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唐詩篇(6)

塞下曲

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fēng)似刀[1]。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2]。昔日長城戰(zhàn),咸言意氣高[3]。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4]。

【注釋】[1]飲馬:給馬喝水。[2]平沙:茫茫無際的沙漠。沒:落。黯黯:同“暗暗”。臨洮:今甘肅岷縣一帶,是長城起點。[3]長城戰(zhàn):指開元二年(714),唐將殺敵數(shù)萬,“洮水為之不流”咸:都[4]蓬蒿:泛指野草。

【鑒賞】詩歌以長城為背景,用第一人稱,“我”的視角來描述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飲馬渡秋水,水寒風(fēng)似刀”,是用水的冰冷刺骨來側(cè)面說明塞外的惡劣環(huán)境。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這兩句情景交融,確切地寫出了作者所見。從“渡秋水”到“見臨洮”,寫實感非常強(qiáng),樸實而無華,信手寫來,卻感傷至極。“黯黯”兩字疊用,通過聲音的重復(fù)表達(dá)心中的無比哀怨。后四句是發(fā)幽古之思,寫長城一帶,歷年來戰(zhàn)爭不斷,白骨成堆,景象極其凄慘。所謂“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一將功成萬骨枯”,多少征戰(zhàn)將士的白骨都被遺棄在這莽莽野草之中!

春宮怨

王昌齡

昨夜風(fēng)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1]。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2]。

【注釋】[1]未央:漢宵殿名,借指唐宮。露井:沒有蓋的井。[2]平陽歌舞:平陽公主家中的歌女。

【鑒賞】這是一首諷喻詩。詩寫春宮之怨,卻無任何怨語怨字。本詩的前兩句融和意象于感情之中,“昨夜風(fēng)開露井桃”,如此的良辰美景,過去自己歡宴之處的未央宮現(xiàn)在成了新人的受寵之處。“月輪高”既是寫實,又表達(dá)了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艷羨和落寞的心理。衛(wèi)子夫原來是平陽公主家里的歌女,因為美貌而善舞,被漢武帝看中,召入宮中,倍受恩寵,“新承寵”就是說的這件事情。“簾外春寒賜錦袍”是用最典型的事例道出了新人受寵之深,在桃李芬芳的陽春時節(jié),“賜錦袍”的行為純屬多余的關(guān)心。這看似無聊的舉動恰恰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失寵的宮女對受寵的新人的怨恨心理。同時,也深刻的揭示了皇帝整日不理國事,卻沉迷于宮闈之樂的荒淫無度。

長信怨

王昌齡

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tuán)扇共徘徊[1]。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2]。

【注釋】[1]奉帚句:意為清早殿門一開,就拿著掃帚在打掃。團(tuán)扇:班婕好曾作《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tuán)團(tuán)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fēng)發(fā)。常恐秋節(jié)至,涼飚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2]昭陽:昭陽宮,趙昭儀所居,宮在東方。日影:這里也指皇帝的恩寵。

【鑒賞】“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tuán)扇共徘徊。”金殿指明皇太后之住所,奉帚描寫了明落寞的處境,持團(tuán)扇徘徊是寫明風(fēng)韻猶在而心有所不甘。班婕妤曾作《怨歌行》,以秋扇之見棄,來比喻皇恩之中斷。“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古代以日比喻君王,這里的日是君王的恩寵的意思。昭陽殿即為趙飛燕姊妹受寵之地,丑陋的烏鴉尚可以飛過殿前,被皇恩澤被,而幽閉于長信宮的自己卻連見皇帝一面也是不可能的事,以黑比白,以丑比美,以動物比人,落寞感傷之情極致的表現(xiàn)出來。

閨怨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1]。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2]。

