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盧摯(1)

〔黃鐘〕節節高

盧摯

題洞庭鹿角廟壁

雨晴云散,滿江明月。風微浪息,扁舟一葉。半夜心,三生夢,萬里別,悶倚篷窗睡些。

這首小令當是元成宗大德年間,盧摯出任湖南嶺北道肅政廉訪使,赴任途中所作。鹿角,即鹿角鎮,在今湖南岳陽南洞庭湖濱。

盧摯這次外放湖南,心情不是很愉快的。在〔蟾宮曲〕《長沙懷古》中,他曾以古代被貶逐于此的屈原、賈誼自比。而從長江進入洞庭湖以后,又遇上了陰雨天氣,很可能正如范仲淹《岳陽樓記》所寫的:“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這些更使詩人內心充滿了愁悶和煩躁。但入夜以后,景物一變:“雨晴云散,滿江明月。風微浪息,扁舟一葉。”這里說的是“滿江”,實際上包括“滿湖”。八百里洞庭,南匯湘、資、沅、澧四水,北吞長江,一望無垠的湖面,此時都沐浴著明月的光華。晚風習習吹送,平靜的湖面上蕩漾著詩人的一葉扁舟。這種境界,大似南宋詞人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中所寫的“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有著一種光明澄澈之美。

此時此地,詩人的心境如何呢?是不是也像這湖面一樣漣漪不泛呢?恰恰相反。湖上風微浪息,而詩人卻是心潮難平,百感交集。這里有“半夜心”——夜闌人靜時油然而生的離愁別恨。有“三生夢”——三生指前生、今生、來生,為佛教語。此處“三生夢”的內涵可能有兩種:其一,詩人或許想到自己的命運。如果說自己真有前身的話,那到底應該是哪一位古人呢?白居易詩:“世說三生如不謬,共疑巢、許是前身”(《贈張處士山人》),是以巢父、許由等隱士高人自況;詩人就曾寫道:“才歡悅,早間別,痛煞煞好難割舍。畫船兒載將春去也,空留下半江明月。”此刻,面對著這“滿江明月”,“半夜心”、“三生夢”、“萬里別”,種種復雜的感情一齊涌上詩人心頭。他愁緒千端,莫可暫釋,于是只有悶倚篷窗,希望小睡片刻,以求得精神的安寧。但“客夜何曾著,秋天不肯明”(杜甫《客夜》),在這耿耿長夜之中,詩人恐怕終究是難以入夢的——這首小令展示給讀者的,正是這樣一種痛苦的靈魂,而明月清輝與詩人心頭的陰云,平湖的靜謐與詩人內心的動蕩,昔日的歡會與今日的離愁,這層層對比,無不加深著這篇短小的抒情詩所蘊含的感情容量。

〔南呂〕金字經

盧摯

宿邯鄲驛

夢中邯鄲道,又來走這遭。須不是山人索價高,時自嘲,虛名無處逃。誰驚覺?曉霜侵鬢毛。

在元代散曲作家中,盧摯的官位是比較高的。平生足跡,遍及河北、西北、兩湖、江浙等地,與著名曲家白樸、馬致遠及女藝人朱簾秀等都有唱和,留下散曲小令一百二十首,前人謂其“媚嫵如仙女尋春,自然笑傲”。

(見貫云石《陽春白雪序》)這首〔金字經〕,寫他夜宿邯鄲驛舍的感觸。邯鄲在今河北省南部。根據作者的生平經歷,我們可以推定這是他第二次就任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時的作品,那時他已經六十多歲了。

