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中庸(1)

率性之謂道

天命[1]之謂性[2],率[3]性之謂道[4],修[5]道之謂教[6]。道[7]也者,不可須臾[8]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9]戒慎[10]乎其所不睹[11],恐懼乎其所不聞。莫[12]見[13]乎隱[14],莫顯乎微[15]。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16],謂之中[17],發而皆中節[18],謂之和[19]。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20]也。致[21]中和,天地位[22]焉,萬物育[23]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24],小人反[25]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26]時中[27]。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28]也。

子曰:“中庸其至[29]矣乎,民鮮[30]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31]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32]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33]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34]!”

子曰:“舜其大知[35]也與[36]!舜好問,而好察邇言[37]。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38],用其中于民。其斯[39]以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40]知[41],驅[42]而納諸罟[43]擭[44]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45]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46]守也?!?

子曰:“回[47]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48]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49]也,爵[50]祿[51]可辭[52]也,白刃可蹈[53]也,中庸不可能[54]也?!?

[注釋]

[1]天命:這里指自然的稟賦。[2]性:天賦予人的本性。[3]率:遵循。[4]道:規范、人道。[5]修:修明、實行。[6]教:教化。[7]道:日常事物當行之理。

[8]須臾:片刻、一會兒。[9]君子:《中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行的人,有時指有地位的人。這里指有德行的人。[10]戒慎:警戒、謹慎。[11]睹:見、察看。[12]莫:無、沒有。[13]見(xiàn):同“現”,體現。[14]隱:隱蔽。[15]微:細微小事。[16]發:表露、顯露。

[17]中:這里意為恰當。[18]中節:合于自然的道理。中,符合。節,法度、常理。[19]和:和諧。[20]達道:通達的道路,或說是天下人民共由之路,引申為天下共同遵循的普遍規律。[21]致:到達。[22]位:安于其所、各得其所。[23]育:養育、生長。[24]中庸:不偏不倚,既不過分也無不足。庸,“常”的意思。[25]反:違背、違反。[26]而:能、能夠。[27]時中:應時而處中,即言行處處符合道的規范。[28]忌憚:畏懼。[29]至:極、最。[30]鮮:少。[31]知者:有智慧、有教養的人。知,同“智”。[32]明:著明、明了。[33]味:滋味。

[34]矣夫:嘆詞。[35]知:同“智”。[36]也與:語氣詞連用。[37]邇(ěr)言:淺近之言。[38]執其兩端:掌握它的兩個方面。[39]斯:此。[40]予:我。[41]知:同“智”。[42]驅:驅逐、驅趕。[43]罟(gǔ):捕魚的網。[44]擭:裝有機關的捕獸的木籠。[45]辟:同“避”。[46]期月:一個月。[47]回:顏回,孔子的學生。[48]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不舍。服,放置。膺,胸口。[49]均:平,指治理公正。[50]爵:爵位。[51]祿:官吏的俸祿。[52]辭:放棄。[53]蹈:踩、踏。[54]中庸不可能:上述三事,即平治國家、辭爵祿、蹈白刃雖難還是能做到,而行中庸之道看似容易,實際更難。

[鑒賞]

《中庸》據說是子思寫的,原本是《小戴禮記》之中的第三十一篇。在《漢書·藝文志》著錄有《中庸說》二篇,這表明西漢時已有人專門從事《中庸》的研究。之后有南北朝宋散騎常侍戴颙所著的《禮記中庸傳》二卷,另外南朝梁武帝蕭衍還著有《中庸講疏》一卷,援佛入儒。自唐中葉以后,李翱所作的《復性書》,基于《中庸》的思想,試圖建立一套新儒家的心性理論。

北宋的儒者普遍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重要典籍,由曾子所傳下來、又由子思“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南宋的朱熹在北宋二程兄弟等開創的理學觀點之上,將《大學》與《中庸》從《禮記》中單獨抽出,同《論語》與《孟子》合編在一起,并分別為之作注,稱為“集注”。本書《中庸》各章的劃分依據的就是朱熹所著的《四書集注》。

