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唐詞篇(4)
- 唐宋詞精品鑒賞(中華古文化經典叢書)
- 盛慶斌編著
- 4946字
- 2016-02-23 14:16:24
楊玉環乃是唐玄宗寵妃,史稱其能歌善舞,妙解音律。此詞實出自其手,似亦近理。詞共四句二十八字,所寫的都是舞態。除了首句系從正面直接描繪舞蹈動作外,其余三句均系運用傳統的比喻、象征手法,多側面地加以渲染,頗得斜陽草樹、掩映生姿之妙。
歌衫舞袖,長袖善舞,足見,舞總是離不開袖的,中國古代舞蹈則更重視水袖的功能。故寫舞必得先從衣袖寫起。這開頭一句的“羅袖動香香不已”,第一個“香”是名詞,應是指長袖舞動時掀起的陣陣香風,又可理解為羅袖攪動了凝聚在舞女身上的脂香粉氣。“動香”一詞,形容舞態,形象生動而概括。“香不已”的“香”則是名詞動用,有香飄或香滿之意。蓋舞袖在不斷地揮動,香風也在不停地飄散。這里是以賦(即直陳其事、不無夸飾)的手法,寫動態中的舞酣暢淋漓之狀。
如果說,首句乃是重在寫實,以下三句則全從虛處著筆。第二句“紅蕖”,即紅蓮。“裊裊”,纖長的、柔嫩的樣子。紅蓮,不僅色香俱全,而且亭亭出水,體態輕盈。以玉立于初秋的薄霧里、輕輕地搖曳著的荷花來比擬曼妙的舞姿,可謂貼切。此句是從另一角度,即在靜態(相對靜止)中刻畫舞姿之美。
第三、四句是對偶句。“輕云”承上句“裊裊”,“搖風”與首句“羅袖”呼應,喻軀體和雙臂的擺動,乃“動香”一詞的具體化。此句言舞姿猶如出谷輕云,隨風飄動,既瀟灑,又舒卷自如。“嫩柳”與“輕云”對舉,則在于形容舞女腰肢之細。“拂水”,承“搖風”,風擺弱柳直至低拂水面,在于形容舞女腰肢之柔。“搖”、“拂”之前加副詞“乍”、“初”,表明舞姿因節奏緩慢而更顯得輕靈柔和,蕩人心魄。
總之,此詞寫舞,有實有虛、有動有靜,筆力變化而有層次,描寫時能環環相扣,前后照應。某些用語甚奇,如“動香”、“搖風”,系從現實生活中提煉而得,甚見匠心。
有人曾謂此詞“既言秋煙芙蕖,又言嫩柳初拂,物候失序”,似有時空錯亂之嫌。其實,這三句純屬虛寫,無非在著重描繪舞姿之妙,所引用者未必都是眼前實有之物。文學作品,尤其是詩詞之類借助形象化語言,或運用比興手法以烘托氣氛、突出描寫對象的特點,是常見的、合乎創作規律的。倘一一坐實,反而會陷于膠柱鼓瑟,而有悖作者原意了。
一斛珠
江采蘋
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污紅綃。長門盡目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江采蘋是在唐開元初,由高力士選來侍奉唐玄宗的,因善屬文、淡妝雅服,而姿態秀麗,玄宗甚為寵愛。性喜梅花,所居悉植梅,明皇因戲稱梅妃。后因楊貴妃寵愛日隆,被遷于上陽東宮。當時夷使在花萼樓向明皇獻上珍珠,明皇就命人暗地里贈一斛珍珠給她。她拒絕接受,寫此詩,并交付使者說:“為我進御前也。”明皇看到這首詩,心中悵然不樂,令樂府配曲,名曰《一斛珠》。
我們了解了作者其人及此詞的產生背景,對我們理解這首詞是有幫助的。
這首詞描寫了詩人被打入冷宮后的痛苦心情。失寵之后,她雙眉也不描畫了,每天以淚洗面,也不梳洗,同時也婉言謝絕了明皇贈送的珍珠。這是一位被廢棄的妃子的血淚控訴,是對荒淫無恥的統治者的糜爛生活的揭露。
“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污紅綃。”這開頭兩句,就描寫出內心無比的痛苦,對生活的厭倦。她連美麗的眉毛也不描了,臉上殘留的脂粉混和著淚水,滴污了美麗的衣服。通過“久不描”和“污紅綃”,充分顯示出她失去寵愛后的悲痛。“女為悅已者容”,既已失去寵愛,就何必再去描畫眉毛,何必去涂脂抹粉,即使將美麗的服裝弄污了,也不顧及了。這是一種多么悲苦的心理狀態啊!“柳葉”形容“雙眉”,言其眉毛之美也。一個“久”字,說明痛苦時間之長也,久也心灰意冷,絕望了。“淚污紅綃”,說明淚水如雨,悲痛欲絕。
“長門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廖!”這三、四兩句,向明皇表明:既已失寵,就不打扮,你何必用珍珠來安慰我呢?“長門”,原指漢長門宮,近人王賓魯作《長門怨》,抒寫陳皇后被漢武帝廢棄長門宮時的哀怨情緒,此處“長門”指唐上陽宮,即江采蘋被廢棄之所。“盡日”指全日,“盡日無梳洗”說明失寵而打扮無意義,不能取悅于君。“慰寂廖”,安慰她寂寞痛苦的心。全句意謂既不寵愛,又何必多此一舉,贈送珍珠。結句十分干脆有力,不存幻想,言正辭嚴,也使明皇大為感動。
