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唐詩篇(9)

【鑒賞】這首詩描繪了大明宮早朝時莊嚴華貴的氛圍與皇帝莊嚴的威儀。

詩的前兩句描寫早朝前的情景。作者選取了“報曉”和“進裘”兩個細節為隨后將要寫到的早朝渲染氣氛。在古代宮中,天快亮時,有頭戴紅巾的衛士,在朱雀門外高聲喊叫,以警示百官。這是取公雞打鳴的意思,所以名曰雞人。尚衣局是專門掌管皇上服飾的部門。詩人用了一個“方”字準確地表達出早朝前那種有條不紊的秩序感和時間感。詩人有意用了“絳色”與“翠云”形成顏色上的鮮明對比,突顯了皇家華麗的環境。

中間四句從正面來描寫早朝的情景。在前兩句中,詩人用“九天閶闔”比喻皇宮,為早朝設置了一個神圣的背景。以萬國使臣前來朝拜來進一步襯托天子的尊嚴。詩人在此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氣勢恢宏的場景。“九天”兩句描寫的磅礴氣勢。后兩句著意細節,寫足以蔽日的障扇在晨曦的照耀下向前移動;香爐的輕煙縈繞;皇上的龍袍中所繡的龍好像浮游在煙霧之中。在這里,詩人用“才”字來強調了時間的準確性,同時,在細節描寫中突出了光與影的效果,“香煙欲傍袞龍浮”一句,一個“欲”字把香煙描繪的好似活了一般。

最后兩句“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風池頭”,寫朝拜后賈舍人就開始用五色紙起草詔書;可聽到服飾鏗鏘的聲音時他已回到中書省。詩人用“五色詔”寫色,“佩聲”寫聲,并沒有直接寫到賈至,但在聲色的描寫中卻是生動地展現了賈至的活動情況。

贈郭給事[1]

王維

洞門高閣靄余暉,桃李陰陰柳絮飛。禁里疏鐘官舍晚,省中啼烏吏人稀。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2]。

強欲從君無那老,將因臥病解朝衣[3]。

【注釋】[1]給事:即給事中,門下省的要職。[2]奉:通“捧”。[3]無那:無奈。

【鑒賞】這是一首酬和詩,是王維贈與給事中郭某的。首聯意在描寫郭給事的顯達。第一句“洞門高閣靄余暉”,“洞門高閣”是皇家的寫照,“余暉”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陰陰柳絮飛”,“桃李陰陰”是描寫郭給事桃李滿天下,“柳絮飛”是寫他的門生個個都飛揚顯達。這兩句看似寫景,實則運用象征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郭給事上承皇恩,下受門生擁戴,從而突出了他地位之顯赫。

頷聯“禁里疏鐘官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著意描寫郭給事恪盡職守,居官清廉而閑靜。這里除了用“疏”與“稀”兩字來渲染這種閑靜的氣氛外,還描寫了“省中啼鳥”的現象。省中本應是政務繁忙,人來人往的地方。但現在卻是清閑安靜得可以聽到鳥叫。這是側面描寫,訟事無多,時世清平,所以官吏往來的稀少,省中十分清閑。這一句看似在描寫郭給事居官的環境,寫他居官清閑,實則是在暗示他的政績卓越,乃至衙門里清閑。

頸聯“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這是直接寫郭給事本人的,早晨盛裝朝拜,傍晚捧詔下令,不辭辛勞。兩個動詞“趨”、“拜”形象的刻畫出郭給事畢恭畢敬的樣子。而“晨”、“夕”二字又使人很容易想到郭給事從早到晚侍奉在皇帝左右,深受皇恩。

尾聯“強欲從君無那老,將因臥病解朝衣”,是詩人感慨自己老病,無法相從。間接地表達了詩人的出世意愿。

積雨輞川莊作[1]

王維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2]。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3]。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4]?

【注釋】[1]積雨:久雨。輞川莊:即王維在輞川的宅第。[3]空林:疏林。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葉可食。這里指蔬菜。黍:這里指飯食。餉東菑(zī):往田里送飯。菑,開墾了一年的田地,這里泛指田畝。

[3]朝槿:也叫木槿,落葉灌木,其花早開晚謝,古人以為人生無常的象征。露葵:即綠葵,一種綠色蔬菜。[4]野老:指作者自己。

【鑒賞】這首詩意在描寫積雨之后輞川莊的景物,從而敘述隱退后的閑適生活。

首聯描寫怡然恬淡的田家生活,是詩人山上靜觀之所見。“遲”字不僅寫出連日的雨天使樹枝與空氣都極其潮濕,煙火不容易燃燒。形象地表現出在這樣潮濕的空氣中,煙氣上升徐緩的畫面。后一句“蒸藜炊黍餉東蕾”,寫村婦正忙著做好飯,為東邊田里勞動的男人們送飯,點明了炊煙的由來。