【注釋】[1]凝妝:盛妝。[2]悔教:悔使。

【鑒賞】這是一首閨怨詩。描寫的是一個在家少婦登高樓賞春的時候所產(chǎn)生的心理變化。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少婦不知愁滋味,看到春日融融,于是細(xì)心化了妝,登高樓遠(yuǎn)眺。登樓遠(yuǎn)望在古代一般多是排憂解愁、抒發(fā)情感的活動。少婦登樓賞春,本身就有排解心中幽怨的潛意識在里面。

詩在第三句急轉(zhuǎn)。和紅豆的相思一樣,楊柳本身就代表著離愁別恨。正因為如此,不知愁滋味的少婦一見到楊柳,潛意識里的思夫之情一下就被激發(fā)出來。“悔教夫婿覓封侯”這是多么沉痛的哀傷啊。在那個時代,男人的普遍都是“功名只向馬上取”、“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的心理。就是這種昂揚的進(jìn)取精神造就了盛唐的偉業(yè)宏圖。但也是這種精神,犧牲了多少閨中怨婦的韶華春光!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拢?]。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釋】[1]芙蓉樓:原址在今江蘇鎮(zhèn)江兩北。楚山:古時吳、楚兩地相接,鎮(zhèn)江一帶也稱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鑒賞】詩的前兩句用寒雨夜入?yún)堑貋硪r托自己對朋友的一片深情。由此可以想見,作者應(yīng)該是一晚沒有入睡,浮想聯(lián)翩。所以才能感覺到“寒雨連江夜人吳”的恢弘氣勢。以這樣一幅巨大的水墨畫作為鋪墊,作者不僅完全的道出了對朋友的真情,而且為即將的離別平添了無限的悲涼氣氛。“平明送客楚山孤”,孤獨的楚山既是寫實景,也是詩人心靈的外化。作者傷感于朋友別離的真摯感情隱于字里行間,感人至深。三、四句是千古傳唱的名句,本來再平常不過的問候,在王昌齡的筆下,卻有了石破天驚的回答。姚崇、崔顥、李白、王維等詩人都曾以冰壺自勉,來表現(xiàn)自己光明磊落、表里如一的品行。詩人當(dāng)時身處貶謫之中,“一片冰心在玉壺”不僅是對親友問候的回答,同時也是詩人自己屢遭貶謫而志氣不改的真情表白。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王昌齡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清輝淡水木,演漾在窗戶。苒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1]。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2]。千里其如何,微風(fēng)吹蘭杜。

【注釋】[1]苒苒:同“冉冉”,指時間的推移。[2]美人:舊時也指自己思慕的人,這里指崔少府。越吟:語見《史記·張儀列傳》,講越人莊舄為官楚國,病中思念故國,依然發(fā)越聲。

【鑒賞】這是一首感慨清光依舊、人生聚散無常的詩。“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開篇點出地點和時間:南齋,同時寫月初升這一時間,“吐”字把月亮的上升和人的賞月心情聯(lián)系在一起,耐人尋味。“清輝淡水木,演漾在窗戶。”是說,從天上傾泄而下的月光讓門前的清水和林木都籠罩在淡淡的輕霧之中,原來斑駁不一的草木色澤逐漸暗淡下來。“苒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無論陰晴圓缺,月光依舊如一,明凈清輝的月光卻見證了多少古今的變遷。古人常常為物是人非而感傷“千里其如何,微風(fēng)吹蘭杜。”先是作問候語,遠(yuǎn)在千里之外的老友究竟怎么樣了呢?后句贊揚崔少府的詩文聞名遐邇,好像空氣之中都飄散著他詩意的馨香。

祖詠(699-746),洛陽(今河南洛陽)人,開元進(jìn)士,官駕部員外郎。和王維相交十三年。王維贈詩有“貧病子既深,契闊余下淺”語,于此可知他大概是個流落失意之人。后隱居汝水間。殷璠《河岳英靈集》評其詩“剪刻省靜,用思尤苦,氣雖不高,調(diào)頗凌俗”。

望薊門[1]

祖詠

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2]。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3]。

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4]。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5]。