這首詞似乎是梅妃的一封書信,向明皇訴說衷曲。詞情婉轉,字里行間,充滿著一個被打入冷宮的妃子的血和淚,表明她所追求的是人間的真正的情愛,而把“珍珠”視之為敝履。從這一點來說,是值得我們贊許的。
憶江南
崔懷寶
平生愿,愿作樂中箏。得近玉人纖手子,砑羅裙上放嬌聲,便死也為榮。
此詞乃作者為了向宮妓薛瓊瓊表達愛慕之情,欲與之結秦晉之好而作的。《麗情集》云:“薛瓊瓊,唐開元宮中第一箏手。清明日,上令官妓踏青,狂生崔懷寶(一作”玉“)竊窺瓊瓊,悅之,因樂供奉楊羔潛得之。羔令崔作小詞,方得見薛。崔乃吟曰:‘平生愿,愿作樂中箏。得近玉人纖手子(一作”里“),砑羅裙上放嬌聲,便死也為榮。’因各賜薰機酒一杯。崔后調補荊南司錄參軍,瓊瓊因理箏,為監軍所取赴闕,明皇賜瓊瓊為崔妻。”
“乎生愿,愿作樂中箏。”這開頭兩句,就是向薛瓊瓊吐露衷情的,詩人因知薛善彈箏,為宮中第一箏手,因此就將自己比作箏。這是多么貼切的比喻,也頗能取悅于薛。平生的志愿,只愿作一把箏,讓薛彈奏,那情意也夠深了。“平生愿”《麗情集》作“今生無所愿”,詞句異而意思同。
下面三句:“得近玉人纖手子,砑羅裙上放嬌聲,便死也為榮。”說明為什么“愿作樂中箏”,銜接十分緊密。這三句也進一步向對方表白,愿意與之相親相愛,永不分離,直到死去。這樣的表白,可說是“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詩經·氓》)了。從“愿作樂中箏”,到“得近玉人纖手子”,到能在她的“砑羅裙上放嬌聲”,就把其依戀相愛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了。但詩人猶感不足以達其情,最后加上“便死也為榮”,真是似黃河、長江,熱情奔放,一瀉千里,能打動人心。“玉人”,美人。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纖手子”,一作“纖手里”,則容易理解。愿作美人手中之箏,真是奇思巧想,即景生情,何等機智。“砑羅裙”,指婦女所穿華貴之裙,以代薛瓊瓊。“砑”,碾,以石碾磨紙、布、皮革等物,使之光滑。“放嬌聲”,彈奏出悅耳動聽的聲音。字面上說“箏”,實則詩人自比,說明與之情投意合,為之傾倒,而為之死也為榮,則情深似海,無以復加了。結句情酣意足,山盟海誓,直表心中之愿。
這是一首抒情詩,情真意切,是一首典型的愛情詩,它所抒發的感情是純潔的,比喻是得體的。崔、薛最后成為夫妻,據記載是唐明皇賜瓊瓊為崔妻,但恐與此詞不無關系吧。
麗人曲
崔國輔
紅顏稱絕代,欲并真無侶。獨有鏡中人,由來自相許。這首詞依《詞名集解》引《別錄》云:“昔有麗人喜雅歌,后因以名。”意思說,《麗人曲》調名的由來,是因為有一位美貌的女子唱了一首幽雅的歌之后,才得的。這首詞形式似五言絕句,入樂府,乃唐聲詩。
此詞歌頌一位舉世無雙的絕代佳人,詩人沒有作外貌上的描寫,也沒有借景物去比擬,而只用“直陳”的方式,寫出這ss 位女子的美貌。一般的說,這樣的寫法,形象性就顯得欠缺。但是,詩人卻用了樸實的語言,寫出了她無與倫比的美貌。“紅顏稱絕代,欲并真無侶。”這兩句是說,這美貌的女子,當代獨一無二、想找出一個一模一樣來,實在是沒有這樣的人。這真是贊頌備至,無以復加了。“紅顏”,指女子美麗的容顏。曹植《靜思賦》:“夫何美女之爛妖,紅顏嘩而流光。”引申指美女。第一句就說這位佳人的美麗舉世無雙。第二句再補充第一句的意思,要“并”,即并比排列,真沒有同伴。一個“真”字,強調了真實客觀為信,其美并非主觀的評價,情人眼里出西施。
“獨有鏡中人,由來自相許。”這兩句承接上兩句,還是說這位“紅顏”是絕代找不到第二人;只有在她照鏡子時,那鏡中之人,才可以與之相比。“由來”,從發生到現在。“相許”,允許,同意之意。由此可見,那位女子之美,確是稱得上絕代佳麗了。詩人這樣描寫女子之美,雖然有點概念化,但也確實極盡描寫之能事,使讀者加以豐富的想像,使其綽約容姿,突現于眼前了。
陽關曲
王維
渭城朝雨澠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的《陽關曲》又稱《陽關三疊》,因至“陽關”句反復歌之而得名。也叫《渭城曲》,入樂府,作為送別時的歌曲。《王右丞全集》稱為《送元二使安西》詩。陽關,即渭城,今甘肅敦煌西南古董灘附近,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陽關。陽關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
