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唐詞篇(3)

又遠聽明君愛逸才,玉鞭金翅引龍媒。不因茲白人間有,定是飛黃天上來。影弄日華相照耀,噴含云色且徘徊。莫言闕下桃花舞,別有河中蘭葉開。

第一、二句“遠聽明君愛逸才,玉鞭金翅引龍媒”中,“逸”是“超越”、超過一般的意思。“金翅”代以貴重珍品裝飾的帽子,是有一定身份、官職的人所戴。“龍媒”,是最好的馬。漢武帝《天馬歌》中就有“天馬侏兮龍之媒”的句子。兩句意思是:偏遠之地都知道了英明的君主珍愛良馬,就有使者用白玉做的鞭子(泛指精良的馬具以示非一般之馬)引來了駿馬。

三、四句“不因茲白人間有,定是飛黃天上來”。句中“白”,指的是唐玄宗的坐騎“照夜白”。“飛黃”是周穆王的八駿之一。兩句是說,英明的君主絕不因有“照夜白”那樣的名馬而不欲再求良馬,而是渴望像“飛黃”那樣的駿馬自遠方來。從這兩句中,可以看出君王求駿馬的心誠意切。

五、六句“影弄日華相照耀,噴含云色且徘徊”意思是:所求得的駿馬,在太陽底下走動時,身上的毛片油光閃亮,簡直可與日光相輝映;駿馬噴出來的氣息凝成云氣,在宮闕之上徘徊不去,可見求來的馬品種之良,數量之多。

七、八兩句“莫言闕下桃花舞,別有河中蘭葉開”。用“莫言”、“別有”又推開一層,點出駿馬之來,表示祥瑞之兆。句中“桃花”指的是當年唐太宗騎著南征北戰、開拓疆土的良馬“什伐赤”(“什伐”是古波斯——今伊朗“阿濕婆”的譯音。這匹馬是從伊朗運來的),它的毛片是紅色的。后來岑參在《玉門蓋將軍歌》中有“櫪上昂昂皆駿駒,桃花叱撥(”什伐“的音轉)價最殊”的句子,直接以紅色的毛片“桃花”來代“什伐赤”。“河中蘭葉開”用了神馬負圖的典故。相傳在伏羲時有龍馬負圖自河中浮出,伏羲根據此圖畫出八卦。后代以河馬負圖出水表示祥瑞之兆。句中“蘭葉”與上句“桃花”相對稱,作神馬的代稱。這兩句的意思是:別以為像“什伐赤”那樣的駿馬紛紛而來只是為在闕下獻舞,這其中卻因有當今天子的圣德,才感召河馬負圖中的神馬不斷來朝,以示祥瑞的深意啊!

這首詞寫君王求駿馬的意誠心切,以及駿馬來朝是有感于君王的圣德。

總觀《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三首,各有側重。第一首寫唐玄宗壽誕宴會及舞馬演特技的盛況,第二首生動地描繪馬的舞姿。第三首寫君王求馬的誠意及神馬之來以示祥瑞之兆的深意。

唐至玄宗開元、天寶,史稱太平盛世,據《資治通鑒》記載,唐玄示開元十八年“天下奏死罪止二十四人”,可見當時社會生活的安定。以唐玄宗為首的封建統治者,更沉溺于奢侈的生活享受之中。作為長期處于統治集團的中心,生活在唐玄宗身邊的張說,在他所記述當時游宴盛況的作品中,以歌功頌德為其中心內容,這正是他當時思想的自然流露,但同時作者又以生動的筆觸,恰當的比擬,用文字為我們描繪、記述了當時圣誕游宴的情景,為后代留下了這幅古代舞馬慶壽圖,為后人對唐代宮廷生活的了解,提供了生動的材料。

蘇摩遮

張說

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寶服紫髯胡。聞道皇恩遍宇宙,來將歌舞助歡娛。這首詞是詩人贊頌盛唐時代國力強盛、四方朝賀、歌舞升平的太平盛景。