“夢中邯鄲道,又來走這遭。”開篇即點出又一次走在邯鄲道上這一事實。這里用了“邯鄲夢”的典故。唐代沈既濟的傳奇《枕中記》,寫盧生在邯鄲道邸舍遇呂翁,呂翁授一瓷枕命睡,夢中歷盡富貴榮華,醒來主人蒸的黃粱尚未熟,他因此領悟了窮通得失都不過是一場夢的道理。盧摯重官燕南,在他的仕歷中已是最后一次。前此四十年中,他由皇帝的侍從之臣開始,歷任按察使、廉訪使、路總管、翰林學士等要職,也可說是榮華歷盡了。當他又一次來到“黃梁夢”故事的地點,主人公的姓氏又恰好與他相同,他于是產生了以往的仕宦生活不過是一場夢、而今日再次出任要職也不過是舊夢重溫的想法。他在寫此曲時巧妙地利用了這個典故,是含有自嘲自諷為功名而奔波勞碌的意思的;一“又”字更見出無限感慨。所謂一之為甚,其可再乎,就是他此刻的心情了。

最后,“誰驚覺”二句,驚呼年華老去,鬢毛已斑。同上文聯系起來,就是自傷到老還為功名奔走道路而不能大徹大悟之意。

縱觀全曲,作者自嘲自諷自傷的意思是明顯的,古人于仕、隱之間常有矛盾,加上元代特殊的政治環境,盧摯在經歷了長期的仕宦之后,產生這種思想是很自然的。全曲一氣呵成,意無旁溢,筆墨是比較酣暢的。

〔雙調〕沉醉東風

盧摯

秋景

掛絕壁枯松倒倚,落殘霞孤鶩齊飛。四圍不盡山,一望無窮水。散西風滿天秋意。夜靜云帆月影低,載我在瀟湘畫里。

此曲作于元成宗大德初年,時盧摯在湖南憲使的任上。這是一首寫景曲,前五句寫黃昏之景,后兩句寫靜夜之景,二者又有機地構成一幅有時空推移的動態的畫面,傳達出作者悠閑寧靜而略帶蕭瑟的情意。

“掛絕壁松枯倒倚。”首句描寫懸崖之上一棵枯松倚絕壁而倒掛,既寫出枯松的奇姿,又襯托出山勢的險峻。此話出于李白的《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作者借用過來,略加改造,放在小令的開頭,使人有突兀不凡之感。

“落殘霞孤鶩齊飛。”這里套用了王勃《滕王閣序》里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寫秋天傍晚江上明麗的景物。鶩就是野鴨子,生長水邊,故有鶩之地必有水。

王勃此句底下是“秋水共長天一色。”人們可以想像那遼闊明朗的畫面:在渺茫無際的水面上,天邊殘留的晚霞好像與孤單的野鴨子在齊飛。以上兩句,一蒼勁,一明麗,構成了一幅鮮明的畫面。

“散西風滿天秋意。”“西風”無形,“秋意”無跡,然而又確實有“意”可感。從宋玉的《九辯》到曹丕的《燕歌行》和歐陽修的《秋聲賦》,感秋而生愁已經形成了一種具有蕭瑟悲涼情意的特征。因此,添了這一句,就能把人們引到比肅穆、明凈這樣的表面景象更深一層的蕭瑟的境界中去。這境界既有物境,也有心境。曲寫至此,自成一段落,它把秋景、秋意都提供給我們了。但是如果曲子到此就結束,它還不過是一幅沒有人物的靜物畫,而且構圖不夠多樣與豐富。

可貴的是作者接著又把時間從黃昏移到晚上,為人們展示了一幅新的畫面:“夜靜云帆月影低,載我在瀟湘畫里。”靜靜的夜,靜靜的湘水,一只船,高掛著云帆,悠悠前進。“月影低”,說明月亮剛剛升起,它的清光投射在船帆上,使帆影顯得低而且長。在這里,作者把自己擺進圖畫中,使自己也成為畫面中的一員。

把景物作動態的描寫,使畫面有所移動,使黃昏與清夜兩個時間范疇同時出現,這在繪畫里是難以做到的,此曲卻具備了這一特點。它雖然僅有四十五字,蘊含的“意”與“境”卻是十分豐富的。