這是一首送友人前往安西(今新疆省庫車、和田、喀什噶爾等縣一帶,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出使的詩,寫得真摯、深沉、慷慨、蒼涼,成為送別詩的千古絕唱。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兩句是寫景,信手拈來,寫出送別時的環境。渭城朝雨,城中的客店和草木,好像被洗過一般,一塵不染,春光明媚,柳色鮮嫩、蒼翠欲滴。這開首兩句,給本來顯得黯然的離別場面,平添了一份歡快、明朗的氣氛。“浥”又作“衷”,濕潤。“浥輕塵”,謂輕塵因浥潤而不揚,空氣新鮮。“客舍青青”謂旅舍掩映于蒼翠的柳樹之中。“新”字則描寫出柳樹初吐新芽,鮮嫩可愛。上面這兩句就描寫出一幅明麗的自然風景畫,點明了送別的典型環境,色調優美,風格明麗,似要將友人間離別的痛苦情緒為之一掃。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兩句寫餞別宴會上的動人情景。是的,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友人的離去,畢竟是令人難堪的,所以這兩句,筆鋒一轉,寫出了主人惜別之情。全詩氣氛亦由明朗歡樂轉為沉郁低回。他設宴為友人餞行,再三勸酒,并且叮嚀說:
“請您再干一杯吧,出了陽關,就沒有知心的老朋友了。”這兩句猶如一幅宴客圖,把主人頻頻勸酒,親切叮囑,依依惜別之情,躍然于畫面上,令讀者如聞其聲,如睹其容,如歷其境,不禁亦為之,而受到強烈的感染。“盡”,喝完。“西出”,安西在陽關之西,故日西出。陽關在中國外,安西更在陽關外,陽關已無故人,何況是安西,就更沒有朋友了。因此就更難舍難分,對友人充滿深沉的愛。這兩句充滿著真摯友情的詩句,膾炙人口,傳頌千古,成為送別友人必唱之詞。劉禹錫《與歌者詩》云:“舊人唯有何戡在,更與殷勤唱渭城。”白居易《對酒詩》云:“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一聲。”即指“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就可以證明,《陽關曲》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一首好的詞,不僅要有高度的藝術技巧,還要有樸素、真摯、自然的感情,要有獨創,而不可因襲。唐汝詢說,李白的《菩薩蠻》是“信手拈出,乃為送別絕唱,作意者正不能佳。”此言極是。陸時雍也說:“語老情深,遂為千古絕調。”他認為岑參《送殷寅》詩:“清淮無底綠紅深,宿處津亭楓樹林。駟馬欲辭丞相府,一樽須盡故人心。”詩意相同,但優劣相差很遠。因此,他認為作詩要做到“語老情深”,方為佳作。王維的《陽關曲》之所以能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究其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
桂殿秋
李白
仙女下,董雙成,漢殿夜涼吹玉笙。曲終卻從仙官去,萬戶千門惟月明。
題為唐代李白所作的《桂殿秋》共有二首,這是第一首。但其實兩首都不是李白所作,而是唐代另一詩人李文饒(李德裕)的作品,并且根本不是詞,是兩首七言詩,詩題分別為《迎神》、《送神》。后來把詩的第一句改為兩個三字句,就作為詞來傳唱了。又可能由于李文饒的名氣不響,就把它們掛到了李白名下。
古代的重大祭祀,都要奏樂。《迎神》、《送神》就是祭祀所用的樂歌。《迎神》為祭祀開始時所唱,《送神》則在祭祀臨近結束時演奏,其內容都是表現對神的仰慕、向往。但在中國的古代文學里,原有不少神人戀愛的故事。從先秦著名詩篇《九歌》中的《山鬼》等篇開始,直到清代的《聊齋志異》,這種傳統一直沒有斷絕過。在這樣的影響下,仙女對人來說并不是超凡絕俗的神靈和敬畏的對象,反而令人產生某種親切感。也正因此,這兩首祭祀所用的詩篇在改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后,倒也別有風味。董雙成在傳說中是個漂亮的仙女,但神仙也分等級,她的級別不高,常以高級神仙的侍女的身份出現,所以白居易《長恨歌》中還有“轉教小玉報雙成”的句子,——照白居易的想法,楊貴妃死后成仙,小玉和董雙成兩位仙女都成了她的女侍。又據《漢武故事》等書記載,漢武帝時,西王母曾經帶著許多男女神仙降臨皇宮。這首詞所寫的,就是董雙成隨著這些神仙降臨漢宮的事。她在宮中吹笙,吹完以后,又隨著別的仙官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