【注釋】[1]薊門:薊門關(guān),今北京德勝門外,當(dāng)時為邊防要地。[2]燕臺:即薊北樓,也就是傳說中燕昭王筑的黃金臺。一望:一作“一去”。漢將營:實指安祿山營,薊門當(dāng)時是他的根據(jù)地。[3]生積雪:生于積雪。三邊:古稱幽、并、涼為三邊。這里泛指東北、北方、西北邊防地帶。危旌:高揚的旗幟。[4]“沙場”句:意謂戰(zhàn)火之光,直逼邊塞之月。比喻戰(zhàn)事激烈。薊城:即薊門。[5]投筆吏:漢班超家貧,常為官府抄書以謀生,曾投筆嘆曰:“大丈夫當(dāng)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后終以功封定遠(yuǎn)侯。論功:論功行封。請長纓:漢終軍曾向漢武帝請求:“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后被南越相所殺,年僅二十余歲。纓:繩。

【鑒賞】首聯(lián)“燕臺一望”是倒裝句,即“一望燕臺”。以“燕臺”這樣一個地名起筆,平添了全詩的雄壯氣勢。山川如此險要,詩人不禁激情滿懷。“驚”字就點出了這種感受。心因為什么而驚呢?首先是因為漢將的大營,笳鼓陣陣,響徹遠(yuǎn)近,表現(xiàn)出軍營中號令的嚴(yán)肅。

頷聯(lián)進(jìn)一步寫笳鼓之聲,點明了它發(fā)出的時間是嚴(yán)冬初曉。嚴(yán)冬本來已經(jīng)很寒冷了,此時又天降大雪,更何況還是連綿萬里、多少天不化的積雪,其冷簡直難以言狀。單是雪上反射出的寒光,也足讓人兩眼昏花了。

這是遠(yuǎn)望之景。再看高處,只見曙色朦朧,山川都模糊了,唯獨城樓高掛的旗幟在半空之中飄揚。如此靜穆的景像,當(dāng)然會使詩人的心靈為之震驚不已。

頸聯(lián)一轉(zhuǎn),寫邊關(guān)戰(zhàn)士斗志昂揚之態(tài)。烽火和月光、雪光相交織,一冷一熱,壯觀異常,這是向前望。環(huán)顧四周但見薊門要塞臨海靠山,穩(wěn)若磐石。詩人受這番景象的感染,便由驚而轉(zhuǎn)為不驚,水到渠成的轉(zhuǎn)入尾聯(lián)兩句來。這兩句直抒“望”后所感,意思是說:雖說我年輕的時候沒能像班超那樣投筆從戎,但現(xiàn)在見到邊塞這里的壯氣,卻也躍躍欲試的想效法終軍請纓破敵。

終南望馀雪[1]

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2]。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3]。

【注釋】[1]終南:終南山,西安南六十余咀[2]陰嶺:背向太陽的山嶺,易于積雪。[3]林表:林外。霽色:此指雪停后的景色,故下云“增”,說明正是積雪之時。

【鑒賞】詩的首句描寫了終南山秀美的景色。終南山在長安城南邊,所以從長安城中遙望,自然只能望見它的北邊(陰嶺)了。次句“積雪浮云端”,云總是流動的,而高出云端的山頂積雪又在陽光之下寒光閃閃,不正給人以“浮”的感覺嗎?這句是說:終南山北坡高出云端,積雪未化。

第三句“林表明霽色”,“霽色”是指雨雪初晴時的陽光,在這里是給“林表”涂的色彩。因為距終南山六十里之遙的長安城,別說在陰天看不清山貌,就是大晴天也只能看個山的大概的輪廓。只有在雨雪初晴的時候,由于雪光返照,才能一睹終南山的全貌。

末句寫“望”時的感受。一場大雪過后,除終南山的余雪外,其他地方的雪大部分已經(jīng)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量,自然要顯得冷一些;日暮天晚,所以又要比大白天更加寒冷;而望終南山的余雪,寒光閃閃,更讓人感覺倍添寒意。

