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唐詩篇(7)

中四句開始轉而詳細描寫青溪的姿態。“聲喧亂石中”寫的是溪水沖進亂石灘時發出陣陣的喧嘩;“色靜深松里”寫的是溪水流進一片深幽的松林時的靜謐。這一靜一動,相映成趣。“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表現的是溪水在平闊的地帶的另外一種形態。青青的菱葉荇菜隨波蕩漾,澄澄波光映著隨風搖曳的蘆葦。一派安靜的景象。詩人非常巧妙地捕捉到溪水不同時候的不同姿態,并將這些形象組合成為一個清新淡泊的意境。

由此,詩人自然地聯想到了自己。后四句作者轉而言志:“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詩人仿佛在青溪的淡泊自在中印證了自己的夙愿。也表明了作者喜愛青溪的真正原因。至此,心景合一,情景相融。最后兩句“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借用東漢嚴子陵垂釣富春江的典故,表明詩人也想隱居青溪,來作為自己的歸宿。這一句表現了詩人對青溪的喜愛,同時也暗示了詩人仕途失意、欲歸隱山林的心情。

渭川田家

王維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1]。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2]。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3]。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4]。

【注釋】[1]墟落:村落。此句一作“斜陽照墟落”。窮巷:隱僻的里巷。[2]荊扉:柴門。[3]雉雊:野雞啼叫。[4]式徽:《詩經·邶風》巾的篇名,中有“式微。式微,胡不歸”句。這里表明自己有歸隱之意。

【鑒賞】這是一首田園詩。“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刻畫了一副農家晚歸圖。溫暖的夕陽籠罩著小小的村莊。仿佛給這小村披上了一層暖暖的柔紗。遠遠的能看見有人趕著牛羊歸來。隱入小巷的深處。還能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拄著拐杖,倚在柴門上,等著放牧的孫兒歸來。接著我們又可以看到綠油油的麥苗正在抽穗。而蠶兒們都睡著了,桑葉已經很稀疏。這時,遠處不時傳來幾聲雞的啼叫聲,田埂上,農夫們扛著鋤頭回家了。他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聊著天。在這不遠的地方,一位詩人正看著他們,獨自惆悵,搖頭感慨。

他看到這樣一幅農家晚歸圖,看到農家的生活是如此安然閑逸,而自己在仕途上卻是坎坷波折,身心俱疲,不由得又陡生羨慕之情、退隱之心。

老將行

王維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1]。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須兒[2]。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奔騰畏蒺藜[3]。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4]。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昔時飛箭無全目,今日垂楊生左肘[5]。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6]。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潁川空使酒[7]。賀蘭山下陣如云,羽檄交馳日夕聞[8]。節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

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9]。愿得燕弓射天將,恥令越甲鳴吾君[10]。莫嫌舊日云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勛[11]。

【注釋】[1]步行句:漢名將李廣,為匈奴騎兵所擒,廣時已受傷,便即裝死。后于途中見一胡兒騎著良馬,便一躍而上,將胡兒推在地下,疾馳而歸。見《史記·李將軍列傳》。[2]射殺句:用晉名將周處除三害事。南山白額虎是三害之一,見《晉書·周處傳》。數:讓,亞于。鄴下黃須兒:指曹彰,曹操第二子,須黃色,性剛猛,曾親征烏丸,頗為曹操愛重,曾持彰須曰:“黃須兒竟大奇也。”鄴下,曹操封魏王時,都鄴(今河北臨漳縣西)。[3]蒺藜:本是有三角刺的植物,這里指鐵蒺藜,戰地所用障礙物。[4]衛青:漢代名將,漢武帝皇后衛子夫之弟,以征伐匈奴官至大將軍。衛青姊子霍去病,也曾遠入匈奴境,卻未曾受困折,因而被看作“有天幸”。“天幸”本霍去病事,然古代常衛、霍并稱,這里當因衛青而聯想霍去病事。李廣句:李廣曾屢立戰功,漢武帝卻以他年老而暗示衛青不要讓李廣抵擋匈奴,因而被看成無功,沒有封侯。緣,因為。數,命運。奇,單數。與偶相對,指不吉。不順當。[5]飛箭(一作“飛雀”)無全目:鮑照《擬古詩》:“驚雀無全目。”李善注引《帝王世紀》:吳賀使羿射雀,賀要羿射雀左目,卻誤中右目。這里只是強調羿能使雀雙目不全,于此見其射藝之精。垂楊生左肘:《莊子·至樂》:“支離叔與滑介叔觀于冥伯之丘,昆侖之虛,黃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惡之。”柳,借作“瘤”,且“楊”“柳”通假,這句意思是說,老將久不習武,肘上肌肉松弛下垂,如長肉瘤一般。[6]故侯瓜:召平,本秦東陵侯,秦亡為平民,貧,種瓜長安城東,瓜味甘美。先生柳:晉陶淵明棄官歸隱后,因門前有五株楊柳,遂自號“五柳先生”,并寫有《五柳先生傳》。[7]誓令句:后漢耿恭與匈奴作戰,據疏勒城,匈奴于城下絕其澗水,恭于城中穿井,至十五丈猶不得水,他仰嘆道:“聞昔貳師將軍(李廣利)拔佩刀刺山,飛泉涌出,今漢德神明,豈有窮哉。”旋向井祈禱,過了一會,果然得水。事見《后漢書·耿恭傳》。疏勒:指漢疏勒城,在今新疆疏勒縣。潁川:指漢景帝時將軍灌夫,家住潁川,為人剛直,失勢后牢騷不斷,后被誅。使酒:恃酒逞意氣。[8]賀蘭山:又名阿拉善山,在今寧夏中部。[9]星文:指劍上所嵌的七星文。[10]恥令句:意謂以敵人甲兵驚動國君為可恥。