頷聯“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寫水田廣漠,白鷺飛,深山密林,黃鸝唱,一片畫意盎然的景象。“漠漠水田”、“陰陰夏木”,構成一片青綠的背景,而“白鷺”、“黃鸝”為這片青綠描繪出色彩鮮明的幾筆。“漠漠”、“陰陰”四字,更讓人覺得氣象萬千,面目一新。

頸聯“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寫詩人獨處空山之中、棲于松林之下,觀早開晚謝的木槿而悟出人生苦短;夜宿松林,餐食露葵,以避塵世之紛亂。“靜”、“清”二字,正是詩人遠離世俗生活的寫照。

末聯“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詩人自稱。這里連用兩個典故來抒寫了詩人淡泊名利的心志。

鹿柴[1]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2]。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3]。

【注釋】[1]鹿柴:“柴”通“砦”,“砦”同“寨”,即柵欄,籬障。鹿柴是輞川的一個地名。[2]但:只。[3]景:通“影”,指日光。

【鑒賞】這首詩表現的是鹿柴附近山林中傍晚的幽靜景色。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什么也沒有”,而是含有“寂靜、空明”之意。這里既有人語,山是“空寂之山”,可見,這里的“空”字是為了強調山的寧靜。一個人身處這樣一片寂靜的樹林之中,周圍什么聲音也沒有。突然,遠遠的傳來幾聲人說話的聲音。再細聽聽,好像又什么都沒有,只剩下長久的寂靜。在這里,詩人以有聲來反襯無聲,無聲更能滲入人心。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是寫景。夕陽的余暉透過茂密樹林的縫隙,射在林中的青苔上。密林本來已經很是陰暗,林間樹下的青苔,更顯出一分陰暗。但在突出陰暗的同時,詩人筆下卻閃出一縷夕陽斜照,投射在青苔之上。這樣的寫法與上句相近,用了反襯手法。陽光本給人以溫暖的感覺,但是這是夕陽的余輝,已不再有太多熱度;另外,在密林深處,周圍是大片的陰暗,被大片陰暗包圍著的小小光斑不是更顯得弱小了嗎?這樣也更突出周圍陰暗的強大。這是用光亮來反襯無光。

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1]。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注釋】[1]幽篁:深密幽暗的竹林。

【鑒賞】這首詩詩人選取了一個相當典型的場景來表現描繪隱居輞川時閑適的生活情趣。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幽篁,是幽靜的竹林,烘托出一個清新出塵的環境。他在這樣的環境中獨坐,彈琴,長嘯。這里僅用了三個簡簡單單的詞,把一個瀟灑自在的隱士形象描繪的躍然紙上。在這樣的深夜之中,靜謐的樹林里,隱隱地傳來幾聲琴聲,間或一聲長嘯劃破夜空,何等的瀟灑出塵。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引入了一個新的意象,明月。在這里,皎潔的月光不僅僅是用一個象征高潔的意象烘托詩人的形象;更像是和詩人志同道合的一個友人,在幽林中陪伴著詩人。一個“來”字將皎潔的月光寫活了,月亮好像是有意地參與詩人的活動。這一句把詩人高雅出塵的情致描繪的淋漓盡致。有高潔的明月明白我,以明亮的月光安慰我、陪伴我,就算沒有別人來理解我,我同樣不會感到孤寂。

山中送別

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1]。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2]。

【注釋】[1]柴扉:柴門。[2]年年:一作“明年”。王孫:貴族子孫,此指送別的友人。

【鑒賞】這是一首送別詩。“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描寫送別友人之后,詩人一個人慢慢地回到住處。這時已經接近傍晚,詩人回到家中,輕輕地關上柴門。這兩句平淡如白話,但看似平淡的字里卻隱含著洶涌的感情。有過送別經驗的人都知道,送別最銷魂的那一刻,并不是離人起身遠離漸行漸遠的那一刻。而是送別之后獨自歸來的那一刻。感覺離人似乎還在身邊,但其實“他”已然遠去。那種孤寂與失落,遠勝送別時的傷感。首句即看出詩人別后的落寞與黯然。詩中交代送別歸來正是夕陽西下,暮色襲來的時候,令詩人又平添了幾分傷感。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一個“綠”卻是用得意象飛動。這兩句是寫詩人送別歸來的心理活動。回到家里,他不禁去想,明年春草綠了的時候,友人會不會回來呢?這句話本來應該在送別之際問友人的,卻當時沒有問。現在友人已經遠去,這句話又浮上心頭。真有一分欲說還休的情致。