在《四書》中,朱熹認為,《中庸》的理論性與思辨性較其他三者為高,這從他對《四書》排序中就能看出?!端臅返呐帕写涡?,現在的通行本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其實,朱熹在編排中曾經將《中庸》置諸最后。朱熹對此曾有說明:“某要人須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復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末讀《中庸》,以求古人微妙之處?!痹谶@里,朱熹將《大學》看成是綱領,因此列于首位;將《中庸》看成是精髓,因此列于最后。在這首尾呼應之間,加以孔、孟的言論作為印證,從而就能構筑一個較為完整的思想體系。

第一至第九章著重論述了道與中庸兩個觀念,這里所說的道也就是中庸之道。然而,他先闡述了哲學意義上道的概念,這樣就不僅為中庸之道奠下了本體論基礎,而且還賦予了道天人合一的意義,這樣就發展了道的觀念?!吨杏埂返谝淮螌⒌勒撌鰹槿寮艺軐W的基本范疇。它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規定了道的基本涵義,在指出了道之本原出于天的基礎上,又強調了道與本性、人性是一致的,無矛盾的,這樣就避免了天、人,內、外之間的對立。

《中庸》這幾章主要論述中庸觀念的意義和重要性。它首先提出中庸即“中和”,從詞義上說中和表示適度,恰當?!跋才分窗l”就是描繪此時情感、意念無所偏倚,當于理;“發而皆中節”是說情感、意念的表達有分寸,不乖戾。而從哲學上說,明代王陽明認為“未發之中”即良知,即本心,即宇宙本體。可見,根據中庸的觀念,世界、本心、本性的本然狀態是適度,適宜,恰當。

其次,中庸的意思是為“時中”,也就是要求人們的行為舉止要隨時而處中。因為“中”并沒有一個固定標準,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而確定。時中也就是意味著需要面對現實,尊重客觀條件。而那些私心太重之人,往往則會肆欲妄行,因此《中庸》才說小人反中庸,言行皆無所顧忌。

再次,中庸指的是無過無不及,這除了強調要適度外,還針對了人性的弱點。所謂“知(讀為”智“)者則過之,愚者則不及”、“賢者則過之,不肖者則不及”,描述了普遍存在的誤區,不但是認識上的,也是行動上的:智者、賢者由于個人主觀偏愛與過度自信而往往做過頭;而愚者、不肖者則因為智識所限而時常達不到要求或標準。最后,中庸是一種方法論,強調的是執兩用中,也就是要把握兩個基本點,使其二者保持均衡,這是孔子在各種問題上都強調采用的方法。例如,他主張在政治上需要寬猛并用,在學習方法上則要“學”、“思”兼顧,不能有所偏廢等等。

君子依乎中庸

子路[1]問強[2]。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3]強與?寬柔以教,不報[4]無道[5],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6],死而不厭[7],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8]而不流[9],強哉矯[10]!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11]不變塞[12]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子曰:“素隱行怪[13],后世有述[14]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15]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16]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費[17]而隱[18]。夫婦[19]之愚,可以與[20]知焉。及其至[21]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22]。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23]焉。《詩》云:“鳶飛戾[24]天,魚躍于淵?!毖云渖舷虏欤?5]也。君子之道,造端[26]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遠人[27]。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詩》云:‘伐柯[28]伐柯,其則[29]不遠。’執柯以伐柯,睨[30]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31],改而止。忠恕違道[32]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33]乎子以事[34]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35]之,未能也。庸[36]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敢盡。言顧[37]行,行顧言。君子胡不糙糙[38]爾?”

君子素其位[39]而行,不愿[40]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41]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42]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43]下,在下位不援[44]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45]人。故君子居易[46]以俟[47]命,小人行險[48]以徼幸[49]。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50]諸正鵠[51],反求諸其身。”

[注釋]

[1]子路:孔子弟子。子路好勇,故問強。[2]強:剛強、堅強,勇敢。[3]而:汝,你。[4]報:報復。

[5]無道:蠻橫無理。[6]衽(rèn)金革:衽,臥席,此處作動詞。金,鐵制的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盾。衽金革意為以金革為臥處,譬好勇善戰。[7]厭:后悔。

