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唐詞篇(6)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接短亭。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首先寫樓上人所見,這是一幅懷鄉客子所見的圖景,這些景色跟樓上人的心境是一致的。“平林”是在樓上眺望遠處樹林的感覺,一個“平”字把人與林的距離、位置都托出來了。“漠漠”:迷蒙不清,不單指距離遠,而且點下文的“暝色”。“煙如織”:說煙樹相間,煙樹都隱約可見,而不是煙霧完全籠罩了樹木,所以煙和樹的關系是仿佛交織在一起,這種景色能給人什么樣的感覺呢?當你看見在晴空下一片清晰可辨的綠樹林時,你的感覺將是心曠神怡;可是在暮色蒼茫中看見一片隱隱約約、和煙帶樹的遠林時,你的感覺該是郁結的、暗淡的、惆悵的吧!“寒山”不一定指冰雪封蓋的山,也不一定指秋山,一方面,遠山從暮色中望過去似乎縮瑟一團,叫人感到寒意;另一方面,詩人詞客要寫憂愁傷郁之情,那么和它陪襯的景物一定是寒冷的,絕不會是溫暖或炎熱的。“傷心碧”也并不是說遠山“顯出一派看了叫人傷心的綠色”。因為作品中的主人翁此時此境正在傷心,所以他看到的山色也成了傷心的碧色,這種描寫手法,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一樣的。讀者往后在詩詞中將會經常碰見。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點明了游子登樓發愁的時間是在傍晚,那時在天將黑未黑之際,一個“入”字,把自然天黑寫活了,讓它人格化,屋里的蒼茫灰暗是跑進了“暝色”,這不僅現實環境確是天晚灰暗,也提示了樓上人內心的灰暗,是“愁”的灰暗,這種體現,不能不令人贊嘆作者創作技巧之高超。

“有人樓上愁”是籠罩全詞的關鍵,前三句的景是樓上愁人之所見,下片活動是樓上愁人之所想。他登上了高樓,看到了平林、寒山,感覺到了暝色,他又憶到了“空”,感到了“急”,然后想到了“歸”。沒有樓上愁人,全詞就不存在了。

如果說“有人樓上愁”是此詞的關鍵的話,那么“玉階空佇立”則是“愁”的核心。通常對此句的理解是按字面處理的。“玉階”,玉石般的臺階,“佇立”,長久的站著。正因為如此,就可以把下片理解為女子的思緒,佇立在玉階上的是位思婦。詩無達詁,詞也一樣,都可以見仁見智。因之,我們也就來見一見“仁智”了。我們認為,這個“玉階”是指皇帝金殿下的玉階,暗寓著“仕宦”,“玉階空佇立”,意即:久久地站在玉階下等待皇帝的宣召,賜官重用已是徒勞了(如果此詞毫無蟶問,確認是李白所作,那么和他后期的遭際是吻合的),既然是白費功夫,還不如離開算了,所以接著“宿鳥歸飛急”,這是采用了比喻手法,明說鳥兒到了傍晚都急匆匆地飛歸休息,暗含:我為了功名奔波得夠累了,應該像宿鳥那樣回家吧(李白不是遭到高力士的中傷以后,上表請求還山嗎?)。可是回鄉的路上,五里一個短亭,十里一長亭,一亭接連著一亭,漫長的路,哪能望得到盡頭!所以我們以為“玉階空佇立”作這樣理解,可以前后貫通,感情一致,也來得合理。假如以為只是在玉石般的臺階上長久地站著,跟樓上人有什么關系呢?是他在樓上發了一陣子愁以后,跑到樓下來站在玉階上再發?如果說他仍在樓上,那是看人家在玉階上站立,那跟他又有什么相干?你發愁,難道人家站在那里也一定在發愁?這是說不通的。有的本子把“玉階”改作“玉梯”,更糟,“梯”作為登樓用的梯子嗎?那是通道,站在那里干嗎?梯和階是同義詞,玉梯也就是玉階,那不是多此一舉!不過這一改也好,正暴露了改者企圖轉移“玉階”內含的目的。

把下片處理為思婦的活動,似乎比較合理些,她站在臺上,看到鳥兒歸宿,自然會想到丈夫什么時候能回來,可是“何處”不是“何時”,能說“什么地方是他回來的路”嗎?即使可通,即末句“長亭連短亭”就有點贅疣了。

這首詞整篇的結構是:首先描繪一幅客子懷鄉景色圖,接著點出這樓上愁人的所見,然后揭示樓上人愁的是什么,怎樣打算。

這首詞的題材是寫一個遠出求官的文人,在仕途失意后產生的情思和面對的景物。主題是沒法再眷戀仕途,想回老家,但又為歸途遙遠而發愁。這類詞在封建文人作品中原是常見的,但此詞處理題材的技巧很高明,所以表現得語言委婉,意味含蓄,感情深沉。

