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唐詩篇(8)
- 唐宋詩精品鑒賞(中華古文化經典叢書)
- 盛慶斌編著
- 4913字
- 2016-02-23 14:22:24
酬張少府
王維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1]。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2]。
【注釋】[1]自顧:自念,自視。長策:良策。空:只。[2]窮通:窮困或顯達,得意與失意。
【鑒賞】這首詩的前四句全是寫情,隱含著抱負不能實現的矛盾苦悶心情。首聯“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看似極端消極,但一個“惟”字暗示了作者不得已的情緒。似乎這個“靜”也是不得已。這是為什么呢?詩人在下一句作了解釋:“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但是,詩人的情緒一沉之后,隨即想起隱逸生活的情趣。“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松風”、“山月”都是象征高潔的意象,暗襯詩人自己的心境和形象。詩人在徐徐的清風中輕解衣帶,在皎潔的月光下獨坐彈琴。這一“吹”,一“照”,便將“松風”、“秋月”寫活了,它們好像是有意地參與詩人的活動似的。
末聯是借景抒情,以問答的形式作結。前句“君問窮通理”,照應了標題,“君”指的是“張少府”。面對友人的問題:窮困或顯達時應該如何去面對。詩人并沒有正面的給予回答,而是以不答作答。“漁歌人浦深”化用典故在人們的腦海里勾勒出一幅畫面:一個漁人撐著小舟,慢慢消失在煙波浩渺之處。隱隱地,我們似乎可以聽到漁歌的聲音,還問什么呢,不如就像我這樣歸隱去吧,用安寧的心境來面對眼前的一切。
送梓州李使君[1]
王維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2]。漢女輸檀布,巴人訟芋田[3]。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4]。
【注釋】[1]梓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臺。
[2]山中一夜雨:一作“山中一半雨”。杪:樹枝的細梢。
[3]檀:木棉樹。其種子表皮長有白色纖維,可織成布。
[4]文翁:漢景帝時為蜀郡太守,政尚寬宏,見蜀地僻陋,乃建造學宮,誘育人才,使巴蜀日漸開化。翻教授:反復教育。
【鑒賞】這是一首送別詩。首聯“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千山萬壑之處大樹參天,到處都可以聽見杜鵑的啼叫。頷聯接著描繪“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山中一夜風雨過后,飛泉百道,遠遠望去好像懸掛在樹梢上一樣。這四句詩,使人仿佛置身于巴蜀勝地:眼前是參天的古木,群山萬壑;耳邊是響徹千山的杜鵑啼鳴,聲震層巒的懸崖飛瀑。令人大有耳目不暇之感。
在描繪了一番蜀地的美景之后,詩人轉而寫蜀地的民俗風貌。詩人在頸聯選用了兩個極具蜀地特點的情景“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蜀地的婦女向官府交納檀布。由于蜀地盛產芋,蜀人常為芋田的歸屬問題打官司。“漢”、“巴”皆蜀之別稱,緊扣友人將去之地。而征收賦稅,處理訴訟事物,正是“使君”的職責所在。這里是詩人在想象著友人到任后的生活。末聯“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用了有關治蜀的典故。詩人在此勉勵李使君要效法古人,恪盡職守,不要倚仗先賢的成績無所作為。
過香積寺[1]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2]。
【注釋】[1]香積寺:故址在今陜西長安縣。[2]曲:隱僻之處。安禪:佛家語,指心安于清寂寧靜之境。毒龍:佛家語,喻妄念煩惱。
【鑒賞】這是一篇記游。前四句“不知香積寺,數里人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寫詩人并不知道香積寺的確切位置,信步而去。“數里人云峰”、“古木無人徑”是寫路途中的見聞,同時側面交代了香積寺在云峰深處,周圍環境古樸典雅。到這里,詩人對寺院還只字未提。走在無人的古道上,詩人心頭有一點疑惑——這山里真的有寺院嗎?這時聽到深山中隱隱的鐘聲,才確信香積寺真的在這個山中。后兩句“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山泉在崢嶸的石縫中流淌,泉聲像極若有若無的嗚咽之聲。這里是古木森森的深山,到處是高聳的“青松”,日光不能普照。這時正是“薄暮”時分,返照的夕陽映照在松林之上,凄冷之情油然而生?這一聯在讀者眼前構造出一個遠離塵世、寧靜幽深的環境。
末兩句“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是寫詩人在傍晚的時候終于到達寺院,面對一潭空闊幽靜的潭水,情不自禁的想到了《涅槃經》中所說的佛門高僧以無邊的佛法制服了性情暴烈的毒龍的故事。由此想到既然佛法可以制服毒龍,當然也可以制服世人的癡心妄想,從而開始感慨禪理的高深。