雜詩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1]。

【注釋】[1]來日:指動身前來的那天。綺窗:雕飾精美的窗子。

【鑒賞】詩的頭兩句用了兩個“故鄉”,在他鄉忽然遇到來自故鄉的友人,一下子激起詩人無限思鄉之情。他多么想多知道一些故鄉的事呀。于是,詩人便急切地問了起來,“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兩個“故鄉”疊加,打破了一般小詩用字忌重復的常規。但是因為發語自然,反而表現出一種問話的急切之感,令人感受到詩人思鄉的殷切。“應知故鄉事”這一句表意上看似啰嗦,卻隱含著那么急切的思鄉之情,甚至是一點點的擔心:你不會不知道故鄉的事情吧?在問話里,便先把“不知道”的可能給堵死了。這種心態有些近乎孩子氣,卻非常準確地還原了生活的原貌。

后兩句才是對“故鄉事”的正式發問。想知道的“故鄉事”自然很多很多:家人是否健康;友人是否安好;景物、風土人情是否依舊。可是這些,詩人都沒有問,而是選取了一個似乎無足輕重的問題:你來的時候,我家窗前那株梅花開了沒有呢?詩人不從最關心的家人問起,而問起梅花,看似十分反常,細細想來,卻也不然。有的時候,越是關心的事,我們可能反而是越怕說出口。所以只好問起看似不相干的梅花來。綺窗,寒梅,構成一幅精美的畫面,讓人禁不住聯想。梅花在這里成了往日生活的一個見證。游子對于梅花的記憶,反映出游子濃厚的鄉情,寓巧于樸,栩栩如生。

相思

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1]?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2]。

【注釋】[1]紅豆:又名相思子,一種生在嶺南地區的植物相思木所結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鮮紅色。

[2]采擷(xié):采摘。

【鑒賞】這是一首借詠物寄相思的詩。起句“紅豆生南國”,南國也是友人所在之地,詩人想起了紅豆也就想起了友人。第二句“春來發幾枝”是設問句,與上句銜接自然。這句問話意味深長的,明里是問紅豆發了幾枝,其實卻是在說相思幾許?第三句“愿君多采擷”,是在和友人對話。殷勤叮囑,暗示珍重友誼,囑咐友人勿忘相思。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相思”與首句“紅豆”(紅豆別名相思子)相應,一語雙關,婉曲動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2]。

【注釋】[1]山東:指華山以東。[2]登高:陰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民間有登高避邪的習俗。茱萸:一種植物,傳說重陽節扎茱萸袋,登高飲菊花酒,可避災禍。

【鑒賞】由詩題可見,這首詩是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的。

首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描繪出詩人自己在長安的孤獨遠親的感受。開篇便是一個“獨”字,是一重強調。“客”字,是第二重強調。連用的兩個“異”字是第三和第四重強調。在簡簡單單的七個字之中,反復的強調十分有藝術震撼力。特別是兩個“異”字的重復使用。詩人正身處長安。長安是繁華帝都,但是周圍的環境越熱鬧,就越顯得詩人的孤獨無依。

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描述出了一種游子皆有的體驗。思鄉之情或許每天都有,但是往往在佳節到來的時候會顯得格外濃烈。這是因為佳節本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帶著許多美好的回憶。詩人用一個“倍”字突出佳節時分的思鄉之情。

第三句與第四句展開聯想,想象家鄉的親人思念自己。他描繪了想象中的一幅畫面:遠在華山以東的兄弟朋友在重陽節身上插著茱萸登高。他們會想起身邊少了我一個。這兩句仍是寫思鄉,卻不說自己思念。反說家人對自己的思念,表情達意曲折有致。

渭城曲[1]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2]。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3]。

【注釋】[1]渭城:在今陜西西安西北。[2]浥:濕潤。

[3]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為自古赴西北邊疆的要道。

【鑒賞】這是一首送別詩。首句“渭城朝雨浥輕塵”,描繪出渭城雨后初晴的景象:春天的一個早晨,剛剛下過一場春雨,把空氣中的浮塵都打濕了。這一句交代了送別的時間和地點。“客舍青青柳色新”,雨水洗去樹葉上的浮塵,柳樹顯出與往日不同的青翠的本色。在翠綠色的映襯下,客舍都顯出青青之色。這首詩一反以往送別詩常見的黯淡筆調,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清新輕快的景象。“輕塵”、“青青”、“新”等詞,聲韻明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碚区| 宝山区| 东乌珠穆沁旗| 宝丰县| 佛教| 阿拉尔市| 大田县| 平乡县| 绿春县| 夏邑县| 焉耆| 邵阳县| 邛崃市| 伊吾县| 浏阳市| 阳信县| 蚌埠市| 于田县| 秭归县| 额尔古纳市| 唐海县| 呼图壁县| 万源市| 遂昌县| 辛集市| 崇州市| 永济市| 登封市| 长白| 东莞市| 阜康市| 莲花县| 泾源县| 缙云县| 竹溪县| 双流县| 城市| 伊金霍洛旗| 永胜县| 墨江| 高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