又舉頭忽見衡陽雁,千聲萬字情何限!叵耐薄情夫,一行書也無。泣歸香閣恨,和淚淹紅粉。待雁卻回時,也無書寄伊。

這首《菩薩蠻》詞,與上曲藝術風格不同。這是一首直白地寫出棄婦強烈憤懣的力作,是對薄情郎的控訴,也是對負情漢的抗爭。

有愛才會有恨,只有愛得深才會恨得深。一個女子,當發現自己的感情受到欺騙,所愛的人不再忠于她時,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由痛苦而變成恨了。

詞的上片第一、二兩句,寫棄婦對旅人的懷念和熱烈的感情。她抬頭看到飛往衡陽的大雁,于是勾起了她對征夫的思念。“千聲”是她呼喚著心上人:快歸來吧!“萬字”說明她曾經寄書,囑他早日歸來。“千聲萬字”正說明了她過去曾不止一次地傳信給他,希望他珍重自己,傾訴著想念之情,盼他早歸,這就是“情何限”的內容。一、二兩句,表現了她對丈夫深厚的感情。三、四兩句由自己寫到對方。對方是一個薄情夫,一去不返,杳無音訊,竟連一行書信也不寄了。這與“千聲萬字”的多情女子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尖銳的矛盾。這四句清楚地交代了人物和事由,已將一位不幸被棄的婦女的剛強性格,充分地描寫出來。“叵耐”為可恨或不可耐之意。

下片四句,則寫出這位棄婦的強烈的恨,堅決的抗爭。結構上緊扣上片“叵耐薄情夫,一行書也無”,人物的性格也有所發展,從思想上對薄情夫的痛心,而變為行動上的報復;由內心極端的痛苦,而變為堅決的斗爭。一、二兩句就寫出棄婦的痛苦和憤恨:她掩面哭泣,由戶外回到香閣(舊時女子居室),那交織著無比痛苦和憤恨的淚水,泉涌的淚水,將她臉上的紅粉也給淹沒了。這是一種多么大的痛苦和憤恨!這種痛苦,既非金昌緒的《春怨》中的相思之苦(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又非王昌齡的《閨怨》中的悔恨追求名利,因而使夫婦離別之苦(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而是一位“情何限”的少婦,受到“薄情夫”拋棄之后的巨大的痛苦和悲憤!三、四兩句,是這位被棄的少婦,在認清了“薄情夫”的真面目之后發出的誓言,她明確向對方表示:當南雁北歸時,我也不會寄信給你了。這是最后通牒,是強烈的抗議。至此,這位棄婦的形象也就躍然紙上。“伊”,指薄情夫。

這首詞的鮮明特點,是寫出了人物的個性。這是一位愛得熱烈,又恨得深切的女子。她見歸雁而控制不住對旅人的思念。于是就“千聲萬字情何限”;想到他一去“一行書也無”而產生強烈的恨,并發誓“也無書寄伊”。這是何等鮮明的個性!詩人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描繪,是通過對其行動和語言描寫而完成的。上片和下片的頭兩句描寫她的行動,上片和下片的三、四兩句,是描寫她的語言。此外,詩人還用了對比的手法,來烘托她的形象。她的“千聲萬字情何限”,與薄情夫的“一行書也無”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更顯示出她心靈的美和對愛情的追求。而薄情夫的“一行書也無”與她的“也無書寄伊”的對比,則更塑造出她不僅是一位愛得深沉,也能恨得強烈的敫桂英(見《王魁負桂英》戲曲劇本)式的女性。

憶秦娥

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憶秦娥》,詞調名。一名《秦樓月》,以詞中有“秦娥夢斷秦樓月”句,故名。又名《碧云深》、《雙荷葉》。顧起綸《花庵詞選跋》云:“李太自首倡《憶秦娥》,凄婉流麗,頗臻其妙,為千古詞家之祖。”對李白《憶秦娥》給予很高的評價。

這是一首寫傷別的詞,反映了閨中女子對旅人的思念和分離的痛苦。確實,李白的這首詞,格調高雅,意境深遠,悲愴凄涼,實冠古今。

詞的上片共五句,開首兩句,就描繪出一幅凄楚動人的意境,烘托出人物的內心世界。“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落筆不凡。夜深人靜,秦娥睡不著覺;秦娥所居的樓房上空,月色朦朧;她獨自吹簫,簫聲幽咽,似泣如訴。這就描寫出人物孤寂痛苦的心情。一個“咽”字,就傳出她悲涼的內心,用“夢斷”寫出她長夜難眠之狀,而“秦樓月”則對人物的孤獨寂寞的環境和內心世界作了形象的烘托。這短短兩句,就給全詩定下了悲涼的基調。“秦娥”引用了典故,《列仙傳》:“簫史者,秦穆公時人。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風鳴。居數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風臺,夫婦止其上,一旦皆隨鳳凰飛去。”“秦娥”猶言弄玉,但在這首詞里,是指秦地的女子。“娥”,美人的通稱。接著三、四、五三句,點明了秦娥“簫聲咽”和“夢斷”的原由。自然界無情無知,“樓月”和“柳色”依舊,但人事全非了,往日美好的生活,只成了遙遠的記憶,“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在“秦娥”的記憶中,那么刻骨銘心、使人難忘的是離別,她記得,灞陵(漢文帝陵墓)附近的灞橋,曾是她與心上人分別的地方。“秦樓月”是重復句,這是《憶秦娥》詞調的要求,但也有進一步烘托孤寂的氣氛之意。“年年”是每年,說明分離時間已有數年了。楊柳枯了,有再青之時,但那心上的人,為什么還不歸來?這三句,是對舊情的懷念和離別的哀傷,婉約多姿,言有盡而意無窮。