山居秋暝[1]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2]。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3]。
【注釋】[1]螟:日落,天黑。[2]“竹暄”句:浣衣女子結伴歸來,竹林里傳來一陣喧笑。“蓮動”句:指溪中蓮花搖動,知是漁船順流而下。[3]“隨意”二句:
《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乃招致隱士之辭。這里反用其意,是說春天的芳華雖已消歇,秋景也佳,王孫自可留在山中。
【鑒賞】首聯“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幽靜的山林中,林木茂密,掩蓋了人跡,顯得很“空”。這是一個秋天的傍晚,剛剛下過一場秋雨。
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描寫雨后的松林空氣顯得格外清新,皎潔的月光從密密的松林中傾泄而下。清澈的泉水從光滑的石頭上靜靜的淌過。泉水映著月色,發出銀亮的光芒。這一聯月光如水,是寫“靜”;清泉流淌,是寫“動”,動靜結合,塑造出一個明凈的意境。
接下的兩句寫山中人們的生活:“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兩句從視覺、聽覺兩方面進行了逼真生動的描寫。
雨后的空山是那樣清新,山中的人們的生活是那樣安閑自在,詩人頓時感到自己找到了一個世外桃源。于是,他開始忍不住抒發自己的情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句詩含蓄地將自己留戀山林的心情表達出來。
終南別業
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1]。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2]。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3]。
【注釋】[1]中歲:中年。陲:邊。[2]勝事:美好的事,快意的事。[3]值:遇見。
【鑒賞】這是一首山水田園詩。首聯“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敘述了詩人自己中年以后就開始厭倦俗世而信奉佛教,最終晚年隱居終南山邊。
第二聯“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寫詩人隱居終南的生活。“興來”是說隨意而行,“每”是說常常這樣做,“勝事”強調了這種生活的快樂。在這里,詩人并沒有詳細描寫所見到的美麗景色、所遇到的快樂的事,但一個悠然自得的隱者形象卻凸現在讀者面前。
第三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進一步寫詩人尋訪的雅興。簡單的兩句勾畫出了一個心境閑適自由的隱士的形象:他溯流向上,不知不覺竟然走到了水的盡頭。看樣子好像是無路可走了,那就干脆就坐下來休息吧。悠閑的看著眼前的朵朵白云……最后一聯寫詩人偶然間遇到一個老翁,兩人在這樣的環境下,“談笑”“無還期”。寫出了詩人超然物外的風采。
歸嵩山作[1]
王維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2]。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3]。
【注釋】[1]嵩山:又稱嵩高山,在今河南登封北。[2]薄:草木叢。閑閑:從容自得的樣子。[3]迢遞:遙遠的樣子。關:本意指門閂,這里代指門。
【鑒賞】首聯“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寫歸隱路上出發時的情景。“清川”,清清的流水。清清的流水圍繞著草木叢生之地,這是寫所見之景。“車馬去閑閑”,是詩人寫自己的車馬悠閑自得地行走在路上。車馬本無心,何來“閑閑”之感?這正是詩人所謂“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脫離了官場的是非,詩人感覺就像清川一樣的自由,像車馬一樣的悠閑。頷聯繼續寫景,托物寄情,寫自己歸隱之情如流水歸海之心不改。“暮禽”二字也包含著“鳥倦飛而知還”之意,暗示出自己退隱的原因是對現實和仕途的失望與厭倦。
頸聯寫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四個景物。城是荒廢多日的;渡口是很久以前的;陽光是夕陽西下時的;連眼前的山景都是秋天的景色。四個景物組合在一起反復地在說一個詞——蕭索。這兩句詩是寓情于景,反映詩人感情上的波折變化。不知想到了什么,隱隱地詩人的心緒又開始低落下來。