首句指出曲調的來源:“蘇摩遮”原是從羅馬帝國一帶傳來的異族曲調。全詞開頭立即點題,用筆簡潔。而且,這頭一句也是為全詞作張本。

第二句承接首句,詩人描畫了按此曲調彈唱、起舞的舞蹈家的形象:彈唱、舞蹈者穿著綴有閃閃發光、色彩斑斕的寶石的服裝,兩腮長滿紫色的須髯。本來,唱異族曲調的人可以是漢人,但現在出現的卻是一副異族人的服飾和長相,他們竟不辭勞苦,跋山涉水,遠道來到中原演出,這足以表明西方諸民族對唐王朝的敬慕之情。

第一、第二兩句,是詩人通過具體事物的描繪,來表現唐王朝威望之高,是間接地體現主題。

到第三、第四兩句,詩人則是運用直接抒情的方法來體現主題了:當今皇恩浩蕩,遍及整個宇宙,各方的人們都在傳頌大唐盛世,所以,他們也遠道而來,獻上歌舞,以增添大家歡欣娛樂的興致。

在本曲《蘇摩遮》組詞的第五首末句句尾,原注有《憶歲樂》三字,這表明本詞也是一篇宮廷樂章。但這首詞不是一般的充滿華美、綺麗之詞的宮廷樂章,它雖然不乏贊頌盛唐繁榮景象的言詞,但絕無阿諛、溢美之意。由于詩人敢于向民間汲取營養,故在詞中運用了樸實無華、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了真摯樸素的感情。他能夠把民間樂曲與宮廷樂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能夠借民間曲調為宮廷譜寫樂章,正充分表明詩人具有大膽的創新精神。

又繡裝帕額寶花冠,夷歌騎舞借人看。自能激水成陰氣,不慮今年寒不寒。

這一首詞中,詩人描繪了歌舞的熱烈氣氛,從而反映了盛唐時代人民的安樂生活。

第一句,詩人描寫了歌舞者的裝扮:身上穿著錦繡的衣裝,額前裹著美麗的巾帕,頭上戴著用珠寶綴成的花帽子。這是多么華美的裝飾!而詩人的筆觸又是何等地細膩!

第二句寫道:唱的是異族之歌,跳的是騎馬之舞,真是耐人觀賞,令人耳目一新。這一句既敘寫了歌舞的形聲,又表達了個人的觀感。它說明本詞中的歌舞絕非輕柔、委婉、婀娜、婆娑的輕歌曼舞,而是強勁有力、熱情奔放、充滿激情的異族歌舞。

第三、第四兩句則進一步說明“蘇摩遮”的藝術魅力和唐朝皇恩浩蕩。老天到一定時候自然而然地會激蕩水流,使之蒸發、升華,而形成濃重的霧氣或雨露,重新灑向人間,因此,人們不必去憂慮今年是否寒冷了。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宇宙間一年四季的變化總是在不停運轉的,過了秋天,冬天自然會到來。今天,遠方客人帶來這么多我們從未見過的、精彩的歌舞節目,那就讓我們盡情享受,一飽眼福吧!何必再為冬天是否寒冷而擔憂呢?試想,一場歌舞的熱烈氣氛竟會使觀眾忘卻切身的利害問題,其藝術效果之強烈是可想而知了。詩人沒有正面地描寫觀眾狂呼、吆喝的場面,但我們卻從這最后兩句的敘寫中體會到了。詩人這種藝術構思確是非常巧妙的。