整首小令寫的都是瀟湘行舟所見,是按照時間順序道來。作者的態度,更多的是冷靜的觀照。視野所及,瀟湘兩岸的山水風物,都使他感到心曠神怡;雖然西風的輕拂帶來了滿天的秋意,傳統的季節感受,加上身在旅途,不能不使他產生微微的蕭瑟之感;但因為他身為湖南憲使,也許是外出公干,也許就在赴任途中,所以心境是平靜的。正因如此,我們獲得了一幅氣象闊大、意境飛動的秋光圖。

〔雙調〕沉醉東風

盧摯

對酒

對酒問人生幾何,被無情日月消磨。煉成腹內丹,潑煞心頭火。葫蘆提醉中閑過。萬里云山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

盧摯“年及弱冠”,“已登仕版”,先后任地方及中央大吏,遭遇不可謂不善。但在他的內心深處,仍時時泛起退步出世的波瀾,此曲就是這種波瀾中的一朵水花。

題目是《對酒》,說明作者是在喝酒時寫的。“對酒問人生幾何。”開頭第一句,借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句子:“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而插入一“問”字,以強調“人生幾何”這一層意思。作者對人壽易盡、生命短促的感嘆是深沉的。“被無情日月消磨”句,是對這層意思的補充。意思是說:歲月無情,轉眼間就把一個翩翩少年“消磨”成鬢發蒼蒼的老人了。二句組成一個層次,開頭就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

從這兩句話向深層逆推,我們可以窺探到作者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有著許多憤慨和不平,但又無法發泄,只能強自壓抑。作者是否真的相信修煉呢?看來也只不過是借助宗教的語言來表達這種內心的痛苦罷了。“葫蘆提”句又轉回喝酒。希望酒醉后稀里糊涂,以解除許多苦惱——和修煉一樣,這仍是來源于對現實的不滿和謀求擺脫的方法。作者的憂憤,可謂深矣!

“萬里云山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二句,思想進一步飛馳,幻想唱著浩歌,進入萬里云山,以徹底脫離現實,忘懷世事。這一“萬里云山入浩歌”的形象是放誕不羈的,可以引起旁人的訕笑;但是作者置這種訕笑于不顧,依然故我,這說明他超脫的愿望是何等的強烈了。

這首曲從表面上看比較消極,充滿了出世思想;但透過現象尋找其內在原因,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骨子里的憤慨與不平。作者的感情是壓抑的,但字面上又表現得曠放通脫。由于使用了一些襯字,曲子顯得更為通俗和流暢。

〔雙調〕沉醉東風

盧摯

重九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

重九,即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其時正當暮秋季節,天高氣爽,自然景物自有其獨特的佳處,然而又帶點衰颯的氣象。古代文人于此時此景,每生悲涼之感。盧摯的這首〔沉醉東風〕,表現的基本上也就是這樣的思想感情。

小令從季節景物特征入手,點出“紅葉”、“黃花”,以寫重九的自然風光。“題紅葉清流御溝”,這本來是個美麗的愛情故事,說的是唐代有一宮女在紅葉上題詩,經御溝流出宮外,為一士子所得,后來宮中遣放宮人,題詩的宮女遂得嫁此士人。但此處寫來,卻沒有這個意思,只不過取“題葉紅”三字,與下句的“賞黃花”構成對仗而已。“題紅葉”也只是賞紅葉的意思。同樣,“賞黃花人醉歌樓”,也是一般的泛指,不一定就是作者在歌樓上醉賞菊花。秋天,楓林葉赤,叢菊花黃,是夠令人賞心悅目的;此亦是作者雅興所在,故不覺鑄此麗句,以描寫這種情景。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二句,續寫秋容秋光。秋日晴朗,天高云淡,人的視線能看得很遠,因而顯得“天長”。值此暮秋時分,北雁南飛,所剩已不多,故極目長天,雁影遂顯得十分稀疏。月落時位置接近地平線,其光線斜照,山影遂顯得狹長而呈清瘦的姿態;當然,草木搖落,也是山容變瘦的一個原因。這兩句,寫秋容秋光,可謂抓住特征而善于描狀,使人感到那份高曠與寂寥的況味。加上對仗工整,意境渾成,實乃寫景佳句。接著,作者又用一句“冷清清暮秋時候”來加以概括。于是,形象的具體的畫面,由此抽象的一般的概括而獲得了關于景象和節序的質的規定性。最后兩句,寫因秋景而觸發的淡淡的哀愁。“衰柳寒蟬”是打上主觀色彩的秋景,向來為文人抒發愁思時所采用,作為景物媒介;宋詞中就多這類句子,董西廂《小亭送別》更有“那聞得衰柳蟬鳴凄切”之語。作者睹“衰柳”之狀,聞“寒蟬”之聲,遂油然而生“一片愁”情。此時此際,他感到寂寞,希望有朋友送酒來一起喝;但終無人來,他于是發出了“誰肯教白衣送酒”之嘆。