末聯“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寫詩人遠遠地來到嵩山下安家落戶,決心歸隱。“迢遞”二字,暗示歸隱之高潔和詩人從此與世隔絕、不問世事的意愿。而“閉關”二字不僅是關門的動作,還含有閉門謝客的意思。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1]。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2]。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3]。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注釋】[1]太乙:即“太一”,終南山主峰,也是終南山別名。天都:一說指帝都,即唐都長安:一說指天庭。海隅:海邊。[2]靄:云氣。[3]分野:古時以地卜的州國同天卜的星辰位置相配,謂之分野。
【鑒賞】這首詩旨在詠嘆終南山的宏偉壯大。首聯是遠景,“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用了夸張的手法。山高到接近了天庭,當然是極高了;山脈綿延不斷,能從長安附近延伸到海邊,當然是遠到極致了。這是以藝術的夸張,極言山之高遠。
頷聯寫近景,寫身在山中之所見。“白云回望合,青靄人看無”,云霧在回望中合成一片,但真的走近了卻什么都看不到。詩人以簡單的十個字,喚起了有過游山經驗的人的遐想。“青靄人看無”與前句“白云回望合”相互補充。
頸聯是寫景。這首詩首聯從大處著手,寫終南山的全景;頷聯則從細微之處入筆,寫云霧之妙;頸聯再次從大處著眼,進一步寫山的南北遼闊和千韌萬壑的形態。“分野中峰變”,乃是作者立足中峰,縱目四望的感受。“陰晴眾壑殊”乃是寫山大,大到全山沐浴在同一片陽光下,由于山勢有所遮隔,各山的陽光強弱不一,這邊陽光普照,那邊卻是一派陰云密布的景色。
末聯筆鋒一轉,不再寫景,而是寫詩人自己想投宿在山中人家,隔著水問對岸的樵夫。這句看似來得突兀,但細細品味,不單寫出山的遼闊荒遠;還為原本無聲之景加入了“隔水”的空遠的聲音;并且點出了主人公的活動,給全詩又添一筆動感。
漢江臨眺[1]
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2]。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3]。
【注釋】[1]漢江臨眺:一本題作《漢江臨泛》。[2]楚塞:指古代楚國地界。三湘:湘水合漓水稱漓湘,合蒸水稱蒸湘,合瀟水稱瀟湘,故稱三湘。荊門:在今湖北荊門南。九派:九條支流。[3]襄陽:在今湖北襄樊。山翁:指晉代山簡,是竹林七賢山濤之子。他曾鎮守襄陽,好飲,每飲必醉。
【鑒賞】首聯“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寫奔涌而至的三湘之水連接到荊楚要塞,又在荊門一帶與長江九派支流匯合的景象。這一聯雖無一字提到漢水,卻已經給人以漢水雄渾壯闊的整體印象,為全詩渲染了氣氛。
漢水全景不是單純的登高遠眺所能看到的景色,倒像是俯瞰所見。詩人通過想象,僅用兩句五言就將這樣一幅盛大的畫面表現出來了。
頷聯開始結合自身的感受來寫眼前所見之景。前句“江流天地外”,用夸張手法來寫漢江極浩瀚空闊,看起來好像都流到天外去了。后句“山色有無中”,寫在江邊眺望遠山,山色很淡,若有似無,若隱若現。一句“有無中”將那種迷離朦朧、變幻不定的山色逼真傳神地描繪出來。這一聯意境高遠。
頸聯轉而寫近景:“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寫眼見江水一片浩淼,指襄陽城好似浮在水波上一般;波濤激蕩滾動,就連遠方的天空似也似乎被撼動了。一“浮”一“動”,全從詩人的主觀的印象著筆,令眼前的景色似乎都動起來了,更能傳達出漢水浩淼的神韻。
末聯“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引用典故,說想與山翁共謀一醉,表現出詩人對眼前襄陽風物的熱愛之情。此情與前三聯之景相互呼應,言盡而意無窮。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王維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云裘[1]。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2]。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3]。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4]。
【注釋】[1]絳幘:紅色頭巾。雞人:古代宮中,于天將亮時,有頭戴紅巾的衛士,于朱雀門外高聲喊叫,好像雞鳴,以警百官,故名雞人。曉籌:即更籌,夜間計時的竹簽。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翠云裘:飾有綠色云紋的皮衣。[2]衣冠:指文武百官。[2]冕旒: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的禮冠。旒:冠前后懸垂的玉串,天于之冕十二旒。這里指皇帝。[3]仙掌:掌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宮中的一種儀仗,用以蔽日障風。袞:指皇帝的龍袍。[4]五色詔:用五色紙所寫的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