么推而廣之,自然就能進一步達到“沉愛眾”,由此推斷,他最終達到仁德的理想境界并非遠不可及。

第兩個問題是在中國的古代社會提出“誠信”。“信”這一倫理范疇,在春秋時已出現。貴族據此來處理上下等級關系,因此常常“忠、信”并提,要求下對上講誠信。孔子對誠信思想作出了巨大突破。他認為,人與人交往必須“謹而信”(《學而》),“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為政》)。這里所說的“信”,已經拓展為人與人之間必須講的“信譽”,不只是對上而言。在當時,這無疑是一種新思想。所以,眾弟子們都感到很新鮮,很多人都闡述了自己對“信”的理解。曾子將“信”作為每日三省的內容之一:“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第四章)可見在孔學之中,“信”同“孝、悌”一樣,也是實踐“仁”

這一最高道德原則所需的十分重要的基礎道德規范。本篇的重點是論學論仁,進而能以學求仁,而自第十二章之后,還加入了論禮的內容。例如,論述禮的功用問題:“禮之用,和為貴”(第十二章);還討論了“恭”與“禮”之間的關系:“恭近于禮,遠恥辱也”(第十三章)禮與仁之間的關系,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本篇的尾段引入了這一個問題,有其承上啟下的作用,具體論述將在后面第三篇《八佾》之中深入展開。

為政

(一)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1]。”

(二)子曰:“《詩》三百[2],一言以蔽之[3],曰:‘思無邪’。”

(三)子曰:“道之以政[4],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5];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6]。”

(四)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7],六十而耳順[8],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七)子游問孝[9],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八)子夏問孝,子曰:“色難[10]。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11];——曾是以為孝乎?”

(九)子曰:“吾與回言終日[12],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十)子曰:“視其所以[13],觀其所由,察其所安[14]。人焉廋哉[15]?人焉度哉?”

(十一)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十二)子曰:“君子不器[16]。”

(十三)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十四)子曰:“君子周而不比[17],小人比而不周。”

(十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18],思而不學則殆[19]。”

(十六)子曰:“攻乎異端[20],斯害也已。”

(十七)子曰:“由[21]!誨女[22],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十八)子張學干祿[23],子曰:“多聞闕疑[24],慎言其馀,則寡尤[25];多見闕殆[26],慎行其馀,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十九)哀公問曰[27]:“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28],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二十)季康子問[29]:“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二十一)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30]?”子曰:“《書》云[31]:‘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二十二)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32],小車無軌[33],其何以行之哉?”

(二十三)子張問:“十世可知也[34]?”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二十四)子曰:“非其鬼而祭之[35],諂也[36]。見義不為,無勇也。”

[注釋]

[1]北辰:即北極星;共:同“拱”,環繞運行。

[2]《詩》:即《詩經》,共三百零五篇,稱“三百”,舉其整數。[3]蔽:概括。[4]道:引導。[5]免:免于罪罰。無恥:無羞愧心。[6]格:至于善。[7]天命:指非人力所能改變的客觀必然性。[8]耳順:一聽即能辨別是非。[9]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

[10]色難:指侍奉父母以能和顏悅色為最難。[11]先生:長輩,這里指父母。饌(zhuàn):吃喝。[12]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姓顏,名回,字淵。[13]視其所以:看他所為。[14]察其所安:細察他所安或不安的心態。

[15]廋(sōu):藏匿。[16]器:器皿。器皿各有其用途而不能相通,都有所局限。[17]周:以道義相團結。比:以私利相勾結。[18]罔:迷惘、誣罔。[19]殆(dài):

疑惑。[20]異端:截然不同的學說,引申指邪說。[21]由: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22]女:同“汝”。[23]子張:孔子弟子,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干:求也。祿:俸祿。干祿即求仕。[24]闕疑:存疑。[25]尤:過失。[26]闕殆:與上文“闕疑”同義。

[27]哀公:魯國國君,姓姬,名蔣。“哀”是謚號。[28]錯:同“措”,放置。直:指正直的人。枉:指邪曲的人。

[29]季康子:魯大夫,季孫氏,名肥。[30]奚(xī):何,為什么。[31]《書》:即《尚書》,所引文字不見今本《尚書》。[32]輗(ní):聯結大車兩轅與衡的榫頭。

[33]軌(yuè):聯結小車轅與衡的活塞。[34]世:一世為一代,古稱三十年為一世。[35]鬼:指已死的祖先。

[36]諂(chǎn):諂媚。

[鑒賞]

孔子一生從事了許多的實踐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二類:一類是政治活動,另一類則是教育活動。前者的時間較短。在他五十歲時,曾任過魯國中都宰、司空,后來還升遷為司寇。孔子在五十五之歲時,被迫離開了魯國,開始長達整整十四年的周游列國活動,在各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但終不見用。而他從事教育活動的時間則相當長,大致上經歷了三個時期。從“三十而立”到三十五歲這一期間,收了最早的一批弟子;在三十七歲到五十歲這一期間,他的弟子已遍及各個諸侯國;其后返魯之后的教育活動則一直終其晚年,孔門的杰出弟子在一些諸侯國的政治生活中逐漸開始發揮積極作用。相較之下,孔子政治活動則遠遠不如教育活動的那么成績輝煌。但是,他的政治思想與教育思想,都對整個后世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在本篇收錄的是孔子關于政治、教育的一些較為重要的言行。正如錢穆所說那樣:“孔門論學,最重人道。政治,人道中之大者。”(《論語新解》)因此,在首篇論學以后,接下來就順理成章的編排了論述為政方面的內容。

“德治”的治國之道,歷來都為儒家所倡導。孔子提出了“為政以德”,他認為“德治”是要優于“法治”的。他還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所強調和提倡的“為政以德”,包含了“君德”和“政德”兩個方面。所謂“君德”,即專門強調了國君要“其身正”。“身正”才能據此感化人,才能保證“令行”(《子路》)。所謂“政德”,就是說為政要以德為先,強調了要對民眾反復進行道德教化。這并不是要取消刑罰,只是反對“不教而誅”。以上這些,就為后世的儒家倡導的以德治國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南| 竹山县| 壤塘县| 海原县| 叶城县| 太白县| 罗源县| 鄂尔多斯市| 阳新县| 罗源县| 庄浪县| 博爱县| 深泽县| 定结县| 桃源县| 镇江市| 沾益县| 集安市| 郧西县| 凤庆县| 双辽市| 焦作市| 苗栗市| 蓝山县| 新郑市| 壤塘县| 玉屏| 洪江市| 德江县| 高州市| 钦州市| 沈丘县| 张北县| 独山县| 寿光市| 宁南县| 铜鼓县| 九江县| 泸溪县| 阿拉善左旗| 通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