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中庸(2)
書名: 四書五經(jīng)名句鑒賞(中華古文化經(jīng)典叢書)作者名: 盛慶斌編著本章字數(shù): 4692字更新時間: 2016-02-23 14:32:36
《中庸》所指出的種種妨礙中庸之道,另外一種傾向是人們索隱行怪的癖好。“索隱行怪”,根據(jù)朱熹的解釋是“深求隱僻之理,而過為詭異之行”(《四書集注·中庸》)。因為,一味追求新奇與怪誕,自然就會罔顧事理之所當然,這樣就違背了中庸之道。因此,作者指出,要遵行中庸就要“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就是說,要克服浮躁,心境淡泊,能耐得住寂寞,這自然是常人很難做到的,所以,《中庸》說“唯圣者能之”。
《中庸》批評這些種種索隱行怪的傾向,是為了凸顯中庸觀念里“庸”的意義:也就是平常,常道,常理。后面的幾章則更深入地闡發(fā)了這種意義,說明了平常之理才是至理,也就是平凡的真理。
對平常之理,《中庸》首先指出,這是普通人能夠理解、也能夠身體力行的道理。這根據(jù)儒家學說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儒學最看重的父慈子孝、夫仁妻順、兄愛弟弟敬兄的倫理道德是人所皆知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做到的。當然,《中庸》并不是要將高深的道理和崇高的境界歸結(jié)為尋常之事,而在于強調(diào)這些高深的道理與崇高的境界不該脫離普通人的認識水平與實踐能力,也許這是針對先秦道家的玄虛理論與墨家苦行僧式艱難生活而提出來的。此外,《中庸》所要闡明的是,中庸之道,也就是平常之理發(fā)揮到極致,就能成為至理。
誠者天之道
哀公[1]問政。子曰:“文武[2]之政,布[3]在方策[4]。其人存,則其政舉[5];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6]政,地道敏樹[7]。夫政也者,蒲蘆[8]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9]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10],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11]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12]也。或[13]生而知之,或?qū)W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14]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凡為[15]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16],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17]群臣也,子[18]庶民也,來百工[19]也,柔[20]遠人也,懷[21]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22],體群臣則士之報[23]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24],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25]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26]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27]任使[28],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29]薄斂[30],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31],既廩稱事[32],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33]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34],舉廢國[35],治亂持[36]危,朝聘[37]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38]則立[39],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跌跲[40],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41],道前定則不窮[42]。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43],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誠[44]者,天之道也。誠之者[45],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46]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47]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注釋]
[1]哀公:春秋時魯國國君。[2]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3]布:陳列。[4]方策:典籍。方,書寫用的木版。策,書寫用的竹簡。[5]舉:推行。[6]人道:指按照普通人的愿望和要求施政的道理。敏:勉力、用力。[7]地道:指以土地種植植物的道理。樹:種植。[8]蒲蘆:蘆葦。蘆草容易生長,比喻國家政事得到君子治理,則很快會繁榮昌盛。[9]宜:適宜。[10]殺(shài):減少、降等。[11]昆弟:兄弟。[12]一:指誠、至誠。[13]或:有的。[14]安:安適。[15]為:治理。[16]九經(jīng):九條準則。經(jīng),常道、準則、原則。[17]體:體察、體諒。[18]子:動詞,這里意為關愛。[19]來:同“徠”,招徠。工:工匠。[20]柔:安撫。[21]懷:安撫。[22]眩:眼花,引申為迷惑。[23]報:報答。[24]勸:勸勉、努力。[25]齊:齋戒。[26]讒:讒邪之入。[27]官盛:官屬眾多。[28]任使:聽任差使。[29]使:役使。[30]斂:征收租稅。[31]省:省察。試:考核。[32]既廩稱事:既,即“餼”,贈送別人糧食或飼料;廩,給予糧食;稱,符合;事,職事。[33]矜:憐憫、同情。[34]繼絕世:繼,承繼、延續(xù);絕世,已經(jīng)停止食采邑的貴族世系。
[35]舉:任用、復興。廢國:已經(jīng)廢黜滅亡的邦國。[36]持:扶持、解救。[37]朝聘: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儀。每年一見,叫小聘,三年一見叫大聘,五年一見叫朝聘。
[38]豫:同“預”,預謀、籌劃。[39]立:成功。[40]跲(jiá):絆倒。[41]疚:內(nèi)心不安。[42]窮:困厄。[43]道:這里指方法。[44]誠:真實無妄。[45]誠之者:實現(xiàn)誠的理念。[46]固執(zhí):堅守不渝。[47]措:置。
[鑒賞]
在第二十章,作者主要論述了儒家的政治哲學,并且最終提煉出了《中庸》全書的核心觀念——誠。