山鷓鴣

蘇颋

玉關征戍久,空閨人獨愁。寒露濕青苔,別來蓬鬢秋。又人坐青樓晚,鶯語百花時。愁多人易老,斷腸君不知。

山鷓鴣,曲調名,原為效鷓鴣聲而作,故名,多表現愁苦之情。這是兩首思婦閨怨詞。

先看第一首。開頭寫閨中思婦獨自愁的原因:丈夫遠征戍邊長久未歸。玉關,即玉門關,唐代詩歌中多借指西北遙遠的邊塞。因此,帶有征夫遠戍思歸,或少婦閨中相思的凄涼色彩。一個“久”字,會引起讀者很多聯想:“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少小離家老大回”。也說不定“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次句正面寫女子的愁思。離別愈久,相思愈烈、愁苦愈深。“空”、“獨”極寫她的孤獨、寂寞、空虛之感。第三句是寫景,秋夜的寒霜打濕了階上的青苔。“寒露”即秋霜,點明季節;“濕青苔”又暗示夜深。秋風蕭瑟,草木搖落,最容易牽動人們的離愁別緒,清冷的秋夜更是游子思婦最難熬的時光。這女子整夜不能寐,披衣起徘徊,玉階空佇立。丈夫走后,她煢煢獨守空房,庭院里長年少有行人,又無心打掃,已長滿了青苔。這凄清冷寂的氣氛,襯托了閨婦的愁思。尾句是說,久別相思,蓬亂的鬢發已經變白。“蓬鬢”,可以想見丈夫走后,她已無心打扮,不事梳妝。“秋”字見出作者煉字的匠心。古人常以秋霜喻白發,此句“秋”字,不僅暗隱“霜”字,妙喻白發,還暗示了人的年老衰殘。這兩句以秋景烘托、渲染人的愁思,情景交融,妙合無間。上句寫秋夜,不言“秋”字而日“寒露”,化虛為實;下句喻白發,不用“霜”字而日“秋”,以虛代實,可謂神奇之筆。

前一首寫秋思,后一首則寫春愁。可以作為一組詩來讀。青樓,指閨閣。鶯歌燕舞,百花盛開的明媚春光里,閨中少婦獨坐青樓,正是黃昏日暮。“坐”,隱隱露出女子的寂寞、空虛,百無聊賴。“晚”,在此稍作活用,來寫“坐”的時間已經很長,直到天晚。第三句點出女子的愁苦,青春易逝,“坐愁紅顏老”。這“愁”真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無法排解。緣何如此呢?多清自古傷別離,原來是思念久別的夫君才使她柔腸寸斷。“斷腸君不知”,如思,如怨,如泣,如訴,是無可奈何的哀愁,是難排難解的相思。這首詞初讀似平淡無奇,然仔細品味,則可知作者是以樂景寫哀。即用“鶯語百花”的良辰美景來烘托、反襯人的憂思愁苦之情。滿園春色,卻無心欣賞,反而引起女子的愁斷腸,這就更突出了思婦孤寂、憂愁的心緒。以樂景寫哀情,倍增其哀。

這兩首五言短篇,精練含蓄,詞淺情深,似信手拈來。以自然景物烘托、渲染思婦愁情,景語情語,渾然一體。兩首立意相同,卻又毫無雷同之感,可看出這位初唐“燕許大手筆”的詩才。(蘇颋封許國公,當時與燕國公張說并稱“燕許大手筆”。)好時光

李隆基

寶髻偏宜宮樣,蓮臉嫩,體紅香。眉黛不須張敞畫,天教入鬢長。莫倚傾國貌,嫁取個,有情郎。彼此當年少,莫負好時光。

此詞見《尊前集》。《詞律》等定為唐玄宗所制,即以結尾處“莫負好時光”末三字為詞調名。詞為雙調,上、下片各四句,共四十五字,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史稱唐玄宗(李隆基)好詩歌,精音律,多自制曲,有《一斛珠》、《荔枝香》、《雨淋鈴》等詞,今傳者僅《好時光》一首,細玩詞意,當為早期所作。

這是一首以愛情為主題的贈人之作,顯然是為了表達一種情意而寫給女方看的。詞的上片重在描寫,極力使用形象化的語言以刻畫女方外貌、體態之美。下片重在抒情,向女方一再傾訴愛慕之心、祈求之意。語言平易自然,不加雕琢,純系脫口而出,可看出是受了民間文學的影響。