[8]和:和諧、調和。[9]流:隨波逐流。[4]矯:堅強的樣子。[11]有道:政治清明,天下太平。[12]塞:堵塞。此指窮困的時候的信念。[13]素隱行怪:指探求隱僻不正之理,做奇異怪誕之事,以欺世盜名。素,據《漢書》應為“索”;隱,隱僻之理;怪,怪異。[14]述:傳述、稱贊。[15]已:止、停止。[16]遁(dùn)世:避世、隱居。[17]費:廣大。[18]隱:精微。[19]夫婦:匹夫匹婦,指普通男女。[20]與:動詞,參預。[21]至:最、極盡。[22]憾:遺憾,不滿意。[23]破:剖析、分析。[24]戾:到達。引用的詩句見《詩經·大雅·旱麓》。

[25]察:明顯,彰著。[26]造端:造立端緒,意為開始。[27]遠人:遠離人們。[28]伐柯:砍伐作斧柄的木材???,斧柄。詩句見《詩經·豳風·伐柯》。[29]則:法則。[30]睨:斜視。[31]以人治人:按普通人的愿望和要求來治理眾人。[32]違:相距。道:中庸之道。

[33]求:責求、要求。[34]事:侍奉。[35]施:加給。

[36]庸:平常、平凡。[37]顧:回頭看,引申為顧及。

[38]糙糙:篤厚、老實的樣子。[39]素:現在。素其位:因現在所居其位而為其所當為。[40]愿:傾慕、羨慕。[41]夷狄:夷,當時東方的部族。狄,當時西方的部族。[42]入:處于。[43]陵:欺凌。[44]援:攀援、高攀。[45]尤:怨恨。[46]易:平安的地位。[47]俟:等待。[48]險:險僻。[49]徼幸:偶然求得榮幸。[50]失:指沒有射中。[51]正鵠:箭靶中心圓圈。畫在布上的叫“正”,畫在皮上的叫“鵠”。

[鑒賞]

《中庸》在這幾章先指明了那些會妨礙實行中庸之道的觀念,并且提出了如果要實行中庸之道,則應當具有的幾種人格品質。

剛強、勇敢往往是眾人贊揚的美德,人們常將那些臨危不懼的舉動看成是英雄行為,但有些人卻呈一時之勇,在受到侮辱、挑釁的時候就做出激烈反應。《中庸》認為,這些極端行為是對中庸之道的最為常見的危害。所以第十章在分析、闡述“強”(剛強、勇敢)的概念時,專門指出了“衽金革,死而不厭”是“北方之強”即游俠之勇,不符合中庸之道所注重的溫和與寬容的品質,因此并不是真正的剛強。根據《中庸》,只有遵守中庸,才會有真正的強,也就是君子所居的“南方之強”。作者認為,對于橫蠻之人,最勇敢的態度是以寬容去感化他,用道理來教育他;態度溫和,但是毫不動搖地堅持信念;在強權或壓倒一切的非理性潮流面前,根據道義,保持獨立立場與見解;國家政治清明時受到任用,面對各種誘惑,不為所動,仍能堅守困窮的時候所立下的志向,做到富貴不能淫;而在政治黑暗的時候又能為了原則不惜犧牲一切?!吨杏埂方舆B用了三個“強哉矯”來熱情贊頌這些行為所表現出來的勇敢精神,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英雄行為。由此可見,根據《中庸》,遵循中庸之道需要對他人抱以深沉之愛,大無畏之精神以及堅韌的品質,就是追求真理,維護道義,堅持信念與原則。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赫章县| 饶平县| 贵定县| 象州县| 汝城县| 仁寿县| 平远县| 连州市| 新泰市| 同德县| 攀枝花市| 西贡区| 惠州市| 虎林市| 贞丰县| 舒城县| 福海县| 西盟| 金门县| 肃宁县| 石屏县| 阿城市| 西和县| 来凤县| 饶河县| 封丘县| 萨嘎县| 海兴县| 静乐县| 黎川县| 南投县| 满洲里市| SHOW| 航空| 肃北| 宣威市| 兴仁县| 淅川县| 铜鼓县| 上高县| 大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