下片亦五句,由寫秦娥今日之凄涼,進而寫昔日之游和傷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秋天使人多憂善感。樂游原的清秋景色依舊如畫,但這一漢代京城仕女游覽的勝景,而今只是她一人游了,伊人一去,從此音信斷絕。樂游原的清秋節,咸陽古道上的冷落景象,正是“秦娥”凄涼內心的寫照。“音塵絕”,音信斷絕。這是下片前兩句之意。接著三句,以寫清秋時節的西風夕陽,漢家帝王的陵墓和宮闕,吊古傷今,襯托秦娥的傷別。“音塵絕”,重復前句,既是《憶秦娥》詞調的要求,也是加重強調傷別的氣氛。她眼前景象是“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一片寂寞凄涼,更使她愁腸百結,無法解脫,感慨萬千,從而完成“傷別”的主題。這最后兩句,與李清照寫重陽的《醉花陰》中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手法不同罷了。

這首詞文筆流麗自然,詞意凄婉,刻畫形象生動,而且將寫景與寫情交融在一起,藝術性極高。箭聲用“咽”,不僅寫出簫聲低沉、悲涼,如泣似訴,也傳達出秦娥內心的凄涼和痛苦。用“夢斷”,則描繪出秦娥長夜難眠,憂思難忘的心理狀態。“秦樓月”的特定意境,反映了秦娥孤寂凄楚的心境;而“年年柳色”,更增添了她無窮的離愁。尤其是樂游原的清秋節,咸陽古道,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更襯托了她冷落凄苦,悲痛欲絕的思想感情。詩人能將主人公的感情,融入自然景物的描寫之中,做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形象鮮明如畫,非大手筆,不能得此藝術境界。所以劉融齋認為,李白的《憶秦娥》和《菩薩蠻》兩首,足抵少陵《秋興》八首(見劉瑞潞《唐五代詞鈔小箋》),給予極高的評價。李白的《憶秦娥》,根據其詞反映的意境,大概作于唐明皇西幸之后,唐王朝由興盛走向衰落。那么,《憶秦娥》的現實意義,當不僅僅反映了“秦娥”的“傷別”,而觸及了更為深廣的社會問題,因而具有更加深刻、更加重要的歷史和藝術的價值了。《憶秦娥》絕非一般的寫“閨怨”之作,而有更曠遠的意境在,因此,它就成為千古詞家之絕唱。

清平樂

李白

禁庭春晝,鶯羽披新繡。百草巧求花下斗,祗賭珠璣滿斗。日晚卻理殘妝,御前閑舞霓裳。誰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李白《清平樂》共五曲,《花庵詞選》作《清平樂令》,調下有題“翰林應制”,說明是李白應唐明皇之命而作的詞。但前人對這五首詞是否系李白所作,意見不一。《筆叢》曰:“太白《清平樂》,蓋五代人偽作。因李有《清平調》,故贗作此詞傳之。”(見劉瑞潞《唐五代詞鈔小箋》12頁)但《尊前集》已收入,就姑且列在李白名下。這五首詞內容上沒有聯系,風格也不一致,歐陽炯《花間集序》說:“在明皇朝,則有李太白應制《清平樂》四首。”黃花庵《絕妙詞選》曰:“唐呂鵬《遏云集》載太白詞四首,以后二首無清逸氣韻,疑非太白所作,故只存其二。”

這是一首描寫宮中舞女生活的詞。她很富裕,體態也很美,善歌能舞,但生活卻很空虛,白天作斗草賭博游戲,晚上在皇上面前歌舞,像一只籠中的鳥,似乎已失去了對理想的追求。她是封建社會的祭品,是被侮辱、被損害者。詩人就要通過對其日常生活的描繪,讓人們去認識封建社會的本質特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城市| 尼玛县| 乌苏市| 股票| 区。| 禄丰县| 濮阳县| 苏尼特左旗| 拉孜县| 乡宁县| 泌阳县| 阿瓦提县| 北安市| 襄樊市| 枣庄市| 东海县| 黔西县| 阿拉尔市| 晋州市| 康乐县| 大理市| 绵阳市| 锡林浩特市| 交城县| 晴隆县| 鲁山县| 佳木斯市| 城固县| 阳谷县| 乌拉特前旗| 新和县| 凤城市| 泾源县| 宣恩县| 九龙县| 易门县| 武定县| 宁海县| 溧阳市| 乌兰浩特市| 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