上片先從寫女方的發髻入手,再寫臉龐、膚色,最后寫到眉毛,很有次序,是文學作品常見的寫法,也符合人們審美的習慣。“寶髻”,指裝飾著珠寶的發髻,可見不是平民女子。“宮樣”,宮中流行的裝束服飾等式樣,往往代表著一種風尚。如唐代宮女曾好作高髻,為當時婦女所仿效。故唐人詩有“高髻云鬟宮樣妝”、“宮樣梳頭淺畫眉”等句。這里是說按宮內流行的式樣梳就的寶髻非常漂亮。“偏宜”,最合適(合乎時尚)不過了。“蓮臉”,像盛開的蓮花那樣“嬌滴滴越顯紅白”的臉,極言其鮮艷嬌嫩。“體”,軀體、形體,這里當系指肌膚。“紅”是膚色紅潤,“香”是青年女子體內散發出來的氣息,標志著青春活力。“黛”,一種青黑色顏料,古代婦女常用來畫眉,故女子之眉稱為黛眉。“張敞”,西漢人,官京兆尹(京城行政長官),曾為妻畫眉,傳為佳話。“天教”,天生的或自然形成的。這兩句寫女方長眉入鬢,麗質天生,不借助于人工修飾。上片四句,描摹女方體態、容貌,筆力集中在頭和臉部,畫面清晰,且頗有層次。

下片抒情,用的卻是反復叮嚀的口氣。“倚”,倚仗、倚恃。“傾國”,傾覆邦國。語出《李廷年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這里是在夸張其詞地形容美女的魅力,后因以“傾城傾國”指代絕色女子。如《長恨歌》:“漢皇重色思傾國”。“嫁取”,即嫁得、嫁著。“取”,助詞。這四句放在一起是說,不要自以為年輕美貌而目空一切。應當趁著青春年少時,嫁一個有情有義的如意郎君,去共同締造美好幸福的生活。至于“有情郎”是誰,那當然是作者自己了。一個“倚”字,透露了消息。或由于那女子自恃美貌,過于高傲,遂有此敦勸和囑咐。總之,此詞上片純屬正面著色,極盡渲染;下片于反復叮嚀中微露怨意,感情較為曲折。

有人曾謂此詞疑亦為五言八句詩。如句中“偏”、“蓮”、“張”、“敞”、“個”等字,本屬和聲,并非實字。若去掉上述和聲,則就成了如下八句:“寶髻宜宮樣,臉嫩體紅香。眉黛不須畫,天教入鬢長。莫倚傾國貌,嫁取有情郎。彼此當年少,莫負好時光”。若按《全唐詩》注所謂“唐人樂府,原是律絕”,證之唐人早期詞多與絕句有淵源關系,或詞的本身即是稍加變化的絕句,則此說自亦近理。

阿那曲

楊太真

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裊裊秋煙里。輕云嶺上乍搖風,嫩柳池塘初拂水。

這是楊太真(即楊貴妃,小名玉環)僅有的一首傳世的詞。阿那,即婀娜。《阿那曲》,原為七言絕句,押仄聲韻,一、二、四句有韻,平仄則較古絕靈活。詞為單調,同一詞調,其平仄、韻腳亦不盡一致。唐人以入樂府,宋人稱為《雞叫子》。關于此詞起源,舊題謂最早系由楊太真作此曲。萬樹《詞律》以此調未被收入《詞譜》,疑即《紇那曲》之轉音,因《紇那曲》亦絕句衍化而來,兩詞有相似處。徐士俊《古今詞統》認為此系曾善舞者張云容作。又徐釩《詞苑叢談》載:“姚氏月華隨父寓揚子江,與鄰舟書生楊達相遇,見楊達《昭君怨》詩,愛之,私命侍兒乞其稿,遂相往來。一日,楊偶爽約不至,姚作《阿那曲》”。按姚詞與楊太真此詞平仄相去甚遠,且與舞藝無涉,自不足據。此詞出處雖尚無定論,但它脫胎于絕句,則是無疑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方县| 拉孜县| 准格尔旗| 四会市| 姜堰市| 海原县| 武宁县| 嘉义县| 怀宁县| 南郑县| 土默特左旗| 临夏市| 连南| 定州市| 漳浦县| 崇左市| 西安市| 新竹市| 淳化县| 噶尔县| 云南省| 雷州市| 白城市| 玉龙| 尼玛县| 东安县| 闽清县| 女性| 旬邑县| 庆云县| 镇江市| 镇雄县| 阳东县| 商都县| 平武县| 伊宁市| 星子县| 贞丰县| 濉溪县| 静宁县| 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