作者引用了《中庸》在將人的因素與政治制度加以比較的時候說:“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由此可見,人的因素在儒家的政治理論之中,包括了大眾的道德水平,但在這里是指治理國家的人的思想品質(zhì)。《中庸》認為,如果執(zhí)政者思想道德品質(zhì)不好,那么任何一種優(yōu)良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學說都終將落空,因此人的因素才是決定性的。《中庸》提到:“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這是儒家政治理論的邏輯思維的高度簡練抽象后得到的公式化表達,也是對儒家政治思想精髓的凝練與萃取。
《大學》認為,修身就是要格物致知、正心誠意,而《中庸》則把修身歸為身體力行智、仁、勇三達德,基本上二者大同小異,但又各擅勝場。對于求知,《大學》講得更為明確,提出想要正確認識外部事物,就不能僅僅滿足于讀書;對道德完善與精神修養(yǎng),《中庸》則強調(diào)了仁與誠的觀念,并因此發(fā)展了儒家的哲學理論。
《中庸》首次提出了“仁者人也”,指明仁不是一種束縛人的道德準則,不是一種抽象法則,而是人的一種情感表現(xiàn)。《中庸》試圖以仁這個“達德”來對待五倫社會關系,這也正是對仁的明白喻示。
正因于此,《中庸》進一步提出了:“力行近乎仁”,最誠摯、熾烈的情感必將表現(xiàn)為不懈的行為。孔子一貫重視行,《論語》里提到他時常以文、行、忠、信教人,推崇躬行君子。《中庸》歸結(jié)了這些思想,用來規(guī)定仁的內(nèi)涵,從而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仁的認識。力行就是真心實意地做,不懈地追求,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才導出了《中庸》之中最為注重的一個觀念——誠。
所謂“誠之者”,指的是人的行為要遵循天道之誠。
《中庸》認為,其義為“擇善而固執(zhí)之”。根據(jù)后文對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和篤行的說明,可以知道,這里所說的善并不僅僅指美德,其主要意義是廣義的美好。因此可見,“擇善而固執(zhí)之”就是堅持不懈、永無止境地追求完美,就是要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就是要遵行天道,在這里,天人合一的理念是要發(fā)揚人的主觀能動性與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正是有了這種精神,人們無論做何事都將會無往不利。
成己以成人成物
自誠明[1]謂之性,自明誠[2]謂之教[3]。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4]。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5];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6]矣。
其次致曲[7]。曲能有誠,誠則形[8],形則著[9],著則明,明則動[10],動則變[11],變則化[12]。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13];國家將亡,必有妖孽[14]。見乎蓍龜[15],動乎四體[16]。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誠者自成[17]也,而道自道[18]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19]而已也,所以成物[20]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nèi)之道也,故時措[21]之宜也。
故至誠無息[22]。不息則久,久則征[23],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24]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25],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26]。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27]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28]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29]而不重,振[30]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31]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32]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33],黿鼉蛟龍魚鱉生焉[34],貨財殖[35]焉。《詩》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36]。”蓋[37]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38]顯,文王之德之純[39]!”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40]乎發(fā)育萬物,峻極[41]于天。
優(yōu)優(yōu)[42]大哉!禮儀三百,威儀[43]三千,待其人[44]然后行。故曰:茍不至德[45],至道不凝焉[46]。故君子尊德性而道[47]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48]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49]。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50]。
《詩》曰:“既明且哲[51],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注釋]
[1]自誠明:從誠到明。明:明白,明智,覺悟,智慧。[2]自明誠:從明到誠。[3]教:教化。[4]盡其性:窮盡自己的本性,意指充分發(fā)揮自己天賦的本性。盡:窮盡。[5]贊:贊助。化育:自然生長變化,養(yǎng)育。
[6]參:并列。[7]其次:指次于至誠的人,通過學習達到至誠。致:至。曲:細微之事。致曲:指從細微之事入手做工夫。[8]形:外部行為上的表現(xiàn)。[9]著:顯著。[10]動:感動人。[11]變:變革,指變惡為善。
[12]化:感化,指使人不自覺地改惡從善。[13]禎祥:吉祥的征兆。[14]妖孽:物類反常的現(xiàn)象,泛指災禍。草木之類稱妖,蟲豸之類稱孽。[15]見:同“現(xiàn)”,呈現(xiàn)。蓍龜:蓍草和龜甲,古人用來占卜。[16]四體:手足,此指動作及儀態(tài)。[17]自成:自己完成。[18]自道:自己遵循當行的路徑。[19]成己:成就自己。[20]成物:成就外物。[21]時措:得時而用之。[22]息:止息。[23]征:征兆。[24]配:匹配。[25]章:即“彰”,彰明、顯現(xiàn)。[26]測:估計、測度。[27]昭昭: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