《說苑·立節》:越國甲兵入齊,雍門子狄請齊君讓他自殺,因為這是越甲在鳴國君,自己應當以身殉之,遂自刎死。鳴:這里是驚動的意思。[11]云中守:指漢文帝時的云中太守魏尚。魏尚深得軍心,匈奴不敢犯邊,后因事被削職為民,得馮唐鳴不平,始官復原職。取功勛:一作“立功勛”。

【鑒賞】這是一首敘事詩。全詩分為三個部分,開頭十句是第一部分,寫老將青少年時代的智勇雙全、功績卓越和受到的不平遭遇。作者連用李廣、周處和曹彰的典故。表明老將少年之時便智勇雙全,步行搶來過敵人的戰馬,射殺過兇猛的白額虎。而“一身轉戰三千里”是說他一生征戰勞苦;“一劍曾當百萬師”是說他戰功卓越;“漢兵奮迅如霹靂”是說他用兵如神;“虜騎奔騰畏蒺藜”從反面寫他布陣破虜,十分英勇。作者在這里從四個方面一再渲染老將的征戰之苦、戰績之大、是在為后文寫老將未得到應得的賞識作一個反面的襯托。“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李廣戰功顯赫,不但沒有封侯,反而最終被逼罪自盡,實在是命運不公。作者既感慨老將的命運,也抨擊了封建統治者用人惟親,賞罰不明的行為。全詩到此急轉而下,由前面的豪氣勃發轉而寫老將后來的不幸遭遇。

中間十句是第二部分,寫老將被遺棄之后的清苦生活。“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是說老將年華老去,業已白頭。“昔時飛箭無全目,今日垂楊生左肘。”老將昔日有后羿射雀的本領,但久不習武,雙臂就像生了瘍瘤,已經很不利索了。這里,用了對比手法,讓人一看之下,頓生惋惜感慨之感。“路傍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

作者寫老將被棄后的清苦生活,用“古木”、“窮巷”、“寒山”、“虛牖”四種景物組合成一個清冷蕭條的環境。但是,即使在這樣的境遇下,老將仍想著“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潁川空使酒”,想像耿恭一樣,與將士們同甘共苦,走出絕境,絕不像灌夫一樣,一味地以酒使氣。

最后十句是第三部分,寫邊烽未息,老將依舊時時懷著請纓衛國的衷腸。先寫邊關戰事又起,告急的文書不斷送往京城。再寫朝廷在三河一帶招募年輕人入伍,奔赴邊關,保家衛國。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將也坐不住了。他開始“試拂鐵衣”,讓鎧甲重新現出雪亮的顏色;“聊持寶劍動星文”,他又開始重新練起武功。因為他希望得到燕弓“射大將”,去消滅敵人的頭目;絕不讓外敵驚動朝廷。末句“莫嫌舊日云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勛”,借用漢文帝時云中太守魏尚的典故,表明只要朝廷肯任用老將,他一定能夠再次奔赴沙場,立功報國。