王維(701-761),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后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jì)西)。他出身于官宦之家,能詩善畫,精通音樂。開元九年(721)中進(jìn)士,授太樂丞,累官至給事中。安史之亂,兩京陷落,唐玄宗奔蜀,王維從駕不及為叛軍所俘,并被逼任偽職。亂平后,以陷賊論罪,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lán)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悠游生活。王維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與孟浩然齊名,稱為“王孟”。早年有著積極進(jìn)取的精神,寫了許多關(guān)于邊塞、游俠的詩歌,大都情調(diào)昂揚,氣概豪邁。但其作品最主要的為山水詩,通過對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這些詩往往刻畫細(xì)致,清新自然,詞秀調(diào)雅,別樹一幟。

送別

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1]?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2]。但去莫復(fù)問,白云無盡時。

【注釋】[1]飲君酒:勸君喝酒。之:去,往[2]南山陲:終南山邊。

【鑒賞】這是一首送別詩。

詩的首句敘事,“下馬飲君酒”,其實是拿酒請君飲的意思。飲酒話別,緊扣題意。下句“問君何所之”,是席間的問話,問朋友,你準(zhǔn)備到哪去呢?用問句來引出下文。這一句也表達(dá)了詩人對友人關(guān)切之情。三、四句是友人對問話的回答:“歸臥南山陲”,并交代了歸隱原因:“不得意”。這兩句看似平淡無奇,但是卻隱含著他失意不滿與無奈的情緒。同時,也從側(cè)面暗示了詩人對友人的同情,以及對現(xiàn)實的憤懣不平的心情。

五、六句“但去莫復(fù)問,白云無盡時”,是詩人對友人的安慰之辭——你只管去吧,我不再問了。世間的那些“不得意”之事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別放在心上,隱居山間的生活足以盡興,足以自娛,看吧,那白云在山間無窮無盡。友人自言欲歸隱南山,詩人不但不加以勸阻,反而說“但去莫復(fù)問”,可以看出,在這種支持他歸隱的態(tài)度中,隱含著詩人對隱居生活的艷羨。以及對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淡漠之情。白云在詩歌中素來就是一個代表著自由、悠閑飄逸的意象。在這一句里,白云又成了隱居生活的象征。詩人自己也厭倦了仕途的紛爭起伏。也向往著能像白云那樣的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這里隱隱約約地流露出詩人也有歸隱之意。

青溪[1]

王維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2]。隨山將萬轉(zhuǎn),趣途無百里[3]。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4]。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5]。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注釋】[1]青溪:在今陜西沔縣之東。[2]言:

發(fā)語詞,無實意。黃花川:在今陜西鳳縣東北黃花鎮(zhèn)附近。[3]趣:同“趨”。[4]蓖葦:初生的蘆葦。[5]澹:靜止不動。

【鑒賞】這首詩的開頭兩句“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詩人以簡潔的筆墨對描寫的對象作了一個交代。一個“每”字寫出作者常常循青溪進(jìn)入黃花川游歷。三、四句“隨山將萬轉(zhuǎn),趣途無百里”,寫這一段路程雖然不足百里卻溪水循著山勢蜿蜒曲折,千回百轉(zhuǎn)。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乐市| 淳安县| 雷山县| 金寨县| 应用必备| 巴彦淖尔市| 格尔木市| 海丰县| 瓦房店市| 长宁县| 枞阳县| 石狮市| 三都| 南靖县| 汕头市| 杨浦区| 盐边县| 乳山市| 甘洛县| 项城市| 龙门县| 大城县| 哈巴河县| 都匀市| 紫阳县| 江门市| 宝兴县| 鹤峰县| 扎鲁特旗| 清河县| 开鲁县| 任丘市| 弋阳县| 株洲县| 儋州市| 出国| 垫江县| 银川市| 达孜县| 林甸县| 临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