這是一首觸景生情的作品。景是清冷的秋景,情是淡淡的愁情;雖沒有特別的社會意義,但用詞鑄句,描摹景物,以及釀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頗具藝術功力。

〔雙調〕沉醉東風

盧摯

閑居

恰離了綠水青山那答,早來到竹籬茅舍人家。野花路畔開,村酒槽頭榨。直吃的欠欠答答。醉了山童不勸咱,白發上黃花亂插。

盧摯用〔沉醉東風〕《閑居》這個題目寫的小令共三首,寫的都是隱居之樂,這是其中的第二首。

“恰離了綠水青山那答,早來到竹籬茅舍人家”二句,寫信步閑游,從野外的青山綠水(“那答”即那兒、那邊之意),來到竹籬茅舍邊的人家。“恰離了”、“早來到”兩個詞語,在表達時間的觀念上銜接緊密,寫出了主人公留連山水的濃厚興趣和健捷的步履。“綠水青山”,“竹籬茅舍”,都是令人心曠神怡的村野美景,這兩個詞語所包含的意蘊,是具有某種質的規定性而在數量和構圖上又是籠統的、模糊的,它便于讀者發掘儲存于印象倉庫中的材料,而加以創造性的組合,因而讀者對山水田園的美感經驗越豐富,對這一幅畫面的體會就越美。

然而這位抒情主人公的表現還不止此,“醉了山童不勸咱,白發上黃花亂插。”跟隨他的童子是知道他的脾氣的,所以任他喝得酩酊大醉,也不去管他。后來,他又大發酒狂,摘下路邊的菊花,胡亂地插在白發上。本來,頭上插花是一件雅事,杜牧不是說過嗎:“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九日齊山登高》)但是,人老了還要插花,就難免為人所笑了。蘇東坡說得好:“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年頭。”(《吉祥寺賞牡丹》)所以,這位抒情主人公的“白發上黃花亂插”,也是屬于為人笑之列的,但他卻毫不在意。這一形象,比之“直吃的欠欠答答”,其狂放曠達之程度,則又進一層了。

這首曲,不一定是作者的夫子自道,它不過是一幅歸隱理想的形象化圖畫。那種充分享受自然美景的歡樂,那種無拘無束的身心自由狀態,本是久耽官場的人所向往的,更何況宦途特別險惡的元代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凉市| 大港区| 广昌县| 岳西县| 焦作市| 乌鲁木齐县| 保亭| 弥渡县| 若尔盖县| 抚远县| 绵阳市| 托里县| 卓资县| 山阴县| 巨野县| 建平县| 巴塘县| 启东市| 长寿区| 乌海市| 筠连县| 河曲县| 永州市| 连州市| 平乡县| 昭觉县| 漳平市| 临高县| 莱阳市| 临泉县| 广德县| 五寨县| 当雄县| 南郑县| 五寨县| 汾西县| 南投县| 南投市| 咸丰县| 天全县| 英吉沙县|