桃源行

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1]。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2]。山口潛行始隈陜,山開曠望旋平陸[3]。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4]。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5]。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6]。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注釋】[1]逐水:順著溪水。去津:占渡口。[2]坐:因。[3]隈陜:山崖的彎曲處。[4]物外:世外。[5]房櫳:窗戶。[6]游衍:游樂。

【鑒賞】“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一葉小舟順流而上,到達古老的渡口邊,發現兩岸桃花盛開。正是因為有這樣美麗的春景,漁人才顯出“逐水愛山春”的感情,既而“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這是事件的開端:漁人賞玩春景,發現桃源。

“山口潛行始隈陜,山開曠望旋平陸”,是事件的發展階段。漁人棄舟上岸,步入幽曲的山口,漸行漸遠。

又忽然眼前豁然開朗,發現了桃源。“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遠遠望去似乎有高大的樹木沖入藍天白云里。近處卻種滿了花卉竹林。這兩句由遠及近,用云、樹、花、竹等物相映成美麗安寧的世外桃源之景。

而桃源中所遇之人仍然使用著秦漢時的姓名,穿的衣服也還是秦漢時的式樣。接下來的十二句是全詩的主要部分,重點寫漁人在桃花源中的見聞。“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承接上下文。“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用桃源中白天與夜里,安靜與喧鬧的對比,突出描寫了桃源之中與世無爭卻又生機勃勃的景象。“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以一連串的動詞來強調了,桃源外的陌生來客“漁人”的到來在桃源中造成的轟動。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這里的“掃花開”、“乘水人”,寫出了桃花源的地理特點。“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補充交代了桃源中人們的來歷。

最后十句,詩人敘事的節奏加快,寫漁人的心理活動來寫漁人因思鄉離開桃源,繼而又懷念桃源,尋覓桃源不果的悵惘和茫然。這里把漁人對桃源的思念和遍尋不得的懊惱的心情形象展現出來。末句“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加入了抒情的成分,美景依然是當日的美景,可是桃源卻再尋不著,無限的感慨盡在言中。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1]

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2]。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3]。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4]。

【注釋】[1]輞川:水名,在今陜西藍田南終南山下。

[2]潺湲:水流貌。[3]墟里:村落。[4]接輿:即楚狂接輿,這里指裴迪。五柳:即陶潛,陶潛號五柳先生,這里王維以陶潛自比。

【鑒賞】首聯“寒山”、“秋水”點明了詩中的季節。“轉”字表現出天色漸晚,山色慢慢“轉”深的情景。深秋里的河水日復一日靜靜的流淌著,給這份寒秋添上了幾筆動感。

頷聯作者為自己塑造了一個隱逸的形象。“倚杖柴門外”,“倚杖”這一動作表現出作者消沉退隱的心態。“柴門”二字,則隱隱透露出鄉野隱居的意味。倚著杖,迎著風,聽著風中隱隱的秋蟬的鳴叫。而他身后是一道柴門,詩人生動的塑造了一個鄉間隱士的形象。

頸聯繼續寫景。“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描繪的雖是常見的鄉村田野日暮時分的景色,但是景物的選取卻見心機。此聯一個“余”字,寫出了夕陽轉瞬即逝的動感,令人眼前不覺之時頓現一片波光霞影;后句一個“上”字,畫出了炊煙在空中縹緲浮動上升的形態。尾聯又轉而寫人。這里作者化用典故,不僅形容出裴迪的醉歌之態,還說明作者認為裴迪思想上藐視圣道,超然物外。贊賞之意,溢于言表。“五柳”,即五柳先生,是陶淵明的自稱。這里詩人自比陶淵明,表現出一心退隱的清高心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沙县| 高邑县| 枣阳市| 泰安市| 炎陵县| 榕江县| 朔州市| 临清市| 绿春县| 图木舒克市| 惠水县| 永德县| 阿城市| 云南省| 崇州市| 类乌齐县| 阜平县| 嵊州市| 乌兰察布市| 双城市| 盘山县| 集安市| 赞皇县| 木里| 六枝特区| 上林县| 襄城县| 蓬莱市| 葫芦岛市| 黄骅市| 南投市| 循化| 文昌市| 耒阳市| 清原| 十堰市| 通化县| 平乐县| 洛川县| 荣成市| 湘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